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案2 语文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寓言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都在逐步发展。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对寓言故事已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把握故事情节,但对于寓言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哲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尚在培养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3.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1)针对学困生,设计简单易懂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2)针对中等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针对优秀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4.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学习表现等,给予及时反馈;
1.必做作业:
(1)熟读并背诵四则寓言,家长签字确认,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记忆力。
(2)选择一则自己最喜欢的寓言,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感悟。
(3)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词语填空、句子仿写、寓意分析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选做作业: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可能面临以下问题:1.对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熟练,影响对课文的理解;2.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3.部分学生可能对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不够积极,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寓言故事,提升语文素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寓言四则》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寓言四则》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寓言四则》中每则寓言的寓意,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寓言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培养他们通过故事理解生活哲理和道德规范的能力。

教学重点:每则寓言故事的内容理解和寓意分析。

学生对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智慧的认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寓言故事背后的深层寓意。

激发学生将寓言故事中的教训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

作者简介:伊索:古希腊寓言家,其作品《伊索寓言》广为流传,通过动物故事传达了丰富的道德教训和社会哲理。

教学准备:《寓言四则》课文PPT课件,包含寓言故事的背景介绍、寓言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寓言”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动画,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 简要介绍寓言的定义、特点和教育意义。

课文学习(20分钟)1. 寓言特点介绍:详细介绍寓言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中的每则寓言,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则寓言的主要内容,讨论故事中的寓意。

深入探讨(15分钟)1. 寓意分析:分析每则寓言的寓意,如何通过故事情节传达道德教训和社会哲理。

2. 现实联系:讨论寓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与现实问题的关系。

互动活动(20分钟)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则寓言故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寓言故事中的角色,模拟故事情节,体验角色心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8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希望在寓言四则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3.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用具体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驴与愚蠢的狼》导入。

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

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

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课堂实录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二、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爱慕虚荣的危害。

】1.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正确朗读下列生字。

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2)掌握词义:庇护:袒护,保护。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寓言四则》课文,通过四则寓言故事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寓言故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识字、理解故事情节、归纳寓意等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课文中生词的读音和意义;(3)能根据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提供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解读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与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和道德等价值观。

教学重点:1. 了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2. 理解课文中寓言故事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寓意;2. 能根据课文阅读,理解故事的情节。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PPT和海报。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动物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要用动物作为故事的主角。

Step 2 学习新课1.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听过哪些寓言故事?请举例。

2. 分析课文: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解读课文的情节和寓意。

3. 教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跟读。

Step 3 细节讲解1. 解读生词:教师解释并板书课文中的生词,如“束缚”、“轻浮”等,让学生掌握其意义。

2. 教师分段解读课文,解释故事中的情节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智慧。

Step 4 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每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 召集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每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Step 5 拓展延伸1. 学生写下自己的一则寓言故事,分享给其他同学。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寓言四则》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寓言,并学习寓言的特点。

2. 掌握《寓言四则》中的寓言故事。

3. 培养学生对与生活相关的道德观念和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寓言的理解和特点。

2. 《寓言四则》中的寓言故事的内容和道德寓意。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

2. 学生对于寓言故事的真实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寓言四则》的课文和习题。

2. 预先准备幻灯片或者图片展示寓言故事中的场景或人物。

3. 准备小组活动的任务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寓言故事中的场景或人物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提问:- 你们对“寓言”这个词了解吗?- 从图片中你们能猜测这幅图可能是个什么样的故事?Step 2:寓言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寓言是一种以动物、植物等形象来表达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德、人生哲理或者实际问题的文学体裁。

- 寓言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善恶、美丑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行为。

Step 3:学习《寓言四则》(30分钟)教师分别给学生分发《寓言四则》的课文,并要求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内容。

然后教师逐一介绍每个寓言故事的情节,并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中隐藏的道德寓意。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 寓言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什么特点?- 故事中隐含的道德寓意是什么?Step 4:小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则寓言故事,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哪个主题在故事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所传达的道德寓意是什么?- 这个寓言故事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况有什么相似之处?每个小组成员按照分工完成任务,并协作讨论后进行汇报。

Step 5:总结和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寓言故事的共同特点和道德寓意,并提问学生:- 寓言故事常常运用哪些动物和植物作为主要人物?- 寓言故事通过这些动物和植物向我们传达了什么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从这些寓言故事中学到什么?Step 6: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则寓言故事,并写下自己对于故事中道德寓意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寓言四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寓言四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寓言四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四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其中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寓言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四则寓言的内容和特点,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四则寓言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智慧和处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四则寓言的内容和特点,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四则寓言中的深层意义和启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智慧和处事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四则寓言,包括寓言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等。

(2)学生自由朗读四则寓言,进入学习情境。

2.学习新课(30分钟)(1)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A.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赫耳墨斯的性格特点和雕像者的心理状态,理解寓意。

C.学生小组合作,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续写,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习《蚊子和狮子》A.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蚊子的性格特点和狮子的心理状态,理解寓意。

C.学生选择一个角度,如从蚊子或狮子的角度出发,重新编写故事情节。

(3)学习《智子疑邻》A.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智子的性格特点和邻人的心理状态,理解寓意。

C.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思考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发生过,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4)学习《塞翁失马》A.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塞翁的性格特点和他对待马的态度,理解寓意。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这个故事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3.课堂活动(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活动,每组抽取一个与本课时学习的寓言相关的主题或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三篇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长远。

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能够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

对今后学习寓言大有裨益。

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

能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个节课的学习,也能够让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准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

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水平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

(于漪)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

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

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的效果。

⑵描写方法分析,感受形象。

故事很短小,但语言比较生动。

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能够一步一步地感受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⑶激发想象,体会寓意。

因为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

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

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何为寓言,以及寓言的特点和作用。

2.能够辨析寓言中含义,认识寓言的深意。

3.学会运用寓言的知识,写出自己的寓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和概括每则寓言的主旨和思想。

2.能够分析寓言的组成元素,如人物、故事情节、象征手法等。

3.能够运用寓言的知识,思考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并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寓言深层次的意义,理解语言中的隐喻和比喻。

2.能够运用寓言的手法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1.归纳法:通过归纳寓言中所表现出的人物、故事情节和象征手法,提高学生对寓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阅读法:通过阅读寓言,让学生了解寓言中的道理和智慧,掌握寓言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创作法:通过寓言创作任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对生活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出有趣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寓言。

2. 学习(35分钟)寓言的定义和特点(5分钟)讲解什么是寓言,以及寓言的特点和作用。

阅读讲解寓言《鹰与机枪》(15分钟)1.让学生阅读寓言《鹰与机枪》并理解其内涵,归纳整理其组成元素(人物、故事情节和象征手法);2.让学生看一下作者给这个寓言起了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并对其进行简单解读。

比对分析寓言《狮子和野兔》和《青蛙的王子》(15分钟)1.让学生阅读寓言《狮子和野兔》和《青蛙的王子》,并分组进行深入讨论;2.对比和分析两则寓言的异同点,归纳两则寓言中所表达的智慧和道理。

3. 实践(25分钟)创作寓言(20分钟)让学生以“我是……”,“我碰到了……”,“我学会了……”为思路,自由设置寓言情境和人物,进行创作,分享和展示自己的作品。

总结(5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任务,让学生表现出较大的提高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寓言深度理解成为评价的重点;2.对于学生的创作,需要从作品的思路、创意、语言和思想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案2 语文版○教学目标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设计导入课文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复述课文大意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

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

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

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

(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导入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

)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

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

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

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

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

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

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

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

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

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总结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b.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对联六副》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学习目标:1、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2、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为先。

3、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不仅种类多、形式广,内容与语言风格也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对联既可用于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也可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活美满。

对联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巧;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是我国文学花园里的奇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一独特有趣的文学样式。

在扬州大明寺的弥勒佛旁有一副很有趣的对联,上联是“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有哪位同学能对得出它的下联?(生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二、了解对联的历史以及分类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从此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此后,对联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的种类也很多,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对联”?(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做简短的概括——贴在门上迎庆春节的叫“春联”、题在相对的两根柱子上的“楹联”、挂在堂屋正面墙上的叫“堂联”等等。

从用途上看,祝寿用的叫寿联,结婚用的叫婚联,悼念死者的叫挽联,用于风景名胜处的叫名胜联……三、理解六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对联真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啊,请大家打开书本115页,我们共同来赏析几副对联)1、提到湖南的岳阳楼,你会想到哪篇文章?(就让人想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有一句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你知道吗?(“先天下之忧而忧)那在岳阳楼上题写对联,如果能将这句名句巧妙地镶嵌进去,那就太好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对联,感受一下他的妙处。

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此句,由眼观湖山联想到百姓的忧乐,切景切情,抒发爱国情怀。

(上联应读出开阔宏大的气势,下联慢一点,将心系百姓忧乐的感情读出来)2、岳飞大家都很熟悉的,哪一位同学为我们讲一讲他的故事?(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金兀术犯河南,被岳飞打得大败,但是正当岳飞准备直捣黄龙、收复中原失地的时候,宋高宗与秦会为了向金人求和,一天连降十二道金牌命令他退兵。

当岳飞回临安后,被解除兵权,不久,又被秦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

死后,人们在西湖畔修建了岳飞墓,墓厥两侧则是谋害岳飞的四个奸臣铸成的铁铸跪像。

)我们一起来看看英雄和奸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这幅图是岳飞的墓,左右还有石人石马护卫着英雄……这幅上面的两个人是秦会和他的妻子王氏铁铸的跪像,世世代代向岳飞将军请罪……(“有幸”要重读,“埋忠骨”则要读出崇敬、悲伤,“佞臣”要读出我们的鄙视厌弃之情。

)请男生读一读。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衙对联是他赴广州查禁鸦片后在两广总督任上所作,虽然只有16个字,却其实磅礴,表现了作者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