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
相有心生境随心转的意思

相有心生境随心转的意思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是一种哲学思考,强调人的内心状态对外在环境的影响。
具体来说,它意味着我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可以塑造我们的外在形象和我们所处的环境。
当我们内心充满善意、喜悦、平静和爱时,我们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与他人的互动都会反映出这种正面能量,从而吸引更多积极的能量和正面的结果。
相反,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负面情绪,如愤怒、恐惧或焦虑,那么这些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外在表现,使他人对我们产生负面印象,甚至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境随心转”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内心状态来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
当我们积极面对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我们就会吸引更多美好的事物和机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状态,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行为来塑造自己的外在形象和生活环境。
“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

“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相由心生”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道教五术中的“相术”如:《麻衣相术》看相,观其相貌,便能知道此人内心与命运。
第二种意思是“心境”。
心境不同,看到世界的表象就不同。
我们先说第一种:《麻衣相术》。
“相由心生”与《麻衣相术》在《麻衣相术》中所提到的“相由心生”是观其相貌,便知内心与命运,曾经“康熙”在四库全书中描写到:“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
”“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
都是对表象的一种看法,也算是“相术”的一种。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在《麻衣相术》种如何“看相”。
在“相术”里,看相是:“看慧在额、看贵在眼、看富在鼻、看禄在嘴、看福在耳、看寿在颌”。
也就是说,看人是否有智慧要看额头。
如若:天庭饱滿,必是大富大贵之人,光洁饱满更是美丽与智慧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名流商贾,达官贵人基本上个个是天庭饱满、地阔方圆,一脸福相。
看贵在眼:自古以来,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眼睛的大小位置、眼形、眼神等除了反应出个人的个性外,也透露出人生运势的起伏高低,包括事业、功名、财富、感情、婚姻等。
看富在鼻:“颧为臣,鼻为君”在面相学中认为鼻子是主财库,通常鼻尖圆润、鼻翼未外张者,个性较稳重、乐观,一生有贵人提携。
朝天鼻者通常不容易守住钱财。
看寿在颌:面相学中下巴是“奴仆宫”,代表福缘、老人运,这个部位应端正饱满,看禄在嘴:丰润红唇,易学上认为嘴唇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欲望,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气量。
优美的唇形态可以展示人的端庄,淳厚,秀丽,高雅和无限魅力。
嘴形应端正,忌歪嘴巴。
“相由心生”与世界的表象“相由心生”还有一个是:“相”是指事物的表象,“相由心生”是指人们看到事物的观感表象,对事物的理解,是由人们内心决定的。
不同的内心状态,看待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表象,相当于你带着什么颜色的眼镜,看见的就是什么颜色的世界,当你心灰意冷,你眼中的世界,就是灰暗的,会感觉到来自全世界的恶意,当你开心的时候,世界就是明亮的。
简析相由心生

简析相由心生相由心生相由心生是一个汉语词语,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
出自《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
此处"相"指的是物相,世间万物的表现形式。
不同心境不同精神状态的对同一件事物的观感是不同的。
正所谓你用什么颜色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就是什么颜色的。
当你心情愉悦时,世界就是明亮的,当你失意悲伤时,世界就是灰暗的。
所以调整心态,用积极向上的心去对待身边人和事物,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
在相面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
这里的"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流传甚广的裴度的故事便是如此。
有人说相由心生的相是指面相,"恶心,就是满脸横肉相,善心,就是慈眉善目相"。
如是如此,恶心则相恶,张飞、李逵是不是恶人呢?有谚云:"青竹蛇儿口,黄蜂尾后针,二者皆不毒,最毒妇人心",如是善心则相善,那蛇蝎美人又如何讲?"相由心生"如何解,先要明了何谓"相"。
所谓"相",在被引申之前(本意)一般而言是指可以被眼睛所能见到的外在。
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
有物则有体,有体则有形,有形则有相。
当然这里所说的相一般(常用)是指用眼睛能看到的相,眼睛只是"一识",还有其他"五识"可以"识"到的相,比如让你闭起眼睛然后给你一个球,你会感到这是一个圆的东西。
所以"相"绝不是单纯的指"面相",而且除了本意之外还可以延伸出更多层次的意义。
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

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内心世界决定外部世界。
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
出自《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
相由心生解释“相由心生”有若干种解释,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质);相学的相则是指面相。
具体解释包括:一说此处的“相”指的是物相,“相由心生”即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
这种说法可能归源于“唯识宗”。
禅宗六祖惠能于黄梅得法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所谓“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由此看,人们所处的状态都是众生的“心”所造。
一说此处的“相”指的是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即人的相貌、外表,例如《青箱杂记》中引谚语“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即被如此理解。
具体又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人的相貌会随心地的好坏而变化,有善心而没有福相,福相就会紧随善心生发;有福相而没有善心,福相就会因为没有善心而消失,即所谓“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在《四库全书》(康熙版)中关于看相的内容有这样的论述,如“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
”另有,“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
这种相术上的解释在晚清曾被抨击为迷信。
也有说法将“心”视作“心境”,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
这里的“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流传甚广的裴度的故事便是如此。
有人为这种解释寻找可寻科学证据,例如认为情绪能影响神经递质、进而改变人的面容。
生相心短语

生相心短语1.相由心生,拥有好心情好心态,心能静下来又常有善心,面容会渐渐变好的。
2.人说,出门看天色,入门看脸色,当你烦恼.愤怒.痛苦的时候,你那一副难看的嘴脸,任何人都不想见。
相由心生,尊敬别人,微笑总会给你带来好运的。
3.相由心生,他的魅力,从来都不止于外貌。
走近他,你会发现,这位纯净如水的美少年,内心亦如冬日暖阳,温暖,善良,努力。
4.心情很好的时候看见阴阳怪气的丑八怪也不会生气,只会感慨果然是相由心生。
5.如果内心敞亮,没有任何环境的变化可以使他黑暗。
这是心灵成长的功课。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修心养性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有缘同道同修固然是好,否则都是个人的事。
师父带入门,修行在个人。
6.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再难看的人好好修心,他的相也会变得好看。
命运再不好的人,如果自己不停地在做善事,为人类造福,这个人最后也会变得好命。
7.心念一变,德行就变;德行一变,气场就变;气场一变,风水就变;风水一变,运气就变;运气一变,命运就变。
改变命运靠的是自己,如果内心有无比正能量,就必然是厚德载物。
如果内心有的是善良.柔和和宽厚,必成福相。
再昂贵的化妆都装扮不出来的富贵之相。
所谓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8.女人是世上最奇怪的生物之一,年轻的时候,清纯柔和美丽如春日滟滟之湖水,然后就开始变,相由心生,再标致的少女到了中年,也多数成为另外一个人。
9.其实所有的经历并没有这么糟,每经历一件事,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收获,emmm,这一次我能总结到的是,面相,相由心生,真的是有一定的道理。
10.相由心生,他们其实就是说自己,却错以为自己是判官。
11.一个人,心念变了,德行就变了;德行变了,气场就变了;气场变了,风水就变了;风水变了,运气就变了;运气变了,命运就变了。
所以,改变命运真正靠的是自己的正能量,厚德载物。
内心善良柔和宽厚,必长福相,那是多么昂贵的化妆品都装扮不出来的,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12.一个人若是热情洋溢,总是面带微笑,到老了,脸上的纹路也都是慈眉善目的。
“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

“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相由心生”这个词,要解释清楚还真不是太容易。
但我可以肯定的说,这个词与一些朋友在回答中所说的,“心境反映在脸上”肯定不一样。
“心境反应在脸上”叫“喜怒形于色”,是反映人个性的。
也不是内心的精神状态决定外有的面貌,外表善良,而心地美好的人固然很多,一表常常,心地龌龊的人也不少。
“相由心生”是一个佛学概念。
“相”就是哲学上所说的“表相”,就是人的眼睛看到的。
耳朵听到的,身体感觉到的,都可以理解为是“相”,相与“色”大约是同义,合起来称为“色相”。
《心经》中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中的色,就是这个意思,把色换成“相”意思也差不多。
“色”与“相”的不同,以现在的观点来解释的话,“色”指的是现实的存在,只有“有”,才有“色”。
而“相”是现实存在给主体也就是人留下的印象,所以,“相”实际上是人的主观感受。
佛家认为,现实的一切存在,都是没有自性的,也就是“空”,都是虚无的,一切都在变化中,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其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既然存在的都是虚无的,那么“有为”就失去了对象,既然“色”与“相”都是空无的,于是,《金刚经》中就把有为的对象称之为“法”。
“有为法”是“梦幻泡影”,和《心经》中的,色既是空,意思应该差不多。
既然色与相都是空的,为什么我们还能看到“色”与“相”呢?佛家的解释是,这些相,都是人心中产生出来的。
这就叫做“相由心生”。
有个故事,很好的解释了什么叫“相由心生”。
苏东坡与高僧佛印是好朋友,两个经常斗嘴,比如“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
有一次,东坡又与佛印玩笑。
两人相对从坐谈禅时,东坡问佛印看到了什么?佛印眼前只有东坡,佛印说,我看到了佛。
佛印又问东坡,你看到了什么?东坡说,他看到了狗屎。
东坡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回家以后,东坡把这事告诉了苏小妹。
苏民峰说相由心生的句子

苏民峰说相由心生的句子
苏民峰曾经说过:“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命运和面相是由自己的内心状态和行为所决定的,而内心的状态和行为又会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因此,他认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和面相,需要从内在的修养和性格入手,积极向上、心态平和、宽容大度,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和面相。
这种观点在相学中是比较常见的,认为人的内在修养和性格会影响外在的表现和形象,包括面相和气质等方面。
因此,想要拥有好的面相和气质,需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性格的培养。
“相由心生”你相信吗,为什么?

“相由心生”你相信吗,为什么?“相由心生”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我表示赞同。
慈悲善良的人,慈眉善目,眼神温和、有悲悯之色,或有忧郁之容。
面貌与神态,给人以宁静祥和、淡定友好的感觉,易相处,很亲切随和。
正直的人,嫉恶如仇,眉宇间有一股浩然正气。
五官端正,长相刚毅,眼神坚定、藏着锐利的锋芒。
奸诈狡猾的人,贼眉鼠眼,眉飞色舞,或眼神阴冷。
即使长相再好看,神色之中也透着尖酸刻薄,让人心生厌恶,避而远之。
而且奸猾的小人,面带戾气,无端正的神态,缺少沉稳与理性的气质,也缺少广阔的心胸,它们气量狭小、斤斤计较,又偏好耍小聪明、钻空子,投机倒把,诬陷好人。
你能在它们的面部表情之上,看出狐狸与恶狼的气焰。
凶狠歹毒之人,目露凶光,眼神如出鞘尖刀,寒气逼人。
又长的是满脸横肉,使人一眼望去,便心生冰冷恐惧之意,只有极少数的是面恶心善,大部分是凶恶之相的流氓无赖与奸商。
阴险无耻的人,或獐头鼠目,也或者是似笑非笑、皮笑肉不笑,实则笑里藏刀。
双目中透着深邃又阴暗的诡计,它们的眼神很怪异、飘忽不定,让人感觉十分难以捉摸。
堆着假笑的脸,藏着无穷无尽的阴谋与算计…“相由心生”,反映出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与内心世界。
他的眼神中,刻有他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与认知;眉宇间藏有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与胸怀。
五官整体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的生动体现,其神态,蕴含着生活中的辛酸苦辣、悲欢离合。
读书人与文化人的神态,温润如玉,从容淡定,不卑不亢,气质也是十分的儒雅、文静。
庸俗肤浅之人的神态,面带急躁不安之色,狂傲无知,气势汹汹、咄咄逼人,眼光中充斥着高人一等的自我优越感,其实,他们眼神空洞,没神采,缺少气质,只会嘻嘻哈哈、吃喝玩乐,任他(她)们长得再俊俏好看,脸上尽是轻浮、油滑之色,不够成熟稳重,更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辩识度极低,转眼即忘。
这是狭义的解释。
更广义的意思为:一个善良或乐观的人,看待这个世界也必然是美好而纯真的;反之,悲观深沉的人,看待这个世间万物也会是阴暗复杂、充满险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由心生
(2012-02-18 09:51:41)
人的本质就是心。
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自我意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特色是敏感易觉,一肯定自我,就同时肯定与自我对立的一切非自我。
从自我出发,以意念、语言、符号来取代或消融越来越多的非自我,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受教育未必局限于上学念书,因为学习是人的自然倾向,但是所有的学习中,以个人的定位问题最居关键地位。
人生不外乎是一连串抉择的累积,每一次抉择都会牵涉或带动「我在哪里?」与「我要去哪里?」这两个定位问题。
于是,生命表现为动态发展、推陈出新的面貌。
「新」未必代表善,它往往只是不同而已。
譬如,身体机能的新陈代谢,在少年时固然使人充满希望,但是中年以后则使人忧心忡忡了。
日常生活上的变化与趋势,如电视节目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但是未必带来什么新意。
电视看多了,有提早陷于痴呆症的危险。
因此,一切皆以心灵的自觉为前提。
有了自觉,则自我意识与宇宙万物之间,才有建立关系之可能。
有了自觉,生命才有真正的新境界,就是成为由价值所塑造的新人。
所谓价值,是指人的「知情意」三种潜能所引申发展的成果。
勤于求知,可以启蒙解惑,所见皆为真实的一面,所言皆有可靠的根据;乐于抒情,可以点化困境,不以个人遭遇为苦,却能品味无穷美感;勇于实践意志的要求,可以促进人我关系的和谐,集义积善,提升道德水平。
心灵在「真善美」的领域中沉潜涵泳,自然可以变化气质、培养风格。
这就是「相由心生」的基本原理。
「相」是外表流露出来的气质风度,从小到大不断在改变,只是这种改变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好像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就换了一副面貌了。
古人所谓「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这是对自己的期许,标准可以订得高一些。
若是当成通用的原则,那么三日不读书的人满街都是,又该怎么办?
同样的,有些人奋发图强,造成「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效果。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以「三日」为「多日」,代表一段时期。
若有一段时期,念兹在兹,用心于追求某种价值,结果必然有些不同。
曹交有心向上,请教于孟子。
孟子告诉他:「你穿尧穿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久之就成了尧。
你穿桀穿的衣服,说桀说的话,做桀做的事,久之就成了桀。
」尧是大善,桀是大恶;为善为恶,全在乎自己的抉择。
如何抉择,则是心在负责。
儒家主张「身心合一论」,对于「相由心生」的说法是不会反对的。
譬如,孟子认为「观于人者,莫良于眸子」,要了解一个人的好坏,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办法了。
因为人的外在行为可以伪装,可以像乡愿一样博得大家的称赞,但是人的内心好坏却会透过「灵魂之窗」而显露。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
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若是心地正直,眼睛就明亮;反之,眼睛就昏黄。
我每次读到这段话时,一方面佩服孟子的见解,另一方面又担心他有些武断,就是没有考虑到一个人生病时眼睛昏黄,是否会给人错误的印象呢?
不过,「相由心生」的大原则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心」又是什么?心有自主能力,可以决定自己要什么与不要什么。
试以人生际遇来说,决定因素有五,就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前三项有的是注定的,有的是巧合因缘,有的是复杂现象,往往不是自己所能掌握。
我们可以完全自主的,只有积阴德与读好书。
这两项作为,正好符合「心」的能力。
人若常行善事,不求回报,就是积阴德。
心灵就像福田,种善因得善果,即使没有现实世界的福报,也会在行善过程中得到平安喜乐。
「有心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不论福祸,行善之乐溢于言表,所过之处如春风化雨,祥和欣悦。
人若常读好书,思想明理通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白一切现象的来龙去脉,心中自有定见与远见,不致受犹疑困惑及后悔懊恼之苦。
借着书本,可以「尚友古人」,与古人为友,聆听他们的嘉言懿行,坚定自己的志节,在滚滚红尘中独行而不寂寞。
积德与读书都是「修心」的上上之策。
走上这并行的双轨,不但可以向着至善之途前进,而且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开一切的罪恶与痛苦。
人生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的相貌又何尝不是「非向善即向恶」?如果每隔五年仔细端详自己的照片,一定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但是更重要的,却是看到心灵成长或后退的痕迹。
在人际交往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大家都重视外貌,都希望保持美好的容颜,于是化妆品大行其道,健美操也广为流行。
如果这时提倡以「积德与读书」来美容,会不会引来一阵讪笑?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世人的讪笑也许正好证明了我们提议的办法是对的。
以心为本,则相不受年龄与风霜的侵蚀,超越有形的美丑,契合于完美的「人」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