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5课教学复习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设计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的五粒豌豆有不同的愿望和不同的命
运,这个富有情趣的故事说明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志向的大小, 而是在于实际的 付出和产生的影响。教学设计中,根据本组课文要求,引导学生阅读时 , 尝试从 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并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出自 己的发现,尝试解决问题。 围绕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将五粒豌豆的愿望与命运进 行对比, 将其他四粒豌豆与第五粒豌豆进行对比, 将豌豆苗的成长过程与小姑娘 的病慢慢变好结合起来阅读。 在对比阅读中, 通过抓住关键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 进而体会课文内涵,受到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
面的一块旧板子上, 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 开出一朵紫色的豌豆花。 6. 小结: 五粒豌豆在即将分开时,都有自己的愿望, 你最喜欢哪粒豌豆呢? 7. 过渡: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 为什么小女孩的病慢慢好了呢?让我们用心
去品读一番。 设计意图: 依据学生问题清单中的问题,采用内容对比的方式,更清晰地了
2. 形近字区别组词。
按(

案(

枪(

抢(

愉(

偷(

探(

深(

硬(

便(

适(

活(

3. 说一说书写生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预设: “豌”左边的“豆”在做偏旁时,下边的横变成了提;“探”的右部 上边是“冖”;“曾”要强调笔顺。 4. 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进行示范。 ( 重点示 范 “豌”“ 舒”“ 硬”“ 探”“ 曾”。 ) 5. 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6. 投影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组织评议。 设计意图: 夯实写字训练。通过形近字区分、观察交流、示范指导等活动, 引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2022年秋季课程初一语文)第5讲散文阅读之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2022年秋季课程初一语文)第5讲散文阅读之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一、课堂导入标题是散文的眼睛,它内涵一样比较丰富,与文章的内容有着“深不可测”的关系,那么,我们如何结合内容去分析标题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如何依照标题去分析文章内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分析一下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二、复习预习1、散文标题的考点,我们学习过含义与作用的分析,其中,含义分析需要从表层与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作用或者好处分析分析角度更是多样。

2、散文标题的考查,除此以外,由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显现了一种专门的考查形式,如:文章以“**”为题,为何写到**(另外的事物或者内容)?三、知识讲解知识点1 标题的明白得分析明白得分析指的是明白得标题含义并分析标题与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关系;概括归纳指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便探究标题的语境引伸义和其在结构上的作用;鉴赏评判能力指的是标题在语言、方法技巧上的表现。

近几年有关标题的中考考题常常围绕这几个能力点出题,考查得专门细致,也专门全面。

知识点2 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标题含义明白得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会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第一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样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截了当的关系。

知识点3 什么缘故设那个标题回答“什么缘故”类问题常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有关,即考查作者的“匠心用意”。

这类题,在题干中一样是直截了当提问“什么缘故”。

“匠心用意”属于文章写作手法上的范畴,与作者的材料安排、行文构思、表现手法等有关。

回答“什么缘故设那个标题”这类题,一样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行文结构和中心主旨这三个方面作答。

知识点4 标题和内容的关系标题和内容的关系,考查学生在辨别、选择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观点进行概括,难度较大。

从阅读的整体性特点动身,要求考生对全文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探幽发微,求同辨异。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铺满⾦⾊巴掌的⽔泥道》讲述了⼀夜秋风,⼀夜秋⾬后,“我”⽆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巴掌的⽔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巴掌的⽔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巴掌的⽔泥道的喜爱之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5课《铺满⾦⾊巴掌的⽔泥道》课⽂原⽂ ⼀夜秋风,⼀夜秋⾬。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可是,地⾯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个亮晶晶的⽔洼,映着⼀⾓⼩⼩的蓝天。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黄⾦黄的叶⼦。

这⼀⽚⽚闪着⾬珠的叶⼦,⼀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泥道上了。

我⾛在院墙外的⽔泥道上。

⽔泥道像铺上了⼀块彩⾊的地毯,这是⼀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直到路的尽头…… 每⼀张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个⾦⾊的⼩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泥道上。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有些凌乱。

然⽽,这更增添了⽔泥道的美。

我⼀步⼀步⼩⼼地⾛着,⼀⽚⼀⽚仔细地数着。

我穿着⼀双棕红⾊的⼩⾬靴。

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的⼩鸟,在秋天⾦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得很慢很慢的。

⼀夜秋风,⼀夜秋⾬。

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回觉得,门前的⽔泥道真美啊!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作者张秋⽣,选作课⽂时有改动。

【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5课《铺满⾦⾊巴掌的⽔泥道》教案1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字。

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法在⽂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语文版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示例之一教学目的一、了解朱德母亲的品质。

她是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领会作者由热爱母亲推而广之热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崇高思想感情。

二、领会本文感情真挚、语言简明平实的特点;学习本文从小处着眼、于细微处见真情的精心选材和巧妙布局。

三、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

教学设想一、课文篇幅较长,文中涉及的事件离现代学生生活较远,故要求做好以下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思考叙事的顺序和线索,结合课文看注释,识生字新词。

二、启发学生爱亲人的感情,并把爱亲人与爱人民、爱祖国联系起来。

三、讲清作者着眼于生活琐事精心选材和巧妙的布局,以及立意的高明之处。

四、集中正音,分散解词。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解题。

二、检查预习:指导学生朗读,给生字正音。

三、划分段落,写段意。

四、学习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中的第一层(2—8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

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

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

钟太太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

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

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二、检查预习1.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画出课文“预习提示”中的字词及需要补充的字词。

试说出文章叙事的顺序和线索。

2.听写下列字词并给加黑字注音。

佃农(diàn)祖籍(jí)仪陇(lǒng)溺死(nì)劳碌(lù)私塾(shú)衙门(yá)横蛮(hèngmán)不辍劳作(chuò)饱尝(cháng)妯娌(zhóulǐ)和睦(mù)差役(chāiyì)3.提问:谁能说说本文叙事的顺序和线索?(能说出按时间顺序来写即可;线索说不出,留待后面讲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鲁滨逊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逊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鲁滨逊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

鲁滨逊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

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和片段,重点写鲁滨逊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

鲁滨逊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逊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作者介绍】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英国作家。

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

笛福生于伦敦一个油烛商家庭,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在从事商业的同时,他还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了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

笛福直到晚年才开始创作小说。

写《鲁滨逊漂流记》时,他已59岁了。

此后,他又创作了《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摩尔·弗兰德斯》等小说,这些小说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用。

其作品可读性强。

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课文创作背景】《鲁滨逊漂流记》。

这部小说是以亚历山大·赛尔柯克在荒岛上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的。

据当时英国杂志报导:1704年4月,赛尔柯克在海上叛变,被船长遗弃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一费尔南德斯群岛中的一个叫马萨捷尔的小岛上。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5课《《语文园地五》教案(共1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5课《《语文园地五》教案(共1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5课《《语文园地五》教
案(共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明确主题。

2.能够领会文中的情感。

3.学会区分要点及主要细节。

4.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领会文中蕴涵的情感。

3.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回答关于课文的问题,深入理解文中内容。

2.总结课文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1.课文教材《语文园地五》。

2.教学录音设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 阅读与思考(25分钟)
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主题和人物情感。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要点及主要细节。

3. 情感体验(15分钟)
学生模仿文中情节,体验人物感情变化。

4. 总结(10分钟)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2.教师总结课文要点,强调学习重点。

六、板书设计
•课文标题:《语文园地五》
•重点: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难点:深入理解、总结情感
七、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要点及内容。

2.思考并记录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变化。

以上是本课时的教案内容。

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通过本节课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语文园地五》的精彩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第5课《文化创新》复习教学案
【考点解读】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1)意义:文化创新能推动社会实践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途径:①要立足于,这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外来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要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让人民群众参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

人民需要文化,要着眼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易错易混点】
1、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3、文化创新要学习、借鉴外来民族文化成果(×)
4、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课堂练习】
1.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
神、等。

江苏人发扬这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

这体现了()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②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2013年互联网上不断出现的“普大喜奔”“高端、大气、上档次”“土豪金”等新词,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

这表明()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B.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
C.文化创新来源于网络灵感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3.109首唐代不同时期的经典诗词,将被拍成微电影,用15分钟的故事重新解读和建构唐诗精华。

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
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

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 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由此可见()
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文化繁荣要锐意创新
5. “沙画瓶”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

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组成沙漠、骆驼等形状。

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古诗词系列”等“沙画瓶”,受到极大的欢迎。

材料表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
③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④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6. 右图漫画启示我们在文化借鉴中必须()
A. 立足实践,推陈出新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反对封闭,求同存异
7.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

这充分说明()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

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

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9.祭祀是古代蒙古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大事。

蒙古族的祭祀活动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各种祭祀活动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不但没有式微,反而因为在吸收了很多新鲜元素的基础上而不断发展。

这主要启示我们()
A.文化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文化创新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为实践服务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D.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
10.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
和历史虚无主义。

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11.世界级动画大师宫崎骏以清新的艺术风格,精湛的艺术功底和充满孩童般的想象与构思,宣扬生命的真善美、和平与环保等充满正能量的主题,这值得中国动画创作人员学习与借鉴的是()
A.从外来文化中寻找创新源泉 B.在文化创作中体现时代精神
C.在文化创作中要善于模仿别人 D.充分挖掘文化作品的商业价值
12.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这句话表明()
A. 文艺创作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B. 艺术创作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D. 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13.2015年8月,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票房挺进8亿元。

有专家指出,《大圣归来》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汲取灵感,大胆创造、合理想象,体现出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这表明()
①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博采众长才能更好继承发展民族文化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④要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4、
(2)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帖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①跟帖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决定作用,但没有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还需要其他条件。

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要:充分发挥世博会的产业引领功能,更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文化融汇契机,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明推动功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民族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