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陕西省西安市五大名校联考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卷V

合集下载

2011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详解

2011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详解

2011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详解辽宁省2011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中的闲话笔调吴永福散文写作中,最有兴味的或许就是笔调了。

笔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

现代散文中,有一种甚为风行的笔调,就是闲话笔调。

胡适曾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

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

这一类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含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

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

”可见所谓闲话笔调就是谈话风格的,或者说用谈话方式来作文。

此种笔调经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提倡,便有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之说。

此种谈话风格的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甚为醉心,并在许多文章中反复申说。

林语堂因甚为欣赏谈话风格的行文,还力主扩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来挑战古文的简洁,就不足为训了。

用谈话方式来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毕竟不完全等同于谈话。

若是真将那种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也够得拉杂,更不用说话题的游移了。

梁实秋先生力主行文的简练,就要明智得多。

呼应于周作人的说法,林语堂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但又格外地张扬了幽默。

幽默可为行文增添风趣,但若过分大张旗鼓地提倡,则本身可能成为一个幽默。

闲话笔调是散文中较为自然的言说方式。

此种笔调是用说话来交流的,心中存有一个交谈的对象,如此即可展开交流。

至于所谈的题目并未限制,照林语堂的说法,正是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

不过,作家的言说仍不离心灵或性情,因而所谈的题目也是有喜恶的。

但不妨假定读者那方面也有同好,如此即可达成沟通。

此种笔调虽说有一种涵盖作用,但并不碍于各人的谈论,并非千人一面,可各有面目。

比如周作人的创作以闲适为主,从而讲求所谓生活的艺术。

但在退隐的心态下,也不无书斋生活的苦闷,于是于闲适中渗出一股苦味来。

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银川一中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答案】B(原文说“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

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前提错误。

)2.【答案】C(“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家都不可或缺”是指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3.【答案】D(A.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之说;B. 偷换概念,改变了范围,“中国固有的学问”比“儒道两家”大得多,另外“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说“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C. 概括失当,并非“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儒道两家既可互补,所谓“一张一弛”。

)4.【答案】B(形容词意动,以之为善,“认为……好”的意思。

)5.【答案】C(②句是世祖的行为,④句是说黑子被世祖疏远了)6.【答案】C(“因向皇帝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与原文不符,原文说“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看来黑子这次只是被皇上疏远了,被杀是后来“因别的事”造成的。

属于移花接木。

)7.【答案】(1)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

夙、奇、异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从前太祖如果建造宫室,不趁着农闲时,是不建造的。

其、隙、兴各1分,语句通顺2分。

【译文】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

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

”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回到家乡,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作了和尚,法名法净。

不久就还俗了。

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

陕西省西安市五校联考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五校联考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2012届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本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或在其他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袁行霈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

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

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

《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

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

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高考必备:2011全国名校高考模拟试题精粹(语文)

高考必备:2011全国名校高考模拟试题精粹(语文)

高考必备:2011全国名校高考模拟试题精粹(语文)试题精粹04-27 1502:ks5u2011高考必备:全国名校高考模拟试题精粹(语文)地区资源标题下载地址河北省河北省石家庄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河北省唐山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山东省山东省烟台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山东省聊城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湖北省湖北省黄冈中学、黄石二中2011届高三联考(语文)湖北省孝感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湖南省湖南省2011届高三十二校联考第二次考试(语文)湖南省衡阳市2011届高中毕业班联考(二)(语文)安徽省安徽省合肥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安徽省宣城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题(语文)辽宁省东北三省四市统考暨沈阳市2011届高三质检(二)(语文)辽宁省实验中学等三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河南省河南省五市高中2011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河南省焦作市2011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福建省福建省2011届高三质量检查试题语文(2011福建省质检)福建省福州市201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题(语文)浙江省浙江省杭州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题(语文)浙江省宁波市八校2011届高三联考试题(语文)甘肃省甘肃省天水市三中2011届高三第六次检测语文试题甘肃省2011届高三第一次高考诊断试卷(语文)word版广西广西桂林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题(语文)广西桂林市2011届高三期末考试(语文)山西省山西省孝义三中2011届高三复习班第四次模拟考试题语文山西省太原市2011届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广东省广东省汕头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广东省茂名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江西省江西省南昌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江西省重点中学联盟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云南省云南省2011年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云南省昆明市2011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北京市北京市东城区2011届高三下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北京市海淀区2011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2011海淀一模)四川省四川省成都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四川省南充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重庆市重庆八中2011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重庆市七区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黑龙江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黑龙江省哈六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宁夏宁夏银川一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宁夏银川二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内蒙古内蒙古包头市2011年第一次模拟考试扫描版(语文)上海市上海市十三校201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扫描版(语文)新疆新疆乌鲁木齐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西藏西藏拉萨中学201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海南省海南省琼海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吉林省吉林省长春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陕西省陕西省西安市2011届高三五大名校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贵州省贵州省五校2011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天津市天津市宝坻区2011届高三质量调查(一)(语文)。

2011年陕西省高考《语文》模拟测试试卷(1)-中大网校

2011年陕西省高考《语文》模拟测试试卷(1)-中大网校

2011年陕西省高考《语文》模拟测试试卷(1)总分:150分及格:90分考试时间: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选考题<br>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TSE}题。

(2)下列关于散文和小说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TSE}题。

(2)以下句子中,全都能表明张俭为“—代之家’的一组是()①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②上梦四人侍侧,赐食人二口③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④参知政事吴叔达与俭不相能⑤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⑥第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上怜其清贫,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TSE}题。

(6)这是一首咏物诗。

请简要概括桂花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写出下列名篇名旬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2) __________,__________。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降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元外》)乙选考题<br>三、文字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陕西省西安市2011届高三五大名校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

陕西省西安市2011届高三五大名校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

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高2011届第一次模拟考试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共计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2.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将同一品种玉米苗置于25℃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施肥与CO 2吸收量无关 B .与A 点相比,B 点条件下限制CO 2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C .与D 点相比,限制C 点玉米吸收CO 2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 D .与C 点相比,A 点施肥过少,限制了CO 2吸收量3.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4.下面是某一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曲线图分别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 的含量变化及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c 段和hj 可能对应于同一细胞分裂图B .乙图可对应于de 段和hj 段C .甲、乙两图可同时出现在睾丸中D .基因重组可发生于形成乙图的过程中的bc 段、jk 段5 CO 2吸收 量 / μmol ·m —2 ·s —1 /% μmol ·m —2·s —1) μmol ·m —2·s —1) 施肥 未施肥5.如右图所示,物质甲是在胰岛B 细胞中合成的;物质乙是一种淋巴因子;物质丙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物质丁由垂体分泌,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甲、乙、丙、丁的结构多样性只与a 有关B .控制甲、乙、丙、丁合成的物质是核糖核酸C .物质甲、丁分别为胰岛素、抗利尿激素D .物质乙、丙均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6.农业生产中常在黄瓜幼苗期喷洒浓度范围为100~200mg ·L -1的乙烯利溶液(其生理效应与生长素具有相似性),可促进多开雌花,提高黄瓜产量。

2011年陕西省高考《语文》模拟测试试卷(2)-中大网校

2011年陕西省高考《语文》模拟测试试卷(2)-中大网校

2011年陕西省高考《语文》模拟测试试卷(2)总分:150分及格:90分考试时间: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选考题<br>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TSE}题。

(2)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TSE}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

(4分)(2)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4分)(3)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2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TSE}题。

(6)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

(2) __________,老病有孤舟。

(3)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

(4) 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

(6)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__________。

乙选考题<br>三、文字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第Ⅱ卷表达题。

<br>五、语言运用题(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3分)(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4)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1届毕业班考试模拟试卷语文一 doc

2011届毕业班考试模拟试卷语文一 doc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答:
12.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
答:
(二)淡竹(15分)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C.《星星变奏曲》一诗中,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D.《蝈蝈与蛐蛐》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作品,诗人通过歌咏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翔成功的背后,不知经历了多少忍辱负重的刻苦训练与难以想象的付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焚膏油以继晷,。

②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诗歌如一壶香茗,芬芳了四季,诗意了人生。

新燕啄春泥,我们同白居易感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机;夏意醉琅琊,我们随欧阳修感受“佳木秀而繁阴”的清凉;秋风破茅屋,我们与杜甫同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济世情怀;冬雪飘边塞,我们和岑参共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春意雪景。

2.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关雎》)
② 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③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__。

(苏轼《惠崇&lt;春江晚景&gt;二首(其一)》)
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⑥李商隐《无题》中原指对爱情忠贞,现在用以形容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写雪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做人不能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回答)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15分)
难得淡定
(1)苏轼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

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古已有之。

(2)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有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浮沉,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

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

一天,东坡坐禅,茅塞顿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

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

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

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

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

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

(3)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

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

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

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了,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4)淡定,也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乾隆问和珅:“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珅答曰:“一为名,一为利。

”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

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

这是在名前的淡定。

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

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
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

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5)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

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

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

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

”依旧从容安详。

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6)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

“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

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嵇康遭人陷害,临行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曲毕,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7)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

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
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小题1】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3分)
【小题2】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文章第(4)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5分)
1.管仲、隰朋从桓公伐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共4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任选角度,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好在哪里。

(2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共5分)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小题1】从本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3分)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6分)
春日〔宋〕晃冲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逐。

【小题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但它们所写时段有何不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两首诗的画线句子写得都很美,请你任选一个画线句子,具体描绘句子表现的图景,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4分)
答:
1.写作表达(50分)
你最欣赏某句诗文,或许是因为它的哲理,或许是因为它的优美......
你最欣赏某个人,或许是因为他的美德,或许是因为他的睿智......
你最欣赏某种动植物,或许是因为它的美丽,或许是因为它的不凡......
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人,总是欣赏每一寸阳光、每一滴甘露。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我最欣赏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