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酝酿..(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躲藏.(cáng) 和.牌(hú)宝藏.(zàng) 和.药(huò)黄晕.(yùn) 和.泥(huó)头晕.(yūn)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
(朗润)(2)比喻姿态优美。
(花枝招展)(3)炫耀。
(卖弄)(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呼朋引伴)(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酝酿)3.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案标题:《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 熟悉并掌握《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内容;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课文内容;2. 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读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材封面和目录,引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2. 介绍教材的组织结构和教学要求;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前言和导学案;4. 学生自主阅读第一单元的课文,并做好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阅读与分析1. 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2. 教师辅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要点;3.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并进行解释和理解;4.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整体分析和总结。
第三课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写作训练1. 学生分组进行写作训练,选择一个课文中的情节进行续写;2. 学生进行互评和修改,提高写作质量;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班级评选。
第四课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鉴赏1.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片段;2.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4.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五课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评价1. 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测试,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评价;2. 教师进行评分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空间;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1.春【学习目标】1.学习欣赏感悟,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领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2.学习用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
(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
明确目标。
一、读春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描写了春天的代表性事物:山、水、日、草、花、风、雨;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品春1.寻美句:《春》中有不少句子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子,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春花的绚丽多彩,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2.赏妙笔: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形式:我认为第_____段的_____句子写得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_____(修辞;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第16课 诫子书第2课时教案

第16课诫子书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挖掘文章内涵。
2.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儒家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教师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诸葛亮这篇《诫子书》是为了告诫儿子而写,他要告诫儿子什么呢?又是怎么告诫儿子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预设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预设要“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
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就是节俭、俭朴。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俭约自守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作用。
(3)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这三者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预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远大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与“学”“才”“志”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
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预设从反面阐述“静”。
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预设应惜时勤学,努力成才,奉献社会,不要等年老时才后悔。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全册部编版(最新7篇)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全册部编版(最新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全册部编版(最新7篇)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全册部编版篇1一、指导思想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仍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5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通用5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理念】1、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把课文主旨的理解形象化、生活化。
2、借助课文对人生哲理的概括,引导学生把自己朦胧的生活感悟哲理化。
【教学设计】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
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一篇叙事性的文章。
本文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故事,在故事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教学此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的原则,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这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简单入课,在主体部分我设置了感读(默读)——研读―赏读课文三个环节,其中默读也为了复述课文作准备,因此复述课文也做了超多的工作,用填充的形式完成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中把课文的字词记清为学生学习课文扫除障碍,赏读课文让大家畅所欲言,进而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的哲理性含义。
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版块则是对课文的深入与延伸,课文的小结用一句话谈谈体会,使学生对全文有深入的探讨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掌握眩、嶙峋、迂回等生字词。
2、潜力训练:注意学习和运用描述心理活动的词语,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潜力。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最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三副画面:1、船体倾斜时杰克告诉露丝到栏杆外不至于划向大海。
2、船体完全下沉时主人公找到悬浮物(门),并趴在门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优秀3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体会、联想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识字正音。
2、完成课后第二题,提前查意思。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
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
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二、作家作品1、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71岁才补为贡生。
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2、《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
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
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三、识字正音并朗读1、联系课后第二题,识字正音并解释难懂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断句。
4、全班齐读。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第18课 我的白鸽教案

第18课我的白鸽【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感受作者与白鸽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和白鸽相处的经历,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融注的思想感情。
(重点)◎审美创造:体会作者对美好生命的尊重和追求,懂得欣赏美、追求美。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完成本课预习部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养动物的经历吗?在喂养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体会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几乎都有和动物相处的经历。
不少文人名家也有过养动物的经历:丰子恺养白鹅,在苦闷的避难生活中得到了乐趣;季羡林养猫,从猫的习性中获得了“生死感悟”;冯骥才养珍珠鸟,从人与鸟的相处中明白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也有过养白鸽的经历,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我的白鸽》,一起看看他有怎样的体会。
(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以问答开篇,由学生养小动物的生活经历引申到文人作家们的相关经历及体会,从而引出学习的课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1.知人论世师: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是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帮助读者体会作品。
接下来请大家了解作者陈忠实及其相关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1)作者简介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
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夭折》,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等。
其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本文原题为《告别白鸽》。
(2)写作背景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儿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陈忠实每天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他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1992年,陈忠实终于完成了《白鹿原》这部巨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第一单元歌咏自然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
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
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
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注重品味语言。
《春》一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济南的冬天》宜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散读等。
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
在学习此文时,应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古代诗歌四首》的阅读要按照诗词的特点进行,首先要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感知句意。
其次,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再次,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想象,体会诗词意境。
第1课 春2课时 第2课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第3课 雨的四季 1课时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2课时 写作1课时第1课 春1.易错字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应和.(hè) 涨.起来( zhǎng) 宛.转(wǎn) 戴着笠.(lì) 抖擞.(sǒu)2.多音字涨{(zh ǎng )涨价 指的是物价上涨。
(zh àng )头昏脑涨 头脑发昏。
形容因繁忙或事物毫无头绪,使人厌烦。
散{(s ǎn )松散 结构或排列不紧密。
(s àn )散发 分发;发出。
晕{(y ūn )头晕 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
(y ùn )黄晕 黄色的光圈。
薄{(b ó)单薄 天冷时穿的衣服少而薄;(力量、意志等)薄弱,不充实;(身体)瘦弱。
(b áo )薄饼 一种烫面饼,很薄,两张相叠,烙熟后能揭开。
(b ò)薄荷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有清凉的香气,可入药,提炼出的芳香化合物可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和{(h é)和谐 和睦协调。
(h è)曲高和寡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
(hu ó)和面 用水揉弄面粉。
(hu ò)和药 调制药物;调和药物。
(h ú)和牌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获得胜利。
3.形近字{嘹(li áo ) 嘹亮 声音响亮。
缭(li áo ) 眼花缭乱 缠绕。
燎(li áo ) 燎原 (大火)延烧原野。
潦(li áo ) 潦倒 颓丧,失意。
瞭(li ào ) 瞭望 登高远望。
{蓑(su ō) 蓑衣 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衰(shu āi ) 衰败 事物发展转向微弱。
{眨(zh ǎ) 眨眼 眼睛一闭一开。
贬(bi ǎn ) 贬低 指出缺点,给予较低的评价。
{笼(l ǒng ) 笼罩 笼罩。
茏(l óng ) 葱茏 草木青翠茂盛。
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 巧辨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含有“静得安宁”的意味,侧重表示没有喧哗,不混乱,多用于口语。
“静得安宁”用“安静”;“静得舒适”用“恬静”。
恬静褒义词,形容环境或生活安静。
含有“静得舒适”的意味,侧重表示没有声音,显得舒适,多用于书面语。
5.词语释义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文中指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花枝招展: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其散文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文题解说】“春”是季节名称,是四季之首。
“春”是作者描写的对象,独字为题,简明平实,概括宽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简约、明丽之感。
【创作背景】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因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做田园牧歌式的抒情,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春》以清新优美的诗歌笔调,描绘了作者故乡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色。
文章结构细腻,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
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
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语句深入体会。
本课为2课时。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3.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
4.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1.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2.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图画的特点。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难点】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第课时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4.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导入一:关联型[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古诗,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此情境下引出课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诗人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
现在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导入二:意境型[设计意图]用一段抒情性的文字,流露出对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为学习本文创设情境。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束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阵阵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希望、梦想和追求……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导入三:趣味型[设计意图]通过谜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
“考考你”——谜语1: 等得三日人方归,二人有缘终相会。
谜语2:一日来三人,只有一个大。
——(打一个两字名词)这两个词语的谜底都是春天。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无数文人墨客都写下了赞美春天的诗句。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进他的散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