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与脑水肿 (4)

合集下载

脑出血脑水肿运用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分析

脑出血脑水肿运用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分析

脑出血脑水肿运用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脑出血脑水肿患者运用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入我院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疾病的100例患者选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保守治疗方案,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联合治疗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后,全面评估患者的康复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评分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普遍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符合统计学判定标准(p<0.05)。

结论: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对脑出血脑水肿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患者及家属对于临床治疗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确保了医院医疗卫生系统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托拉塞米;甘露醇;联合治疗;效果;研究引言:脑出血由脑组织内部血管破裂引起,脑水肿是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

脑出血脑水肿疾病需要得到及时控制,才能真正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脱水及利尿是控制脑出血脑水肿病情的关键所在。

托拉塞米与甘露醇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消除水肿作用,并降低患者的颅内高压,为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本次实验主要分析了托拉塞米与甘露醇联合治疗方式,对脑出血脑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现研究报告如下:一、资料及方法(一)临床资料观察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脑出血脑水肿患者参与实验。

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在43-78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74±3.68)岁;对照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在46-82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21±4.04)岁。

在本次实验研究开始前,对所有患者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根据患者身体机能检查结果可以判定:1.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出血脑水肿疾病的临床表现[1]。

甘露醇类脱水剂在脑外伤中的应用与探讨

甘露醇类脱水剂在脑外伤中的应用与探讨

7.1 渗透压警戒: 渗透压警戒:
因此,在使用甘露醇时,监测出、入水量 和监测血浆渗透压都是必须的。甘油果糖、 甘油氯化钠使用时,同样应注意渗透压。 如无条件直接检查血浆渗透压,可根据以 下公式推算: (K+Na)×2+G+BUN=mosm/L K+Na) (注:K Na、 (注:K、Na、G、BUN均为mmol//L) BUN均为mmol//L)
因此,在使用甘露醇时,其时间间隔就非 常重要,显然,在使用甘露醇时,每日二 次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停用甘露醇时,宜 采用“减剂量不减次数” 采用“减剂量不减次数”的方式。 通常认为20%甘露醇使用时间以一周± 通常认为20%甘露醇使用时间以一周±最为 适宜,因为七天± 适宜,因为七天±血管内、细胞间、细胞 内三者之间甘露醇的量已达平衡,最好不 要超过两周。否则不但降颅压效果不好, 而且还会带来诸多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但 甘油果糖和甘油氯化钠注射液可适当的放 20%的甘露醇静滴速度越快,短时间内在血 20%的甘露醇静滴速度越快,短时间内在血 液的浓度越高,脱水效果越明显,速度与 效果呈正相关,但甘露醇输入的速度越快, 对心、肾功能的影响就越大。有人提出, 除抢救外,一般输液速度以10—15ml/分较 除抢救外,一般输液速度以10—15ml/分较 为合理,有试验观察到,0 5g/kg静滴甘露 为合理,有试验观察到,0·5g/kg静滴甘露 醇时,若持续时间﹥ 醇时,若持续时间﹥1小时,无降颅压作用。 美国心脏学会建议,20%的甘露醇0.25— 美国心脏学会建议,20%的甘露醇0.25— 0.5g/kg,Q4h,疗程≤ 0.5g/kg,Q4h,疗程≤5天,为了维护渗透压梯 度,可同时辅以速尿10mg,Q4h—Q8h。 度,可同时辅以速尿10mg,Q4h—Q8h。

甘露醇

甘露醇

甘露醇的用药监护
• 甘露醇比呋塞米有更强的利尿作用, 治疗期 间应密切注意患者肾功能、 BUN、 尿量、 尿 RBC、 尿WBC、 尿蛋白及血电解质浓度(尤其是 Na+和K+)、 血压等。 以避免发生肾功能损害、 水和电解质紊乱。 虽然甘露醇易导致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但只 要注意合理用药, 重视用药监护, 仍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治疗药物。

主讲人: 主讲人:
• 20%甘露醇注射液作为中国药典收录国家基本药 物,作为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和治疗 急性肾功能衰竭及青光眼、大面积烧烫伤等引起 的水肿、腹水等常用药、首选用药,在临床广泛 应用,特别是在神经学科疾病治疗中尤其重要。 甘露醇是临床纠正脑水肿和治疗其他组织水肿的 一种常用药物。由于甘露醇的高渗性和微粒成分, 快速静滴时局部浓度较高,可造成血管壁细胞脱 水、变性,从而影响细胞功能,导致血管变硬, 甚至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痛等静脉炎症状,增 加了患者的痛苦,造成再输液困难。
• 3、防止反跳现象,在2次甘露醇用药期间,静脉 注射1次高渗葡萄糖或地塞米松,以维持其降颅压 作用。为使甘露醇达到最好疗效,用药速度十分 重要。一般主张250mL液量宜在20min内滴入。 用药后20min, 颅内压开始下降,2~3h达高峰, 其作用持续6h左右,颅内压可降低46%~55%。 当病人血浆渗透压>330mOsm/L时,应停止使用。 因此时无论给予任何剂量甘露醇,也不可能起到 脱水作用。
• ① 颅内活动性出血: 因扩容可加重出血(颅内手 术时除外); ② 急性肺水肿或严重肺瘀血; ③ 确 诊为急性肾小球坏死的无尿患者, 因甘露醇积聚 引起血容量增多, 加重心脏负担; ④ 充血性心 衰、 代谢性水肿、 中枢神经器质性病变、 严重 失水者; ⑤ 孕妇: 甘露醇虽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血眼屏障, 但可透过胎盘屏障, 引起胎儿水肿。 下列情况应慎用: ① 明显心肺功能损害; ② 高 钾血症或低钠血症; ③ 低血容量者因利尿而加重 病情。

静滴甘露醇不良反应

静滴甘露醇不良反应

静滴甘露醇不良反应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的组织脱水剂,临床上应用广泛,那么你知道静滴甘露醇不良反应有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静滴甘露醇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静滴甘露醇不良反应1 甘露醇致肾损害甘露醇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中,肾损害最为常见。

甘露醇致肾损害与使用剂量呈正相关,随着用量的增加,甘露醇在体内积蓄,将出现少尿、无尿、血尿、肾功能受损,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一般认为甘露醇日剂量应<200g,年老及肾功能欠佳者日剂量应<150g 为宜,肾衰者甘露醇日剂量一般不得超过50g。

除与剂量相关外,甘露醇所致的肾损害尚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肾功能状况以及合并用药等因素有关。

如脑血管病患者在使用甘露醇治疗时,由于其高血压及全身动脉硬化的病理基础,本身已有潜在的肾功能损害,更易导致肾功能衰竭。

老年人肾脏萎缩,肾血管硬化,肾功能处于退行性变阶段,肾脏功能降低;小儿肾脏发育欠成熟,肾贮备能力较低,颅内高压时往往伴有神志不清,不能配合治疗,最易发展成肾功能衰竭。

2 甘露醇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体液失衡甘露醇注射速度过快,可产生一过性头痛、视力模糊、头晕等症状。

这与大脑脱水、颅压低有关,也可能是由于电解质紊乱而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

造成体液失衡是由于甘露醇经肾小球过滤,几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导致水和电解质经肾脏排出体外,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3 甘露醇致过敏反应甘露本身并无抗原性,但可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性物质,从而使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后致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甘露醇所致过敏反应可能与患者体质有关,一般用药量不大即可产生过敏反应。

如1例患者在静脉注射甘露醇时发生广泛性荨麻疹样风团疹,同时伴呼吸急促,双手颤抖等现象。

甘露醇也可导致严重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致严重后果。

如有2例颅外伤患者在应用少量甘露醇后即出现呼吸困难、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血压降低、意识不清等症状。

最详细的甘露醇临床应用指南doc

最详细的甘露醇临床应用指南doc

最详细的甘露醇临床应用指南doc甘露醇是一种常用的利尿剂和渗透剂,常用于临床上治疗脑水肿、急性肺水肿等疾病。

下面是一份详细的甘露醇临床应用指南。

一、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脑水肿、急性肺水肿、高血压危象、急性肾衰竭等。

禁忌症:高血容量状态、严重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明显脑疝、甲醛代谢障碍等。

二、用药原则1.起始剂量视病情和患者特点而定,一般为1g/kg;如有必要可按需要迅速加药,但总剂量一般不超过2g/kg。

2.给药速度应慢,通常15-20分钟内给药完毕。

3.注射速度过快易发生肺水肿、甲醛中毒等。

给药期间监测尿量、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三、应用指南1.脑水肿的治疗:轻、中度脑水肿:起始剂量为1g/kg,每6-8小时维持剂量为0.25-0.5g/kg。

重度脑水肿:常规剂量为1-1.5g/kg,必要时每4-6小时可再加药至总剂量2g/kg。

2.急性肺水肿的治疗:起始剂量为1g/kg,每6-8小时维持剂量为0.25-0.5g/kg。

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肺水肿,应慎重。

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听诊肺部啰音等。

3.高血压危象的治疗:可通过降低颅内压力、血管扩张作用降低血压。

起始剂量为1g/kg,如果血压有效下降,可减少维持剂量至0.25-0.5g/kg。

4.急性肾衰竭的治疗:甘露醇可改善肾实质血流灌注,提高尿量,减轻肾脏损伤。

起始剂量为1g/kg,每6-8小时维持剂量为0.25-0.5g/kg。

注意事项:1.甘露醇为高渗透物质,应注意监测血浆渗透压,若渗透压过高可能引起脱水。

2.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患者应减少剂量,不能代谢甘露醇可能引起甲醛中毒。

3.对甘露醇过敏者禁用。

4.甘露醇具有利尿和渗透作用,应注意监测尿量、电解质水平等。

5.甘露醇对静脉液稀释后应尽快用完,避免细菌污染。

典型病例:一、张,男性,65岁,脑水肿病史:张因中风住院,出现急性脑水肿症状。

治疗方案:给予甘露醇1g/kg,缓慢静脉注射,监测尿量和生命体征。

托拉塞米+甘露醇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的疗效观察及有效性评价

托拉塞米+甘露醇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的疗效观察及有效性评价

托拉塞米+甘露醇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的疗效观察及有效性评价【摘要】这项研究旨在观察托拉塞米与甘露醇联合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

通过临床试验设计,我们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安全性评价,并探讨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托拉塞米+甘露醇联合治疗在脑出血脑水肿中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机制探讨表明该联合治疗可能通过降低脑水肿、改善脑血流等途径发挥作用。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该治疗在不同脑出血患者群中的应用,以及优化联合治疗方案。

本研究揭示了托拉塞米+甘露醇联合治疗对脑出血脑水肿的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托拉塞米、甘露醇、疗效观察、安全性评价、机制探讨、临床应用、临床试验设计、治疗现状、研究目的、有效性评价、未来研究方向、实践意义、临床应用建议。

1. 引言1.1 疾病背景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由于脑血管破裂或破裂引起,导致大脑组织出血,进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脑出血后常伴随着脑水肿,脑组织受损导致的水肿进一步加重了脑损伤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目前,对于脑出血脑水肿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手术治疗能够及时减轻颅内压,减少脑损伤,但手术风险较大。

药物治疗中,托拉塞米和甘露醇是常用的脱水利尿药和渗透性利尿剂,具有减轻脑水肿、缓解颅内压及改善脑血管循环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观察托拉塞米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的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在探讨机制的基础上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建议。

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为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提供更有效的措施。

1.2 治疗现状脑出血脑水肿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危重疾病,常由于脑血管破裂或出血性病变导致,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目前,对于脑出血和脑水肿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支持性治疗等方法。

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风险较大,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

《甘露醇的使用》

《甘露醇的使用》

甘露醇的适应症
1、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 颅内压,防止脑疝。
2、降低眼内压。可有效降低眼内压,应用于其他降眼压 药无效时或眼内手术前准备。
3、渗透性利尿药。用于鉴别肾前性因素或急性肾功能衰 竭引起的少尿。
4、作为辅助性利尿措施治疗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 尤其是当伴有低蛋白血症时。
染、中毒、缺氧等因素,而使脑水肿加 重,脱水剂的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
编辑课件
甘露醇的反跳机理及防范措施
• 甘露醇的半衰期为(1.23±0.22)h,分布 容积(Vd)为426.79ml,药物动力学特性 表现在体内消除快,分布不很广泛。
• 脑脊液中甘露醇的排出比血清中甘露醇 的排出慢,甘露醇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并在 脑脊液中滞留,当血中甘露醇浓度降低时, 脑脊液中甘露醇仍保持较高浓度,形成新 的渗透梯度,从而引起脑压反跳。
• 2、由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形成了血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水分从脑组织及 脑脊液中移向血循环,由肾脏排出。使 细胞内外液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轻脑水 肿、降低颅内压目的。
编辑课件
甘露醇作用机理
• 甘露醇也可能具有减少脑脊液分泌和增 加其再吸收,最终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而 降低颅内压
编辑课件
甘露醇作用机理
• 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甘露醇可诱发或 加重心衰,血尿、肾功不全、肾功衰竭 及过敏反应外,还具有下列并发症:
编辑课件
并发症
• ⑴使脑水肿加重 • ⑵颅内压反跳明显 • ⑶颅内再出血加重
编辑课件
并发症
脑水肿加重: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有赖于血脑屏障的完 整性,甘露醇只能移除正常脑组织内的水分,而对病 损的脑组织不仅没有脱水作用,而且由于血脑屏障破 坏,甘露醇可通过破裂的血管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内, 造成病灶内脑水肿形成速度加快,程度加重。对于脑 缺血患者,由于缺血区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甘露醇分 子易由血管内进入缺血区细胞间隙,同时由于甘露醇 不能够被代谢,过多的积聚导致逆向渗透,从而使缺 血区水肿加重。临床动物试验也证实5次以前有降低脑 压,减轻脑水肿作用。5-7次后水肿反而加重。

甘露醇与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甘露醇与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甘露醇与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摘要]目的:对甘露醇、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方案进行经济学分析。方法:将240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分成2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14d后两药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0.8%、92.5%(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5.8%,治疗总费用为(4824.40±312.05)元、(5107.20±327.40)元,经最小成本分析甘露醇组为优选方案。结论:治疗患者脑出血后脑水肿甘露醇为优选方案。

[关键词]甘露醇;甘油果糖;脑出血;最小成本分析 脑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病,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脑出血后 脑水肿逐渐加重,常在6h开始出现水肿,3~4d内达高峰,半个月后逐渐消退,脑水肿的结果是颅内压增高,甚至导致脑疝发生,因此控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应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控制脑水肿。甘露醇和甘油果糖是脱水降低颅内压的常用药物,有人对它们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评价,但未见相关成本-效果分析的报道。本试验研究它们治疗脑出血后降低颅内压的经济效果,为临床经济合理选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240例脑出血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5月~2007年5月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12例;年50~70a,平均(61.7±5.8)a。入选标准: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经头颅CT确诊并伴有显著的脑出血患者,其出血量0.05,故应进行CMA。评价研究需要对成本和产出数据进行敏感度分析,伴随着医药改革降低药品比例和改变以药养医措施的实行,药物价格逐渐降低,治疗费和床位费则可能提高,故本研究定义药物费用下降10%和治疗费和床位费提高10%,分别进行敏感度分析。结果见表3。

2.4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甘露醇组出现皮疹3例,轻微头疼2例、口渴3例,未影响治疗;甘油果糖组出现皮疹2例,口渴5例,未影响治疗;2组均未出现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要知道颅内压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脑组织,二是血液,三是脑脊液。 甘露醇脱的是细胞内的水,也就是脑组织的水,这样会减轻对出血点的压迫,引起继续或者再出血,所以活动出血期不能用甘露醇。 速尿脱的是血液里的水,也就是使血容量减少,同时也起到一定的降血压作用,继而减少脑脊液的生成,这样就达到了降颅内压的作用。 但是减少血容量和降血压会使缺血半暗带灌注不足,影响愈后,所以在过了活动出血期后,脱水仍以甘露醇为主。

甘露醇的药理机制和特点,及其副作用。 20%的甘露醇是六碳多元醇,其分子量为163是尿素的三倍,PH值为5-7。为高渗透压性脱水剂,无毒性,作用稳定。 甘露醇静脉注入机体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仅有一小部分(约为总量的3%)在肝脏内转化为糖元,绝大部分(97%)经肾小球迅速滤过,造成高渗透压,阻碍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同时它能扩张肾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从而产生利尿作用。所以甘露醇对机体的血糖干扰不大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仍可应用。由于血浆渗透压迅速提高形成了血-脑脊液间的渗透压差,水分从脑组织及脑脊液中移向血循环,由肾脏排出。使细胞内外液量减少,从而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目的。甘露醇也可能具有减少脑脊液分泌和增加其再吸收,最终使脑脊液容量减少而降低颅内压。此外,甘露醇还是一种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能较快清除自由基连锁反应中毒性强、作用广泛的中介基团羟自由基,防止半暗区组织不可逆性损伤而减轻神经功能损害,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循环,故近年已将甘露醇作为神经保护剂用于临床[。 甘露醇的降颅压作用,不仅是单纯的利尿,而且主要在于造成血液渗透压增高,使脑组织的水分吸入血液,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一般在静脉注射后20分钟内起作用,2-3小时降压作用达到高峰,可维持4-6小时。常用剂量为0.25-0.5克/kg.次成人一次用量。但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甘露醇除了能引起低钾,诱发或加重心衰,血尿、肾功不全、肾功衰竭及过敏反应外还具有下列并发症: ⑴使脑水肿加重: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有赖于BBB的完整性,甘露醇只能移除正常脑组织内的水分,而对病损的脑组织不仅没有脱水作用,而且由于血脑屏障破坏,甘露醇可通过破裂的血管进入病灶区脑组织内,造成病灶内脑水肿形成速度加快,程度加重。对于脑缺血患者,由于缺血区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甘露醇分子易由血管内进入缺血区细胞间隙,同时由于甘露醇不能够被代谢,过多的积聚导致逆向渗透,从而使缺血区水肿加重。临床动物试验也证实5次以前有降低脑压,减轻脑水肿作用。5-7次后水肿反而加重。 ⑵颅内压反跳明显:当血液内的甘露醇经肾脏迅速排出后血液渗透压明显降低从而使水分从血液内向脑组织内移动颅内压重新升高。 ⑶颅内再出血加重:以往的观点认为脑内出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大约为30-40分钟,随着血凝块的出现而停止;但随着影象学的不断发展和CT、MRI应用于临床后发现,大约有38%的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尤其是在6小时内继续扩大其扩大范围是约为33%。除了与机体本身的因素外,主要与不恰当的使用甘露醇有关。甘露醇造成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①甘露醇使血肿外的脑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迅速加大,脑组织支撑力下降,从而使早期血肿扩大;②另一方面由于甘露醇将脑组织液迅速吸收入血液内发生短时的高血容量,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加重活动性脑出血。

其脱水剂的应用原则是: (1)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际需要,决定脱水剂的用量和用法。并密切观察颅内压的动态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做到有效控制,合理用药。 (2)有意识障碍者,提示病灶范围较大,中线结构已受影响,可给予20%甘露醇125毫升,静脉滴注,q4-6h,并观察病情和意识障碍的动态改变,注意用药后症状是否缓解,以便调整用量和用药间隔时间。 (3)若病人昏迷程度加深,腱反射和肌张力逐渐降低,出现对侧锥体束征或去大脑强直样反应时,为病灶扩大或中线结构移位加重的征象。除应给予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进行积极的脱水治疗外,并应加用速尿40mg,并可短期内加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静脉滴注,每日1~2次,以上两药可同时或交替应用。 (4)临床症状较轻,病人神志清楚,无剧烈头痛、呕吐,眼底检查未见视乳头水肿者,尤其是腔隙性脑梗死或小灶脑梗死可暂不用脱水剂。 (5)脱水剂一般应用5~7天。但若合并肺部感染或频繁癫痫发作,常因感染、中毒、缺氧等因素,而使脑水肿加重,脱水剂的应用时间可适当延长。 应用脱水剂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是否已达到了脱水的目的,又要预防过度脱水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如血容量不足,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损害等

总 结 1:用药时机 不推荐甘露醇用作预防脑水肿。 对甘露醇的使用时机还没有统一的观点,还有待于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 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发现血肿明显扩大的患者比例较高。血肿的扩大至少与血压增高的程度、凝血功能、出血部位以及血肿形态等因素有关。而一旦怀疑有活动性出血,甘露醇的使用应十分谨慎。因为甘露醇使血肿以外的组织脱水后,可使血肿-脑组织间的压力梯度迅速增大,从而促使血肿扩张或加重活动性出血,导致临床症状恶化。有人建议脑出血患者首次CT检查后应采取积极的措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24~48小时后复查CT。若病情及血肿大小均稳定,则可使用甘露醇等渗透性药物,以帮助减轻脑组织水肿。目前,对甘露醇的使用时机还没有统一的观点,还有待于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我们认为对脑出血患者甘露醇的应用时机,应考虑患者病情及血肿的大小及部位等,注意个体化。 对于脑出血:这个时间窗应是指从血管破裂出血开始到形成凝血栓子不再出血为止。在这段时间内应用甘露醇是危险的。因为高渗的甘露醇会逸漏至血肿内,血肿内渗透压随之增高,加剧血肿扩大,对脑细胞损害加重,并有可能酿成恶果。一般6h后使用,但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只要有活动性颅内出血,甘露醇应用就是禁忌。 2:滴速问题 滴速越快,血浆渗透压就越高,脱水作用就越强,疗效会越好。然而要注意患者的基础疾病。有心功能不全、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滴速过快可能导致致命疾病的发生。短暂的血容量升高可能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过多的利尿可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可引起血粘稠度增高,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过快的滴速可能对肾功能有损伤作用。一般要求在20min内滴完。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而定。 3:用量问题 甘露醇作为降颅压药应用于临床由来已久,但对其用药剂量尚有争论,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 1使用甘露醇主张大剂量1.0g/kg。Wise等曾认为大剂量1.0g/kg为有效剂量,有效时间为4~6小时。用***犬实验,通过监测颅内压发现甘露醇降颅内压最佳剂量亦为1.0g/kg,但有效时间90~120分钟。他们认为对重症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如需要迅速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时,甘露醇剂量以1.0g/kg为宜,用药时间应在120分钟内重复给药。但也有人认为,甘露醇的剂量最大只能达每6小时1g/kg,没有必要再加大剂量或缩短用药间隔,超过此剂量不能增加脱水作用,而只能增加副作用。 2有人主张使用小剂量甘露醇(0.2~0.5g/kg)。认为小剂量甘露醇降低颅内压作用与大剂量相似,且可避免严重脱水、渗透失衡以及在大剂量时发生甘露醇外渗。临床观察均发现采用0.5g/kg的小剂量甘露醇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疗效与大剂量相仿,且无毒副作用发生。采用首剂甘露醇0.75g/kg,以后每2小时给0.25g/kg或直到血浆渗透压超过310mOsm/L,这种有规律和频繁使用甘露醇,颅内压变化较平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心肾功能的损害,大剂量甘露醇使肾血管收缩增加心肾负担。小剂量甘露醇扩容,利尿,扩张肾血管,对肾脏有保护作用,且小剂量甘露醇降颅压作用与大剂量相似,因此小剂量甘露醇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是安全有效的,用量小脱水降颅压作用就小,用量大、滴速快其副作用就相应增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认真对待。小灶出血,可用20%的甘露醇125~150ml较快速静滴,每日2次或q8h。比较大的出血灶或严重的缺血性脑水肿可用到125-250ml q4-8h。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有心功能不全、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倾向的要慎用。并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加用速尿或/和白蛋白。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心,肾疾病应优选速尿。一部分动物试验证明125ml与250ml其脱水作用无明显差异,但也有试验表明剂量大者脱水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有量效关系。最佳能够使病人血浆渗透压300-320mOsm/L之间 4:使用多长时间 一般7±3天,个别严重者14±3天 5:甘露醇的反跳机理及防范措施 甘露醇的半衰期为(1.23±0.22)h,分布容积(Vd)为426.79ml,药物动力学特性表现在体内消除快,分布不很广泛。蔡明虹等[11]研究表明,脑脊液中甘露醇的排出比血清中甘露醇的排出慢,甘露醇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并在脑脊液中滞留,当血中甘露醇浓度降低时,脑脊液中甘露醇仍保持较高浓度,形成新的渗透梯度,从而引起脑压反跳。反跳时间多在给药后1小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高剂量组(760mg/kg)用药1~1.5小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反跳现象,测脑脊液中甘露醇浓度(0.91±0.64)mmol/L;而低剂量组(400mg/kg)无反跳现象,脑脊液中甘露醇浓度较低为(0.65±0.53)mmol/L,且脑压下降百分率优于高剂量组。颅内高压患者静注甘露醇降脑压时,剂量以400mg/kg,输入速率不要超过50mg/(kg•min)为宜,这样既可达到最佳降压效果,又可防止脑压反跳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活动性脑出血”,“活动性脑出血”是否以6小时为界限。我们知道,脑出血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在我国,最主要的、也是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的病因是高血压。可是还有颅脑外伤、血液系统异常、颅内血管畸形、血管炎等也能引起脑出血。所谓活动性脑出血是指出血持续不止,这种情况多见于血液系统异常,如白血病、血小板缺乏、血友病等,或是颅脑外伤,如果原发病控制不满意,或者并不伴有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一般不需要用甘露醇。高血压性脑出血很少持续出血不止,而且往往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很大关系,一般认为从几分钟到两三小时为高峰(有合并症者除外),所以几乎没有一本书上记载以6小时作为活动性脑出血的界限。 其次,脑出血最致命的病理生理变化是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最终导致脑疝,危及生命,因此,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当务之急。从动物实验结果来看,在出血部位的周围,早在出血后10~20分钟就可以出现脑水肿,但脑水肿真正达到高峰是24~48小时左右。为了预防和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临床医师常用20%甘露醇静滴来治疗,而且往往在患者到了急诊室或病房后就开始用。实际上,患者转送到医院时,一般最少都已经是出血后4~8小时了,有的甚至超过了12小时。临床上,极少看到由于用甘露醇而引起脑出血加重的。 第三,极小量(少于5毫升)脑出血患者,经头颅CT检查,出血灶周围只有极轻度的脑水肿,临床上并没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就不一定要用甘露醇。 最后要指出的是,目前头颅CT检查在我国已经广泛开展,绝大多数县医院、基层医院都有条件做,所以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一定要做头颅CT检查,以便鉴别是脑出血还是脑梗塞。而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症状加重,如意识状态恶化、肢体瘫痪加重等,应该及时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再出血、再梗塞,或是水肿范围是否扩大,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急性脑血管疾病不论轻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水肿,甘露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有效药物之一。合理应用甘露醇,并注意监测有关指标,有助于提高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救治效果,并能避免其不良反应。 一、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脑水肿及其产生机制 · 急性脑梗死引起脑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脑缺血缺氧。在早期先出现细胞性脑水肿,若缺血缺氧迅速改善,细胞性脑水肿可减轻或消失;若缺血缺氧时间超过数小时至数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血脑屏障损害,又可发生血管源性脑水肿。脑水肿进一步妨碍脑血流,使局部脑缺血缺氧进一步恶化。局部脑血流量减少,又促使梗死灶扩大及脑水肿加重,甚至引起颅内压增高。后者是使临床症状进一步恶化的主要原因。 · 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的机制中血肿的占位效应是首要因素。除血肿本身因素外,血肿周围脑水肿对颅内压增高可能起关键作用。 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发现脑出血后产生广泛性脑血流量降低,故目前认为缺血性因素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血管源性脑水肿产生于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