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吉林大学.聂长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定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 基本历史线索 • 二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 • 三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四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一、基本历史线索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原因: “武士道”意识与“大和魂”精神 资源短缺,发展空间有限 为了摆脱危机 以侵华作为征服亚片面抗战
1、凇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 日军大规模进攻上 海,中国军队奋起 抵抗,淞沪会战的
战幕由此拉开。
冯玉祥(右1)和淞沪前线指挥官张治中(右2)、淞沪战场浦东前线指挥官张发奎(右3)在前线指挥部
2、忻口会战
1937年10月,忻口会 战是华北战场最大最激烈 的一次战役,历时23天, 大小战斗40余次,日军伤 亡2万人,牵制了日军沿 平汉路南下的作战行动。
•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 第二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四节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四、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侵华日军的罪行
(1)建立各种殖民机构、实行殖民统治
1931伪满州国 1940伪国民政府 组织收编伪军 建立汉奸奴化团体
(2)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
土地资源 农副产品 设立银行 垄断铁路、厂矿
从中国攫取的物资
(3)实施“三光政 策”制造无人区
八年期间,318万被杀 害,276万人被抓走, 1952年房屋被毁,损失 粮食1149亿等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彭德怀在前线视察阵地
1940年2月至8月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5,“12.9运动”,喊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30
1935.12,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 略
1936.5,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反 蒋抗日的口号; 同东北军、西北军停止敌对行动
1936.9.1,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931,“9.18事变”,占领东北 1935,“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东
北” 1936.8,制定“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
“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
华北事变
华北危机
《何梅协定》
“攘外必先安内”
1937,“7.7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3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日本动员了几乎全部的军事力量,采取“速 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 发起战略进攻。
38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战略相持阶段的特点: 1.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
辅的方针。 2.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中后期,更采取了避战观战、保存实力、准备内战 的政策。 3.抗战胜利前夕,由于国民党军队腐败(前方吃紧, 后方紧吃),导致豫湘桂战役大溃败,国民党政府 陷入深刻危机之中。
6
1904-1905,日俄战争,南满成其势力范围
1915.5,迫签“二十一条”
1918.5,《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开始在华驻 兵
1927.6,召开“东方会议”,形成《田中奏折》, 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 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931,“9.18事变”,占领东北
1935,“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东 北”
近代史纲要考点整理3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2、抗日战争的爆发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当局的基本政策“攘外必先安内”,采取不抵抗主义;与其形成鲜明对照是是,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华北事变:2)瓦窑堡会议为了实现在新的形势下政治策略的转变,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瓦窑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是解决政治路线问题。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1)经过: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置个人毁誉和集团的安危于脑后,于1936年12月12日,为了实行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张杨两将军毅然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
2)和平解决经过深入的反复的讨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党中央应张杨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组成中共代表团,骑马赶到延安机场,然后乘张派来的飞机飞往西安。
周恩来以国家民族大义的崇高精神和析理入微的恳切言词,终于说服了杨。
也使得蒋不得不改变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发表抗日通电,开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在中国共产党的多次催促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1937年9月22日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积极性。
方针、政策、原则汇总

方针、政策、原则汇总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保护民族工商业。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和平赎买。
中国共产党对反共顽固派采取政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
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的原则:有理、有利、有节。
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的政策:又联合又斗争。
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
实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
2、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是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之一)指的是“平均地权”,这一政策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1924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是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减租减息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6年)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3、孙中山联俄政策确立的标志:1923年1月,孙中山和苏俄代表越飞联名发表《孙文一越飞宣言》。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4、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在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一边倒”政策。
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富农的土地政策地革命战争时期:限制富农。
2017考研政治考点预测: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考点预测: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命题角度1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关键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70%) 1937 年8 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命题角度2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70%)抗战开始后,“亡国论”和“速胜论”等各种议论冲击国内。
针对于此,1938 年5、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 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1)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 世纪30 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
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2)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
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清单一、正面战场的抗战1. 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1)淞沪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激战三个月,粉碎了日军“___________________”的狂妄企图。
(2)太原会战:1937年9月至11月,八路军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3)徐州会战:1938年1月至5月,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____________。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武汉陷落。
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__________阶段。
(5)长沙会战:__________年12月开始,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时间:1938年6月。
(2)内容: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__________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3)影响:对抗战时局产生重大影响。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1.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华北__________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2. 斗争中求团结: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__________”,引发中国共产党及民主人士的抗议,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3. 进行民主政治建设: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三、东方主战场1.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背景: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2)正式形成: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国在华盛顿签署《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打乱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国共两党配合得较好的战役,八路军 取得平型关、雁门关战役和袭击阳明 堡机场的胜利 台儿庄战役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 重大胜利 武汉、广州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37年9月--10月
1938年4月--5月 1938年6月--10月
战略防御阶段
赵登禹1933年喜峰口抗战有功,晋升为二 十九军一三二师师长。7月下旬,被任命为二 十九军北平南苑驻地指挥官。28日,在奉命转 移时,遭日军截击而牺牲。31日国民政府追赠 为陆军上将。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平津作战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1937年7月 1937年8月--11月
1931年9月18日夜,依据石原莞尔的策 划,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 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 发动了“九· 一八”事变。 坂垣征四郎:号称“陆军 之花”。1929年任关东 军高级参谋,长期从事 侵华活动。1948年被判 决为甲级战犯,处以绞 刑。
1931年9月18日夜, 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 地——北大营。
正面战场
形势恶化
大
政治诱降 枣宜 豫湘桂
陆 交 通 线
汪
蒋
积极反共 “溶共、防共、 消极抗战 限共、反共”
四大家族垄断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
独裁统治的加强:保甲制度、特务统治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日本的 “诱降” 政策 国民党 的反共 立场
转向 反动
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
“五届五中全会”
“溶共、防共、限 共、反共”
消极抗战 分裂 投降 退步 积极反共
独裁 掠夺 垄断
抢夺 果实 果实
教学设计5: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难点: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作用【教学过程】一、正面战场的抗战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中旬)材料在漫天的炮火和嘶喊声中,这场会战已经过去了一月零一天。
昨天的一次冲锋,我们连基本上报销了三分之一,看着曾经亲如手足的战友,在敌人的炮火下一个个倒下,我的心中万分悲痛。
我们这边的伤亡还算小的,听说昨天在罗店的兄弟部队,一个师上去半天不到死伤了一大半……——方宏斌(于上海松江1937年9月14日)(1)概况: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
(2)结果: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最后日军占领上海。
2.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初)材料平型关战斗胜利后,蒋介石致电八路军参谋处表示祝贺: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
忠勇之气,益寒敌胆。
特电驰贺,续候捷音。
——《平型关战役文献资料汇编》(1937年9月28日电)(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日军逼近太原,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寇,取得平型关大捷。
这是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初,太原失守。
3.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材料一每个月打一个较大的胜仗,如象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