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系列训练:古诗词阅读(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重难点05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上海专用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05 古代诗词阅读训练-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与练(上海专用附答案和解析)

重难点05 古诗词鉴赏-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建议用时:60分钟)1.鉴赏范围应以古诗词文学常识及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考查内容仍以语言风格、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以及观点评价出现。

2.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

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将成为一大热点。

3.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

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流行。

1、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分析意境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分析技巧(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析语言特色(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分析单字技巧(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5)该词对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6、分析情感、主旨(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7、评价题(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8、比较评价题(1)通读诗词,分别把握各自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全国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备战高考模拟和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全国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备战高考模拟和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⑵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⑴D;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 题集附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 题集附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题集附答案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点内容。

熟练掌握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能为作文提供素材和启示。

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复习古诗词,本篇文章将提供一些常见的高考古诗词题目,并附上详细的答案解析。

1. 下面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问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答案解析: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于超越自身局限追求更高层次、更广阔视野的渴望和追求。

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表达,寄托了人们对于知识、智慧和进步的向往。

2. 下面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解析:这首诗以猎人出猎为题材,通过对猎人英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豪情壮志、追求自由和超越常规的精神境界。

诗中的意境多变且极富张力,表达了对自由、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 下面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临安春雨初霁》: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霞光远绕水,风色几分清。

愁多山有木,欲去月无情。

此处经行处,应须有画声。

请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场景?答案解析:这首诗描写了春雨过后的临安景色。

通过对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霞光远绕水等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静谧而悠然的春日景象。

诗中通过景物描写,凸显了作者对美的感受和表达。

4. 下面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案解析:这首诗表达了离别之情。

通过对古原草的描写,展现了时间流转的无情和人事的更迭。

同时,通过草的生长和凋谢隐喻人的离合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离去的深深思念之情。

5. 下面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专项练习 (15)(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专项练习 (15)(附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剪梅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客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阕开篇“春愁”点出时序,揭示出主题,“一片”写出愁绪的连绵不断。

B. “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人心迹。

C. 洗抱、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 上阕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15. 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析这一句的艺术特色。

【试题来源】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14. C15. ①拟人手法,“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时光流逝之快。

②借景抒情,用樱桃和芭蕉的变化,表达对年华消逝的慨叹。

③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红”“绿”准确贴切的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

④色彩丰富,“红”“绿”增强了画面的丰富性。

【1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考生要注意先要认真研读诗词的内容,然后结合对内容和选项的理解进行比对分析。

选项C,“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实写理解有误。

本句是虚写回到家后的感受。

故答案选C。

【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的能力。

这类试题一般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手法和情感上进行作答即可。

本题题干的要求是: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析这一句的艺术特色。

首先从手法上看“抛”流光抛弃人,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体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专项练习 (12)(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专项练习 (12)(附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萧纲碣石临东海,峨嵋距西候。

两杜①昔夹河,二龙今出守。

方无夜犬惊,向息神牛斗。

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

念此一衔觞,怀离在惟旧。

【注】①两杜:西汉杜延寿、杜延考两兄弟,仕途顺利,分别出任河南、河内太守。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碣石临东海”与曹操《观沧海》中的“碣石”均为实指,是诗人到达并赋诗之地。

B. “两杜”运用典故,“二龙”运用比喻,言简意丰,表达了对二刘的赞美、期许之情。

C. “夜犬”不惊,“神牛”息斗,一切喧嚣嘈杂都已消失,表现出饯别之夜的平和静谧。

D. 本诗记事,写景,抒怀,层层推进,脉络清晰,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惜别之情。

15. 本诗“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两句为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试题来源】河南省2019届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14. A15. ①用白描手法写景。

麦子将熟之季,夜晚凉风习习,拂动帘幕,雨水交汇成道道细流,文字朴素简练,画面清新明净。

②精于炼字。

“绕”字赋凉风以情态,写出风的轻柔以及带给人的舒爽之感。

【14题详解】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A项,“均为实指”赏析有误。

曹操《观沧海》中的“碣石”是实指,本诗中的“碣石临东海”并不是实指,是用它来指孝仪的管辖地,因为濒临东海的碣石在临海境内,诗中借辖地名来点题。

故选A项。

【15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本题要求赏析“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这两句。

“凉风绕轻幕,赉雨交新溜”,运用白描手法,寥廖几笔,便勾画出一幅清新明净的图画。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2份打包附答案) (1)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2份打包附答案) (1)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刘禹锡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

【注释】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

②羽翰:翅膀。

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一、二句描述科举考试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

B.第五句的“白雪”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

C.第六句的“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整句话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

D.尾联用佛典写广宣和尚,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高深,体现出作者与两人的友情。

2.“桃李”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霜天晓角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人物、环境、故事要素气质鲜明,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

B.这首词具有散文特征,联想和想象丰富生动,行文精巧别致。

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

D.这首词与《涉江采芙蓉》相同,塑造人物都用了心理描写。

4.请从闺怨诗的角度,以窗内闺中人为基本要素,对全词作鉴赏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添字浣溪沙·三山①戏作辛弃疾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

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②。

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二轮提高 专题系列

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二轮提高 专题系列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古代诗歌阅读阅读真题及解析】全国乙卷适用地区:河南、安徽、山西、江西、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5. (1)在《白下驿饯唐少府》中,诗人借可见之景太阳来遣愁,尾联“长安在日边”,即长安就在太阳边上,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2)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借乐观的态度来遣愁,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明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无需感到离愁。

【技法领悟】1.审题。

看题目要求,是从哪一方面(意象、技巧、感情、风格)来进行对比分析?是回答相同、不同还是异同?对于没见过或不熟悉题型,要领会命题意图,以生考熟,题目问多样,情境任务不一,但实质上考察的还是古诗鉴赏常规考点。

2.读诗。

一切答案从诗句中来。

读懂诗家语,理解诗意是第一位。

在此基础上再来就题目要求,找相同,析不同。

3.专业。

这里的专业,是指古诗鉴赏的专业知识。

答题时一定要有这些专业知识作支撑。

诸如“意象、技巧、感情、风格”类的相关知识点,考生在一轮复习基础上要巩固和提高。

对比阅读是对这些知识更高层面的考察,二轮复习要在一轮复习上有综合性的提高。

4.条理。

条理就是规范。

主观题虽然有主观因素,但是从这些题目的答案组织、得分要点、评分标准来看,答案大方向几乎是固定的。

比较阅读的难度就在于找到比较点,扣住得分点,条理化呈现。

所以,比较鉴赏思维和提升“同”中求“异”能力是训练重点。

【对点专练】2023届古诗鉴赏课内比较阅读专练22【衡水中学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花罗隐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①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②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

[注]①绛罗:大红色丝绢。

②韩令,指韩弘,他不喜牡丹,见必除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到来,用红色丝绢做的门帘高卷,屋内牡丹开放,美艳无比。

B.颔联运用拟人修辞写花情动人,想象牡丹花如懂得说话,则能倾国倾城。

C.颈联中的“君”“芳尘”皆指牡丹,用其他名花陪衬,突出其超越众卉。

D.尾联运用韩弘的典故,指出即便极其美丽如牡丹花,也未必人人都喜欢。

2.《红楼梦》中宝钗抽得牡丹花签,上题“艳冠群芳”,下镌小字“任是无情也动人”。

有人认为曹雪芹笔下的宝钗“似冷而热”,罗隐诗中的牡丹却“似热而冷”,请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

别房太尉①墓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

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

763年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

②谢傅指谢安。

指代当年杜甫曾与房琯对棋,把他比作晋朝谢安。

③《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的不只是诗人对老友的思念,更多的是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之情。

全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深沉含蓄。

B.首联写诗人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

“孤坟”表现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

C.颔联表达了诗人的哭墓之哀,天低云断,似乎要下雨,仿佛和诗人一样悲伤。

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诗人倍觉寂寥哀伤。

D.尾联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余韵悠扬不尽,诗句描绘出幽静肃穆的景象,渲染出凄凉孤独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哀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高考语文模拟系列训练:古诗词阅读 (附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注】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 水隔淡烟修竹寺, 天寒酒薄难成醉, 回首故山千里外, 寂寂山城柳映门。 路经疏雨落花村。 地迥楼高易断魂。 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此诗作于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 14 . 下 列 对 这 首 诗 的 赏 析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 ) A .“ 寂 寂 ” , 用 叠 词 渲 染 周 围 的 环 境 气 氛 。 柳 则 是 带 季 节 气 候 特 征 的 植物,而“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B.颔联二句:一远一近,一朦胧一 清晰,如画家构图 ,色调和谐 ,笔 触错落有致,透露出作者闲适之意。 C.颈 联即 景 抒情 。“ 天寒”,点出 寒食 节 乍暖 还寒 的 气候 特点 。“ 酒 薄”,暗示山城的荒僻。 D.尾 联之妙,在 于以问句作 结。这 里以“ 向谁言”问 之,“别离心 绪” 喷涌而出,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

15 . 请 简 要 概 括 诗 人 表 达 的 思 想 感 情 。 ( 6 分 ) 答:

【答案】 14 . B

15.①对山城凄清之景的感伤;②被贬的苦闷;③对家乡的思念;④ 对友人的怀念。(或与友 人离别的愁苦。)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 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 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 容 一 般 为 曲 解 诗 歌 意 思 ,答 题 时 注 意 仔 细 辨 析 。 B 项“ 透 露 出 作 者 闲 适 之 意 ” 表述错误,应该通过对山城凄清之景的感伤,透露的是作者的别离愁绪。 故 选 B 。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 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 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2

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 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 路去揣摩。③结合 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 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 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 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 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 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首联和颔联通 过描写“清明时节我独自走出郊野,寂寞山城家家门户绿柳隐映。隔水淡 淡 烟 霭 中 ,看 得 见 佛 寺 修 竹 成 荫 ,一 路 上 细 雨 萧 疏 , 经 过 的 村 庄 落 花 阵 阵 的景物,表达是对山城凄清之景的感伤。颈联通过描写因为被贬,天气寒 冷,菲薄的淡酒,不能让我在一醉中沉浸。登上高楼只见天高地迥,我思 乡念友更容易极度伤心。抒发了诗人被贬的苦闷以及对友人的怀念。尾联 通过描写回望故家远在千里以外,满怀离情别绪又去讲给谁听?表达了对 故乡的怀念。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 乡 子 ·南 北 短 长 亭

刘秉忠【注】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注】刘秉忠:元代前期政治家。 14 . 下 列 对 这 首 诗 的 理 解 和 赏 析 , 不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 ) A.古诗词中“长短亭”的意象历来 是与羁旅漂 泊之意连在一起的,本 词中作者又进而在前面加了“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 漫不尽令人生愁了。 B.“灯”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 心。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 C.本诗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都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表达的情感是一 致的。 D.羁 旅之感是唐宋词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不 过这首小令不同于那类 情事虚拟化的作品,词中所写实为作者数十年鞍马劳顿、漂泊天涯的生活 感受,自然也就显得格外亲切和感人。

15 . 全 词 抒 发 了 词 人 哪 些 情 感 ? ( 6 分 ) 答:

答案】 3

14 . C 15.①长年漂泊羁旅无期之愁;②数十年的鞍马劳顿之苦;③年过半 百的惆怅;④功业未就的哀叹;⑤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乐观。 【解析】 1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 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 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 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 的 理 解 和 赏 析 ,不 恰 当 的 一 项 ”。 C 项 ,“ 表 达 的 情 感 是 一 致 的 ”解 读 有 误 , 结合诗歌,情感不完全相同。李词表达的是国破家亡的愁苦之情,本词传 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 夺雅志的精神。故选 C。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 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 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 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 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明确要求分析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细读 诗歌,“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长短亭”历来与羁旅漂泊之 意连在一起,加上“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 人生愁了,长路“无 情”客“有情”,更显出长年漂泊羁旅无期之愁;“ 年 去年来鞍马上”,写出了数十年的鞍马劳顿之苦;“短鬓垂垂雪几茎”, 是说两鬓苍苍,突出年过半百的惆怅;“何成”更写出功业未就的哀叹; “窗外几竿君子竹”,在此直道“君子竹”,其深意便在于表达对不为时 困而凛然有节的古君子之风的仰慕与追求。煞尾处“时作西风散雨声”又 从听觉感受上来写竹: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显然, 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 惧孤寒不夺雅志的乐观精神。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 江 红 ·赤 壁 怀 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 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 边路。形胜地,兴 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 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 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4 . 下 面 对 这 首 词 的 赏 析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 )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 相照应。 4

B.“鱼龙怒”运用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 之势。 C .“ 今 如 许 ” 三 字 反 问 将 思 绪 由 历 史 转 入 现 实 ,写 出 词 人 对 功 名 事 业 的淡漠。 D.词 人 将 满 腔 的 伤 感 融 入 到 向 道 旁 杨 柳 的 发 问 之 中 ,含 蓄 蕴 藉 ,意 味 深长。

15 . 本 词 与 苏 轼 的 《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 都 写 到 了 赤 壁 之 战 , 但 用 意 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14 . C

15.①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 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 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哀颓,怀古是为讽今。 【解析】 1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 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 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 歌 的 情 感 ,注 意 结 合 诗 歌 的 内 容 进 行 分 析 。C 项 ,“ 对 功 名 事 业 的 淡 漠 ”错 , 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 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 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 一 问 句 中 。 故 选 C。 1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 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 本 题“ 本 词 与 苏 轼 的《 念 奴 娇 ?

赤 壁 怀 古 》都 写 到 了 赤 壁 之 战 ,但 用 意 不 同 , 请 简 要 分 析 ”,需 要 结 合 词 句 内 容 分 别 分 析 用 意 。《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写 出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再具体描写壮丽奇险的 赤壁古战场,最后由江山引发思考: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 的豪杰。结合“多情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分析,应笑我多愁善感,过 早 地 生 长 出 花 白 的 头 发 。 怀 古 是 为 伤 己 。《 满 江 红 ? 赤 壁 怀 古 》 ,“ 万 骑 临 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 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 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 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用“今如 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 意味深厚。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流逝了,现在又有谁 能 收 拾 祖 国 残 破 的 山 河 啊 ! 词 人 向 道 旁 杨 柳 发 问 : 问 道 旁 杨 柳 在 为 谁 生 春 , 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