《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孔雀东南飞获奖教案

孔雀东南飞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孔雀东南飞》的诗意、诗韵和诗境。
2.2 教学难点:古诗中的意境描绘和文化背景。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3.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简要介绍《孔雀东南飞》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诗文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意境、诗韵和诗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诗意的角度欣赏《孔雀东南飞》,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4.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抄写《孔雀东南飞》:要求学生认真抄写诗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5.2 作文练习:5.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让学生预习《孔雀东南飞》的相关背景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6.2 作业完成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诗文理解程度。
6.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孔雀东南飞》主题的把握和创作能力。
7.1 教学内容反思:思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7.2 教学方法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7.3 教学效果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案「篇」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案「优秀篇」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孔雀东南飞》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教学内容】1. 介绍《孔雀东南飞》的背景和创作年代。
2. 解释课文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简单介绍《孔雀东南飞》这首诗。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3. 激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好奇心和兴趣。
第二章:作者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作者背景的了解和关注。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3. 鼓励学生思考作者的生平对作品的影响。
第三章:诗歌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雀东南飞》的诗歌结构和形式。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孔雀东南飞》的诗歌结构和形式。
2. 解释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元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孔雀东南飞》的诗歌结构和形式。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等元素。
3. 鼓励学生思考诗歌结构和形式对作品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主题和意象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和意象。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象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和意象。
2. 解释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和意象。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鼓励学生思考主题和意象对作品表达的影响。
第五章:作品欣赏和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欣赏《孔雀东南飞》的作品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意思维。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欣赏《孔雀东南飞》的作品魅力。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孔雀东南飞》全文;(2)了解作品的背景,分析其历史价值、艺术特色和影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赏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孔雀东南飞》;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3.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作品中的意境美;2. 深入剖析作品的思想内涵;3. 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价作品。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想象力;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孔雀东南飞》全文及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孔雀东南飞》,了解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雀东南飞》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品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梳理作品思路。
5. 赏析技巧:教授文言文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6.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悟作品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心境。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用于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讲解,第二课时用于赏析技巧、情感体验和课堂小结。
孔雀东南飞获奖教案

孔雀东南飞获奖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孔雀东南飞》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写孔雀飞翔的诗歌。
诗歌内容解析:通过描绘孔雀飞翔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诗歌文学技巧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对仗等文学元素。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内容和文学技巧。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思考能力。
采用欣赏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感受其美丽和韵味。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诗人李白简介生活年代:唐代,约公元701年至762年。
诗人背景: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代表作品: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2.2 诗歌创作背景《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歌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李白正值中年,对自由和理想充满追求。
诗歌背景:描写的是孔雀飞翔的美丽景象,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五言。
句子意义:第一句描绘孔雀展翅飞翔的景象,第二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向往,第三句描绘孔雀飞翔的美丽,第四句表达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3.2 诗歌意象分析孔雀:象征自由和美丽。
飞翔:象征追求和超越。
东南:象征远方和希望。
第四章:诗歌文学技巧分析4.1 意象运用诗人通过描绘孔雀飞翔的景象,创造出一幅美丽自由的画面,使读者产生共鸣。
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感染力。
4.2 韵律运用诗歌采用了五言绝句的韵律形式,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
韵律的运用使诗歌更加悦耳动听,增强了其音乐性和艺术魅力。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音和停顿,增强朗读的表现力。
《孔雀东南飞》教案八篇

《孔雀东南飞》教案八篇《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B四、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1.乐府和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
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4.《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5.《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__故事情节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
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
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孔雀东南飞》的背景及文学价值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的美妙之处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孔雀东南飞》的诗意、意象和诗韵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孔雀、东南飞等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品味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意境美2.3 教学方法采用逐句解析法,深入剖析诗文内容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理解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第三章:诗词鉴赏3.1 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对《孔雀东南飞》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2 教学内容从诗文的主题、形象、语言等方面进行鉴赏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和创作风格探讨诗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文的艺术魅力第四章:诗词创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4.2 教学内容讲解古诗文创作的基本技巧和规律分析《孔雀东南飞》的创作特点和手法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创作实践4.3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创作运用作品评价法,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5.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朗诵、表演等活动开展古诗文知识竞赛和主题辩论赛邀请专家进行古诗文讲座,拓宽学生视野5.3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第六章:诗词拓展阅读6.1 教学目标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6.2 教学内容推荐与《孔雀东南飞》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分析比较这些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深入探讨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6.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古代文学的魅力第七章:诗词与生活7.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文学的眼光7.2 教学内容分析《孔雀东南飞》中的生活元素探讨古代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影响现实生活让学生尝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小诗篇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例中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第八章:诗词品读与批评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能力8.2 教学内容讲解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分析《孔雀东南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8.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利用文献研究法,让学生学会查阅和分析相关资料第九章:诗词创意表达9.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培养学生以文学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9.2 教学内容教授如何将个人情感和思想融入诗词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不同风格的诗词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分享和交流9.3 教学方法采用创意写作法,引导学生自由创作组织作品展示和点评,提供建设性反馈10.1 教学目标评价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表现和进步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10.3 教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学习中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程导入环节:理解《孔雀东南飞》的背景及文学价值。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孔雀东南飞》是一篇著名的现代小说,作者是沈从文。
小说以“孔雀”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动物为主题,通过描述孔雀自由飞翔的形态,表达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挣扎与追求。
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
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2.分析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中的意境和情感;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孔雀东南飞》这篇小说的阅读氛围。
2.整体阅读让学生先快速阅读全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结构,把握主题线索。
3.重点解读重点解读小说中孔雀和其他人物的形象,探讨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情节分析分析小说中的关键情节,让学生理解这些情节对主题的呼应和延伸。
5.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小说的感悟和理解,启发思维,拓展视野。
6.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他们自由发挥,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培养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孔雀东南飞》这篇小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更加细致入微地品味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魅力和情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六、作业布置布置学生阅读其他经典文学作品,写读后感,提升文学素养。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愁思出门啼”)写兰芝 回
到娘家后,县令、太守先后派人来提亲,在哥哥的干预
下,兰芝被迫应承了太守家的婚事,太守大事做迎娶的准备。 第四部分(从“府吏闻此变”到“自挂东南枝”)写成亲的 那一天,傍晚时,仲卿赶来,兰芝、仲卿诀别,两人相约以死抗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写焦、刘两家将兰芝、仲卿合葬在一
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1、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 妻别离 2、孔雀徘徊返顾,为全诗奠定深沉 悲哀的基调 3、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 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 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 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 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 姥,及时相遣归。”
被遣归家
发展 兰芝抗婚 高潮
(“府吏得闻之— —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 —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 变——自挂东南 枝”)
结局
尾声
双双殉情
合葬化鸟
死别 殉情
歌揭 颂示 青封 年建 男宗 女法 反制 抗度 精罪 神恶
情节结构:
焦 仲 家 卿 刘 兄 刘 妹 家 兄
夫 妻
兰
焦 母 婆 媳
芝
问:此处写兰芝与 婆婆告别,用了语 言描写,表现了兰 芝怎样的性格?
却 与 小 姑 别 泪 落 连 珠 子
“新妇初来 时,小姑始 扶床;…… 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 嬉戏莫相 忘 。”出门 登车去,涕 落百余行 (há ng)。
却 与 小 姑 别 泪 落 连 珠 子
问:与小姑 的告别表现 了兰芝怎样 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作品简介:《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它与北朝的《木兰诗》被并称为“乐府双璧”,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听读课文1、读准字音2、用方框圈出通假字3、诗歌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理解小序作用:简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成诗的情况。
有利于读者把握全诗的主要情节和内容。
二、对照注解完成《系统集成》第28页2-5 题,第29页2-3题。
2.通假字A、取------娶槌------捶C、纫----韧丁宁-----叮咛D、藏----脏帘----奁(lián)偏义复词:有些词语两词组合在一起,只取其中一词之意,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这种现象叫复词偏义。
)便可白公姥婆婆昼夜勤作息劳作我有亲父母母亲逼迫兼弟兄哥哥其日牛马嘶马“相”字的用法: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1)及时相遣归(2)久久莫相忘(3)嬉戏莫相忘第二人称,译为“你”。
(1)会不相从许(2)还必相迎取(3)誓不相隔卿(4)誓天不相负(5)不得便相许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她)”。
(1)好自相扶将(2)蹑履相逢迎(3)怅然遥相望(1)相(xiāng),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
(2)相(xiāng),副词,表示互相、彼此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仰头相向鸣(3)相(xiàng),名词,相貌;宰相,丞相。
如:儿已薄禄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相(xiàng)动词,仔细看、审察、辅助、帮助。
①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马,教其所爱者相驽马。
②乐桓子相赵文子。
∙小测试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始适还家门(刚才)B、便可白公姥(告诉、禀告)C、不得便相许(偏指一方,“我”)D、昼夜勤作息,(劳作和休息)B课文内容赏析∙第一部分:兰芝自请遣归——开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比兴手法以孔雀徘徊喻夫妻离别时难舍难分。
总领全文,营造悲凉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并引出下文。
(孔雀东南飞------今指人才外流)“十三能……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运用“赋”(铺陈、排比)、互文手法。
突出兰芝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
为下文作铺垫。
自请遣归的原因?不堪凌辱,深知被遣是形势所趋,毅然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表现其刚强和反抗精神第二部分:夫妻依依惜别——故事的发展刘兰芝为何要“严妆”?严妆部分,堪称人物外形描写的经典,做到了“形神兼备”。
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县令、太守为儿子求婚作铺垫。
一方面,说明她自尊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另一方面,“女为悦己者容”她是为焦仲卿而严妆,为了留给焦仲卿最后的最好的印象比较兰芝与婆婆、小姑离别时的言行,试作简要分析。
对婆婆:不落泪,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突出其倔强对小姑:辞小姑时落泪与小姑关系融洽心地善良知礼节易相处第三部分:兰芝抗婚——故事再发展迎娶场面1、突出兰芝形貌美、人品好、身价高。
2、不慕荣华富贵,爱情专一。
3、造成紧张气氛,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4、与后文悲剧结局对比,加剧悲剧气氛。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故事的高潮∙∙第五部分:告诫后人——故事的尾声1、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抗议。
2、增添了浪漫主义理想色彩。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梁祝化蝶”。
”牛郎与织女的“七夕相会”。
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这场悲剧的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1、社会的悲剧: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2、性格的悲剧: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
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
寻找相似的命运,思考本诗阅读的现实意义拓展延伸:造成焦刘夫妻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显然是焦母与兰芝的之间的婆媳矛盾。
∙猜想一下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
1、美色说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
美色说认为,正是兰芝的美貌使焦母担心儿子仲卿儿女情长、沉溺女色,耽误前程,从而招致了兰芝被驱谴的命运。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陆游与唐婉是一对恩爱夫妻。
陆游和唐婉结婚后,二人志趣相投,生活非常美满幸福。
但是陆游母亲却很看不惯,她觉得唐婉成天弹琴吟诗有失妇道,而且会耽误儿子的功名前程。
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
不久,唐琬嫁给了一个叫赵士程的人。
一天,唐婉跟赵士程到沈园游玩,与陆游碰巧相遇。
唐婉在征得赵士程同意后,派人给陆游送上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
陆游“怅然久之”,在沈园的墙上题写了哀婉动人的《钗头凤》词。
唐婉则写下续《钗头凤》相答,唐婉由于伤心过度,不久就郁闷愁怨而死。
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城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作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2、恋子说∙这种说法认为焦母是出于“恋子情结”赶走了兰芝。
课文里焦母对仲卿说过“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我们可以推想,焦家大概曾经是个有一定地位的官宦之家,但由于焦父早逝造成了焦家的家道中落。
在这种情况下,焦母身负着抚养焦家后代,重振焦家的重任,无疑会对仲卿这个焦家唯一的男孩子寄予厚望。
可以想像,自从丈夫去世后,儿子占据了焦母全部的精神空间,甚至成为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但自从兰芝嫁入焦家后,焦仲卿的感情自然更多地集中在兰芝身上,或许无意之中对焦母的感受有所忽略。
这使焦母感到兰芝在跟自己争夺儿子的感情,自己正在失去儿子。
这种感觉引起了她的恐惧和对兰芝的不满。
她开始不自觉地视兰芝为敌人,处处跟她作对,排挤这个外来的儿媳妇。
∙3、门阀说∙这种说法认为,兰芝被驱谴是由于焦母的门第观念。
兰芝家富有,却不是官宦人家。
∙兰芝对仲卿说: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兰芝对焦母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焦母对仲卿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看,在驱谴兰芝的过程中,多次提到了贵贱问题,而且都是焦母和兰芝在提,看来出身贵贱是焦母与兰芝之间心存芥蒂的一个关键。
我们能感觉到,焦家的门第显然是高于刘家的。
而焦母的门第观念显然是很浓厚的,兰芝在她眼里只是个出身平民的贱媳,因此,焦母才安排她从事繁重的家庭劳动,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投以挑剔的目光。
∙4、无子说∙这种说法认为,焦母驱逐兰芝是因为兰芝没有子嗣。
在诗里焦仲卿说过“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看来他们已经结婚两三年了,而刘兰芝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从诗中任何地方都看不出有孩子),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是不是就因为着急抱孙子焦母才驱逐了兰芝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的婚姻制度有所了解。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遵循“七出”的原则。
七出是休妻的七个具体条件,七出是: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是患恶疾。
婆媳关系自古以来就很复杂。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女人的地位不断是升高。
婆媳之间的矛盾也在随之而升级。
那么于男人来说,是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
做媳妇的要尊重、关心婆婆;1、物质上的孝敬与情感上的交流相结合。
作为儿媳要和婆婆搞好关系,除了物质上孝敬之外,还应注意和婆婆搞好感情交流,消除心理上的隔阂。
做媳妇的要注意尊重、关心婆婆,遇事多和老人商量,每逢时节,或婆婆生日,要记着给婆婆准备点礼物。
平时媳妇给自己的母亲送吃的、用的,最好同时给婆婆准备一份。
2、不能只顾自己的孩子和丈夫。
要尊重、关心婆婆,还必须学会适应婆婆。
婆婆大多习惯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思想上、生活上、习惯上有时难免带些旧的痕迹。
媳妇思想较新,常常不易理解婆婆的习惯,故一些举动,常会引起婆婆的反感,从而引起婆媳不合。
在这种情况下,媳妇要注意控制自己,尽量照顾老人的性情和习惯3、在处理婆媳关系当中,儿子的作用很重要。
婆婆有了烦恼,就找儿子诉说;媳妇受了委屈,要向丈夫倾吐。
在这种情况下,做儿子的倘若只听一面词,信一面理,偏袒一方,指责另一方,那就火上浇油,使矛盾加剧。
做儿子的只有一碗水端平,既不使母亲感到失望,也不让妻子有苦无处诉,才能缓解婆媳矛盾。
不让母亲产生“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心态,误认为儿子对自己的感情被儿媳夺去了,而迁怒于儿媳。
刘兰芝勤劳能干、才貌双全、知书达理、不贪慕荣华富贵对爱情忠贞不渝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焦仲卿: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对母亲:开始——既孝又怨,不敢违抗。
后来——对爱情的忠贞战胜了对母亲的孝顺、屈从,不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作了最强有力的反抗。
一个忠厚善良,忠于爱情,由顺从(软弱)到抗争(消极抗争)的叛逆形象。
焦母:突出的反面形象。
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与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
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
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爱慕富贵,不顾亲情,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作业:《孔雀东南飞》后传话说兰芝“举身赴清池”,仲卿“自挂东南枝”后,双双被人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