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B.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
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
②拊(fǔ)掌:拍手。
③搐(chù):抽缩。
④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A.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C(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
故选C。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③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 ④传不习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1)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2)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罔”是“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夺”是古今异义词,“改变”的意思。
(2)①句中的“笃志(坚定志向)、切(恳切)、仁(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俄而(一会儿)、骤(大,急)、欣然(高兴的样子)”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故答案为:⑴回头看;迷惑,指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改变;老师传授的知识⑵①广博地学习并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之中了。
②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呀?”【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
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1)D;A(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
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
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则是无信(________)③及事讫(________)④先期一日(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时习之B.计日告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屈伸呼吸D.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4)文段理解。
甲与乙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答案】(1)舍弃,丢下;不讲信用;等到;约定的日期(2)D(3)听说使君你要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出来迎接你。
(4)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解析】【想】(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舍”:丢下。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检,拾。
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③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④宁读书如故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不”:通假字词,同“否”。
“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的“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子: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尊君在不/日中不至B.太丘舍去/相委而去C.王凝之妻/下车引之D.期日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谢太傅与大家庭里的年轻人讲论诗文,并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体现出温馨和谐、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B.甲文“公大笑乐”是因为谢道韫把纷纷飘扬的白雪比作凭风起舞的柳絮,描绘形象又灵动,他对谢道韫敏捷的文才感到很赞赏。
C.甲文末尾介绍“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意在突出谢太傅的家庭属于士大夫阶层,谢道韫小时候即出生于官宦世家,后来又嫁入豪门。
D.乙文中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正直率真,落落大方。
【答案】(1)B(2)①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C【解析】【分析】(1)A项的“不”解释为:通“否”/没有。
不同;B项的“去”解释为:离开。
相同;C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的/代词。
不同;D.项的“日”解释为:太阳/日子。
不同。
故选B。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未若”不如比作;“委”,丢弃。
(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即可。
C项错误。
应为:甲文末尾介绍“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意在交代谢道蕴的身份,表达了作者对谢道蕴的赞赏。
故答案为:⑴B⑵ ①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结合句子的意思理解词意。
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阅读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________)②下车引之。
(________)③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B.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5)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
(2)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B(4)C(5)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引”,牵、拉;“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期行:相约同行;相委:丢下;去:离开。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②日中:中午;则:就;信:信用。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已热衷于功名的心。
(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ACD分析正确。
B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不是心理描写。
(4)A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
B两个“委”都是舍弃的意思。
C仁义/义理。
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
(5)这句话的大意是: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结合荀巨伯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从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等可以看出荀巨伯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这是我们从荀巨伯身上应该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同“否” ;拉、牵拉;回头看。
⑵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⑶B(4)C(5)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6) 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
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注意“期”“委”“去”“则”得分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4)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
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
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
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
(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观点明确,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可以从“信义”“诚实”等方面来谈。
【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
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胡人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③不逾矩________④人不堪其忧________⑤不舍昼夜________(2)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