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句式
初中语文古诗词考点一览表、知识归纳和分类表、文言文知识详细总结与复习

初中语文古诗词考点一览表、知识归纳和分类表、文言文知识详细总结与复习【初中语文】期末考、中考,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汇总)一、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以下是初中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些意象,并例举出相关诗句。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典故归纳(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文言词汇积累

初中文言词汇积累七年级上《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一〔东临碣石〕1临:到达,登上。
〔水何澹澹〕2何:多么。
3〔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4幸:幸运。
5至:达到极点。
6〔杨花〕柳絮。
7〔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次北固山下〕8次:停宿。
二〔水何澹澹〕1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山岛竦峙〕2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咏雪》1〔文义〕文章的义理。
2〔俄而〕不久,一会儿。
3〔骤〕急。
〔何所似〕像什么。
4似:像。
〔撒盐空中差可拟〕 5差:大体。
6 拟:相比。
7〔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8因:趁,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1期:约定。
〔太丘舍去〕2舍:舍弃。
3〔去〕离开。
〔去后乃至〕4乃:才。
〔尊君在不〕5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6不:同“否”。
〔相委而去〕7委:舍弃。
8〔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下车引之〕9引:拉,牵拉。
〔入门不顾〕10顾:回头看。
《论语》十二章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2时:按时。
〔不亦说乎〕3不亦……乎:不也(是)……吗?表示委婉的反问。
4说:同“悦”,愉快。
5〔愠yùn〕生气,恼怒。
6〔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泛指多次。
10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11为:介词。
替,给。
12谋:谋划。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3信:诚信。
〔十有五〕14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四十而不惑〕15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16命:命令。
〔从心所欲〕17从:顺从。
〔逾矩〕18逾:越过。
19矩:法度。
⑨〔学而不思则罔wǎng〕20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1〔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2〔堪〕能忍受。
〔好hào之者不如乐之者〕23好:喜爱,爱好。
24者:代词,“……的人”。
25乐: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26饭:吃。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咏雪(《世说新语》)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论语十二章(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统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2020年-2021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月考必备!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统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月考必备!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解析《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专题01 《世说新语》二则(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学习宝典

专题01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之《世说新语》二则『知识梳理』【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借助注释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字词,感知人物形象;2.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材料的方式;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方正,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文本解读】一、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咏雪”即歌咏白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线索。
“陈太丘与友期行”,即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2.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武帝刘裕之侄,袭封临川王。
他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组织文人编写《世说新语》。
3.知识链接《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名《世语》,由刘义庆组织编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全书原8卷,今传本3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述了自汉末到东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鲁迅称之为“名士底教科书”。
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代表作为《世说新语》。
志人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②篇幅简短;③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④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简意丰。
二、基础知识(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三)词类活用(四)特殊句式三、主题思想《咏雪》通过写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四、写作特色《咏雪》叙事简约,意蕴含蓄。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只是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作者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在最后补叙了谢道韫的身份,但作者的情感倾向却蕴含在叙事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课件全册

2020/12/29
2020/12/29
【字词解释】 回: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评析】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赞许了这种君子应有的美德。
2020/12/29
2020/12/29
2020/12/29
2020/12/29
【字词解释】 温:温习。 为(wéi):当作,作为,成为。 矣:语气词。
【评析】这一则讲述了学习的方法: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学过的东西, 要重新温习,不断思考,这样能够有新的收获。
2020/12/29
2020/12/29
【字词解释】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2020/12/29
2020/12/29
【字词解释】 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xǐn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wèi):替。 信:诚信。 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评析】这一则讲道德修养问题。曾子说,要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反复地自 我反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பைடு நூலகம்
续表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020/12/29
续表
①岁月匆匆,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不由得想起孔子在河边的那声 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选用《论语·子罕》中的句 理 子填写) 解 ②《论语》中阐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 默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写 ③《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世说新语》)
儿女:古义: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
今义:专指子女
2.为若柳絮因风起
因: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3.相委而去(《世说新语》)
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4.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禽兽之变诈几何(《狼》)
几何:古义:多少,文中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6.止增笑耳(《狼》)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7.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晓:古义:告知,开到今义:天刚亮的时候
8.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若:古义:第二人称代词,你今义:好像,如果
9.亦不能有所中伤(《杞人忧天》)
中伤: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约定
2.一狼洞其中(《狼》)挖洞
3.恐前后受其敌(《狼》)攻击
4.狼不敢前(《狼》)上前
(二)名词作状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世说新语》)在家里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世说新语》)在门外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按时
4.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每天
5.其一犬坐于前(《狼》)像狗似的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从通道
(三)动词做名词
1.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老师传授的知识
2.止增笑耳(《狼》)笑料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以……为枕
(五)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以……为快乐
(六)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新的理解和体会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
“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投以骨(《狼》)
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骨投”
(三)省略句
1.顾野有麦场(《狼》)句首省略主语“屠”
2.场主积薪其中(《狼》)“其中”前省略介词“于”
3.一狼仍从(《狼》)“从”后面省略宾语“之”,指屠户
4.一狼洞其中(《狼》)“洞”后面省略介词“于”
5.屠乃奔倚其下(《狼》)“倚”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