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谢英俊的建筑实践看乡村营建
融入生活的地方特色

融入生活的地方特色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通过对于村民们谈话的记录以及对杨柳村在灾后重建建成五年后的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了“协力造屋”的设计理念在杨柳村取得的成就,并发表了作者个人对灾后重建恢复地方特色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地方特色、杨柳村、谢英俊、协力造屋、.5.12地震、灾后重建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考察背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四川羌藏族较为密集的地区,地处山区峡谷,地理环境特殊,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所以在灾后重建中,如何体现地域特色成为了每一位参与到重建中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在设计中都会积极考虑的问题。
曾经在台湾1999年9.21地震中邵族部落重建中,进行“协力造屋”理念的实践,并获得成功的建筑师谢英俊及其团队也带着其“协力造屋”的理念投入到了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建设当中,在茂县杨柳村的重建实践中也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学界的一致好评。
其“协力造屋”的建造理念让我觉得踏实、实在,如今2013年正值灾后重建5年之际,特地驱车到茂县杨柳村以探究竟,算是一次跟踪调查,看看几年过去了,在协力造屋给村里人带来的影响,看看羌族居民的生活是否得到了永续发展。
杨柳村地处四川西部山区,属于典型的四川羌族小山村村民348人其中羌族占99%。
杨柳村距成都273公里,在512地震中村里85%的农房受损,所幸的是由于当时村中大部分人在山中干着农活,所以人员伤亡较少。
过了茂县,汽车驶过当地人称“六回头”的险峻盘山公路,就能远远的看见杨柳村了,它与公路之间隔着岷江,不大的山村卧在山前的一块平地上,显得祥和安静,与之前的热闹场景相比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
我们驶过小桥,再经过几十米的乡村小道就来到了村前较为宽阔的小广场上。
在村口上,就能看见几个老太太穿着羌族特有的服装,坐在自家小楼的墙根晒太阳聊天。
没有招揽,没有刻意,他们就静静的过着自己的祖先流传下来的生活,显得悠然自在。
他们的服饰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但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反而使我们的着装在这里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活化途径与策略

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活化途径与策略作者:陈进先陈倩翟辉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16期-摘要:近年来,传统村落濒危和衰败现象日益凸显,造成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
本文首先论述国内外乡村活化的内涵及其相关实践,进而分析云南省当下的传统村落建设模式的利弊,最后通过雷响田村落的实践,从五个方面得出具体的乡村活化途径,旨在为我国特别是云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ndangerment and declin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esulting in huge losse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firstl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ed practice of rural activ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village construction model in Yunnan Province. Finally,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Leixiangtian village, this article derives concrete ways of rural activation from five perspectiv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especially in Yunnan.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活化;保护与发展;雷响田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rural activation;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Leixiangtian village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6-0283-030 引言在过去几十年传统村落大量消失,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
谢英俊:建筑之外的人文关怀

谢英俊:建筑之外的人文关怀作者:孙歌来源:《文化纵横》 2015年第2期孙歌超越建筑的关怀谢英俊是台湾的建筑师。
不过,作为建筑师,他却有着一些“多余的”东西。
正是这些多余的东西,使得做思想史研究的我与作为建筑师的他之间,有了对话的可能。
几年之前,因为在台湾客座讲课,我逗留的时间比较长,于是也有了机会到台湾南部的山里,参加位于高雄深山中布农族“新村”的落成典礼。
前一年的大风灾导致了洪水,严重毁坏了这个部落对外的交通,以及部分屋舍。
由于当局偏狭的保育观念,整个部落被划为危险特定区,并规定不得重建且必须搬迁。
这个建在山腰上的“新村”,就是为不愿搬迁、想继续守望家园的村民盖起的紧急避难屋,这些住宅的设计师,是谢英俊。
谢英俊的建筑有一定的基本模式。
他把它称作“原型”。
这个原型,是以轻量型钢组合而成的房屋构架,构架之间围上钢网,再填入当地方便取得的材料,如土、石、废砖、或从旧房拆下的水泥砌块,之后封上木板或竹,或粉上水泥、瓷砖便构成了墙体。
于是,简单实用的临时住房,就挺立起来了。
这种墙体做法,使得建筑有冬暖夏凉的功能,且就地取材,成本低廉;轻量型钢易于组装也易于搬运。
谢英俊化解了建筑的复杂工艺,以简洁的方式建构起他特有的建筑艺术。
其实,这些临时住宅只要再进行一些细节的加工,就可以成为永久住宅。
布农族村落的紧急避难屋,坐落在部落里的高地平台上,这个高地平台曾是他们的旧聚落,日本殖民政府据台后,为了方便统治、管理这群剽悍的民族,将他们迫迁到如今被划为危险特定区的所在,而这个高地平台遂成为布农族人种植的果园。
农田和果园围绕着建筑群,几条山路通向大山的深处。
整齐排列的“谢氏建筑”旁边的空地上,落成典礼热闹非常。
政府的官僚、当地的部落首领、救灾重建的志愿者代表,他们在显眼的位置上落座;村民与外来祝贺的客人们坐满了空地上随意摆放的椅子,还有人干脆坐在石头或者地上。
当地政府官员致词、部落首领致谢、布农族特有的仪式、布农族语言进行的基督教祷告……而庆祝仪式的高潮,则是布农族特有的“八部和音”:身穿传统服装的布农族男性,围成一个半圆,以清冽高亢的乐音发出天籁之声。
30年_城市的背面_8亿中国农民的房子

30年,城市的背面,8亿中国农民的房子文 / 图表整理∷黄忠免可能大家没意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静悄悄地建了超过城市四倍以上总楼地板面积的房子。
四倍是怎么来的?粗略地算一下,农村平均人口假设是城市人口的两倍,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农民稍微有点钱首先就是盖新房,这是一次,最近十年内经济发展起来再盖一次。
农民盖房每户的面积是城市人的两倍,所以算起来是八倍,打个对折吧,也有四倍,无声无息地,完全超乎西方现代建筑发展的经验,这不是小事情。
—— 谢英俊壹30年,中国农村建筑的突变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人的视野几乎都被庞大的城市全面占据了。
城市以其可谓辉煌的成本耗费维持和涂绘着它的喧闹与繁华,这使得人们对它背后的农村日渐疏远、忽略、忽视,甚至于对之漠不关心。
实际上,这30年来,在喧闹的城市背后,农村也悄然地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这些变化看起来静悄悄地毫无声响,然而一旦就近观察,其波澜与悸动其实是很触目惊心的。
这其中最大的一个改变是房子的改变。
今天,你奔赴在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路上,你眼前或已不再是原野、农田和泥房瓦屋的农家小屋等曾经熟悉的乡村景致了,一些样貌奇诡的建筑物会先闯入你的视野:它们或都有着城市建筑一般方格火柴盒的形状,其高大粗壮的身躯和五形六色的装饰在静谧空旷的乡村背景中显得尤为突兀、刺目。
它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农民们的房子,对于在城际公路上为一次差旅而奔走的你来说,它们的存在或不过给你观赏美景的愉悦心情添堵些许不快而已,但对于中国农民,它们却是一个关系到他们接下来的几十年,甚或一辈子的劳作和生活的居住场所。
从20世纪80年代经济解冻以来,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离开家乡奔赴城市打工挣钱,用自己前半生攒起来的血汗积蓄建起了这些房子,继而又将下半生的希望、幸福甚或尚不能得到完全保障的人身安全交付于它们。
20世纪90年代直至今日,随着第一批进城务工农民的年龄增大和成家“立业”,中国农村实际上已然悄悄地掀起了好几番声势非凡的返乡建房高潮,必须指出,这是在几乎没有任何外部的文明力量的关注与涉入、几近于无政府无秩序无理性的状态下完成的。
谢英俊的“协力造屋”与灾区农房重建

谢英俊的“协力造屋”与灾区农房重建李军;黄超;喻尘【摘要】“协力造屋”:古老羌寨遭遇台湾经验rn杨柳村是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北部太平乡的纯羌族山寨,在汶川地震中,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半山老村寨中的传统羌式叠石屋却大多成了危房,村址也成了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因此,全村55户居民需要集体搬迂到山下河谷地带进行新村重建。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8页(P23-30)【关键词】农房;灾区;藏族自治州;人员伤亡;危险区域;地质灾害;河谷地带;四川省【作者】李军;黄超;喻尘【作者单位】不详;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谢英俊,台湾建筑师,曾参与台湾1999年“9·21”地震及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灾区重建工作,致力于在农村社区推行自力建造房屋,并协助推动文化重建、生活重建等。
建筑的外行人将其视为善心人士,媒体为他造神话,国际建筑界惊叹他的建筑作为,部分台湾的建筑专业者认为他的建筑简陋而美学不值一提。
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建筑专业者,他在农村建筑方面的实践与努力无疑值得我们去了解、思考甚或借鉴。
“协力造屋”:古老羌寨遭遇台湾经验杨柳村是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北部太平乡的纯羌族山寨,在汶川地震中,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半山老村寨中的传统羌式叠石屋却大多成了危房,村址也成了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因此,全村55户居民需要集体搬迁到山下河谷地带进行新村重建。
地震带来的老一辈遇难、村庄消失和人口迁移,给羌族文化带来危机。
学者们认为,羌语将在百年后消失,而杨柳村是少数仍然在讲羌语的村庄。
这个村子仍然保存了羌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丧嫁娶的礼仪,以及濒临失传的羌族多声部合唱。
这里的妇女喜欢穿着精心刺绣的民族服装,人们爱在一起跳“锅庄”。
“我们希望还是按照羌式风格重建,今后发展旅游,但老式建筑就怕不抗震。
”杨柳村村支书杨长清说。
一 建筑学视野下的“自我建造”

一建筑学视野下的“自我建造”1乡土建筑研究的启示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的主题展览并出版了同名著作,这一已为我们所熟悉的事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其实,该书真正的价值并非在于向人们展示了散见于全球各地民间乡土建筑的魅力,而在于它指出了“乡土建筑”是一个长期被建筑学“正史及主流”研究所忽略的领域,并由此向建筑学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该书的副标题是“非谱系建筑之简介”(Non-pedigree Architecture),明确提出了这些乡土的(vernacular)、无名的(anonymous)、自发的(spontaneous)、土著的(indigenous)、乡野的(rural)、并非带有“高贵”血统的民间建筑的价值所在。
在书中,鲁道夫斯基博士认为:来自于无名工匠建造上的哲理和智慧,超越了经济和美学范畴,无论从地域性或世界性的意义来看,它们都涉及如何生活、如何尊重他人生活以及如何与邻人和平相处等非常艰难且日益复杂的问题[1]。
同时,鲁氏也感叹到:“那些无名的工匠们,不只深深体会到限制社会增长的必要性,而且也领悟到建筑本身的极限。
他们很少为了追求利润和增长而置大家的幸福于不顾。
”[1]在鲁氏之后,研究乡土建筑的理论和成果为数不少。
其中可以发现:将“乡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在价值观与方法论层面上提升至与正统建筑学进行抵抗地位的理论研究及创作实践已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走向。
A.拉普卜特(Amos Rapopport)的《住屋形式与文化》(House Form and Culture)一书在建筑界几乎人人皆知。
然而,人们多纠缠于其中的“决定住屋形式”是何种因素这样的内容上,却不大关注书中更有价值的有关乡土建筑建造模式方面的研究。
拉普卜特认为建筑可以分为“壮丽设计传统的”和“民间传统的”两大类。
谢英俊:灾后重建协力造屋-结合传统工艺的开放建筑

灾后重建协力造屋——结合传统工艺的开放建筑谢英俊中国台湾建筑师北川新县城居民区项目是由政府盖的,有规矩又有变化,非常漂亮,全靠设计师的作为。
但有没有办法让老百姓在自建时也能做到这样,这是我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十几年来一直思索的问题。
汶川震后重建,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大概有200万户。
各个设计单位提出一些标准图,各省市建设部门也提供农民建房参考图,除了少部分重点援建项目以外,大部分靠农民自力更生。
不靠任何工业化手段,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但并不是把房子盖起来就可以了,我们应该好好想一下,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可以再深化的。
视野放远一点,灾损是对长年累月工作的一次性算总账,所以我们探讨的并不只是灾区的问题,是关系7亿农民的事。
例如,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农民盖的房子几乎都是预制板砖房再贴上瓷砖,完全不抗震,也不环保而且很贵。
农民穷一辈子的积累,就只能盖这种不堪的房子,说明建筑的专业力量进入这个领域是非常薄弱的。
我们过去所学习的工业化生产那套,在这个领域从来没有发生过。
高耸入天的建筑群是现代设计师通过技术可以做到的,但是江南水乡民居所呈现的质量和质地却不是我们现代设计师能做到的,它是通过我们一直刻意忽视的一个对象群体——居民的手做出来的。
可以说,现在的设计师都是服务金字塔上阶层的人,接触的不是单位主管就是开发商老总,从来就没有机会面对使用者,大部分人的居住建筑跟我们建筑师是无关的。
那我们建筑师在70%人类居所这个领域到底能够做什么事情?有一种作法叫做“设计前置的设计”,就是让其他人在设计出来的“前置平台”上去发挥。
这个“前置平台”的建构叫做“超设计”。
我们在现代建筑发展过程当中所谓的开放建筑就是一个例子。
另一个例子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穿斗式木“重生”—汶川震后重建学术交流会 大会特邀报告架构,它是几千年来运用最广泛的建筑体系,“斗”这个字是象形文,这一套体系的成熟已经有几千年了,所有的老百姓能知道能够在上面再加工、再发挥,可以有千奇百怪的变化。
社会文化角度看乡土建筑及案例分析

台湾八八水灾部落重建(台湾原住民族)
❖ 2009年8月,台湾因台风带来超大 豪雨,造成山区、河岸原住民地区受 泥石流侵袭。谢英俊建筑师及其团队 受台湾世界展望会以及台湾红十字会 委托,进行原住民部落过渡房、永久 安置房的兴建工作。于2010年底之前 ,完成13个部落,700户家屋重建。 灾后民众普遍失业,原有部落因 易地安置使得其社会文化遭到冲击, 因此以协力造屋方式进行灾后重建, 是得以兼顾各项要求的最适操作方法 。谢英俊的轻量型钢体系建筑设计强 调互为主体性,设计者只是提供一个 平台,在这个平上,施工者、使用者 皆可参与进来,不论是对建筑的想象 ,或是生活、文化、环境、信仰…… 都有机会展现。
社会文化角度看乡土建筑
一、乡土建筑的文化解读
实例分析
谢英俊建筑师,曾从事多年营造工作,再重回建筑设计行列。多年的营造
经历使他思考当今建筑产业化的特性,并萌生永续建筑的想法。建筑的 想法。
❖ 1999年因应台湾921大地震灾后重 建,谢英俊及其事务所进入南投日月 潭邵族灾区协助重建,带领邵族人以 环保材料与简单工具自力造屋,在极 低的经费条件下完成社区重建工作。
村落概况
诸葛八卦村原名高隆, 有着悠 久的历史, 位于浙江省中部, 也是吴越国的中心位置, 在唐 末五代, 吴越国由于其远离中 原战乱而逐渐发展成一个繁 荣安定的福地, 而兰澳正位于 这块福地的腹地, 气候湿润土 地肥沃, 依托兰江而成为浙江 中西部的交通枢纽, 是通往皖、 城、闽、广的重要门户。由 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加上中原战乱, 以及诸葛亮十 四世孙任职浙江寿昌县令等 原因, 诸葛亮后裔的一支迁移 到浙江, 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几 代发展, 逐渐稳定下来, 直到 二十七世孙诸葛大狮举家迁 往高隆岗(即后来的诸葛村)之 后, 得到较快发展, 到明朝后 半叶形成了建筑独特规模庞 大的村落, 即诸葛八卦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谢英俊的建筑实践看乡村营建
发表时间:2019-07-19T13:51:17.0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周剑晖[导读]
南京大学
在当下火热的乡村建设中,有着各样参与的人群,他们以各自理解和方式来塑造着今日乡村的实体。
谢英俊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出色实践者,他以轻钢建筑的方式来介入乡村营建,在河北、河南、四川、安徽等多地建造了新型的乡村建筑。
结合笔者跟随谢英俊团队实习的经历,通过对于这次实践经历的回顾和整理,来反思当下的乡村营建。
一是以营建方式的视角出发,对比谢英俊在乡村的营建方式和乡村自身的营建方式;二是以建造的视角出发,观察谢英俊的“开放建筑、简化构法”在实际乡村建造过程中的反馈。
一、以营建方式的视角
“协力造屋,互为主体”是谢英俊老师所提出的的营建理念,不同于当下普遍的施工队模式,它强调房屋的主人和周围的社区也参与到房屋的建造当中,营建房屋的过程同时是凝聚社区力量的过程。
这一理念的代表案例就是谢英俊在1999年台湾921地震后邵族部落灾后重建。
当时地震之后,邵族传统部落有80%的房屋倒塌,通过“协力造屋,互为主体”的营建方式,部落的所有人都参与到灾后重建当中,并通过共同建造重聚了部落意识。
2012年,带着“协力造屋,互为主体”这一理念,谢英俊团队来到了河南信阳郝堂村。
郝堂村是一个普通的豫南小村,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验计划。
当地政府希望以郝堂村为试点,建设生态友好的新农村,这正好与生态低碳的轻钢建筑契合,准备建造的有三个项目:茶室、桥和厕所。
但这时候,协力造屋的方式在郝堂村无法找到落脚点,转而变成和当地施工队合作的方式进行。
以茶室为例,茶室的业主是郝堂村村委会,建成后将由村委会管理和村民共同使用,村委会找的当地的施工队作为施工方,谢英俊团队则作为技术指导协助茶室的建造。
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的角色上随即升成为了主体,从设计到施工,几乎每个环节都是在建筑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施工队只起配合施工的作用,而村民也基本不关心茶室的建造。
茶室虽然比较特别,不是一般的农民家自己的住屋,但同样在信阳肖王乡的四套示范农居也是这种建筑师主导的局面,施工队十分地被动,业主也没有参与到建造过程中。
在中国传统乡村营建体系中,有三个主体:业主、风水师、工匠。
他们都是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形成自主性营建体系。
建造活动不仅仅是居者有其屋,更是传统聚落生活的一部分,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使得地域文化得以延续。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的当下,乡村依旧保持着以家庭为中心,基于地缘、血缘关系而建立的自主营建的方式。
乡村的施工队是这种营建体系的主导,由包工头和工匠们组成,他们大多来自本村或者是附近乡村的村民,与业主对于住屋的建造有着共同的意向,适应乡村灵活多变的建造。
这使得乡村住屋一直保持着小规模、分散的更新,这也是乡村保有地域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保证。
谢英俊老师的所倡导的营建方式本意是一个开放的状态,能够吸引不同的角色在当中发货作用。
邵族部落重建和汶川地震后杨柳村的重建都是优秀的实践案例。
但要从灾区的特殊模式中走出,在中国的乡村推广轻钢建筑,面对乡村自主的营建方式,作为一个外来陌生的结构体系,“互为主体”的理想便大打折扣。
如何更好地适应乡村自主的营建方式,是轻钢建筑在乡村推行前进道路上的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不适应”的背后所反映的,是当下建筑师如何面对和介入乡村营建的问题。
从营建方式的角度思考,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建筑师如何面对乡村的工匠和包工头。
他们是联系农村和城市、地方与外界、传统与现代的中间媒介,他们的水准直接体现在乡村的实际营建当中。
建筑师与乡村的工匠和包工头的真正地实现互为主体,才能使乡村建设迎来更好的局面。
二、以建造的视角
2.1 开放建筑
轻钢体系对于乡村来说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外来物,如何才能适应当地建造体系?谢英俊老师提出了“开放建筑、简化构法”。
开放建筑其目的一方面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建造,另一方面则使得建筑能够有更强的适应性,以适应不同的环境要求。
具体到设计中,整个结构系统的设计是骨与皮分离的。
骨就是用轻钢龙骨来建造建筑的主体结构部分,而皮则可以根据当地的各种材料来填充,以适应不同地方的材料特点。
郝堂村的三个项目,主体结构是在成都工厂预制完成的,填充部分则在当地寻找材料。
以茶室为例,在茶室的顶棚就使用了当地盛产的芦苇帘。
而茶室入口缺没有实现设计者的意图,设计者希望用轻钢和木板来做,村民们则用砖砌抹灰的独立入口代替了原来的设计,显然村民对于自己常熟的砖砌更有信心。
乡村有着自己的建造方式,新技术的引入必然产生和原有方式的冲突。
建筑师介入乡村往往带有一种自上而下的专业角度而“过度自信”,面对乡村原有的建造方式需要建筑师更加谦虚地来应对。
如何与当地工匠的技艺和常用建造方式更好地结合是一个需要建筑师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的问题。
2.2 材料的选择
永续建筑是台湾对于可持续建筑的称呼,也是谢英俊老师所倡导的。
它主张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废弃物的考虑和建筑反应不同地域状态和特点的多样性。
在谢英俊设计的轻钢结构体系中,轻钢作为结构主体材料,是公认的低碳环保的建材,围护结构除了砖之外多使用土、木、石等一些当地的生态的材料。
然而在信阳肖王乡的四套示范农居的实践中,却没有延续这一低碳生态的永续建筑理念。
信阳当地政府想要在肖王乡建设“省级生态乡镇”和“省级文明村镇”,因此引进轻钢建筑作为农村的新农居,计划先试建四套。
农居的主体结构轻钢是在成都生产加工,按照图纸标号后运到现场进行现场搭建。
在外部墙体的材料选择上,最终决定采用以自攻螺丝将有筋网(钢网)与轻钢直接进行固定,中间不牢固处采用钢丝绑扎,然后用细石混凝土填充的方式来进行,楼板地面的做法也采用相似的工序,以钢网固定再进行浇灌。
楼板只能选择混凝土,但墙体的填充材料也选择了混凝土,这与永续建筑是矛盾的。
这一选择反应出生态原则给经济原则让位,让对于生态建筑抱有期待的人们多了一丝怀疑。
混凝土填充墙体应该是团队基于工期紧迫需要快速施工,保证房屋的建造质量,控制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过的。
但在乡村营建上不仅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舒适性、生态性、地方性、视觉性等。
乡村最为宝贵的东西就在于它的自然生态和乡土气息,这也是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人们所向往的原因。
当然谢英俊团队也有大量使用了生态材料的案例,而且材料的使用是由建筑师的“现场设计”所最终呈现的。
汶川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的“现场设计”就交出过让人满意的答案。
建筑师提出了墙体采用钢网填土或混凝土的构造做法,最终实现在了建筑的二层。
建筑的底层墙体,采用了当地传统的石砌做法,由于重量大,只能实现在建筑底层。
政府处于对风貌的保护控制,对每户用木板进行立面装饰进行了补贴,最终实现在了顶层。
就这样从上到下分别是政府、建筑师和当地居民意愿的直接展示,效果十分精彩,展现了“现场设计”的独到之
处。
这对于当下乡村营建有十分重要启示作用,如何做好“现场设计”也是当下建筑师介入乡村建造需要持续关注思考的问题。
以谢英俊的乡村实践来思考,只是切入当下乡村营建的一个视角。
乡村是当下中国迅速变化的另一个缩影,这里面有着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总结。
作者简介:
周剑晖(1990年)男、汉族、浙江台州、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