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选修一教师用书:第3部分-实验

实验

8

果酒及果醋的制作

一、实验原理

1.与酒、醋生产有关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和醋杆菌,菌种不同,所产生的酒和醋的风味也不同。

2.葡萄酒是酵母利用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的产物,酵母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酒精发酵,即将葡萄糖氧化成乙醇,而且当培养液中乙醇的浓度超过16%时,酵母菌就会死亡,相关反应式为C 6H 12O 6―→2CO 2+2C 2H 5OH 。

3.醋杆菌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醋杆菌所产生的醋酸可使培养液中醋酸的含量高达13%,其反应式为C 2H 5OH +O 2―

→CH 3COOH +H 2O 。

二、用葡萄制作葡萄酒

1.材料

紫葡萄、新鲜酵母或干酵母。

2.步骤

(1)冲洗

取2.5~5 kg 的成熟紫葡萄

用水洗净

用清水洗净

沥去水分,待用

将葡萄在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消毒。

(2)榨汁 用多功能榨汁机以低速将葡萄打成浆状(也可以用杵和研钵捣烂)。

(3)制作酵母悬液

将适量干酵母(2.5 kg 葡萄约用1 g 干酵母)放在一小烧杯中――→加少量温水

(<40℃)

使干酵母成为糊状。

(4)装入发酵瓶

①装量不要超过2/3。 ②瓶上所加的玻璃管最好是弯曲的,否则效果不好。

玻璃管弯曲有什么好处?

【提示】 阻止杂菌进入瓶内。

(5)酒精发酵

①发酵温度:25~30 ℃。若温度偏低,则发酵时间相对延长;若温度高于30 ℃,要采取降温措施,否则酒的风味不佳。

②发酵时间:2~3天。 ③鉴别发酵完毕的依据: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

(6)过滤、分装、保存

发酵液(浑浊) 用两层纱布过滤,除去葡萄皮和

籽。同时可以用洗干净的手挤压滤渣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葡萄酒

滤液(仍然浑浊)

分装到1~2 L 的细口瓶中,加盖,

密封,静置、沉淀 ↓

取上清液即为葡萄酒(清澈)

为什么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往往“先通气后密封”?

【提示】“通气”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产生酒精。

三、用果汁制作果酒

用葡萄制作的葡萄酒不含糖,酒精含量也低(平均的体积分数为8%),而用果汁制作的果酒,酒精含量较高(体积分数约为15%)、含糖量也较高。

1.制作果酒的材料

(1)水果:苹果(最好)、梨、柑橘或其他水果。

(2)新鲜酵母或干酵母。

2.步骤

(1)制取果汁

苹果切成大块→多功能榨汁机打碎→双层纱布过滤即成果汁。

(2)配料(以1 L为例)

向2 L左右发酵瓶中加入约200 g蔗糖→倒入果汁→转动发酵瓶,使蔗糖完全溶解→倒入酵母悬液(约1 g干酵母),混匀、加盖。

(3)发酵

3天后可见到气泡冒出→10天后剧烈的发酵停止→取出果酒过滤和分装。

3.注意事项

(1)发酵开始时,由于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会使瓶内出现负压,该情况不能持续出现3天以上。

(2)若3天后还看不到气泡,必须加更多的酵母,使发酵作用尽快发生。

(3)静置5~6个月后,用虹吸法取出上清液即为果酒。

四、用果酒制果醋

1.实验材料

果酒和醋化醋杆菌。

2.实验步骤

果醋发酵装置中涉及甲、乙、丙三个瓶,把800 mL酒—水混合物倒入甲瓶中,乙瓶为发酵瓶,(将适量醋化醋杆菌的培养物或醋曲悬液加在200 mL酒—水混合物中混匀,并调pH至7.0后倒入,使锯末均匀湿透)。将水族箱通气泵的出

气管与乙瓶连接,进行通气,48 h后每天用pH试纸检查乙瓶中流出液的pH,若显酸性,可调节甲瓶流入乙瓶液体流量为每5分钟1滴,滴入丙瓶的液体也是每5分钟1滴。每天用pH试纸检测流出液的pH,监控发酵进行的情况,等到流出液pH不再减少,或甲瓶中的液体全部流入乙瓶时,停止实验。

①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杆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反应式为:

C6H12O6+2O2→2CH3COOH+2CO2+2H2O

②当培养液中酒精的含量超过16%时,酵母菌就会死亡——这正是果酒酒精含量较低的根本原因。

葡萄发酵可产生葡萄酒,请利用相关的知识回答问题:

(1)利用葡萄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

(2)该微生物通过无氧呼吸可分解________,产生的终产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

注:各发酵瓶的左侧管为充气管,右侧管为排气管

(3)甲、乙、丙三位同学将葡萄榨成汁后分别装入相应的发酵瓶中,在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如图所示。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均需排气一次。据图分析,甲和丙同学的操作有误,其中甲同学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发酵中出现的主要异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丙同学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发酵中出现的主要异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发酵过程结束后,甲、乙、丙同学实际得到的发酵产品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假设乙同学的某一步骤操作错误导致发酵瓶瓶塞被冲开,该操作错误是________。

【思路点拨】酵母菌无氧呼吸可以产生酒精和CO2,是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酵母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甲装置的充气口始终开放,不能创造瓶内无氧环境,不能用来生产果酒;在有氧条件下,醋杆菌可以利用葡萄糖产生醋酸。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导致乙装置中气压升高,要定期打开排气管进行放气。丙装置瓶中发酵液过多,淹没了排气管在瓶内的管口,不利于放气;同时导致瓶内氧气过少,不利于发酵前期酵母菌的大量繁殖。

【答案】(1)酵母菌(2)葡萄糖乙醇CO2(3)未夹住发酵瓶的充气管发酵液从充气管流出,发酵液变酸瓶中发酵液过多,淹没了排气管在瓶内的管

口排气时发酵液从排气管流出葡萄醋(或果醋)葡萄酒(或果酒)葡萄酒(或果酒)(4)未及时排气

1.下列关于果醋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果醋的制作需用醋化醋杆菌,醋化醋杆菌是一种好氧菌,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需通氧气

B.醋化醋杆菌是一种嗜温菌,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50 ℃左右

C.醋化醋杆菌能将果酒变成果醋

D.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化醋杆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解析】醋化醋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 ℃~35 ℃。

【答案】 B

果酒与果醋制作实验操作提示

①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应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②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需要从发酵制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为避免杂菌污染:榨汁机要洗净并晾干,发酵装置要洗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若用简易的发酵装置,每隔一定时间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③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发酵瓶装入葡萄汁后留有大约1/3的空间,目的是先让酵母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消耗尽氧气后再进行酒精发酵;其次,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 2造成发酵液的溢出。

“每天喝一点,健康多一点”,这是“宁夏红”率先提出的消费理

念,将积淀了千百年的枸杞药食文化和中国红文化完美结合起来,更增添了品牌的文化魅力和优势。下图为“宁夏红”枸杞果酒生产工艺流程简图,据图回答:

选料→?→粉碎→灭菌→接种→发酵→?→果酒

(1)流程中?处的内容应为________、________。

(2)制作果酒时,温度应该控制在________,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不合格,含有醋杆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杆菌能否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__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酒制作离不开酵母菌,与醋杆菌相比,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枸杞果酒制作过程中,接种完成后要先向发酵罐中通入一段时间的无菌

空气,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要提高果酒的产量,发酵过程中关键要控制好哪些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果酒制作是否成功,需发酵后用____________来鉴定,在________条件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____________色。

【思路点拨】(1)由图可知,“宁夏红”枸杞果酒生产工艺流程简图的?处的内容应为冲洗、过滤。选料完毕以后必须冲洗,发酵后应该过滤,除去滤渣。

(2)制作果酒时,温度应该控制在25~30 ℃条件下,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杆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因为醋杆菌是好氧型细菌,而果酒发酵是无氧环境(或因醋杆菌需要在有氧且温度是30~35 ℃条件下,才能将糖转化成醋酸,而此时发酵罐中的条件是无氧且温度是25~30 ℃)。(3)与醋杆菌相比,酵母菌是真核生物,所以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有成形细胞核、有除核糖体以外的多种细胞器。(4)接种完成后要先向发酵罐中通入一段时间的无菌空气,目的是在有氧条件下,使酵母菌迅速繁殖,增加数量。(5)若要提高果酒的产量,发酵过程中关键要控制好适宜的温度、pH以及通气量。(6)检验酒精一般用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答案】(1)冲洗过滤

(2)25 ℃~30 ℃不能因醋杆菌是好氧型细菌,而果酒发酵是无氧环境(或因醋杆菌需要在有氧且温度是30~35 ℃条件下,才能将糖转化成醋酸,而此时发酵罐中的条件是无氧且温度是25~30 ℃)

(3)有成形细胞核、有除核糖体以外的多种细胞器

(4)在有氧条件下,使酵母菌迅速繁殖,增加数量

(5)适宜的温度、pH、通气量

(6)重铬酸钾溶液酸性灰绿

2.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制作泡菜、果醋、果酒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________的发酵装置,其中发挥作用的菌种是______________,酒水混合物应倒入______瓶中,图中________瓶为发酵瓶,乙瓶下口的双孔橡胶塞的另一孔插入一直角玻璃管,管内塞棉花用以________。

(2)在果醋发酵过程中,用一种简单方法证明是否有醋酸生成:________。

(3)如果将该装置改为酒精的发酵装置,则需要修改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酒精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________。

(4)下列有关酒精发酵和果醋发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后者菌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B.前者菌种无具膜细胞器

C.两种菌种都具有细胞壁

D.两种菌种都对青霉素敏感

【答案】(1)果醋醋化醋杆菌甲乙过滤空气

(2)pH试纸(3)不需要通入空气酵母菌(4)C

1.在酿酒和酿醋的过程中都要涉及各种微生物,在上述两过程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在结构上有什么本质区别()

A.前者有细胞结构,后者没有细胞结构

B.前者没有细胞结构,后者有细胞结构

C.前者有成形的细胞核,后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D.前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后者有成形的细胞核

【解析】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发酵的菌种以及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果酒发酵的菌种是酵母菌,属真核生物;果醋发酵的菌种是醋杆菌,属原核

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在结构上最显著的区别是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而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 C

2.下列关于酵母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酵母菌是异养生活的真菌

B.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时能产生乳酸

C.酵母菌在有氧气存在时,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H2O

D.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解析】酵母菌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答案】 B

3.下列关于果酒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应先去除葡萄的枝梗,再进行冲洗,这样洗得彻底

B.使发酵装置的温度维持在25 ℃~30 ℃时较好

C.在发酵过程中,需从充气口不断通入空气

D.由于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所以不需要对所用装置进行消毒处理

【解析】在洗葡萄时应先冲洗1~2次,再去除枝梗,以防葡萄破损被杂菌污染;酵母菌的繁殖能力虽然很强,但仍要对所用装置进行消毒处理,因为其内含有对葡萄酒发酵有害的微生物,影响酒的品质;酵母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酒精发酵。

【答案】 B

4.关于用塑料瓶制果酒和果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提高果酒的产出量,果汁应尽量装满发酵瓶

B.醋酸发酵阶段应封闭瓶口,防止杂菌污染

C.制果酒过程中每天需适时打开瓶盖

D.果酒制成后,可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制果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条件控制。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出大约1/3的空间,既有利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又可防止果酒发酵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果汁溢出。醋酸发酵是需氧发酵,应通入氧气,发酵时应敞开瓶口并在瓶口盖上纱布以防杂菌污染。制果酒过程中定时拧松瓶盖

既可排出气体又可避免杂菌污染。醋杆菌发酵适宜的温度比酵母菌高。

【答案】 D

5.下面是利用微生物制作果醋的流程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A→B→果醋

(1)B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参与该过程的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是________。参与A、B两过程的微生物在结构上的最大不同是____________。

(2)制作果醋时,发酵瓶要清洗干净,用__________________消毒,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________的空间。

(3)A过程完成后,若要产生果醋,进行B过程时必须要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照操作要求,将果浆倒入发酵罐后,影响发酵产物的重要因素有菌种、________、时间。

【解析】酒精发酵常用的菌种是酵母菌,进行的是无氧发酵;醋酸发酵利用的是原核生物——醋化醋杆菌,进行的是有氧发酵。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具有相似性,注意两者的区别:所用的菌种、温度、时间。

【答案】(1)醋酸发酵30 ℃~35 ℃是否具有核膜

(2)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1/3

(3)通入无菌空气完成B过程的微生物是一种好氧型细菌(4)温度

学业达标测评(五)果酒及果醋的制作1.果酒制作过程中,操作有误的是()

A.将消过毒的葡萄汁装满发酵装置

B.将温度严格控制在25 ℃~30 ℃

C.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

D.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冲洗并晾干的榨汁机内进行榨汁

【解析】葡萄汁装入发酵瓶中,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在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同时注意原料和榨汁机的清洁无菌。

【答案】 A

2.在家庭中用鲜葡萄制作果酒时,正确的操作是()

A.让发酵装置接受光照

B.给发酵装置适时排气

C.向发酵装置通入空气

D.将发酵装置放在45 ℃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果酒制作的相关知识。A项,制作果酒所使用的菌种是酵母菌,酵母菌的生长与光照无直接联系;B项,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CO2,因而要给发酵装置适时排气;C项,酵母菌发酵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不能向装置中通入空气;D项,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25~30 ℃。

【答案】 B

3.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什么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A.酵母菌B.醋杆菌

C.毛霉菌D.乳酸菌

【解析】醋杆菌使酒精氧化成醋酸。

【答案】 B

4.下列哪项操作会增加发酵液被污染的机率()

A.榨汁机只用温水进行清洗,并晾干

B.发酵瓶先用温水清洗,再用70%的酒精擦拭后晾干使用

C.葡萄先去除枝梗,再冲洗

D.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能将盖完全揭开

【解析】先去除枝梗再冲洗,会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率。

【答案】 C

5.关于葡萄酒的制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清水冲洗葡萄,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然后用清水冲洗

B.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4的空间

C.装入葡萄汁后,应封闭发酵装置的充气口

D.制葡萄酒的过程中,要将温度控制在25~30 ℃

【解析】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装量不要超过2/3。

【答案】 B

6.(2016·沈阳联考)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至关重要,相关措施正确的是()

A.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造成无氧环境,有利于发酵

B.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每隔12 h左右打开瓶盖一次,放出CO2

C.果酒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 ℃以上,果醋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 ℃以下

D.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有利于醋杆菌的代谢

【解析】葡萄汁不应装满发酵瓶,应留大约1/3的空间。应将瓶盖拧松而不是打开瓶盖,以放出CO2。果酒发酵利用酵母菌,温度应控制在25~30 ℃,果醋发酵利用醋杆菌,温度应控制在30~35 ℃。

【答案】 D

7.醋酸发酵过程中需不断向发酵瓶中通入O2,其原因是()

A.醋化醋杆菌是好氧菌,将酒精变成醋酸时需要O2的参与

B.酵母菌进行醋酸发酵时需要O2

C.通气,防止发酵液霉变

D.防止发酵时产生的CO2气体过多而引起发酵瓶的爆裂

【解析】果醋制作利用的是醋化醋杆菌而不是酵母菌,醋化醋杆菌是好氧菌。当氧气充足时,醋化醋杆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缺乏糖源时,醋化醋杆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答案】 A

8.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图1中的实验流程。

(2)冲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冲洗应特别注意不能________,以防止菌种的流失。

(3)图中装置中的充气口在________时关闭,在________时连接充气泵,并不断向内________。

(4)排气口在果酒发酵时排出的气体是由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在果醋

发酵时排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在果汁中含有醋杆菌,在果酒发酵旺盛时,醋杆菌能否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说明理由。

(6)果酒制作完成后,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检测酒精的生成,酒精与之反应呈现________色。

【解析】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是无氧呼吸,需密闭发酵瓶。而醋杆菌是好氧菌,进行醋酸发酵时需通入大量氧气。酒精发酵过程需及时排出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果酒发酵旺盛时,容器内缺氧,会抑制醋杆菌的生长,不能进行醋酸发酵。

【答案】(1)醋酸发酵(2)洗去浮尘反复冲洗(3)果酒发酵果醋发酵泵入无菌空气(氧)(4)酵母菌二氧化碳剩余的空气、二氧化碳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5)不能。因为果酒发酵时的缺氧环境会抑制醋杆菌的生长,且醋杆菌发酵条件是氧气充足。(6)酸性重铬酸钾灰绿

9.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图是制作果酒、果醋的发酵装置,分析回答:

(1)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向发酵瓶中通入空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醋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 ℃~35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该装置改为酒精的发酵装置,则温度应该控制在________。此时装置需要修改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果酒制果醋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________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________色。

(4)在果醋发酵过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是否有醋酸生成。

(5)在果酒的制作中,提供碳源的物质主要是______,在果醋制作过程中提供碳源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_。

【解析】(1)制果醋需要醋化醋杆菌,它为好氧细菌,必须通入空气,否则会影响到醋化醋杆菌的生长、繁殖,进而影响醋酸的产生。醋化醋杆菌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30 ℃~35 ℃。

(2)酒精发酵需要酵母菌,它为兼性厌氧菌,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迅速增殖,但无代谢产物——酒精生成;要进行酒精发酵,无需通入空气,酵母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5 ℃~30 ℃;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化醋杆菌可将葡萄糖直接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而氧气充足时,醋化醋杆菌可将乙醇变成乙醛,再变成醋酸,反应式为:C2H5OH+O2―→CH3COOH+H2O。

(3)果汁发酵后,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是否有酒精生成。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4)醋酸呈酸性,pH<7,可直接用pH试纸检测流出液的pH。

(5)果酒发酵时,酵母菌分解果汁中的葡萄糖,即其主要碳源是葡萄糖;果醋发酵时,醋化醋杆菌在糖源充足时的碳源是葡萄糖,糖源不充足时的碳源是乙醇。

【答案】(1)醋化醋杆菌是好氧细菌醋化醋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 ℃~35 ℃

(2)25 ℃~30 ℃不需要通入空气C2H5OH+O2―→CH3COOH+H2O

(3)重铬酸钾灰绿

(4)pH试纸检测流出液的pH

(5)葡萄糖葡萄糖或乙醇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代谢》思考与练习答案(课后练习)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代 谢》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一节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 一、选择题 1. 很多有机物可以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细胞可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是() A. 脂肪 B. 葡萄糖 C. ATP D. 蛋白质 【答案】C 【解析】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2. 人在静卧时24h内会消耗40kgATP,在激烈运动时每分钟可消耗 0.5kgATP。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ATP大量水解为ADP B. ADP可以快速生成ATP C. ATP-ADP循环转化迅速 D. 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 【答案】C 【解析】1个ATP是由1个核糖、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3个磷酸基团之间有两个高能磷酸键,C正确。 3. ATP水解为ADP,可以用下图表示,图中X代表的是() A. H2O B. 磷酸 C. 腺苷 D. 葡萄糖 【答案】B

【解析】ATP水解形成ADP,同时生成一个磷酸,并释放能量,所以X代表磷酸。 4. 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不能说明() A. ATP中远离A的磷酸基团容易脱离 B. 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C. 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 D. 部分带有p的ATP是重新合成的 【答案】B 【解析】发现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ATP中远离A的磷酸基团容易脱离,A不符合题意;该观察不能说明ATP是直接能源物质,B符合题意;放射性标记来自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ATP的含量变化不大,说明存在ATP的分解,C、D不符合题意。 二、简答题 有研究者用萤火虫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将萤火虫的发光器干燥后研磨成粉末状,取两等份分别装入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的水并混匀,观察两支试管。两支试管中均发出淡黄色荧光,约15min后荧光消失。 将ATP溶液加入A试管中,将葡萄糖溶液加入B试管中,观察两支试管。A试管发出荧光,B试管无荧光。 根据上述实验和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1)实验中向装有萤火虫发光器粉末的试管加水后,试管发出了荧光。此现象说明: ①水作为对发光器粉末发光有着重要作用。

高中生物 浙科版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利用 一、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基本操作程序 1、器具的灭菌:P20-21,灭菌前,试管加棉花塞或塑料盖、三角瓶用封口膜或6层纱布 封口……最后各种用品均需用牛皮纸或报纸包好,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1210C,1kg/cm2压力)灭菌15min。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中所需的棉 花不能用脱脂棉,因脱脂棉易吸水,吸水后容易引起污染。灭菌后,通 常将实验用具放入60~80℃的烘箱中烘干,以除去灭菌时的水分。在进 行实验操作前,将需要使用的用具从烘箱中取出,放到超净台上。在超 净台工作之前,应先打开超净台的紫外灯和过滤风,工作时关闭紫外灯。 塞子制作的好坏是控制污染发生的关键。 2、培养基的配制: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 基质。 ①培养基种类 ②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基:LB培养基。配制培养基时需考虑营养物质的配比外,还需要 考虑微生物生长对pH、氧气、渗透压等的要求。“细菌喜荤,霉菌喜素”, 通常细菌培养基要用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来配制,还要加入一定量的氯化 钠,以维持一定的渗透压;霉菌培养基一般用无机物配制或添加蔗糖的豆 芽汁即可。此外.细菌通常要求在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长,霉菌要求在中性 偏酸的环境中生长。 3、培养基的灭菌: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但如果培养基中有葡萄糖,为防止葡萄 糖分解碳化,要用500g/cm2压力(900C以上)灭菌30min。有些不能加热灭 菌的化合物,如尿素(加热会分解)等,只能用G6玻璃砂漏斗过滤,但玻 璃砂漏斗使用前也要在121℃下用纸包好灭菌。玻璃砂漏斗6种,即G1~G6, G6孔径最小,细菌不能滤过。玻璃砂漏斗用后需用1mol/L的HCl浸泡,并 抽滤去酸,再用蒸馏水洗至洗出液呈中性,干燥后保存。 4、倒平板技术:在酒精灯火焰旁,将三角瓶中的培养基倒在培养皿里。每倒入一个培养 皿后,将其置于水平位置上,并轻轻晃动,使培养基铺满底部,待凝固后即 形成平面。 5、微生物的接种(包括培养和分离): 细菌的接种或分离方法有两种:划线法和涂布法。划线法就是用接种环蘸菌 液后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在划线的过程中菌液逐渐减

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选修一教师用书:第3部分-实验

实验 8 果酒及果醋的制作 一、实验原理 1.与酒、醋生产有关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和醋杆菌,菌种不同,所产生的酒和醋的风味也不同。 2.葡萄酒是酵母利用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的产物,酵母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酒精发酵,即将葡萄糖氧化成乙醇,而且当培养液中乙醇的浓度超过16%时,酵母菌就会死亡,相关反应式为C 6H 12O 6―→2CO 2+2C 2H 5OH 。 3.醋杆菌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醋杆菌所产生的醋酸可使培养液中醋酸的含量高达13%,其反应式为C 2H 5OH +O 2― →CH 3COOH +H 2O 。 二、用葡萄制作葡萄酒 1.材料 紫葡萄、新鲜酵母或干酵母。 2.步骤 (1)冲洗 取2.5~5 kg 的成熟紫葡萄 ↓ 用水洗净 ↓ ↓ 用清水洗净 ↓

沥去水分,待用 将葡萄在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消毒。 (2)榨汁 用多功能榨汁机以低速将葡萄打成浆状(也可以用杵和研钵捣烂)。 (3)制作酵母悬液 将适量干酵母(2.5 kg 葡萄约用1 g 干酵母)放在一小烧杯中――→加少量温水 (<40℃) 使干酵母成为糊状。 (4)装入发酵瓶 ①装量不要超过2/3。 ②瓶上所加的玻璃管最好是弯曲的,否则效果不好。 玻璃管弯曲有什么好处? 【提示】 阻止杂菌进入瓶内。 (5)酒精发酵 ①发酵温度:25~30 ℃。若温度偏低,则发酵时间相对延长;若温度高于30 ℃,要采取降温措施,否则酒的风味不佳。 ②发酵时间:2~3天。 ③鉴别发酵完毕的依据: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 (6)过滤、分装、保存 发酵液(浑浊) 用两层纱布过滤,除去葡萄皮和 籽。同时可以用洗干净的手挤压滤渣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葡萄酒 ↓ 滤液(仍然浑浊) 分装到1~2 L 的细口瓶中,加盖, 密封,静置、沉淀 ↓ 取上清液即为葡萄酒(清澈)

高二生物选必一教师用书

高二生物选必一教师用书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中生物教师,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一本适合高二生物选必一课程的教师用书,并讨论其优点和适用性。 标题:《生物学(高中选修一)教师用书》 第一部分:教材概述 本教师用书是为高二生物选必一课程编写的,涵盖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教材内容丰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第二部分:教材特点 1. 知识体系完整:教材按照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体系编排,包括生命起源与发展、细胞与遗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主题,内容丰富全面。 2. 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知识融合和拓展:教材融合了现代生物学的前沿研究成果,涉及生物科技、生物工程等新兴领域,拓展了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4. 知识层次递进:教材按照难易程度和逻辑关系编排,知识层次递

进,有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和思维发展。 5. 综合素养培养: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强调科学实践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第三部分:教材内容 1. 生命起源与发展:介绍生命起源的理论和证据,探讨生命的进化和适应机制。 2. 细胞与遗传: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阐述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物质DNA的结构与功能。 3. 生物多样性:介绍生物的分类和演化,阐述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护。 4. 生态环境: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教学建议 1. 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生动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堂互动与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要鼓励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学

2018版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一学案:3.2.1 扩散和渗透与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第1课时扩散和渗透与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扩散和渗透 基础梳理 夯实基础突破要点 1.扩散 2.渗透 ⑴实质:通过的扩散。 ⑵方向:的一侧一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或水分子由的一侧一相对较少的一 侧)。 (3)结果:。 (4)实例 ①红细胞吸水与失水。 ②植物细胞的及。 分析渗透装置(如图)及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如果增加蔗糖溶液的浓度,最终形成的液面高度差会如何变化? 如果半透膜的面积增大一倍,其他条件不变,液面高度差会不会变化?达到的时间会不会变化? 5.如果用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液面还会升高吗?如果烧杯内不是清水,而是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液面还会升高吗?说明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1. 2. 液面高度差会不会一直升高,为什么? 当液面不再升高时,长颈漏斗内外液体的浓度相等吗? 3. 4. 旅辘分子 ,的水分 E 一

知识整合受到静水压的影响,在渗透系统中,浓度高的一侧液面不会持续上升,当液面静止时,浓度高的一侧的溶液浓度仍然高;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差越大,形成的液面高度差也就越大;如果半透膜的面积增大,液面高度差不会变,但是达到平衡的时间会变短。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和膜两侧有浓度差。 拓展应用 剖析题型提炼方法 I.把体积相同、质量百分比浓度均为10%的葡萄糖和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如图),请分析一段时间后液面的情况是() A.甲高于乙 B.乙高于甲 C.先甲高于乙,后乙高于甲 D.先甲低于乙,后乙低于甲 2.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以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 三个渗透装置的半透膜的面积和所盛蔗糖溶液的体积不同,如下表所示。 图2中曲线1、2、3表示漏斗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则曲线1、2、3与甲、乙、丙三 个装置的对应关系是() A.1丙;2甲;3乙 B.1乙;2甲;3丙 C.1甲;2乙;3丙 D.1丙;2乙;3甲

浙科版高二生物选修1_《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分离》导学案

实验12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分离 【学习目标】 1.了解同工酶的概念,进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分离。 2.认识电泳法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尝试蛋白质的电泳分离。 【教学重点】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分离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样品的预处理,电泳凝胶板的制备和实验分离过程。 【导学诱思】 一、乳酸脱氢酶 1.简称:____ 2.作用:在____________存在下,乳酸脱氢酶能使______产生________,具体反应式见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LDH 2.氧化型辅酶NAD+乳酸丙酮酸CH3-CHOH-COOH+NAD+LDH,CH3-CO-COOH+NADH+H+ 二、同工酶 1.概念:指能____________,但其________________的一组酶。 2.实例:LDH有____种同工酶。 3.LDH同工酶: 结构特点:由____种亚基____和____以不同比例组成的________。 具体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M4。 存在特点:在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中,LDH各种同工酶的______不同。 答案:1.催化同一化学反应酶蛋白的分子组成不同 2.5 3.2L M四聚体H4H3M H2M2HM3细胞分化及胚胎发育过程比例 三、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分离实验 1.实验方法:____________法。

2.染色: (1)方法:________法 (2)染色原理:在LDH 的作用下,NAD +被还原为NADH ,NADH 将______和______传递给甲硫吩嗪(PMS),还原的甲硫吩嗪再将______和______传递给氯化氮蓝四唑(NBT),还原的氮蓝四唑呈____色,展现在电泳凝胶上。 3.实验材料:牛的______,其余略。 4.实验步骤: 制备________ ↓ 加样 ↓ ________ ↓ ________ 答案:1.聚丙烯酰胺电泳 2.(1)活性染色 (2)电子 H + 电子 H + 蓝 3.血清 4.电泳凝胶板 电泳 染色 【随堂训练】 1下列属于乳酸脱氢酶(LDH)催化得到的物质是( ) ①乳酸 ②NADH ③NAD + ④H + ⑤丙酮酸 A.①③ B.②④⑤ C.⑤ D.① 答案:B 解析:根据下图可知: CH 3-CHOH -COOH(乳酸)+NAD + LDH (乳酸脱氢酶)CH 3-CO -COOH(丙酮酸)+ NADH +H + 生成物为3个:丙酮酸、NADH 、H +。 2关于同工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LDH 各种同工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LDH 共有5种同工酶,分别为H 4、H 3M 、H 2M 2、HM 3、M 4

浙科版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条件和效果》教案-新版

实验5 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条件和效果 【学习目标】 1.说出加酶洗衣粉的洗涤原理。 2.探讨不同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 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说明如何使用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根据不同的外在条件(如温度)清洗不同衣物等日常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 探讨不同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 【教学难点】 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的控制 【基础知识】 1.家用洗衣粉的成分及作用 家用洗衣粉和其他各种家用洗涤剂的成分基本相同,主要含有表面活性剂、水软化剂、碱剂、漂白剂和香精等成分。 (1)表面活性剂:是洗衣粉的主要成分。表面活性剂有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和两性离子等四大类,但用于洗涤的表面活性剂则以阴离子和非离子为主。最普通、最传统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就是人类使用了几百年的肥皂(高级脂肪酸钠)。合成洗涤工业问世之后,使用最普遍的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2)水软化剂:水软化剂可防止水中的钙、镁离子造成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失活,提高表面活性剂利用率。三聚磷酸钠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水软化剂,它具有软化水质、分散污垢、缓冲碱剂及抗结块性能等特点,三聚磷酸钠曾广泛应用于各种洗衣粉中,但目前使用的无磷洗衣粉中不含有三聚磷酸钠。 (3)增白剂:丝、棉、毛类等天然纤维的浅色衣物容易变黄,加入增白剂后,它能够留存在衣物上,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反射出与黄光互补的蓝色光线,从而掩盖了衣物上的黄色。 (4)香精和色素:改善洗衣粉的气味和外观,给人清新愉悦的感受,并掩盖某些化学成分的异味。 2.加酶洗衣粉 加酶洗衣粉就是在合成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剂制成的。加

每洗衣粉中一般添加了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果胶酶、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等。酶是一种专一性的生物催化剂,蛋白酶可以催化水解肉、蛋和奶渍,淀粉酶可以催化水解酱、粥等污渍,脂肪酶可以催化水解各类动植物油脂和人体皮脂腺分泌物及化妆品污垢,纤维素酶可使织物增艳(新)、去除颗粒性污垢,但过量使用,也能损伤棉、麻等天然纤维织物。 我国在洗衣粉中添加的酶最主要的是碱性蛋白酶。这种酶能耐碱性条件,而且耐贮存,对皮肤、衣物没有刺激和损伤作用。碱性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成可溶于水的多肽和氨基酸。衣物上附着的血渍、汗渍、奶渍、酱油渍等污物,都会在碱性蛋白酶的作用下,结构松弛、膨胀解体,稍加搓洗,污迹就会从衣物上脱落。 3.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必须注意事项 (1)碱性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因此,蛋白质类纤维(羊毛、蚕丝等)织物就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来洗涤,以免使纤维受到破坏。 (2)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必须注意洗涤用水的温度。碱性蛋白酶在35℃~50℃时活性最强,在低温下或70℃以上就会失效。 (3)加酶洗衣粉也不宜长期存放,存放时间过长会导致酶活力损失。 (4)添加了碱性蛋白酶的洗衣粉可以分解人体皮肤表面蛋白质,而使有些人患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因此,应避免与这类洗衣粉长时间地接触。 【实验操作】 课题名称: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 实验目的:比较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实验原理:酶的催化活性受温度影响,在适宜温度下酶的催化活性最高,温度过低或过高酶的催化能力降低。 实验材料:加酶洗衣粉、天平、白色棉布、100ml三角瓶、玻璃棒、温度计、滴管、新鲜鸡血、水浴缸、温度分别为20℃、40℃、80℃的清水。 实验步骤: (1)将两组恒温水浴分别调至40℃和80℃。 (2)向3只三角瓶中各加100ml水,其中两只三角瓶中分别加入加酶和不加酶洗衣粉个0.5g,摇匀。一只三角瓶中不加洗衣粉,作为对照。

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体液调节是通过化学信号实现的调节作业含答案

第三章体液调节 第一节体液调节是通过化学信号实现的调节 课时训练 基础达标练 1.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 C ) A.甲状腺激素 B.肾上腺素 C.促胰液素 D.生长激素 解析: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下列器官或腺体不具有内分泌功能的是( A ) A.汗腺 B.胰岛 C.下丘脑 D.甲状腺 解析:汗腺可以分泌汗液,属于外分泌腺,不具有内分泌功能;胰岛中 胰岛α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β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即具有内 分泌功能;下丘脑能够分泌多种激素,如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等,即具有内分泌功能;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即具有内分泌 功能。 3.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细胞,主要与细胞的哪一结构有关( A ) A.受体 B.载体 C.抗体 D.糖蛋白 解析: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细胞,主要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关。 4.激素、CO2等都可以对动物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下列属于其调节过程中相同点的是( B ) A.都是内分泌腺产生的

B.都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C.都能为机体的生命活动供能 D.都能催化机体的生理活动 解析:激素是内分泌腺产生的,CO2不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CO2都通过体液进行运输;激素、CO2都不能为机体的生命活动供能;激素、CO2都能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并非催化作用。 5.下列关于人甲状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长期缺碘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婴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C.甲状腺通过管道将甲状腺激素分泌到血液中 D.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增加产热 解析:甲状腺是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6.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发挥调节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一种内分泌腺可以分泌多种激素 B.激素的本质不是蛋白质类就是固醇类 C.激素的调节作用就是调节新陈代谢 D.生长激素是唯一调节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的激素 解析:一种内分泌腺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如胰岛可以分泌胰岛素和胰 高血糖素;激素的本质可以是蛋白质类、固醇类、肽类、氨基酸衍生物;激素的调节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二

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浙科版选修一课后小测:3实验9腐乳的制作 Word版含答案

自我小测 1下列关于毛霉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属于真菌类 B.它属于细菌类 C.它有直立菌丝和匍匐菌丝 D.豆腐上长出的白毛,主要是它的直立菌丝 2制作腐乳时要腌胚,何时可以确认胚已腌好,盐水可倒掉() A.腌胚的含水量达到70%以上 B.腌胚的含盐量达到16%左右 C.腌胚的含糖量达到50%左右 D.腌胚的氨基酸含量超过20% 3下列关于腐乳发酵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发酵 B.发酵过程分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 C.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 D.发酵过程中毛霉和根霉为互利共生 4腐乳制作时,长出菌丝前和长出菌丝后,豆腐之间的摆放要求分别是() A.各块之间有肯定距离、紧密分层排列在一起 B.各块紧密相贴排一起、各块之间留有肯定距离 C.前后各块都紧密相贴排列在一起 D.前后各块之间都留有肯定距离 5毛霉等微生物能产生的酶类主要有() A.蛋白酶和脂肪酶B.蛋白酶和淀粉酶 C.脂肪酶和淀粉酶D.肽酶和麦芽糖酶 6下列菌中蛋白酶活力强,适于高温发酵酿制腐乳的是() A.根霉B.毛霉 C.嗜盐性小球菌D.曲霉 7下列微生物参与豆腐发酵的是() ①青霉②酵母菌③毛霉④曲霉⑤小球菌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8下列不属于加盐的作用的是() A.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变硬 B.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C.调制腐乳的口味 D.主要增加腐乳的重量,猎取更多的利润 9适于毛霉生长的条件及场所是() ①25~28 ℃②肯定湿度③富含淀粉的食品上④碱性土壤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对腐乳试验操作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前期发酵,将笼屉中的温度把握在15~18 ℃ B.豆腐块分层摆放,逐层加盐,层数加高盐量不变 C.卤汤中的酒量应把握在12%左右 D.腌制腐乳的玻璃瓶冲洗后用沸水消毒,装瓶后密封,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 11腐乳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佐餐食品,其制作流程如下: 请回答有关问题: (1)民间制作腐乳时,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将优良的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制作腐乳的原料中哪种有机物含量比较高?毛霉可利用体内的酶将其分解成哪些小分子有机物? (3)在用盐腌制腐乳的过程中,若盐的浓度过低会消灭什么现象? (4)卤汤中酒的含量为什么要把握在12%左右? 12下列是有关腐乳制作的几个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①腐乳的制作主要是利用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青霉、曲霉和毛霉②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且不利于毛霉的生长③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④打算腐乳特殊风味的是卤汤⑤腐乳的养分丰富,是由于大分子物质经过发酵作用分解成小而且易于消化的物质⑥卤汤中含酒量应当把握在21%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新教材高一生物浙科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扩散和渗透、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含答案

第三节 物质通过多种方式出入细胞 课程目标 第1课时 扩散和渗透、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知识点一 扩散和渗透 1.扩散和渗透 (1)扩散 ①含义:分子或离子从__高__浓度处向__低__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②结果:分子或离子分布均匀,直到__平衡__。此后分子或离子仍在继续运动,维持着平衡的状态。 (2)渗透 ①含义:一般来说,__水分子____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②方向:从水分子数相对较多(溶液浓度__低__)的一侧进入水分子数相对较少(溶液浓度__高__)的一侧。 【提醒】扩散使扩散分子分布均匀,此后通过分子继续运动维持平衡状态;但渗透平衡时,膜两侧不一定能够实现浓度平衡。 2.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用发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答案】不能。不能。有半透膜;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知识点二 活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1.实验原理 (1)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具有__选择透过__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__细胞液__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3)细胞壁和细胞膜及其以内部分都有一定的伸缩性,且细胞膜及其以内部分的伸缩性较大。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 成熟植物细胞能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提醒】植物细胞不会吸水涨破,是因为细胞壁限制了植物细胞的过度膨胀。质壁分离中的“质”指的是原生质层,“壁”指的是细胞壁,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小思考:当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充满的是什么液体? 【答案】蔗糖溶液(外界溶液)。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渗透属于扩散,扩散也属于渗透。(×) (2)因为动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所以动物细胞不能发生渗透作用。(×) (3)只要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就能渗透吸水。(×) (4)当分子扩散达到平衡状态时,分子便不再继续运动。(×) (5)渗透作用方向是溶液中的水分子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进入溶液浓度高的一侧。(√) (6)当膜外溶液浓度高于膜内时,水分子只能从膜内向膜外运动。(×) (7)“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缺乏实验对照。(×) (8)“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吸水纸是为了吸除多余液体。(×) 2.为什么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紫色洋葱内表皮或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否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答案】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具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无大液泡,不发生质壁分离,不能作为该实验的材料;紫色洋葱内表皮细胞虽有大液泡,但液泡内不含色素,不易观察,不宜作为该实验的材料。 3.选择试剂时,为什么选用0.3 g/mL的蔗糖溶液而不用0.5 g/mL的蔗糖溶液? 【答案】使用浓度过高的蔗糖溶液(0.5 g/mL)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明显,但不能复原,因

(浙江专版)2017_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实验四α_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教学案浙科版

实验四 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 1.固定化酶 (1)概念:将水溶性的酶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固定在某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 (2)方法:吸附法、共价偶联法、交联法和包埋法等。 2.枯草杆菌的α­淀粉酶的固定化 (1)枯草杆菌的α­淀粉酶作用的条件:最适pH 为5.5~7.5;最适温度为50~75_℃。 (2)方法:吸附法,介质是石英砂。 (3)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原理: 淀粉――→α ――→ ――→糖化葡萄糖 遇碘显蓝色 遇碘显红色 遇碘不显色 3.α­淀粉酶固定化实验步骤 ↓ ↓ 流出5 mL 淀粉溶液后接收0.5 mL ↓ 滴加KI­I 2溶液,观察颜色,稀释1倍后再观察颜色 ↓ 1.固定化酶就是将水溶性的酶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固定在某 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 2.酶固定化的方法有吸附法、共价偶联法、交联法、包埋法等。 3.固定化酶的优点: (1)既能使酶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使酶与产物分离; (2)固定在载体上的酶可以被反复利用。 4.淀粉遇碘显蓝色,糊精遇碘显红色,麦芽糖遇碘不显色。

1.如何证明洗涤固定化酶柱的流出液中没有淀粉酶? 提示:可在试管中加入1 mL可溶性淀粉,再加几滴淀粉酶柱流出液,保温几分钟后用碘液检验。如仍显蓝色,则流出液中没有淀粉酶。 2.耐高温的淀粉酶有哪些可能的用途? 提示:可以在高温下使淀粉水解快,而且酶不会因高温而失活,所以可在一些需要高温加热同时又要水解淀粉的反应中使用。 3.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固定化α­淀粉酶可永久使用(×) (2)用固定化α­淀粉酶进行淀粉水解实验时不需考虑温度及pH的影响(×) (3)α­淀粉酶固定化实验结束后,将固定化柱放在常温下即可(×) 核心要点| 酶的固定化方法及实验步骤分析 1.酶的固定化方法 2.直接使用酶和固定化酶比较

高中生物 第3章 细胞的代谢 第1节 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教案 浙科版必修第一册-浙科版高中

第一节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 解释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从物质与能量视角,阐明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贯穿着物质与能量的变化。(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一、小资料萤火虫的荧光是怎样形成的 1.荧光发出的意义 萤火虫以荧光作为求偶的信号,吸引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不同种类的萤火虫所发出的荧光有不同的特点。 2.荧光的形成 萤火虫的腹部后端具有发光细胞,细胞内含有一种称为荧光素的发光物质。荧光素在接受ATP中的能量时可以被激活,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而荧光那么是这些化学反应的副产物。 二、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1.ATP的作用实验 (1)实验过程 有学者利用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进行实验:在肌肉上滴加葡萄糖溶液后观察肌肉反应,肌肉没有收缩;然后,在同一块肌肉上滴加ATP溶液,肌肉很快发生了明显的收缩。 (2)实验说明 作为能源物质的葡萄糖不能直接被肌肉利用,而ATP可以。 (3)ATP的能量转化特点 在细胞中,ATP转化率非常高,在它形成1 min内就被消耗掉了。 (4)ATP的功能 研究发现,只有ATP不断生成,生命活动才能发生。因此,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2.ATP的分子结构特点 ATP是由1个核糖、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糖是一种五碳糖(C5H10O5),腺嘌呤是一种含氮碱基。核糖与腺嘌呤结合成的基团称腺苷。腺苷与3个磷酸基团组成腺苷三磷酸。3个磷酸基团中的一个磷酸基团连接在糖分子上,其余2个那么相继连接在前一个磷酸基团上。连接2个磷酸基团之间的磷酸键稳定性较差,水解时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被称

2018版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一学案:1.3.3+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鉴定+核酸

第3课时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鉴定 核酸 一、生物组织中油脂的检测 1.原理:苏丹Ⅲ染液能使细胞中的油脂呈________。 2.方法步骤 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 h),将子叶切成1~2 mm 厚的 ↓ 制片⎩⎪⎨⎪⎧ (1)取最薄的薄片置于载玻片上 (2)在薄片上滴2~3滴 染液(3)去浮色(1~2滴50%的 溶液) (4)制成临时装片 ↓ 观察:在________下寻找到已染色的圆形小颗粒,然后用________观察 ↓ 结论:圆形小颗粒呈橙黄色(说明有________存在) 1.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看到的视野有何变化? 2.切片较厚可以吗?

3.染色后为什么要用50%的乙醇溶液漂洗切片? 4.漂洗时间越长越好吗? 5.若观察到脂肪滴位于两个细胞之间,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知识整合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变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较厚的切片细胞重叠,不易观察脂肪小颗粒;乙醇可以洗去未与油脂结合的苏丹Ⅲ染液,也能溶解油脂,漂洗时速度要快,否则会将油脂溶解掉,观察不到实验现象。切片可能使细胞破裂,导致油脂流出细胞外。 1.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油脂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选取最薄的切片,染色和观察效果会更好 B.在切片上滴加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溶液是为了加快染色 C.观察装片时需先用低倍物镜找到已染色的材料 D.当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会变暗 2.植物体没有专门的油脂组织,但在花生、大豆、蓖麻等植物的种子中富含油脂,有人提出植物体除种子外,其他部位如根尖细胞中是否也含有油脂?有同学对此开展课题研究,假设你是其中一员,请根据课题研究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探究课题:洋葱的根尖细胞中是否含有油脂。 (2)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用具:新鲜洋葱根尖、苏丹Ⅲ染液、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溶液、蒸馏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刀片、培养皿、镊子、滴管等。 (4)方法步骤 ①选取新鲜的洋葱根尖并做徒手切片;选取2~3片最薄切片放置在载玻片的中央;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 第3章 细胞的代谢 第4节 细胞呼吸为细胞生活提供能量教案 浙科版必修第一册-浙科版高中第

第四节细胞呼吸为细胞生活提供能量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 1.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2.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从物质与能量视角,探索呼吸作用,阐明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贯穿着物质与能量的变化。(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厘清对比实验的设置。(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一、细胞呼吸 1.呼吸的概念呼吸是指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入空气,利用其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过程。 2.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是指在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者小分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气体交换过程与细胞呼吸的关系在气体交换过程中获得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细胞,供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有机物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那么通过气体交换排出体外。 二、细胞呼吸的本质是糖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1.活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探究问题 ①酵母菌在有氧或者无氧环境中进行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②酵母菌在有氧或者无氧环境中进行的呼吸具有什么特点? (2)设计活动方案 设计活动方案时,特别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①保证酵母菌有氧或者无氧的生活条件。 ②检测酵母菌在有氧或者无氧条件下呼吸的产物的方法。 (3)实施活动方案 实验过程中,需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讨论以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4)实验结果分析 对实验现象以及获得的数据归纳、分析,得到实验结论,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探

究活动报告。 2.需氧呼吸 (1)概念 需氧呼吸必须有氧参加,氧气把糖分子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2)特点 需氧呼吸是在常温下发生的,所产生的能量逐步释放,其中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 中,其余的转化成热能,没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 (3)过程 第一阶段: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溶胶中,又称为糖酵解。 在糖酵解的过程中,1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2个三碳化合物——丙酮酸和少量的氢(用 [H]表示),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丙酮酸是糖酵解的产物,葡萄糖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化学能仍存在于丙酮酸中。 第二阶段:这个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在复杂酶系统的催化下,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被彻底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并产生[H]和少量ATP ,二氧化碳释放到细胞外。 第三阶段:这个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线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链的传递,与氧结合生成水,产生大量ATP 。所以,需氧呼吸在最后一步才用到氧。 需氧呼吸的过程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分子化学键所储存的能量(化学能)通过氧化还原作用释放出来。部分能量合成ATP ,用于各种生命活动。葡萄糖分子与 氧反应的总方程式:C 6H 12O 6+6O 2+6H 2O ――→酶6CO 2+12H 2O +能量。 (4)电子传递链在需氧呼吸中的作用 对于1个的葡萄糖分子来说,从糖酵解开始,一般可以产生32个ATP 分子,而其中的28个ATP 分子是在电子传递链中产生的。 电子传递链中生成水的一系列反应只能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发生,所以称为需氧呼吸。 3.厌氧呼吸 (1)条件 厌氧呼吸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发生的。人、动物和植物在特殊情况下都可以进行厌氧呼吸。 (2)举例 人和动物的骨骼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乳酸。葡萄和苹果的果实、玉米的胚、马铃薯的块茎等在缺氧条件下都能进行厌氧呼吸。 (3)过程 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中进行。厌氧呼吸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需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一样,进行糖酵解,1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2个丙酮

新教材高一生物浙科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三章第五节第3课时环境因素影响光合速率含答案

第3课时环境因素影响光合速率 知识点一光合速率 1.光合速率也称__光合强度__,是指一定量的植物(如一定的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的__光合作用__(如释放多少氧气、消耗多少二氧化碳)。 2.光合速率的表示方法:植物叶片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释放__氧气__或消耗__二氧化碳__的量。 知识点二环境因素影响光合作用 1.光强度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强度的增加而__增加__,当光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光强度再增加,光合速率也不会增加,此时的光强度称为__光饱和点__。但在光强度达到全日照之__前__,光合作用已达到光饱和点时的速率。 2.温度:低于最适温度,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超过最适温度,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__降低__,光合速率__减慢__。不同种类的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__不同__,一般温带植物的最适温度为25 ℃左右,在0 ℃条件下光合作用可能__完全停止__或__十分微弱__。 3.CO2浓度 大气中CO2浓度约为0.035%,当这一浓度增加至__1%__以内时,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加而__增加__,在CO2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 活动:探究光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实验假设: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强度的增加而__增加__。 2.实验过程 (1)组装下图装置三套,分别编号为甲、乙、丙; (2)分别向三支试管内加入__等量__的小球藻和5%的NaHCO3溶液; (3)记录有色液滴的起始位置; (4)取三只100 W灯泡,分别置于距甲、乙、丙10 cm、20 cm、50 cm处,一段时间后,记录液滴位置。 3.变量分析 (1)自变量:光强度,通过100 W灯泡距实验装置的距离远近控制。 (2)因变量:光合速率,通过单位时间内O2的释放量测定,以单位时间内有色液滴的移动距离作为检测指标。 (3)无关变量:各组实验植物(如金鱼藻、小球藻)的数量相同,温度、CO2浓度相同。 4.实验拓展 (1)设置温度作为自变量 用上述装置探究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可通过将试管分别置于装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中来控制温度。 (2)设置CO2浓度作为自变量 用上述装置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通过往试管内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来控制CO2浓度。

2019-2020学年浙科版生物选修一新素养同步学案: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Word版含答案

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学考报告] 知识内容 考试属性 考情解读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加试 1.进行微生物分离。使用含有尿素的培养基,采用涂布分离法,分离有脲酶的细菌。 2.使用酚红指示剂检测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 的存在。 3.说明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的实验原 理。 4.举例说明本实验分离出来的细菌不一定都 是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 一、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1.尿素 又称脲,是蛋白质降解的产物。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如家畜的尿中都含有尿素,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尿素,因此大量尿素的存在将对环境造成污染。 2.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这些细菌可以尿素为氮源,是因为其含有脲酶,通过降解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其利用尿素的反应式为:(NH 2)2C =O +H 2O ――→脲酶 2NH 3+CO 2。 3.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所依据的原理 在氮源只有尿素时,这些微生物能利用尿素获得氮源而存活;而其他微生物却不能利用尿素,最终因为缺乏氮源而死亡。 二、从土壤中分离出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 1.实验目的 (1)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分离含有脲酶的细菌。 (2)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检知酶(脲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培养基pH 的变化)。 (3)统计被检测的土壤中含有的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的数量。 2.实验原理 (1)用选择培养基(培养基类型)可分离出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2)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产生的脲酶将培养基中的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变碱,pH 升高,酚红指示剂变红。 (3)根据培养基中的菌落数,可统计土壤样品中含有的这种微生物的数量。

3.实验步骤 (1)倒平板:在60 ℃左右时,将两只三角瓶中已灭菌的LB固体培养基和尿素固体培养基,在酒精灯旁分别倒入两个培养皿中,在水平的超净台上摇匀,平放至凝固。 (2)制备细菌悬浮液 将土样1 g,在无菌条件下加到有99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10 min,制成10-2稀释液;从该稀释液中取0.5 mL悬液加到4.5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经振荡就制成10-3稀释液;再从10-3稀释液中取0.5 mL悬液加到4.5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经振荡就制成10-4稀释液;依此法可依次制备出10-5、10-6……土壤稀释液。 (3)用稀释涂布分离法分离细菌 取10-4和10-5的土壤稀释液各0.1 mL,分别加到有LB培养基和尿素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再将保存在70%酒精中的玻璃刮刀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待刮刀上火焰熄灭后,在酒精灯火焰旁打开培养皿,将菌液涂布到整个平面上。 (4)培养:将培养皿倒置,在37 ℃恒温箱中培养24~48 h。 (5)观察、计数菌落:比较LB培养基与尿素培养基上的菌落数。 细菌悬浮液稀释度 培养基 10-410-5对照组LB全营养固体培养基 实验组尿素固体培养基 1.为什么要用琼脂糖代替琼脂配制固体培养基? 提示:琼脂是未被纯化的混合物,内含一定的含氮化合物,用琼脂糖替代琼脂后,微生物只能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利于对细菌的筛选。 2.有脲酶的细菌在生态稳态上起什么作用? 提示:如果土壤中有许多尿素,在自然界较高温度下会被水解,水解后的氨使土壤变成碱性,与其他阴离子形成化合物则会使土壤板结。有脲酶的细菌使植物废弃物和动物尸体降解,并利用所形成的氨,有利于自然界的氮循环。 3.有脲酶的细菌菌落周围为什么有着色的环带出现?

新教材高一生物浙科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含答案

第2课时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 知识点一 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小思考:以主动转运进入细胞的物质,一定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吗? 【答案】不一定。 知识点二 胞呑和胞吐 __不需要__ 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物质(固体或液体) 1.胞吞或胞吐的物质可以是__固体__,也可以是__液体__。 2.举例:变形虫摄食的过程属于__胞吞__。人体消化系统中消化酶(如蛋白酶)的分泌属于__胞吐__。 【提醒】 (1)载体蛋白会与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结合而发生形状的改变。 (2)扩散的转运速率主要取决于物质的浓度差,易化扩散的转运速率不仅受浓度差影响,还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 (3)易化扩散的速率要比扩散大得多。 (4)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转运方式除主动转运外还有易化扩散。

(5)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除主动转运外还有胞吞和胞吐。 (6)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转运方式除扩散外不要漏掉易化扩散,有些主动转运的物质也可以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7)与主动转运有关的细胞器除供能的线粒体外不要漏掉载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核糖体。 (8)胞吞(吐)的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膜的层数为0,因为该过程是通过膜的融合将物质转入或转出细胞的。 (9)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是通过核孔,而不是通过胞吞、胞吐。 (10)大分子颗粒通过胞吞、胞吐运输,不要漏掉某些小分子也可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过程中载体蛋白的形状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2)主动转运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3)水、甘油等小分子可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逆浓度梯度运输。(×) (4)胞吞、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5)胞吞、胞吐的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可以是大分子,也可以是小分子。(√) (6)胞吞、胞吐不消耗能量。(×) 2.案例分析:根据图示确定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和影响因素。 (1)填写相关的跨膜转运方式及结构名称。 A:__扩散__;B:__易化扩散__;C:__主动转运__;a:__载体蛋白__。 (2)填写以下有关跨膜转运方式的影响因素 A:__浓度差__;B:__浓度差和载体蛋白__;C:__载体蛋白和能量__。 (3)观察图示,判断转运方式 A:__胞吐__;B:__主动转运__。 a:__主动转运__;b:__扩散__; c:__易化扩散__;d:__易化扩散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