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_2

合集下载

大学力学演示实验报告(3篇)

大学力学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力学演示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力学现象的展示,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物体的平衡条件;3. 杠杆原理;4. 惯性现象;5. 动态平衡与振动。

二、实验原理1. 力的合成与分解: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将两个共点力合成一个合力,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2. 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受到的合力为零,即处于平衡状态。

3. 杠杆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 惯性现象:物体具有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5. 动态平衡与振动:物体在受到周期性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周期性振动。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力学实验台2. 力传感器3. 测力计4. 滑轮组5. 杠杆6. 惯性小车7. 震动平台8. 秒表9. 直尺10. 计算器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使用两个力传感器分别测量两个共点力的方向和大小。

- 将两个力传感器连接到力学实验台上,使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点上。

- 使用测力计测量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 将合力传感器连接到力学实验台上,使合力作用在同一点上。

- 比较两个力的合力与实际测量值,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 物体的平衡条件实验- 将物体放置在力学实验台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 使用力传感器测量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 改变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和方向,观察物体是否保持平衡。

- 分析物体在不同合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3. 杠杆原理实验- 将杠杆放置在力学实验台上,使其处于平衡状态。

- 使用力传感器测量杠杆两端所受的力大小。

- 使用测力计测量杠杆两端所受的力臂长度。

- 计算杠杆两端所受的力矩,验证杠杆原理。

4. 惯性现象实验- 将惯性小车放置在力学实验台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一锥体上滚【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图1,锥体上滚演示仪【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

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

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注意事项】:1.移动锥体时要轻拿轻放,切勿将锥体掉落在地上。

2.锥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它滚动时摔下来造成变形或损坏。

实验二陀螺进动【实验目的】:演示旋转刚体(车轮)在外力矩作用下的进动。

【实验仪器】:陀螺进动仪图2陀螺进动仪【实验原理】:陀螺转动起来具有角动量L,当其倾斜时受到一个垂直纸面向里的重力矩(r ×mg)作用,根据角动量原理, 其方向也垂直纸面向里。

下一时刻的角动量L+△L向斜后方,陀螺将不会倒下,而是作进动。

【实验步骤】:用力使陀螺快速转动,将其倾斜放在支架上,放手后陀螺不仅绕其自转轴转动,而且自转轴还会绕支架旋转。

这就是进动现象。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陀螺,快要停止转动时用手接住,以免掉到地上摔坏。

实验三弹性碰撞仪【实验目的】:1. 演示等质量球的弹性碰撞过程,加深对动量原理的理解。

2. 演示弹性碰撞时能量的最大传递。

3. 使学生对弹性碰撞过程中的动量、能量变化过程有更清晰的理解。

【实验仪器】:弹性碰撞仪图3,弹性碰撞仪【实验原理】: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可知:在理想情况下,完全弹性碰撞的物理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当两个等质量刚性球弹性正碰时,它们将交换速度。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精选8篇)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精选8篇)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精选8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精选8篇)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篇1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实验原理: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

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

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穿,形成不断放电。

结果弧光区逐渐上移,犹如爬梯子一般的壮观。

当升至一定的高度时,由于两电极间距过大,使极间场强太小不足以击穿空气,弧光因而熄灭。

简单操作:打开电源,观察弧光产生。

并观察现象。

(注意弧光的产生、移动、消失)。

实验现象: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

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同时产生光和热。

热空气带着电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经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梦中见到的天梯。

注意事项:演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保护状态,自动断电,稍等一段时间,仪器恢复后可继续演示,实验拓展:举例说明电弧放电的应用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篇2一、实验目的:1、用热分析法(步冷曲线法)测绘Zn-Sn二组分金属相图;2、掌握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概述、及关键点1、简单的二组分金属相图主要有几种?2、什么是热分析法?步冷曲线的线、点、平台各代表什么含义?3、采用热分析法绘制相图的关键是什么?4、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三、实验装置图(注明图名和图标)四、实验关键步骤:不用整段抄写,列出关键操作要点,推荐用流程图表示。

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格(根据具体实验内容,合理设计)组成为w(Zn)=0.7的样品的温度-时间记录表时间τ/min 温度 t/oC开始测量 0 380第一转折点第二平台点结束测量六、数据处理(要求写出最少一组数据的详细处理过程)七、思考题八、对本实验的体会、意见或建议(若没有,可以不写)(完)1.学生姓名、学号、实验组号及组内编号;2.实验题目:3.目的要求:(一句话简单概括)4.仪器用具: 仪器名称及主要规格(包括量程、分度值、精度等)、用具名称。

大学物理实验II实验预习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II实验预习报告
1、冰的熔化热测定 ①测质量:
m1
g,
m1+m0
g,
m1+m0 m =
g,
②冰块熔化前后水温随时间的变化:(实验室温度 θ=
℃)
时间 (min)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温度
(℃)
时间 (min)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15.5
教师签字: 月日
厚积薄发 开物成务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实验名称 实验十六 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号
实验目的:
实验仪器:
实验原理及仪器使用:(略) 实验内容:
1. 简述用示波器测量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的实验步骤。
2. 简述手动测量的实验步骤。
数据表格:
表 1 自动测量第一激发电位测量数据
序号
实验内容:
8. 如何看清望远镜目镜中分划板上的刻线?
9. 用"自准法"调节望远镜时,应使载物台上的平面反射镜反射回来的亮十字像与 分划板的哪个叉丝(靠上边的还是靠中间的)重合?为什么?
厚积薄发 开物成务
10. 读取刻度盘和游标盘读数时,为什么左右两个游标都要读取?
11. 如何使望远镜调节至适于观察平行光且光轴垂直于分光计主轴?
表 1 牛顿环干涉暗条纹的直径(单位:mm)
测量位置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质量、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质量可调的滑块。

2. 弹簧测力计。

3. 不同质量的物体。

4. 细线。

5. 支架。

6. 砝码。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滑块、细线、砝码等放置在支架上。

2. 将质量可调的滑块放置在滑板上,调整滑块的质量,使其满足实验要求。

3.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砝码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4. 用细线将滑块和砝码连接起来,确保连接稳定。

5. 打开弹簧测力计,使砝码缓慢下落,滑块随之运动,观察实验现象。

6. 改变滑块的质量,重复实验步骤5,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

7. 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

实验结果:1. 当砝码下落时,滑块开始运动,且运动速度与砝码的质量成正比。

这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 当改变滑块的质量时,滑块的加速度也会随之改变,且变化趋势与理论值相符。

这表明实验结果与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论预测一致。

3.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滑块的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因素有关。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质量对运动的影响,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质量、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证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此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我们还学到了许多关于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提高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除了本次实验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物理演示实验来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例如,光的衍射和干涉实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波动性质;静电实验可以让我们了解静电场和电荷的性质;热力学实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温度、热传递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原理。

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物理原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哈工程大物演示实验报告

哈工程大物演示实验报告

哈工程大物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哈工程大物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仪器的操作,观察物理现象,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实验仪器:
本次实验所采用的仪器为哈工程大学物理实验室提供的演示实验仪器。

实验过程:
1. 准备实验仪器并检查。

2. 连接实验仪器,并确保仪器连接正确。

3. 启动实验仪器,并校准初始状态。

4. 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数据:
本次实验采集了以下数据:
1. 实验数据1:高度为20cm的物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为9.81 m/s²,误差小于0.05 m/s²。

2. 实验数据2:通过切比雪夫反射镜观察的物体图片与实物差异在15%以内。

结论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 物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与理论值相符,实验误差较小。

2. 切比雪夫反射镜的反射效果较好,可适用于实际应用中。

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实验仪器的操作,观察物理现象,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实验采用的仪器运行稳定,数据精确,得到了预
期的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深化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
实验技能。

辉光球物理实验报告

辉光球物理实验报告

辉光球物理实验报告篇一:辉光球演示实验报告篇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院系名称:勘察与测绘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辉光盘【实验目的】:观察平板晶体中的高压辉光放电现象。

【实验仪器】:大型闪电盘演示仪【实验原理闪电盘是在两层玻璃盘中密封了涂有荧光材料的玻璃珠,玻璃珠充有稀薄的惰性气体(如氩气等)。

控制器中有一块振荡电路板,通过电源变换器,将12V低压直流电转变为高压高频电压加在电极上。

通电后,振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压电场,由于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二产生紫外辐射,玻璃珠上的荧光材料受到紫外辐射激发出可见光,其颜色由玻璃珠上涂敷的荧光材料决定。

由于电极上电压很高,故所发生的光是一些辐射状的辉光,绚丽多彩,光芒四射,在黑暗中非常好看。

【实验步骤】:1. 将闪电盘后控制器上的电位器调节到最小;2. 插上220V电源,打开开关;3. 调高电位器,观察闪电盘上图像变化,当电压超过一定域值后,盘上出现闪光;4. 用手触摸玻璃表面,观察闪光随手指移动变化;5. 缓慢调低电位器到闪光恰好消失,对闪电盘拍手或说话,观察辉光岁声音的变化。

【注意事项】:1. 闪电盘为玻璃质地,注意轻拿轻放;2. 移动闪电盘时请勿在控制器上用力,避免控制器与盘面连接断裂;3. 闪电盘不可悬空吊挂。

辉光球【实验目的】观察辉光放电现象,了解电场、电离、击穿及发光等概念。

【实验步骤】1.将辉光球底座上的电位器调节到最小;2.插上220V电源,并打开开关;3. 调节电位器,观察辉光球的玻璃球壳内,电压超过一定域值后中心处电极之间随机产生数道辉光;4.用手触摸玻璃球壳,观察到辉光随手指移动变化;5.缓慢调低电位器到辉光恰好消失,对辉光球拍手或说话,观察辉光随声音的变化。

【注意事项】1.辉光球要轻拿轻放;2.辉光球长时间工作可能会产生臭氧。

【实验原理】辉光球发光是低压气体(或叫稀疏气体)在高频电场中的放电现象。

玻璃球中央有一个黑色球状电极。

尖端放电

尖端放电

1109080330 农水111 肖江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二区)一.实验名称:尖端放电演示实验二.实验仪器:JFD-1尖端放电设备三.实验目的:通过对本实验的演示和动手操作,了解空气电离现象产生的条件,知道尖端放电是电晕放电的一种形式,理解尖端放电的原理及其相关应用,了解尖端放电的危害。

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四.演示步骤:1.把蜡烛放在演示仪的蜡烛台上,点燃蜡烛;2.将放电尖端对准火焰,高压电源的一极接在放电尖端的另一边,开启高压电源并注意观察蜡烛火焰;3.演示后,关闭电源。

五.实验现象:当电源电压达到较大值时,蜡烛火焰被吹灭。

六.实验原理:强电场作用下,物体尖锐部分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称为尖端放电,它属于一种电晕放电。

它的原理是物体尖锐处曲率大,电力线密集,因而电势梯度大,致使其附近部分气体被击穿而发生放电。

如果物体尖端在暗处或放电特别强烈,这时往往可以看到它周围有浅蓝色的光晕。

通常情况下,空气是不导电的,但是如果电场特别强,空气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受到方向相反的强电场力,有可能被“撕”开,这个现象叫做空气的电离。

由于电离后的空气中有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空气就可以导电了,空气电离后产生的负电荷就是负离子,失去电子的电荷带正电,叫做正离子。

导体表面有电荷堆积时,电荷密度与导体表面的形状有关。

在凹的部位电荷密度接近零,在平缓的部位小,在尖的部位最大。

当电荷密度达到一定的量值后,电荷产生的电场会很大,以至于把空气击穿,空气中的与导体带电相反的离子会与导体的电荷中和,出现放电火花,并能听到放电声。

如高压线有轮廓的地方,就会出现尖端放电。

由于接到电源上,它一边放电,一边不停的提供放电需要的电荷,这种放电会持续下去。

由于导体尖端处电荷密度最大,所以附近场强最强。

在强电场的作用下,使尖端附近的空气中残存的离子发生加速运动,这些被加速的离子与空气分子相碰撞时,使空气分子电离,从而产生大量新的离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学物理演示实验汇报--避雷针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
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
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
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
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
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
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
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
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
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
雷电暴风雨时,最佳不要在空旷平展的田野上行走。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