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

2
《世说新语》,南朝宋 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 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 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 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 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 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 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 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9/14/2019
27
9/14/2019
28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9/14/2019
37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 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或):
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
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衿(jīn)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提示:这首诗采用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
、视觉、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大、重。短短
9/四14/2句019 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19
9/14/2019
—— 岑 参 20
纷燕
纷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cén)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雪骤(急),公欣然(高兴的样子)曰:“白雪纷纷何(什么)所似(像)?”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不如)柳絮因(乘)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约定)日中。

过中不至(到),太丘舍(舍弃)去(离开),去后乃(才)至(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不,同“否”,相当于疑问词“吗”)?”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约定)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三)《<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吾身——为(替)人谋而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越过法度)。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考点精讲版】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考点精讲版】



一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咏 雪
叙述事件: 咏雪
兄子:撒盐空中
两答
兄女:柳絮因风起
道 韫 的 才
补叙身份:谢无奕之女,王凝之之妻

主旨归纳
本学才华 和聪明才智,同时也透露 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 文化的传承。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故事的起因
8 《世说新语》二则
高雅的情趣,聪慧的少年
描写雪花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韩愈《春雪》
——高骈《对雪》
剩喜漫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战退玉龙三百万,断鳞残甲满天飞。
除去文中的两种比喻,你认为“白雪 纷纷何所似”?用七个字回答。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示例]好似梨花漫天舞
谢太傅对以上两个比喻未置可否, 只“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公大笑乐。
神态描写
◎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溫馨的 家庭气氛。
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
谢太傅虽未对两人所给比喻的优劣做出任何 点评,但从他“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可能认 为“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更好。文章结尾只对 谢道韫做了介绍,也隐含着谢安对谢道韫咏絮之 才的肯定,这是咏雪,更是咏才情。
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示例] ①为人处世要言而有信(讲信用); ②为人处世要知错善改; ③为人处世要守时; ④为人处世要知礼、有礼。
(湘西州中考)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 “守信”的认识。

七年级上古诗词文言文

七年级上古诗词文言文

七年级上古诗词文言文1、《观沧海》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析:《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这首四言古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

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

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水波动荡状。

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

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

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

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

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秋风萧瑟的季节增添了热烈的气氛。

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论语》十二章
(3)道德教育:通过文本的学习,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诚信、友善、尊重他人等,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4)学习方法:关注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运用。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难度。识别并解析文本中的难句、生僻字,如“八佾舞于庭”、“曲肱而枕之”等,是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的关键。
(2)词汇用法:古文中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现象较为常见,如“说”字的用法,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3)文化背景: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文化思俗等的学生来说,这是难点之一。
(4)道德情操:如何将文本中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这些难点。
首先,我在导入新课环节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反应热烈,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这说明贴近生活的例子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让我看到了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5.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词汇和句式是理解文本的基础,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和强调。
(2)儒家文化思想:重点解析孔子及其弟子所阐述的儒家文化思想,如孝道、仁德、礼治等,以便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核心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达出了父辈对子辈的殷切希望。 C.诸葛亮认为只要立志、勤学,就完全可以
成才。 D.文章反复提到“静”,“静”指的是一种摒 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C(“只要……就……”的表达过于绝对)
考点全练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题目中“诫”的意思是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 劝诫、劝勉的信。
课文全解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 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 及!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评析: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 方面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 体现出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容 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 分 德具体途径是“静”“俭”。 析 (2)“非淡泊无以明志……险躁则不能治性
”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 系。并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害处。正反 对比彰显“静”的价值。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容 (3)“年与时驰……将复何及!”从反面论述,强 分析 调要惜时勤学,为社会做贡献。
全文 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方面告诫儿子 评析 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体现出他对儿子
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写 1.诸葛亮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 作 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 特 限的期望。2.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色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3.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 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世说新语》二则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世说新语》二则

课文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4)谢太傅对两个比喻未置可否,只 “大笑乐”而已,耐人寻味的同时,营 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温馨的家 内容 庭氛围。 分析 (5)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其比 拟高明出众,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 赞赏。 (6)人物形象:谢安——慈祥,和蔼; 谢道韫——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课文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容 (6)人物形象:元方——聪颖机智、明 分析 白事理、落落大方、率真;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课文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本故事记述元方虽然人小但懂得为人的 全文 道理——“信”“礼”,作者借七岁小孩 评析 的责客语,从反面说明“信”和“礼”
的重要性。 写作 ①故事完整,语言简洁。②通过对话、 特色 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
课文全解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文】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 在门外玩耍。 [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戏:玩耍。]
课文全解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 【译文】那人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表疑问。]
课文全解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 已经走了。” [君:表示对对方的尊称,您。]
课文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全文 本文主要写谢安出题——咏雪以考子侄 评析 辈,文中暗示道韫的才气。 写作 ①语言精练,耐人寻味。②运用比喻, 特色 生动形象。
文章 《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和家庭文 主旨 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 (思 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 想感 传承,同时也显示了谢道韫的才气。 情)
课文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写七岁的 文章主 陈元方严词批驳“友人”不守约定、 旨(思 不讲礼貌的故事,说明了人要守信、 想感情)懂礼,才能受到别人尊重;同时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发表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我尝试营造了一个轻松、包容的课堂氛围,但效果仍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多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此外,实践活动的设计也让我意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学生们在讨论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搜集案例时较为依赖网络资源,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对比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教育现象,分析诸葛亮教育观念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传统文化背景:学生对诸葛亮及其时代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导致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困难。
-现实联系与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教育观念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实现古为今用。
举例:
-难点解释:针对文言文句式,通过例句解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课文中。
-文化背景:介绍诸葛亮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理解其教育观念的形成。
-现实联系:设计课堂讨论或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探讨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诫子书》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诸葛亮家庭教育观念的内涵,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成效。然而,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文言文句式的理解仍然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较来解释文言文句式,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共同分析、讨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