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及常考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及常考题附答案

虚词: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虚词: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初中总复习文言实词、虚词分类整合及答案

初中总复习文言实词、虚词分类整合及答案

文言文实词分类整合一、通假字1. 尊君在不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4. 其人舍然大喜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5.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6. 但手熟尔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7. 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8. 板印书籍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9. 以后典籍皆为版本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0. 药稍镕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1. 略无阙处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2. 蝉则千转不穷13. 窥谷忘反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4. 亲戚畔之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5. 往之女家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6. 曾益其所不能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7.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8.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9.始一反焉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20. 甚矣,汝之不惠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7.3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含答案)

7.3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附答案)1.七下所有虚词汇总之一、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如:夫君子之行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何陋之有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曲肱而枕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念天地之悠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但微颔之康肃笑而遣之徐以杓酌油沥之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固颠以上都作以我酌油知之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以上作附:七上课本所有“之”水陆草木之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其反激之力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孔子云:何陋之有?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夫君子之行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试题并附答案)部编七年级上册20篇文言文220个实虚词含义 - 副本

(试题并附答案)部编七年级上册20篇文言文220个实虚词含义 - 副本

《伯牙绝弦》 《割席断交》
52 不异 53 掷 54 尝 55 轩冕 56 故 57 废 58 子 59 吾 60 非 61 时 62 说 63 不亦……乎 64 愠 65 君子 66 日 67 三 68 省 69 忠 70 信 71 传(chuán) 72 有 73 立 74 惑
一样的 扔 曾经 官员车乘冕服,指官员 先前 放下 你,人称代词 我,人称代词 不是 按时,名词作动词 同“悦”,愉快 表示委婉的反问,不也是…吗 生气,恼怒 有才德的人 每天 多次 反省,自我检查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表感叹语气 改变 百姓 坚定 恳切 当前 仁德 一定 停止 经常 靠近 可怜,怜惜 勉强 全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连词,来,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达到 增长 放纵 懈怠 振奋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必有我师焉 不舍昼夜 岐王宅里寻常见 应傍战场开 遥怜故园菊 强欲登高去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则不能励精
《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114 夫 115 以 116 致 117 广 118 淫 119 慢 120 励 121 险 122 治 123 驰 124 庐 125 去 126 接 127 世 128 遂 129 无以 130 穷 131 止 132 缀 133 甚 134 以 135 从 136 并
《秋词》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潼关》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虚词的作用及练习题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虚词的作用及练习题

文言文虚词的运用一、“之”字的常见用法: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2.作助词,译作“的”。

3.动词,译作“前往,到”。

4.宾语前置的标志。

5.定语后置的标志。

6.作音节助词,不译。

7.刚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或异二者之为()(3)何陋之有()(4)居庙堂之高()(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6)公将鼓之()(7)友人惭,下车引之()二、“而”字的用法:主要做连词。

并列关系,表递进关系,表承接关系,表修饰关系,表转接关系(1)云归而岩穴暝()(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4)朝而往,暮而归()(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以”字的用法。

1.作动词,译作“认为”。

2.介词,可译作“因为”“由于”“把、拿、用”“凭借、按照、依靠”3.连词,译作“来”“以致”“因而”4.相当于“而”(1)属予作文以记之()(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醒能述以文者()(4)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屠惧,投以骨()(7)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8)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四、“其”字的用法。

1.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她)们”“他(她)们的”“它”“它(们)的”。

2.作指示代词,译作“那”“那个”“那里”“那些”,也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3.作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作“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4.连词,译作“如果”(1)择其善者而从之()(2)复前行,欲穷其林()(3)其一犬坐于前()(4)其如土石何()(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非天质之卑()五、“于”字的用法。

1.主要做介词,译作”对、向”“在、从”“给、到”“比”。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常考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用在动词后面)可代人、事、物,译为“它、她、他(们)、这件事”例:操蛇之神闻之执策而临之公与之乘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仁之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水路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甚矣,汝之不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附着在一个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动词的后边)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宾语+之+谓语)例:②何陋之有?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3.动词,(前面是人名或人称代词,后面是一个地名)“往”,“到......去”例:辍耕之垄上4. 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战演练: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公将鼓之。

⑥辍耕之垄上。

⑦怅恨久之。

⑧具答之。

⑨亲戚畔之。

⑩马之千里者。

中考链接: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是哪一项()例句:即焚之,又钞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送孟浩然之广陵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春冬之时(二)【而】1. 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或不译(连接的两项无主次、前后之分,可互换位置)例:溪深而鱼肥。

蔚然而深秀者2)表顺承,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者3)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虚词: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虚词: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虚词: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文言虚词练习及参考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及参考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及参考答案文言虚词练习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0、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练习答案
虚词: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
虚词: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
虚词: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
【答案】(1)—②(2)—①(3)—⑦(4)—③(5)—⑤(6)—⑥(7)—④
虚词: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
(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
(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 )
(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
【答案】(1)—①(2)—?(3)—⑩(4)—②(5)—?
(6)—⑨(7)—④(8)—⑧(9)—⑤(10)—⑦(11)—⑥(12)—③
虚词:且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
【答案】(1)—③(2)—⑥(3)—①(4)—⑤(5)—②(6)—⑦(7)—④
虚词: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
【答案】(1)—③(2)—②(3)—①
虚词:所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 )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