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一、选择题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2.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这种现象反映西周()A.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B.社会等级森严C.冶铜业十分落后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4.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察举制5.《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6.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秦朝()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九卿制约,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7.“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后汉书•邓禹传》)这种状况出现是由于当时()A.世袭制的实行B.按军功受爵的结果C.察举日益注重门第D.科举择优录取的结果8.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C.主要地方官可世代沿袭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9.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冶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10.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
复习课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史论归纳】早期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关联
——传承与创新
【概念理解】官僚政治
1、含义:西周宗法分封制下“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 以后的“官”则 是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 了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官僚制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 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 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韩非主张“主 卖官爵,臣卖智力”,官僚政治体系还包括管理官僚、 选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职责执行政务的制度。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权力中心——皇帝制度
(3)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创制与“皇帝”有关的一系列专用称号,如皇帝自称“ 皇帝独尊 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皇帝
”成为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称谓
皇权至上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集行政权、 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本节内容结束 THANKS
【概念理解】官僚政治
2、特点: (1)权力来源:由皇帝授予。 (2)权力运作:以皇权为中心。 (3)权力机构:各机构相互配合又互相牵制。 (4)收入来源:实行俸禄制。 (5)官吏选拔:由皇帝任免,由察举、科举制等形式产生。
3、意义: (1)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3)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古代思想与教育发展。 (4)社会观念:对形成官本位的社会观念、官僚主义的作风产 生影响。
(3)特点:
①以皇权为中心; ②分工明确,互相牵制; ③充分体现“家天下”;
一轮复习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两课时)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4、(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 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 《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 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 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对后世的影响: 积极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具有开创性。 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 历代封建王朝所没用,影响深远。
消极影响:
①政治经济: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②思想文化: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内容)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三公: A、丞相:
地位:“百官之首” 职能: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御史大夫: 地位:副丞相; 职能: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C、太尉: 职能: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内容)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1)演变历程:郡 秦始县皇之把设郡,县源于制春度推秋行战国全。国秦。统一后,
(行2政)区内划容::分 郡之全内国又为分36郡若,干由县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 官僚机构:郡守(上受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定期向
丞相汇报工作)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作用:
本课小结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
中
郡
帝
央
县
制
官
制
度
制
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重难点解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重难点解析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1)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以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2)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
(3)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4)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5)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6)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位终身制与皇位的世袭制。
即帝王一旦登基便终身为帝。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历史根源:a.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封建自然经济分散性,需要强大中央集权国家保护。
社会根源:战国以来,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
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键。
3、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1)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消极:皇帝依靠其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形成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体制的三省六部制在形式上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掌管朝政。
【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 简称晋等。
探究二 宗法制的特点与影响 史料一 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吕氏春秋》 史料二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及解读
丞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清代设
结合起来,形成“家 题 ” , 巩 固 了 中 央 构、以科举制为主 置军机处,专制
国一体”的政治框架 集权
的选官制度
皇权发展到顶峰
(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其特点是以血缘为纽 主 带,“家国一体” 旨 (2)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其特点是皇权至上,权力高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问题:(1)依据史料一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 的统治策略?
(2)依据史料二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 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史料导读]
(1)根据史料一图片中康叔、召公奭、姜尚、微子启身份,总结分封的对象;根 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的分布特点。
度集中
考情分析
最新考纲
课标试题
2019全国Ⅰ卷·24
商周时期的 政治制度
2019全国Ⅲ卷·24 2018全国Ⅱ卷·25 2017全国Ⅰ卷·24
2016全国Ⅲ卷·24
秦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
2019全国Ⅱ卷·24
考点呈现 西周时期的王位继承制
宗法制 商朝的建立 西周的分封制度 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秦国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
南方凤凰台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1讲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和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南方凤凰台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第1讲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和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导学案(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命题规律】一般考查选择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015年江苏高考考查了分封制和秦朝疆域的有关史料。
【命题趋势】2017年高考仍将重点考查选择题,要求不会太高;从考查角度上看,一是理解和比较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御史大夫等基本概念;二是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三是中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简单比较。
【考点过关】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基础梳理】1.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
(2)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2.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和紧密配合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以分封制为治理地方的基本方式,周王既是天下的,也是最高。
(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质属于地方分权、贵族政治体制。
【要点突破】如何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如何认识宗法制的深远影响?1.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家国同构西周的分封制是以宗法制原则来实施的,受封者都是宗法贵族,故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地方政治制度上的具体表现,据此可以把西周国家制度通称为“宗法贵族分封制”,在此体制下,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大宗,也是国家最高政治领袖。
2.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宗法制是氏族制度在进入国家阶段以后的残余。
由于古代中国国家的早熟,血缘关系对社会的影响一直较大。
到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严格意义的宗法制逐渐难以继续维持,至战国最终瓦解。
但宗法观念仍然在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故梁启超曾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共35张)

从不同地区看:
1、西藏
①唐朝: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吐蕃采取和 亲方式,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 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金城公主入吐蕃,唐蕃 “和同为一家”。
②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西藏 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③清朝: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 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设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 务。
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 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 远影响。虽然他的功劳很大,但是在贞观后期,太宗逐 渐满意,骄“志不悦人谏”,言行不一,朝中大臣也多明哲保 身。其时,朝廷连年用兵,又广建宫室,赋税日益加 重,社会矛盾有所加剧。总之,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
4、 巩固: 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二、 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 的主要方式)
从方式上看:
1、和亲: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战争: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
西北边郡得到安定。
(5)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 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 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6)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 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 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7)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 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8)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 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9)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10)明朝:政府推广种植棉花,棉花种植遍及 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 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 作物传入我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课

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第二页,共35页。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 央集权(zhōnɡ yānɡ jí quán)制度的
形成
第三页,共35页。
最新考纲展示 (zhǎnshì)
知识系统(xìtǒng)整 合
要点(yàodiǎn)史料 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
第四页,共35页。
【典例】 (2015年江苏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tiānzǐ)南 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 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框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演变:秦汉时期,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
治,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政治体系;唐宋时期,形成以三省六部制、二
府三司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jīgòu),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
完备的监察制度,古代政治制度日臻成熟;明清时期内阁、军机处的出现,
第十二页,共35页。
【深化(shēnhuà)拓展】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 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 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C 通过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力受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 地方割据势力等”的制约,这实质(shízhì)上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后果,故 选C项。君主专制被推翻是在辛亥革命以后,A项不正确;材料中没有 涉及中央集权体制被破坏,B项不正确;D项与题干中“实质(shízhì)”这一限 定 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就是说出现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
2、商朝: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②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充满神权色彩
③商王与方国的关系: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⑵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3、周朝:①主要政治制度:⑴分封制⑵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⑵对象: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⑶作用: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⑷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⑴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⑵大宗:嫡长子承位可奉祀祖先者;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
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二、秦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
①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内容:⑴皇权至上⑵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⑶中央设三公九卿
⑷地方推行郡县制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⑺制定严苛的秦律
③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
基
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①西汉:
⑴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
汉高祖巩固政权: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郡国并行)
汉景帝平息叛乱:重要大臣:贾谊、《削藩策》的晁错
平定七国之乱
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⑵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②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⑴安史之乱
⑵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周世宗改革——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三陵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③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宋太祖从“钱”、“权”、“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⑴措施:A、军事上—收精兵(撤消殿前都点检,设“三衙”;中央设枢密
院,守内虚外)
B、政治上—削实权(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夫悍将)
C、经济上—制谷钱
⑵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
“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注意课本P13页最后一段的重要结论:到北宋时,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突出。
3、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①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
⑴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
理日常事务。
⑵作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
权
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
⑴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枢密院管军政;三司掌管
财政
⑵元朝:废三省,行一省。
③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
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⑵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票拟”,但票拟是否算数,
取决于皇上的“朱批”。
④清朝——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⑴军机处的设立:Ⅰ、原因:雍正帝时,为了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Ⅱ、军机大臣职权扩大,但品级不高,只能跪受笔录。
Ⅲ、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
Ⅴ、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注意课本P15页最后一段的重要结论:唐宋以来的政治制度的变化,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
五、高考典题
1、2008江苏历史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C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2、(2008广东历史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所反对的是 C
A.民主共和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专制主义制度
D.群主立宪制度
3、(07宁夏文综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
A。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
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
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
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4、(07广东卷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C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五、高考典题
1、(08海南历史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A)
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2、(08海南历史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D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3、(08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D )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五、高考典题
1(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B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08江苏历史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3 (2007宁夏文综2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B )
A。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
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声审议D。
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4(07宁夏文综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C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5(07广东卷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D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