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历代名师对于松理解共33页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为太极拳大师寇长青先生百年诞辰而作钱根波练杨式太极拳的要求很多,但最基本的要求是“放松”,“松”是杨式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练的好不好,不在外表,不在架式,不在招法,关键在于放松了没有。
松开了就有了太极拳的韵味儿,就有了太极拳的灵气,就有了太极拳的魂魄。
松不开,无论其拳功夫再大,拳式再美,招法再毒,也只能是有形无质,有拳无魂,拳味越重,离太极越远。
今练杨式太极拳者大多能按照太极拳理,遵循太极拳法,循规蹈矩,从“松”开端,逐次练习,体现了太极的“味儿”,找到了太极拳的“魂”。
但少数练太极拳者,忘记了杨式太极拳的祖师爷杨露禅所传是松柔为体的“沾绵拳”。
他们崇拜的拳师是霍元甲、李小龙。
学习霍元甲、李小龙的精神气势,摹仿霍元甲、李小龙的动作拳式,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一招一式,硬开硬进,甚至吐气发声,砸砖磕树,把好端端的太极拳硬生生的变成了硬气功。
练的结果是一身横肉,两膀蛮力。
打倒是有了力气,但忽略了太极拳是养生为本的松柔拳术,借力为主的“四两拨千斤”的发人艺术。
更是忘记了霍元甲四十六岁气喘而亡,李小龙三十三岁猝然而死的教训。
练太极拳“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松”。
所以,不能学霍元甲,更不能学李小龙,尽管他们是擂台上的英雄,甚至可称“中华英雄”,但为求“英雄”早早见了闫王是不值得的。
因而练太极拳必须从“松”上做起,并贯穿始终。
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走上歧途。
有人主张练太极拳就是要打人,心中要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身外要四面树敌才能有效果,才能长功夫。
试想我们现代人生活在快节奏的经济社会中,平时工作生活的压力难堪重负,心中本来就一腔火气难以释然,身上的僵硬之力难以松驰。
好不容易抽出一些时间练练太极拳放松放松,还要徒增压力,这无疑是在要命。
我认为练习太极拳要有心不思,有耳不听,有目不视,有口不语,有鼻不闻,平心静气,彻底松开思想,放开身躯,松开骨节筋肉,在没有外来压力的状态下,无妄无欲地飘荡在自然中,吸天地之灵气,收日月之精华,才能养浩然之气。
浅论杨氏太极拳的“松”

浅论杨氏太极拳的“松”作者:葛云来源:《神州·下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松”是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太极拳练习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凡是太极拳爱好者,无不谈及“松”,并探索着“松”。
求得对“松”字深入浅出、简明易懂的准确见解及能够受到普遍认可的合理叙述,对于杨氏太极拳的教学和普及具有一定意义。
本文分析杨氏太极拳对“松”的定义诠释和训练要求,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比较深入地认识太极拳、练习太极拳,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杨氏太极拳;放松;训练方法;心得体会1.杨氏太极拳对于“松”的诠释1.1 “松”字释义松,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作形容词义为宽且不紧、不硬不实的,作动词当解开、放宽、消除紧张等讲。
杨式太极拳的“松”,并非松散、松斜、松垮的松、无机的松,而是松柔、松净、松活、松融的松、有机的松,是身法中正,虚实分明、有意有气的松。
杨氏太极拳以松为法,以松为境,正确理解“松”的定义,达到“真松”,才能在完成动作时松而不丢,松而不懈,做到神清气爽,劲力充盈,姿态圆活,绵若浮云,柔若面团,灵若狡兔,洒脱飘逸,应物自然。
1.2 道家思想指导下的“松”道家思想与太极拳根脉相依、血肉相连,两者具有无法割裂的内在联系。
太极拳吸收道家精髓,以集养生、技击、悟道为一体的独特方式,全面践行道家思想。
因此,对于杨氏太极拳中“松”这一概念,也应诉诸于“道”来进行理解。
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经》言:“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骨弱筋柔而握固。
”道家以婴儿比喻无欲无知,无思无虑,神气抱一,魂魄相随的状态。
所以,要达到返璞归真、内外皆松,则要从内里追求婴儿般的天真无念,从外在追求婴儿般的柔软灵活。
太极拳是在探究、顺应宇宙规律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讲求“天人合一”。
深刻理解道家“上善若水”思想对于诠释“松”的内涵也有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道德经》认为水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水的“柔”并非任人鱼肉,而是以进为退、顺应时事的高级智慧。
杨式太极拳技击

转] 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一:杨式太极拳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说“太极拳的技击,不是把人打出去,而是把对方松出去。
二: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先生说”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
尚未松净,还有拘泥之力牵制。
三:中定劲,松弹劲,松沉劲,轻灵劲,虚灵劲等等,都是从‘松’中求得。
四:台湾太极名家叶金山先生说因为'松‘是一种极高的无形境界,没有练到‘真松’的人,根本不可能明白‘松’是什麽?五:‘松’一定要松到别人接触你时,完全感觉不到你有丝毫的重量才行。
要松到感觉自己好像完全没有重量,几乎不存在才行。
六:学习太极拳之难,首先难在改变本能的观念。
减去一份本力,增加一份内力。
七:要解决放松的问题,首先要在松肩,松胯,和锻炼胸腰运化上下功夫。
而胸部开合灵活的关键又在于松肩。
腰部折叠运化的关键有在于松胯,放松的一个标准叫松透。
八:松静,李雅轩先生说”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
九:练太极推手,要先从‘吃亏’入手。
太极拳所要求的关节松开,是指对应之骨的接触面能在正于让对方进来,练习能吞,能容的本领。
练放长,练大幅度的引进,不怕吃亏,不怕输,而是有意识地借对方的来力锻炼自己的松活,引化本领。
十:松展,在大脑入静,意念引导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放松,拉长。
十一:推手中的对拉劲和拳架上的对拉劲。
上下拉,左右拉,前后对拉的弓劲,使拳势动作即有圆的均整灵活,又有弓与弦的对张崩弹力,更有八面支撑的稳固气势。
十二:松沉:李雅轩先生说“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然会沉下去,日久内气自生。
十三:松活:一是各个关节轴的旷量松活,二是以丹田为核心,带动肢节顺逆缠绕之柔韧性的活。
十四:修炼太极拳无不以底桩沉稳,腰身活泼,上肢轻灵为要旨。
十五: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
十六:松击:诸如:短劲,透劲,惊弹劲,崩炸劲等都是太极功夫的松击手段。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体会太极拳的“松”韋太极6天前在与拳友们的接触和观察中发现,很多人不是真懂太极拳的“松”;在期刊上读过一些关于“松”的文章,但不是曲解,就是含糊不清。
因此,笔者不避浅陋,想根据自己多年来锻炼的体会,谈点看法。
打太极拳的人。
都知道要放“松”;但是,接受“松”的理念,是思想印象和习惯用力。
从思想角度上讲,难免“刻意”为之;从习惯用力上做,则完全背离了太极拳对“松”的要求——这就是说,太极拳的“松”,不是人们一般认知的和随便就能做到的。
太极拳的“松”;寓于太极拳的要则理法中,是特定意义上的。
可见,对于“松”,有这样两种概念——习惯上的“松” 和太极拳的“松”。
前者,人们都懂得,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后者则是陌生的,需要通过把握太极拳的要则理法中去感觉,去体现。
太极拳的要则理法是一种劲道,因而“松”,也是一种劲道,它在形体方面,主要与“沉下”协同运用,称作“松沉”。
这里请注意,太极拳讲究对称劲,说“松”时,不能离开它的对立面——“紧”。
一提到“紧”,在拳友圈里从未听到有此一说,似乎是个悖论,即不知道有“紧”,这就从反面证明了不真懂得“松”。
实际上,“松”与“紧”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既对立,又统一,彼此密切关联,不可分割,在太极拳中是一对对称对应的关系。
如果没有“紧”,就谈不上“松”了。
但这种“紧”系“意”紧,不是僵、硬、绷意义上的紧。
“紧”,体现在形体动作的“起、上”中,这里体现为“提顶”与“松沉”相对称,不可缺一,若缺其一,那就偏了,犯了拳论大忌——“偏沉则随”;反之亦然。
只有在“紧”协调下的“松”,才是完整的“松”,这种“松”才能迎进,才能渐入“空灵”境界。
“紧与松”(“顶”与“沉”、“上”与“下”)的关系,是太极拳整体对称关系的纲,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可见,太极拳的“松”,不可单用、偏用,也就是说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不是打太极拳过程中都要放松。
若是如此,那就只有“松”:而无“紧”(只有“沉” 而无“顶”,只有“下” 而无“上”),形体就会形成松塌,导致下身负重过量,引起腿疾,如关节痛等病,如果练低架子,慢动作,那更加滞重,副作用会更大。
再论太极拳的“松”

再论太极拳的“松”徐 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武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太极拳则是其中的瑰宝,深得历代武术界推崇。
自太极成体系以来,人才济济,大师辈出,更有无数太极爱好者,论当今的普及程度远在其他派别之上。
它之所以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具有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搏击功能,同时具有优雅大气,强身健体的大众化功能,并深得《易经》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的奥妙。
但目前门派众多,功法繁杂,各执己见,不少练习者不得要领,有的甚至出现身体练出毛病的现象,其原因是不理解练功法‘松’的核心要义。
本人师从当代太极大师石崇英,属杨露禅杨氏一脉,练功数十年,近来功力猛增,感悟深刻,其奥秘在一核心要义“松”字上,下面漫谈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习练太极拳有三大法宝,一是静,二是慢,三是松。
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赖,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但最重要的是松。
静是心静,入静;慢是动作缓慢,均匀连贯;松是身体放松,用意不用力。
行功盘架时先做到心静,入静,在用意念引导缓慢连贯行拳,才能做到全身心的放松。
也就是静则慢,慢则松。
如果心里杂乱无章,练着拳想着其他事情,就不可能做到心身放松。
如果练拳过快,虎虎生风也不可能心身放松。
只有通过入静缓慢的方法,才能达到放松的目的。
静和慢是为放松创造条件的,也可以说是为放松服务的。
练太极拳松无止境,松是太极拳的无价之宝。
李雅轩大师提出了大松大软,极松软,然后极坚刚,我非常认同。
这就是物极必反,阴阳转换的道理,阴到一定极限必定转阳。
太极拳为内家拳,所谓内家拳习练必须从松柔人手,主要训练的是人体运动的第二系统——神经系统。
通过神意的引导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大关节,不但放松筋骨皮肉,还要放松五脏六腑,做到内外一起松。
不但静时做到松,动时也要做到松,行拳推手时都要做到松。
松不是习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松是方法,是手段。
通过放松练习,练出来沉劲,即松沉劲,在进一步松,松透,松到脚下就会出现轻灵漂浮的感觉,就会身轻如燕,步法灵活。
太极拳论-松

浅论太极拳的“松”从刚刚接触太极拳时候,师傅就强调放松,要松透。
当时并不太明白怎么松法,学拳架时只是感到累,累了腰酸腿痛。
师傅也说这是基础,也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要过这一基础关。
无所谓了,学呗,练吧!然而一年以后,师傅还是强调要松,说拳打得还是太紧了!师傅说如果三天不给你吃饭,还要让你打拳,三天后拳会是什么样?所以打拳就要如三天不吃饭后练拳。
当时也觉得师傅有些小题大做了!然而三年后,我理解师傅的苦心了!的确,放松是太极拳入门之起始。
无论是王崇岳《太极拳论》还是到当代各式太极拳代表性人物所著的太极理论,首先都是强调太极拳放松。
无论是从健身,技击还是到表演太极拳松都是非常重要指标。
可见放松在学炼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松”听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许多人练上几十年,却都不一定能理解什么是太极拳放松,打起拳来还是紧绷绷的!我见过一个老师,是一位体育老师,不知道是因他从事体育教学的原因,还是他根本就没理解什么叫太极拳的放松,打拳几十年,弟子也上百人,可打起拳来仍然象做广播体操!可让他谈到太极拳“松”的理论,却也头头是道!可见太极拳“松”说与做并非一回事!理解是前提,但理解以后,还需要进一步体悟。
下面说说本人自己一些体悟吧:1、“松”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去放松。
“松”经常会与“静”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们练拳之前先要让自己静下来,不要有太多杂念。
首先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环境,需要在安静地方,选择一个安静时候。
如不要在人群流动比较多地方练拳,可以选择早晨或晚上练拳,这可以让外界减少对自己干扰。
其次,在练拳过程中要以意取代杂念。
尽管有好的环境,但我们生活烦锁的事件很多,大脑很难停下来,人为什么会做梦,也是由于大脑没有能完全休息造成的。
让自己短时间静一下是可以的,但要让自己在整套拳架下静下来是不容易的。
所以练拳时就要全神贯注(?)的以拳架中意念去占领自己意识思维。
本人就亲身有一些体会,去年学拳时,请刘老师到东台来指导,因为是第一次与刘老师相见,多少兴奋与紧张。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松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松练习杨式太极拳拳理的基本点是松生命在于运动,而太极拳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杨式太极拳的诞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乐趣,也是中国武术的新的发展。
各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的技击术武术与导引术,在新诞生的杨式太极拳里得到了融合。
我一直在想,杨式太极拳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最近的某一天,我忽然悟到,源远流长的技击术与导引术的交融点,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个字:“松”。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打杨式太极拳的人若是不知道松,则等于白练。
松是太极拳的练习的基本点,也是在技击术和引导术发展的根源。
促使我悟到这一点的,是我亲眼所见的一件事,尽管领悟是在这件事发生的一段时间以后。
在我公园里结识的打拳朋友里,有一位姓金,一位姓沈。
金先生与沈先生都有几十年的拳龄,两人看上去年龄、个头、体型也相差不多。
相比之下,金先生年轻些,将近七十,身体稍清癯些。
沈先生年长些,年过七旬,身体精干些。
金先生练杨式太极拳,一直是走松静一路的;沈先生除了杨式太极拳,还练过多种外家拳,两臂敲过树,练过排打等硬功。
练习杨式太极拳对现代人养生有很大的帮助,杨式太极拳运动柔和缓慢,符合现代人养生特点。
这一天,沈先生与几个人在交流击打与排打功夫,金先生也在一旁听,听到后来,不知怎的来了兴趣,主动向沈先生提出,要他在自己背上敲两下试试。
金先生没有练过排打,对自己是否抗得住沈先生那一击心中没底,故事先打招呼,第一下轻一点,如果我抗得住,叫你加,你再加。
金先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沈先生则是恭敬不如从命,就抡臂敲了第一下。
金先生挨打后,脸不改色,说:“你加!”沈先生加力打了第二下,金先生说:“再加!”沈先生又加力打了第三下,金先生说:“再加,你加足!”不料沈先生收手不打了,而且跑了开去。
过了一会儿,有人跑来说,沈先生的手腕肿了起来。
一条经过锻炼、敲过树干的手臂,打在没有练过排打,当时也绝无作布劲准备的背上,结果却是手臂肿了起来,这就像石头去敲鸡蛋,结果碎裂的是石头,若不是亲眼所见,我是无论如何难以相信的。
浅谈太极拳的松

当年有人 杨澄甫老师 : “未见你用多大劲 ,何以将 人 打 出去那么远 .打得邯么脆呢?”畅澄 甫 答说 : 我是松 蕾劲打的 ”有 人『uJ杨少侯 先生 : “你发劲 时看着是很松软 的 ,如 这 样 予松 软 还 有 力吗 ? ” 少侯 先 生 答 : “就 是 为是 松着劲 、软软 的 打 出劲去 .才火得很咧 ”这是我的老师 太极拳 火师陈龙骧 、李敏 弟著述中的真实事例
3、虚 实 求松 爿练太极拳就是习拳者演示身体的虚实相互转化 ,在虚 实 中求松 一个 自然人的体重儿十到一百多千 克,在行拳走 架 中怎样来 “松” ,体现在两腿支撑的虚实上 武禹襄 《太 极拳 沦》说 : “一处 自有一处虚 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就 是 支撑腿支撑起身体重量时是实的,脚掌 、脚跟 、小腿 、大 腿起 支撑作用 , 支撑的身体部分包括髋 关节 、脊柱 、胸腔 I^】腑及上肢 各关节 ,头部等 而没有支撑 身体重量的腿是虚 的、关键的是实 中有虚 。虚 中有实,就是i兑支撑腿要实里有 松 ,自然从容,不要有生硬僵滞 没有支撑 身体重量的腿脚 要松里有实 ,灵活 自如,不要软塌塌粑兮兮的 虚实要在 爿 拳时注意训练 ,实的部位松是不容易做到 ,很 多时候为了完 成动作 .实做得到 ,做得好 ,松却没有体现 出来了 ,随着重 心 的移动 .支撑腿的变换 .虚实也跟着发生变化 由实转虚 与由虚转实要松得 自然,松得不拖泥带水 比如练左右金鸡 独立 .左右倒撵猴 ,左蹬脚 ,右蹬脚 ,左右云手等等 .这是 腿脚的虚实转换 变化 ,在完 成动作 的每时每刻 都会实 中有 松 .虚 中有松 .松在四肢上 ,松 在身体 中。爿练 完成一套 拳 .身体的求 松就是在虚实 交换之 中 ,松的 部位是否松到 位 ,完 全让 拳 者 的身 体 来 “i兑活” 4、整体协 调松 爿拳者身体上每一处的松不是简简单单得到的 ,这要有 一 个较 长时 】的爿练 ,怎 样的松 才是真 松?李雅轩如是 i兑: “练太极拳要松 .而且要大松 ,要松透 所滑一松百松 ,松 得J吉1身毫无拘滞之 力”。每个人对太极拳松的理解是不相 同 的 ,l天1人而异,表现各异 我们能看到现 实生活 中同样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