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发明和发展历史
二胡的发展历史与风格

二胡的发展历史与风格二胡是中国特有的弦乐器,发展历史悠久,风格多样。
本文将从二胡的起源、发展、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胡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胡琴。
胡琴是一种使用二根弦的乐器,演奏时通过弓拨弦发出声音。
在北方民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胡琴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二胡。
二胡在唐朝时期开始流行,并在宋代迎来了全面发展。
在宋代,二胡开始被加入到宫廷乐队中演奏。
在明、清两代,二胡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成为了民间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胡的发展在20世纪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20世纪初,民族音乐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二胡的发展。
此时的二胡开始与西方的艺术音乐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演奏风格。
随着电子音乐技术的发展,二胡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二胡的音乐风格多样。
传统的二胡音乐主要有南京二胡、苏州二胡和北京二胡等。
这些音乐风格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演奏风格。
南京二胡以其柔和绵长的音色而闻名,苏州二胡则更加注重技巧和表现力,而北京二胡则更注重音乐的节奏感和激昂的曲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胡的音乐风格也不断更新。
在当代,二胡已经与流行音乐、爵士乐等各种音乐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二胡演奏风格。
二胡演奏家侯建国就在演奏中融入了爵士乐的元素,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
二胡的发展历史和风格多样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因素。
中国地域辽阔,形成了不同地区的二胡音乐风格的差异。
历史的变迁也对二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环境都为二胡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二胡作为中国特有的乐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的音乐元素,并与传统音乐相融合,形成了多样的音乐风格。
二胡的发展历史和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宝藏。
二胡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二胡的起源是什么时候?一、二胡的历史渊源二胡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据史书记载,二胡起源于汉代。
但事实上,二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更早的时代。
在古代,二胡并非是一种正式的乐器,而是一种农民和游牧民族常用的弓弦乐器。
1. 早期农民使用弓弦乐器演奏简单的曲调,传统的二胡音乐起源于此。
2. 游牧民族则将弓弦乐器作为他们生活和信仰的一部分,经过演变,成为了如今的二胡形态。
二、二胡的演变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胡逐渐演变并发展成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形态。
从最初只是一根弦的简单乐器,到后来加入琴身、琴弦等部分,二胡不断完善。
在唐代,二胡已经成为一种受人喜爱的音乐乐器,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传承和发展,二胡的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也逐渐成熟。
1. 唐代时期,二胡开始成为宫廷乐器,被贵族和文人雅士所喜爱。
2. 元明清时期,二胡逐渐走向民间,成为广泛传播的民间艺术乐器。
3. 进入现代社会,二胡融入了更多音乐元素,拓展了自己的演奏和表现方式。
三、二胡的音乐特点二胡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音色和表现力的乐器,有着独特的音乐特点。
其音色浑厚深沉,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力。
在演奏时,演奏者可通过拉弓、拨弦等不同的技法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1. 二胡的音色富有变化,能够表达出欢快、忧伤、恬静等各种情感。
2. 演奏者可以通过二胡独特的技法,如颤音、滑音等手法,增添音乐的表现力和魅力。
四、二胡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胡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
许多二胡演奏家和爱好者致力于将二胡音乐传承下去,同时也不断探索二胡在当代音乐领域中的新可能性。
1. 通过音乐学院和艺术团体的培养,二胡的传统演奏技法得到传承和发展。
2. 许多音乐人将二胡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现代感的二胡曲目。
五、结语总的来说,二胡源远流长,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了中国音乐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采。
二胡乐曲创作发展脉络及展望

国际交流:二胡乐曲创作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与其他国家的音乐进行交流与融合,推动了 二胡乐曲的国际化发展。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被 誉为“二胡之魂”,对后世二胡演 奏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壹
贰
叁
肆
早期发展:宋朝时期,二胡逐 渐成为民间音乐的重要乐器
起源:二胡起源于唐朝,最 初用于宫廷音乐
元朝时期,二胡开始用于戏 曲伴奏
明清时期,二胡成为民间音乐 的主要乐器,广泛应用于各种
音乐形式
传承:继承传统二 胡乐曲的演奏技巧 和音乐风格
创新:融入现代音 乐元素,如爵士、 摇滚等
设立二胡音乐奖学金,吸引更 多国际学生来华学习二胡音乐
加强二胡音乐在国际音乐教育 中的地位,让更多国际学生了
解并学习二胡音乐
加强二胡乐曲 创作人才的培
养与引进
建立二胡乐曲 创作基金,支 持优秀作品创
作
举办二胡乐曲 创作比赛,激
发创作热情
加强二胡乐曲 创作与表演的
交流与合作
推广二胡乐曲 创作成果,提 高社会认知度
教育推广:加强二胡乐曲的教育推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学习二胡乐曲,培养更多的二 胡乐曲创作者
政策支持:政府和相关机构应给予二胡乐曲创作者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鼓励他们进 行创新和跨界合作
加强与国际音乐机构的合作, 共同推广二胡音乐
举办国际二胡音乐节,邀请世 界各地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 音乐家参加
现代音乐元素与二 胡乐曲的结合
二胡乐曲的创新与 突破
二胡的发展历程

二胡的发展历程二胡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乐器,被誉为中国琴种的精华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过程。
二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根据传说,二胡最初是由古代农民所发明。
农民们用竹头作为共鸣箱,钉上弦线制作了简陋的二胡。
这种最早的二胡主要用于伴奏和弹唱,功能相对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胡开始流行起来,并在不同地区逐渐有了一定的改进和发展。
到了唐代,二胡开始趋于成熟,成为宫廷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之一。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中就提到了二胡,描述了它在古代宫廷里的娴熟演奏和美妙旋律。
这段时间也是将二胡纳入正式音乐体系的关键时期。
从此之后,二胡开始进入正式乐谱,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在明清时期,二胡开始在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百姓喜爱的乐器之一。
它以独特的音质和感人的旋律吸引了许多人,成为了民间音乐的代表。
农民们还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二胡进行了一些改进,使得它更适合民间音乐的演奏和表达。
据说这个时候的二胡也用羝羊的膝盖做共鸣箱,理论上最大限度地降低磕地音效应,增加音响的纯净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胡的外形和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20世纪初,二胡的外形开始趋于现代化,像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样子。
同时,二胡的制作工艺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使得音质和表现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近年来,二胡在国内外的演奏舞台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开始专注于二胡的演奏和创作,推动了二胡音乐的发展和创新。
二胡也经常与其他乐器、乐队和声乐合作,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同时,二胡也得到了国际乐坛的关注和认可,被视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
二胡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变革,它不断吸收外来音乐元素,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传统和特色。
二胡不仅是中国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展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二胡会继续拓展其音乐表现力和影响力,为世界带来更多美妙动人的旋律。
二胡发展历程_6样版

三、胡琴分支
高胡是高音拉弦乐器,其形、构造、演奏弓法 与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号等,均与二胡相同, 只是琴筒(共鸣箱)比二胡略小,常用两腿夹 着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统称,是在二胡的基础上 改制而成的。高胡的产生,和中国民间乐种广 东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同广东地区的粤剧 有密切联系,曾作为粤剧伴奏的主奏乐器,因 此,高胡也常被称为“粤胡”。 "广东音乐"是流行在中国广东地区的一种民间 器乐表演形式,它起源于当地的地方戏剧和民 间音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广东音乐中并 没有高胡这种乐器,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 "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吕文成先生对二胡 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把传统二胡的丝弦改为 钢丝弦,提高了定弦,并用两腿夹着琴筒进行 演奏,这种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 们称作高胡,并且很快成为"广东音乐"中的灵 魂乐器。
高胡 《雨打芭蕉》
wqdqdq
13
京胡
wqdqdq
《夜深沉》
京胡于清乾隆年间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 成,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 子”。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名也是 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 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 成的弦乐器,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最 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为 了能拉高调儿,还有蒙蟒皮的,而且是 用软弓子(不张紧弓毛)拉弦。 19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硬弓。现安徽、 山东、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软弓 演奏,音色柔软,并有一种特殊的碎弓 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发音 则刚劲、嘹亮。 20世纪上半叶,京剧演员不断降低音高, 讲究行腔圆润,京胡的结构也随之变化, 琴杆、琴筒不断加长。嗣后,京胡逐渐 流行全国,在北京尤为盛行。
二胡的由来和发展史

二胡的由来和发展史二胡的由来和发展史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
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
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
就如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二胡是什么乐器二胡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
有两根弦,在唐朝开始出现,到目前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发源地在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
二胡包括琴身、琴弦系统、弓。
二胡多以木材为原材料,琴筒一端蒙以蛇皮,根据琴筒的形状可分为六角二胡、八角二胡、圆角二胡、前八后圆二胡、扁筒二胡、双层底托二胡等。
二胡是哪个民族的乐器二胡是汉族的乐器二胡是汉族的传统乐器,这种乐器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而二胡也叫“南胡”、“嗡子”,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
二胡发展至今种类繁多,按产地划分时,可分为北京琴、苏州琴、上海琴。
按二胡的琴筒划分时,可分为圆筒二胡、八角二胡、六角二胡、扁筒二胡、双层底托二胡、前八后圆。
二胡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这种乐器原本被称为“嵇琴”和“奚琴”,最早在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有文字记载。
二胡历史及演奏技巧

二胡历史及演奏技巧二胡是中国传统的拉弦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古代的胡琵琶,经过漫长的演化和改良,逐渐形成了目前的二胡。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二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广泛用于表达各种情感和意境。
二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左右的南北朝时期,当时的胡琵琶是最早的胡族民间乐器之一、在宋代,胡琵琶经过技术和工艺的提高,逐渐拥有了现代二胡的基本形态和弦数。
到了明清时期,二胡已经在宫廷和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点。
二胡的演奏技巧主要体现在弓法、指法和音乐表达上。
弓法是二胡演奏的核心技术,它决定了二胡的音色和音量。
二胡的弓法主要有“分弓”、“拨弓”和“颤弓”等多种,通过掌握不同的弓法和手腕的力度和角度,演奏者能够产生出丰富而独特的音色效果。
指法是指演奏者通过手指在二胡弦上的按压和滑动来产生不同的音高和音质。
二胡的指法非常灵活多变,有弹、扫、摇、擦等各种不同的技巧。
除了弓法和指法,二胡的音乐表达也是演奏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胡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它能够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音乐意境。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通过细腻的音色变化和表达技巧来展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比如在演奏中,可以通过变换音量的大小和节奏的快慢来表达出音乐的情感层次和节奏感。
总的来说,二胡作为一种传统的拉弦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
通过掌握二胡的弓法、指法和音乐表达,演奏者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变的音色效果和情感表达,从而展现出二胡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文化内涵。
二胡的构造

• 代表性曲目如二泉映月、梁祝等
进行创作
• 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点,如江南小调、西北花儿等
• 强调韵味,注重音符之间的起伏和停顿
二胡的传统音乐特点
二胡的传统音乐特点
二胡的传统曲目
• 以五声音阶为主,具有较强的民族性
• 如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音乐结构多采用变奏、循环等手法
• 演奏风格注重技巧和情感的表达
03
二胡的演奏技巧与表现手法
二胡的指法与姿势
二胡的指法
二胡的姿势
• 左手:主要负责按弦,常用的指法有勾、抹、滑等
• 坐姿:双脚平放在地上,身体坐直,膝盖微弯
• 右手:主要负责拉弦,常用的指法有拉、颤、打等
• 站立:双脚与肩同宽,身体挺直,双手自然下垂
二胡的音阶与和弦
二胡的音阶
二胡的和弦
• 五声音阶:常用的音阶有宫、商、角、徵、羽
• 木材:常用的有红木、玫瑰木、檀木等
• 竹材:用于制作弓和琴弓
• 弦:常用的有尼龙弦、钢丝弦、蚕丝弦等
二胡的制作技巧
• 琴头的制作:需要精确计算尺寸,保证美观和稳定性
• 颈部的制作:需要考虑木材的纹理和弯曲
• 音箱的制作:需要控制厚度和形状,保证音质
• 弓子的制作:需要选择合适的竹材,制作技艺精湛
• 音乐会、比赛、演出等场合都能看到二胡的身影
• 网络平台使二胡音乐更容易传播和推广
• 文化交流使二胡音乐走向世界
02
二胡的构造与材料
二胡的整体构造与部件名称
• 二胡的整体构造
• 由头部、颈部、音箱等部分组成
• 头部包括琴头、弦轴、弦托等部件
• 颈部包括指板、品位、弦槽等部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录:二胡的发明史2008-04-19 10:18《中国胡琴之"第一"》(潘朝茂收集整理)(一)、胡琴类乐器及其配件1、中国民族乐器之首--二胡。
二胡是我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拉弦乐器。
作为胡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二胡在全国各地区的使用达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在民乐团中是主要的旋律乐器,在几乎所有的地方戏中都使用二胡作主奏乐器,是很多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和主奏乐器,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刘天华将二胡推向艺术舞台至今,二胡的演奏水平和二胡乐器本身的质量突飞猛进,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之首。
2、二胡最早的雏形--奚琴。
奚琴是隋唐时期居于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少数民族奚部落所使用的一种乐器,奚琴也因此而得名。
它是中国最早的拉弦乐器,胡琴类乐器的鼻祖。
唐代奚琴传入中原,当时称为嵇琴。
唐宋时期的奚琴(嵇琴)有弹弦和轧弦并存的演奏方式,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成为用马尾毛制成琴弓来拉奏的胡琴。
"胡"是中原人对游牧民族的泛称,同时表明这种乐器源于草原,后来汉族又根据胡琴的两弦称之为二胡。
3、关于二胡最早的文字记载和图片数据--宋代陈旸的《乐书》。
该书自宋神宗熙宁、元丰(1068一1085)年间开始编纂,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完成,历时近40年,文图并茂、规模宏大、卷目浩繁(共200卷)。
其下篇(96一200卷)称《乐图论》,有关乐器的论述不仅有文献依据,尺寸规格,而且有540幅插图列于其间,使人一目了然。
《乐图论》里记载了一种和二胡相似的乐器"奚琴"并附有插图:"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
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从插图看,奚琴没有千斤,二个弦轴与今天的二胡方向相反,琴杆上节点突出,好像是用竹杆制成。
琴筒与今天的二胡基本相同,琴筒上蒙的是蟒皮还是木板,从插图上很难判断,但琴码俨然在目。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关于二胡最早的文字记载和图片数据。
4、最早记载嵇琴的文字--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过。
"5、最早记载"胡琴"的文字--唐代大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军置酒饮客归,胡琴琵琶与羌笛。
"但许多人认为这里的"胡琴"不是指二胡的前身拉弦乐器,而是指由胡部所传入的弹拨乐器。
6、关于马尾胡琴最早的文字记载--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五记自作《凯歌》其三之中有这样的诗句:"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忧自怨单于。
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
"7、最早进行二胡型制改革的人--周少梅。
20世纪初,江阴顾山镇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在常熟周万兴胡琴店周荣根、陶洪茂技师的支持和配合下,将二胡的琴杆增长至90公分(现在二胡的内弦转轸为那时的外弦转轸位置),改选瓜子蛇皮为琴膜,琴筒加大,更换琴弦(将内外两丝弦都加粗,定弦的音高也随之降低了三至四级音),配置软弓等使二胡的音量、音色有了很大改进。
8、二胡生产加工历史最早的城市--苏州。
苏州是我国民族乐器制造业的发源地,其乐器制作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南宋时期已有乐器作坊,而且从家庭手工业逐步演变到了专业化的作坊生产,出现了专门以制作乐器为主的一条街。
到清康熙年代,苏州的乐器制造业已繁荣鼎盛、饮誉全国。
乾隆年间,"苏州即有数户人家,主要产品是鼓、笙、笛箫、胡琴等"。
嘉庆初年,苏州的乐器制作已颇具规模,建立了民族乐器行会组织,统辖江浙一带乐器店行。
同治年代,"金石丝竹,无不具备。
"。
9、最早的月弯头二胡和逥纹头二胡--20世纪30年代,著名演奏家蒋风之设计了顶部呈半月形,琴筒为六角哑铃式的二胡,这就是解放前被称为"蒋氏南胡"的二胡。
周万春乐器号店主、著名民族乐器制作师周荣庭(1907~1975) 根据蒋风之、陆修堂等人的要求并协同探讨,制作了洋山柄头二胡(现月弯头)和逥纹头二胡。
10、二胡"宋官帽"琴头和"大叶千秋"琴头的创制人--台湾"胡涂二胡工坊"制琴名师涂明顺(自称"胡涂")。
11、直边蛋型筒二胡的改革者--熊正林、封明君。
改革时间:1973年,特点:音量大、高低音平均、音质纯正、统一。
12、方圆筒(前八后圆)二胡的研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曾组织成立民族乐器试制组试制了一些二胡及其它民族乐器,对不同大小、长短和圆形、六方形、八方形的二胡琴筒进行过测试。
70年代,新影乐团的汤良德研制了前方(八角)后圆的二胡,而且花板是可以转动调节的半月形,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对声音的传导进行调节。
1975年中央音乐学院王国潼和北京民族乐器厂满瑞兴研制成功琴筒长133毫米,前口纵向直径86毫米,横向直径92毫米,后口内径84毫米的方圆筒琴。
琴筒中央加装一个小竹筒,目的是增强高音区的音量。
前口成扁八角型,目的是要使擦弦点降低,以增加音量与音色的稳定性。
王国潼和满瑞兴的这项改革曾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3、扁八方筒高胡的研制人--王国潼和满瑞兴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
扁八方筒高胡的琴筒前口小,后口大,中部呈细腰形,琴筒内加装长10.2cm、直径4.2cm的小竹筒,使高把位的发音格外明亮。
演奏时一般无需用双膝夹持琴筒,而采用与二胡完全相同的演奏姿式,利用前音罩、后音罩替代两膝夹持琴筒的演奏习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4、低调粗弦二胡(二泉琴)的研制人--王国潼和满瑞兴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
80年代闽惠芬与王瑞泉、沈德庆共同研制成功标准的南音二泉琴。
15、扁圆筒二胡的研制人--吕伟康。
扁筒二胡的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当时北京、苏州、沈阳均开始进行试验。
吕伟康从1958年即开始搞三胡试验,琴筒做成扁筒,但因声音大音色不美而搁置。
后来又通过无数次的设计,并破天荒地把蟒皮横过来鞔,终于在1968年成功制出音色、音量统一的扁圆筒二胡,成为最早定出型制的椭圆形琴筒。
16、第一把四个筒的二胡--台湾文化大学艺术学院前院长庄本立教授于1958年研制的"大四筒琴"。
1981年他还发表了《四筒琴之创作与研究》一文。
17、"曾氏二胡"的研制人--曾宪勇。
1961年,原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二胡独奏员曾宪勇因设计自用二胡而开始改革传统二胡。
他设计的这种改革二胡由武汉民乐厂资深老师傅雷志明制造,将琴杆装在琴筒上,琴筒为束腰式,筒内分前后腔,俗称"大屁股二胡"。
1964年4月他带着第一把改革二胡(64-2-1型)参加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并在当时全国乐改展示交流会上试奏。
1965年2月又设计了椭圆二胡,由武汉民乐厂乐义明制作。
随后胜利文工团民乐队正式起用他改革的椭圆二胡及中胡(65-2-2型、65-2-3型、65-中-4型)。
2000年8月25日,曾氏"改进型胡琴"申请发明专利,2004年4月获得批准。
这种胡琴的最大特点是琴杆不穿过琴筒,并在琴筒内增加了不同形状的部件,通过喉管的作用,使音质、音色更美,并且防止了"狼音"的出现。
18、凸轮式双千斤二胡的研制--20世纪70年代末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果俊明等人参加"凸轮式双千斤二胡"改革获得成功。
他本人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上用凸轮式双千斤二胡作了献礼演奏。
19、电子变音二胡的研制--1987年,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群众艺术馆王占英发明成功"电子变音二胡",获得国家专利并获省第二届发明展览银奖。
同期研制成功的"WII-38型、W II-46型电子变音胡琴"、"效果器"、"两用电二胡"等系列产品获河北省文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电子变音二胡用新振膜取代了原二胡所用的蟒皮,通过音色转换开关控制可演奏出二胡、高胡、中胡、京胡、京二胡、坠胡、马头琴、大提琴等效果。
该产品已被《二胡艺术概览》、《中国乐器》等书收入。
20、加弦二胡的研制人--河北师范大学卢俊德。
该琴特点是弦多于等于3根,相应地轴子、千斤、码子都有改进。
为了不致因弦多影响演奏,将琴杆下部由直形变为弯形。
为了保证音质,将琴筒改为扁不等八角形,其顶点可连为蛋圆形。
1988年6月获得国家专利。
21、两用胡琴的研制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平机器厂劳动服务公司装卸队徐国柱、马修身、沙广英、徐国权。
两用胡琴是在原二胡基础上,在调弦器的螺杆外穿有一头带外螺纹的套管,在琴担上装有连接琴弦变换装置的连杆,在琴筒上装有变换高胡和二胡琴弦的变换装置,在琴筒内装有带蒙皮的小筒,从而使一把胡琴获得高胡和二胡两种音色。
1988年10月获得国家专利。
22、"能演奏和声的二胡"的研制人--浙江省扬州市歌舞团孙恒柏。
该琴特征在于千斤上有两对可同时分开或并拢的琴弦爪,每对琴弦爪都含有一只固定爪和一只活动爪,二胡弓上的马尾是双股的。
在不改变现有二胡的基本组成结构情况下即可演奏和声音响。
演奏单声部旋律时,只需将该千斤上的琴弦爪并拢即可。
1989年12月获得国家专利。
23、长铁牌滑动千斤二胡的研制人--李长铁。
辽宁新民市长铁乐器厂厂长李长铁从1986年开始至1999年,历经13年时间研制成使用滑动定位千斤变调的BDQ-1型变调二胡。
新型二胡在传统二胡基础上增加了滑动定位千斤、琴弦微调器和琴弦锁,可以演奏12个调式,比传统二胡扩大了四度音域,每档之间均为小二度音程,琴弦微调器可以更加方便的对音准加以调整,而琴弦锁则有效地避免跑弦的问题。
该琴2001年12月得到二胡专家认可,2003年1月通过了专家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并获国家专利证书。
除滑动千斤变调二胡外,李长铁根据相同的工作原理,先后研制成了多功能电声二胡、六档转调高胡、七档变调板胡、五档转调京胡、电声京胡、旋转式变调笛等新型民族乐器,这些都先后获得了国家专利。
24、内调式人造蟒蛇皮二胡的研制人--北京提琴厂退休工人李培俊。
他的这一产品1998年获得国家专利。
25、"陈式二胡"的研制人--陈宝田。
这种新式二胡是由中国音协二胡协会副秘书长陈宝田发明的,筒内置两根长短不一的竹风管,并在筒内壁粘有方锥型及园柱型的阻音块,据介绍可增大共震,改善高低音之间的音量比例及内外弦的音色。
26、齿膜侧置音窗胡琴的研制人--甘肃兰化公司退休职工周荣松。
1998年至2002年,经周荣松近5年的研究,一种全部采用纳米塑料制作琴筒、琴杆等部件,采用人造蟒皮制作振膜的"齿膜侧音窗二胡" 研制成功,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