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

合集下载

第二章市政学概论

第二章市政学概论

(二)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 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及其带来的乡村在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等方面向城市的趋近,可以作为衡量城市化 范畴的主要指标之一。
第二章市政学概论
2.城市化水平指标
• 城市化水平可以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市三类产业的产值 构成以及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教 育水平等方面反映出来。
进,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步上升。 • 2.消极型城市化 • 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不相协调。
第二章市政学概论
(1)过度城市化
• 即城市化速度远远超过工业化速度,过量的乡村人口盲 目地流向城市,尤其是向首都等大城市迁移,造成城市 化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城市化速度超出了城市发展的 实际承受能力。
(2)低度城市化
第二章市政学概论
•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伴随着商品生 产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出现,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这次社会大 分工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城市的产生:
• 一方面,促使商人阶层的出现,强化了商业活动; 另一方面,产生了以商品加工和交易为生存方式 的居民点,推动了聚落性质的分化。
如北京、上海等城市
在以上基本概念之上,又引申出宜居 城市、生态城市、资源性城市、旅游 城市等等。
第二章市政学概论
(三)城市的基本特征
• 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 • 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 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 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 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第二章市政学概论
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同时,由于阶级的出现和各个部落之间的战争, 部落联盟的首领为了保护自己,在原始的居住地 修建城池,这样就产生了人类历史行最早的城市。

市政学

市政学

4.1909年晚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法律形式确认城镇为基础行政建制的。

1911年,江苏省临时参议会制定了《江苏暂行市乡制》,规定市的组织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及相应的选举办法,可谓中国市制的开端。

名词解释:1.市政:所谓市政,是指城市的公共权利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2.市政学:市政学就是研究城市公共权利机构,特别是城市行政国家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3.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4.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城市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种集合体可以称为城市群。

5.市政组织体系:是指参与活动的各种组织主体,包括城市政权组织、政党组织、政治社团和其他非营利组织等。

6.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有组织的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社会团体。

7.市政体制:市政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8.大都市: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多个大小不一,地理位置临近的行政区域的紧密或松散的联合。

9.市领导县体制: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都有领导县的权利,其领导的县也是该市的组成部分,市与其领导的县、县级市之间构成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市对县、县级市拥有绝对的领导权。

这种体制被称为“市领导县体制”。

简答:1.城市与市的区别与联系?(一)城市与市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市政学

市政学

市政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一、市政的含义1.市政概念主要有:城市政权说、城市行政说、城市政治说、城市事务说、城市政策说等。

2.对市政主体和客体解释1) 市政主体:(1) 广义的市政主体为城市的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各种国家机构和现代城市中广泛存在的非国家权力组织,特别是各类社区组织,如我国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工会、妇联等。

(2) 狭义的市政主体仅指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包括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文化局、司法局、教育局)及不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2) 市政客体:(1) 广义上的市政客体包括市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还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的管理活动。

(2) 狭义上的市政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3.市政的含义:1) 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4.当代中国市政的特色:1) 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劳动地位和作用问题,要坚持、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2) 政治体制上看,中国实行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服从国务院,城市的大量公共事务主要由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3) 当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万能政府要转变为有限政府。

4) 当代中国的“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5) 当代中国的“市”,都管辖着一定的农村地区,因此并不是个严格意义的城市政府。

二、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市政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

市政学精讲

市政学精讲

市政学精讲
市政学是研究城市及其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和管理的学科领域。

下面是市政学的一些重要内容和精讲:
1. 城市规划:市政学关注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

它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城市功能和质量,以及如何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作和生活需求。

2. 城市经济:市政学研究城市的经济特征、发展模式和经济政策。

它关注城市的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等问题,探讨如何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3. 市政管理:市政学关注城市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

它研究城市的政府组织结构、决策过程、政策执行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求。

4. 城市社会问题:市政学关注城市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住房问题、社会不平等等。

它研究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城市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

5. 城市治理:市政学研究城市的治理机制和公共参与。

它关注政府、市民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实现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6. 可持续发展:市政学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未来世
代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它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能源利用、气候变化等问题,研究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政学

市政学

市政学题型一、名词解释(30)二、简答题(40)三、论述题(20)四、案例分析(10)考试时间:1月7日上午第一章绪论一、市政的含义: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的活动及其过程。

(主要记这个简单的)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广大市民,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管理目标,依助一定的市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二、市政主体(一)含义:广义:城市整个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分为城市国家权力组织和非国家权力组织。

城市国家权力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和各种国家机构;非国家权力组织包括各类社区组织。

如城市中的居委会。

狭义: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三、市政特征(扩展:稍许发挥一下)(一)政治性:市政是指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三)综合性:市政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四)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体制、制度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态过程;市政是一种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事务为对象的管理活动,以至于这种管理过程的动态性有它自己的特点:灵敏、相关性强、民主程度高。

(五)双重性:城市中大量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由城市人民政府管理,是市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一方面维护中央权威,又要维护本市市民的利益。

(六)历史性:市政也是一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

BC3500,城市产生以后就存在了城市事务管理。

四、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P6~9)(一)研究对象(市政学是研究市政主体对市政客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涉及到谁管,管什么,怎么管等基本问题)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五个方面:1、市政学首先要研究市政主体2、市政学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学还要研究市政目标4、市政学还要研究市政体制5、市政学作为一门科学,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二)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决定市政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内容包括:1、专门分析城市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3、对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4、重点讨论市政绩效及改革问题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特征(书上P18页结合着理解)(一)高度的聚集性(城市的主要特征)1、人口: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城市人口密度大2、文化:高度聚集,人才的、人力的、智力的资源,历史沉淀3、物质的高度聚集4、基础设施级公共设施完善(二)复杂性:多样性,多功能性,多要素,多层次,多过程,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内部的关系与矛盾上也是交错的(三)社会性1、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以业缘为主,感情色彩逐渐淡化。

市政学

市政学

市政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市政的含义与特征市政学说:城市政权说;城市行政说;城市政治说;城市事务说;城市政策说等。

市政主体:广义:为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和各种国家机构。

狭义:仅指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市政客体:广义:既包括市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又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管理活动。

狭义:主要是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市政广义: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而展开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狭义: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域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研究当代中国市政,应考虑的重要因素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的问题;2)从政治体制上说,中国不搞“三权分立”,而实行权力统一原则,即由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当代中国正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性和特殊性5)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

市政的概念:在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的领导下,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其执行机关即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市辖区域范围内实现其各项职能与目标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市政的特征:1) 政治性;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

第二节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市政学的研究对象首先要研究市政主体;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与政治学: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政权。

而市政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城市国家政权。

作为政治学分支学科的市政学,以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

与行政学:从学科历史和学科发展来看,市政学与行政学的关系更为密切。

市政学第1章 绪论

市政学第1章  绪论
6

(2)市政客体
广义上:
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 城市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 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

狭义上:
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7

3.市政,就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 程。一般包括两个层面:
广义上:
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尾实现城市 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而 展开的各项管理活动。

9
5.市政定义: 市政是指在共产党和中央人们政府的领 导下,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其执行 机关即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法律、法 规的有关规定,在市辖区域范围内实现 其各项职能与目标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10
1.1.2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 2.历史性 3.整体性 4.综合性 5.动态性

11
1.2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1.2.2市政学的主要内容 1.2.3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2
1.2.1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市政学,即研究市政及其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市政主体。 2.市政客体。 3.市政管理规律。

13
1.2.2市政学的主要内容
1.绪论。 2.城市。 3.市政主体及其运行。 4.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4
1.2.3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市政学与政治学 2.市政学与行政学 3.市政学与城市学

15
1.3市政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1.3.1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1.3.2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

现代城市管理(市政学)

现代城市管理(市政学)

市政学绪论市政市政的含义①城市政权说:即把市政看作是城市政权,看作是国家整个地方政权的组成部分,研究三种国家机关。

②城市行政说:即把市政理解为城市的行政管理,研究对象是政府。

③城市政治说:即从政治学的角度强调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密切关系,把市政界定为城市中的政治决策和行政执行活动。

政治体系,权力体系(是非,多选)④城市职能说:即是将市政理解为城市管理的基本职能部分,包括城市规划、基本建设等。

政府职能(政府职权范围),非权力体系(政协,人民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团体))⑤城市政策说:即从政策学角度界定市政,认为市政是指城市政策,包括城市公共政策的功能和形式、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公共政策的选择和绩效。

(公共政策、党的文件、法律(主要))市政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市政主体是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和各种国家机构,狭义上说是指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

(是非)中国市政的特色(多选)1、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市委这个处于领导地位的市政主体。

2、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权力统一原则,即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3、当代中国正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万能的政府要转变为有限的政府4、中国当代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我国现在的建制市有省级的直辖市、副省级市(党和政府的文件规定p59para3)、地级市、县级市。

(除副省级市外均由法律规定)省直管县5、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不同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市政府管辖一定的农村地区,是市管县。

市政特征1、政治性: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政权机关。

市政实际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

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

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

(判说)2、历史性:(判错)市政严格意义上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公共生活的载体在最早完成产业革命的英国,爱尔勃· 萧在《英国市政府论》 ( Mu n i c i p a l G o v e r n me n t i n Gr e a t B r i t a i n ) 中指出:“彼时生活,尚属简单,今日市政所改良各事,从未梦及。

当时街道狭小,上建毗连房屋,所用之铺地材料,既皆不善,所采铺法,又属不良。

其沟渠概系简单阳沟制度,废物排除制度未备,清街方法未悉。

用水仅有公共水井数处,晚间并无路灯。

在大半城市之中,仅有草地数处,可以牧牛,有时燃料亦从而取之。

所有房屋,概用木料建筑,虽察防甚严,炉底余灰时加灭熄,而火患仍属平常。

各市之死亡率,自然甚高。

传染病流行甚多,时症之传播,又无法制止。

而公共卫生之科学,当时尚未发明,流行各病之来,认为天命所予,无可逃脱之事” [蒋慎吾.近代中国市政]第一节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市政与市政管理1.城市与市从词源学上看,“城”与“市”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城”是指四周筑有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

市是指交换和贸易的场所。

1.城市与市中国古代,城与市有着不同含义,城,指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围墙;市,指商品交易的场所。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市”的贸易的发展。

交易的扩展又要求设立相对固定的贸易市场。

于是“城”和“市”逐渐融为一体,演变为现在所谓的城市。

在近代城市管理的概念体系中,“市”的含义不同于城市。

“市”相当于英语的municipality,属于行政建制的一种,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按照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对应的一个政治、法律概念.西方的“市”是在城市地区的特殊地方行政建制,一般不辖有农村地区。

在我国,作为行政建制的“市”,是近代地方政制改革的产物。

我国在清代以前没有市建制。

直到清朝末年才仿效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城乡分治。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时期内曾经继承了城乡分治的传统。

自20世纪80年代推行“市领导县”体制以后,我国的市建制逐渐发展为广域型市,每个市在行政区划上都包含一定的农村地区,市政府还承担着繁重的农业和农村管理任务。

关于城市定义有很多,世界目前对城市定义的标准有以下五种观点。

一是人口数量说。

二是城市功能说。

三是政府规定说。

四是城市系统说。

五是城市特征说。

1.城市与市可归纳出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由一定的复杂社会关系所组成,区别于单一而分散的乡村居民点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

2.市政和市政管理的含义市政,是指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事务。

城市公共事务的内容十分广泛。

广义的市政,不仅包括市政工程和市政建设,还包括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财政与税收、城市人口与社会、城市公共教育、城市科技文化、城市卫生、城市大众体育、城市土地和地产、城市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

市政管理的含义所谓市政管理,即城市公共管理,是指对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市政管理所涉及的对象,包括城市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所有领域。

市政管理与私人管理的比较(1)城市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市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市民需求为导向,它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公共利益。

私人管理——营利和利润取向(2)城市管理更强调公平和责任,而私人管理更强调效率和竞争。

(3)市政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的政治活动和利益聚合过程,而私人管理的运作受公众舆论和政治过程的影响要小得多。

3 城市管理的多中心复合治理传统城市管理把城市政府视为惟一的权威性管理主体,城市公共事务最终由政府说了算。

现代治理理论倡导,城市政府并不是惟一的市政管理主体,城市治理不应由政府单中心主导,各种准政府组织、非营利部门、企业组织以及市民个人,也可参与市政管理,从而形成多中心的城市治理体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促成公共目标。

现代市政管理是指多元城市管理主体依法管理或参与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市政管理的主体既包括城市政府,也包括准政府组织、非营利部门、社区组织、私人部门以及广大市民。

在多元市政管理主体中,城市政府仍发挥着主导性功能。

第二节现代市政的发展一市政的演变从建制发展到调整收缩再到全面发展的曲折过程现代市政的发展二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市政管理学是研究城市公共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以城市公共管理为研究对象,着重回答谁管城市、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

具体地讲,市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城市与城市化;(2)市政管理主体;(3)市政管理体制;(4)市政管理客体;(5)市政管理规律。

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市政管理学的思维原则市政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具体应用学科,必须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也是市政管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思维原则和根本方法论。

在具体的城市管理研究中,学者们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比较研究法(2)历史研究法(3)规范研究法(4)实证研究法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的概念与特征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由一定的复杂社会关系所组成,区别于单一而分散的乡村居民点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

城市在有限的地域空间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住房、资本、文化、科技等)高度密集且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系统。

2.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对应的一个政治、法律概念,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按照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

(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

(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

(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二、城市的历史发展原始城市阶段主要指城市在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城市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城市居民的活动分散,许多居民还从事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而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相对较弱;代表性城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雅典、罗马。

封建城市阶段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城市的功能趋向多元化,日益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传播的中心;城市分布的范围更加广泛;一些城市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

总的来说,规模仍然较小,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生产仍以手工业为主,发展缓慢。

代表性城市:中国唐代的长安、宋朝的东京,欧洲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近代城市阶段所谓近代城市,是指从l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端到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所史时期的城市。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与发展.以蒸汽机发明、生产和推广应用为基础的城市工业迅速崛起,大工业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这就形成了近代城市。

近代城市阶段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描述:“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城市,无穷无尽长龙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这里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拉嘎拉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像的头。

市里有好几条大街,看起来条条都是一个样子,还有许多小巷也是彼此相同,那儿的居民也几乎个个相似,他们同时进,同时出,走在同样的人行道上,发出同样的脚步声音,做同样的工作,而且,对于他们,今天跟昨天和明天毫无区别,今年跟去年和明年也是一样……。

”现代城市阶段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的空前高峰期。

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出现了一些特大城市和大都市。

3、城市发展的新趋势(1)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2)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3)形成诸多国际性城市(4)开始启动生态城市建设三城市的类型1. 按城市的规模划分:特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100万之间的城市。

中等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万~50万之间的城市。

小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

2. 按城市的性质划分: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商业金融城市三城市的类型3 按城市的行政地位划分在我国,这类划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依据城市行政地位的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直辖市。

副省级市。

地级市。

县级市。

四大都市区的独特作用所谓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District, 也称Metropolitan Areas),是指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来的地域界线,不断向周边扩展,将周边地区也纳入城市化轨道,从而形成了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为整体的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通常包括一个大型的人口中心,以及与该中心具有较高经济和社会整合的周边社区。

大都市区的优势独特的经济集聚环境更广阔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具有更专业化的劳动力资源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第二节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一城市化的基本含义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身份,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的过程。

城市化是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表现,它既包括城乡地域和人口比重的变化,也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西安城市发展战略:大西安都市圈轮廓凸现西安中心城市:以中心市区为主体,东到临潼,西至咸阳,北过渭河至三原,南至韦曲,形成一个中心,外围四个“副中心”的结构,即未来城市格局中“一城五轴八条生态带”的一城。

“五轴”则为以五条国道线为依托的五条城市发展功能轴,“八带”是秦岭北麓生态带、渭河生态带、潞由态带、灞河生态带、沣河生态带、镐、河生态带和河生态带。

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局部发展阶段从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和美洲城市化的普遍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叶以后发展中国家2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新的特征(1)形成了联结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镇的大都市地区(2)形成了由若干城市组成的大都市连绵带(3)形成了诸多国际性城市(4)出现了“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向三城市化的表现形态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来看:积极型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低度城市化)从城市人口流向看:向心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1842—1949年的城市化畸形萌发阶段(2)1949—1957年的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3)1958—1965年的城市化大起大落阶段(4)1966—1978年的城市化严重停滞阶段(5)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健康发展阶段2 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1)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2)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3)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4)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徙(5)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3 我国城市化的趋势1.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区域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群成为城市化发展重点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城市国际化程度逐渐加强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4 推进城市化的路径选择讨论:1、中国城市化的政策演进2、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3、推进城市化的路径选择目前我国主要的六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