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8秋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分层作业5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必修
2018-2019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018-2019 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练习试卷【 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 :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 _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遭毁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答案】 B【解析】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山地大面积林地被开辟为梯田,山地失去植被的保护,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引起环境变化,所以说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毁,故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2.关于图中的西海岸地区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有暖流经过B.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附近C.常年受西南风影响D.沿岸地貌轮廓破碎,不利于渔业发展3.关于图中山脉东西两侧水系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流域面积东部小、西部大B.河床坡度东部缓、西部陡C.流量季节变化东部小、西部大D.东侧为内流河,西侧为外流河【答案】2.B3.B【解析】试题分析:2.图示为南美南端西岸,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常年受西北风的影响;沿岸地貌轮廓破碎,海域较浅,利于鱼类的生长;而从板块分布分析,该地处在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故选B。
3.因受山地的影响,流域面积东部大、西部小;西部主要为温带海洋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小,所以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小;东西两侧都为外流河;而西部为沿岸山脉,所以河床坡度东部缓、西部陡。
故选 B。
考点:南美洲乌克兰四季比较分明,总体而言春夏比较短暂,冬秋较长。
1 月平均气温东北部为-8℃~ -7℃,克里米亚半岛南岸为2~ 4℃; 7 月平均气温西北部为18~19℃,东南部为23~24℃。
2018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业分层测评 中图版必

学业分层测评(五)(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活动以及开发历史差异显著,水土流失的形成和危害程度也不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B.黄土高原是我国地势最为平坦的高原C.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东,乌鞘岭以西,秦岭以北,长城以南D.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厚的黄土所覆盖2.下列关于黄土特性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黄土一般呈灰黄色,以粉砂颗粒为主B.垂直节理发育C.土质疏松,有层理D.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在我国的第二阶梯上;内蒙古高原是我国地势最平坦的高原;黄土高原在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厚的黄土所覆盖。
第2题,黄土没有层理,有垂直节理。
【答案】 1.D 2.C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县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南方农村存在着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图中各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导学号:73360047】A.甲B.乙C.丙D.丁4.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D.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解析】第3题,乙地坡度大且无植被覆盖,故乙地是四地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第4题,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南方农村,如果大力发展种植业,会加剧水土流失;而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
【答案】 3.B 4.C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植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题组层级快练3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含解析)

一、选择题(2018·吉林调研)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1.B 2.A解析第1题,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气候的分布可知,热带草原气候区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2018·潍坊二模)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
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
若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
左图示意某区域植被分布,右图示意灌丛沙堆景观。
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和光照B.地形和降水C.热量和水分D.土壤和水分4.图中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植被破坏B.海拔高,气温低,生长条件差C.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贫瘠D.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5.若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 )A.绿洲东部灌丛荒漠区B.绿洲植被灌丛荒漠区C.无植被区西侧灌丛荒漠区D.无植被区答案 3.C 4.D 5.A解析第3题,图示区域植被的变化体现了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因此影响山地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和水分。
第4题,图中无植被区分布的位置:山麓地带,绿洲上部,这些区域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植被根系无法获得足够水分,故形成无植被区。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习题中图版必修3(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习题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习题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后习题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教材第34页探索思考从图中的自然景观可以清晰地看到植被稀少的坡面上,水土流失严重。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当地的气候特征;当地居民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坡面的土质状况;等等。
(二)教材第41页复习题1.大致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随着森林植被的逐步破坏而产生的,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初期还说不上有什么大规模的破坏,到了后期,现在陕西中部和山西西南部等所谓平原地区的森林,绝大部分受到破坏,林区明显缩小,水土流失问题开始显现。
二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上述平原地区的森林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
到末期,平原上已经基本没有林区可言了,水土流失问题逐步加重。
三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平原已无林区,森林的破坏开始移向更远的山区,水土流失问题愈发严重。
四是明清以来。
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黄土高原森林受到摧毁性的破坏,除了少数几处深山,一般而言,各处都已达到难以恢复的地步。
水土流失问题已发展成为黄土高原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2.建水平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开沟筑埂,使坡面变成阶梯,减缓坡度,避免和减少冲刷,拦蓄水土。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

2.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②
和③
等方面的问题。
二、水土流失 1.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④
和⑤
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水土流失地区多分布在⑥、⑦和高原地带,
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黄土的特性:黄土以⑧
的地位: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经济可持 续发展是保证。也要让学生理解本章五节内容设置的意义,使学生学 习起来能够有个清晰的思路。本章第一节是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治理为例探讨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本课时首先探讨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产生的地理背景和原因,在教学时,首先给学生一个本节内容的 研究思路: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原因→危害→措施。
【微点拨】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从两大方面着手: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考虑地形、降水、土壤(地面物质组成)、 植被四个方面;人为因素主要考虑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不合 理的生产建设活动。
2.区域生态破坏问题有哪些?
【答案】 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3.什么是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答案】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 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 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 带。
为主,⑨
。
(2)降水:降水偏少,⑩ (3)地质地形:该地区是
,地面裸露。
。 多发区之一,地形起伏明显,
2.人为原因 (1)毁坏植被(陡坡开荒、
、樵采),不合理的耕作制
度(轮荒)。
(2)滥用土地(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答案】 ①经济和社会 ②环境污染 ③生态破坏 ④水土 资源 ⑤土地生产力 ⑥山地 ⑦丘陵 ⑧粉沙颗粒 ⑨土质疏松 ⑩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地震 植被稀少 过 度放牧
[推荐学习]2018秋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分层作业5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必修
![[推荐学习]2018秋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分层作业5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b537f969f121dd36a32d82ec.png)
[推荐学习]2018秋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分层作业5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必修课时分层作业(五)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完成1~2题。
【导学号:57522045】1.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臭氧层空洞C.水土流失D.全球变暖2.在我国,图示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A.黄土高原B.塔里木盆地C.东北平原D.长江三角洲1.C2.A [第1题,由图中该环境问题的成因“降水集中”“植被破坏”“土质疏松”及其危害最广泛最深厚的地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3.A4.C [第3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第4题,水土流失使肥力较高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形成“地上河”;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力降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多发;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
]甘肃省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下图为定西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区域兴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造地形B.防治水土流失C.增加热量D.改变复种指数6.该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 ( )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②增加农民收入③延长产业链④优化农业种植结构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5.B6.A [第5题,甘肃省定西市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兴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
第6题,该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但对延长产业链的作用不明显。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县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南方农村存在着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图中各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甲B.乙C.丙D.丁8.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D.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7.B 8.C [第7题,乙地坡度大且无植被覆盖,故乙地是四地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案中图版必修3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自主学习』一、环境可持续发展概述1.环境可持续发展(1)地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错误!基础。
(2)解决问题:环境污染和错误!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有错误!水土流失、荒漠化、错误!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2.水土流失(1)概念:在错误!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错误!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错误!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2)分布:多分布在错误!山地、丘陵和错误!高原地带,以错误!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自我探究] 水土流失仅是水土资源的流失.对吗?提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1)自然原因:错误!地貌、气候、错误!土壤、错误!植被等。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错误!生产建设活动,有错误!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错误!草原过度放牧、开矿、修路、采石等;其他人为活动,如错误!战乱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2)降水错误!集中,多错误!暴雨。
(3)植被稀少.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1)长期农业生产造成植被破坏。
(2)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自我探究]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特征,其表现有哪些?提示即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这些过渡性特征使得该地区自然条件不稳定,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该地区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错误!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错误!沟壑发展,威胁错误!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错误!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错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错误!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四、水土流失的治理1.生物措施:错误!植树种草。
2.工程措施错误!3.以错误!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应贯彻生物措施与错误!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自我探究] 在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会形成“红漠化”与“石漠化”,什么是“红漠化"与“石漠化"?提示江南丘陵水土流失后红色砂砾岩裸露形成的是“红漠化";而云贵地区是喀斯特地貌的广泛分布区,丘陵、山地地带发生水土流失后,大量的石灰岩裸露,形成“石漠化”景观。
【配套K12】[学习]2018秋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综合测评 中图版必修3
![【配套K12】[学习]2018秋高中地理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综合测评 中图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dadf07ae71fe910ef12df8e1.png)
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章末综合测评(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某区域的水系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图中甲、乙两河水系特征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植被D.补给2.图中东部河流的水能开发程度普遍不高,是因为( )A.流量小,水力资源不丰富B.地势陡峭,不利于蓄水C.山高谷深,工程建设困难D.多国际性河流,合作开发不便1.B2.C[第1题,甲处地势平坦,河流的水系较发达;而乙处多呈南北走向的高大山系,形成几条河流纵列分布,故该处的河流水系不发达,因而甲、乙两河水系特征不同主要是地形的影响。
第2题,东部地区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但由于该处山高谷深,工程建设困难,故水能开发程度普遍不高。
]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回答3~4题。
【导学号:57522092】3.对黄河流域的开发应贯彻的方针是( )A.把矿产资源的开发放在首位B.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控制经济发展速度C.结合流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综合开发D.水能开发必须是梯级开发4.黄河上游建设大型水电站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海拔高②河流流量大③水位季节变化大④地势落差大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3.C4.D[第3题,流域的综合开发要以流域的自然背景为基础,因此应结合其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开发。
第4题,黄河上游建设大型水电站,是因为上游河段水力资源丰富,这与该河段流量大、落差大密切相关。
]下面两图中图甲是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某河流域的区域划分图,图乙是图甲中三个区域较长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统计图。
据此回答5~7题。
图甲图乙5.关于Ⅰ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6.关于Ⅰ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Ⅱ区域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增大B.土地荒漠化加剧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多发7.为了预防Ⅲ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控制人口增长②合理利用水资源③发展粮食种植,提高绿化率④采取多种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发展太阳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A6.B7.C[第5题,从图中信息可看出,Ⅰ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为灌木林、高草地、农居地减少,旱地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学习]2018秋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分层作业5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图版必修
课时分层作业(五)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完成1~2题。
【导学号:57522045】
1.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B.臭氧层空洞
C.水土流失D.全球变暖
2.在我国,图示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D.长江三角洲
1.C
2.A [第1题,由图中该环境问题的成因“降水集中”“植被破坏”“土质疏松”及其危害
最广泛最深厚的地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3.A
4.C [第3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
第4题,水土流失使肥力较高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形成“地上河”;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力降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多发;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
]
甘肃省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下图为定西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区域兴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 )
A.改造地形B.防治水土流失
C.增加热量D.改变复种指数
6.该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 ( )
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②增加农民收入③延长产业链
④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5.B
6.A [第5题,甘肃省定西市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兴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
第6题,该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但对延长产业链的作用不明显。
]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县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南方农村存在着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图中各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8.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
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D.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
7.B 8.C [第7题,乙地坡度大且无植被覆盖,故乙地是四地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第8题,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南方农村,如果大力发展种
植业,会加剧水土流失;而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
]
9.读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57522047】
(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
b、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
与治理措施相对应的地点分别是:
________处:打坝淤地;________处:植树种草;
________处:修筑梯田;________处:平整土地。
(2)甲、乙、丙三地,____________地最适宜建窑洞,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本区最重要的矿产资源是________,在开发本地矿产资源时带来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只重视工程措施,而忽视生物措施,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解析】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沟谷处打坝淤地;在缓坡地植树种草;在一些塬面上,平整土地。
图中a为塬,b、c为坡,d 为沟。
丙地位于南坡,光照条件好,且位于山脊附近,地势较高,不易积水,适宜建窑洞。
本区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在开发煤炭资源、发展经济时,一定注意生态保护;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时一定要兼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
【答案】(1)d b c a
(2)丙丙地位于南坡,光照条件好,冬季风影响小,且地势较高,不易积水,适宜建窑洞
(3)煤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4)水土流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洪水和泥沙会冲毁工程,造成更大的危害。
[冲A挑战练]
读甘肃西峰南小河沟综合治理措施平面分布图,回答10~12题。
10.南小河沟综合治理遵循的治理方针是( )
A.贮水、改善、合理
B.保塬、护坡、固沟
C.蓄水、提高、充分
D.平整、营造、采用
11.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及其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小流域可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
B.小流域可相当于黄土高原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
C.小流域可治理,主要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
D.小流域不可治理,任其自然发展
12.下列治理图示地区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
A.扩大农业用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D.大力开展存在优质表土矿区的复垦工作
10.B 11.A 12.A [第10题,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
第11题,小流域可看成是一完整的地域单元,其治理措施主
要有生物、农业技术和工程措施。
第12题,在整治措施中,要压缩耕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 13.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它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人类活动也对水土流失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57522048】
(1)从我国土壤侵蚀量较大的两个流域中,任选其一简述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
(2)说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
(3)简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题,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可从地形、气候、土壤和人为原因等方面分析。
第(2)题,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可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第(3)题,水土流失治理后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答案】(1)长江流域:流域面积大;降水量大;流域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
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
(2)修筑梯田、打坝淤地、修建小水库、植树种草、矿区土地复垦等。
(3)减少泥沙含量或淤积,减轻洪涝灾害;保障通航;河口地区受海浪侵蚀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