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7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西晋的建立和统一,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在266年由司马炎建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然而,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和内乱,西晋在316年灭亡。
在此期间,北方各族的内迁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体系,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素材。
2.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3.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晋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西晋统一的影响和北方各族内迁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互相提问,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本学期的第六个教学单元,主要讲述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西晋的建立、西晋的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以及西晋的衰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认识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晋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晋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以及西晋的衰落,认识西晋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北方各族的内迁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西晋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学案: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学习任务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教学过程】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2.简述西晋建立的过程。
(三国政权的演变)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
280年灭吴,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知识模块二八王之乱自主阅读课本P79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八王之乱。
(原因、目的、后果等)(1)原因:吸取曹魏教训,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增大;(2)目的:争夺中央政权;(3)后果:劳民伤财,灾难深重,社会动荡,西晋衰落,人口迁徙。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西晋在晋惠帝时期实现的短暂统一,以及随后八王之乱导致北方各族的北迁。
教材通过介绍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的背景、原因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的背景和原因。
2.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和理解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巩固。
[推荐学习]2018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新人教版
![[推荐学习]2018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be581dff90f76c661371a59.png)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发生内乱的原因。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
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一、西晋的建立师: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
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少数民族内迁。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的鼎力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那么,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结局如何呢?它又是如何灭亡的?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板书)。
三国实力比较表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一、西晋的建立(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1. 背景:学生回答:263年,司马昭出兵,魏灭蜀。
教师讲解: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国家的统一是由西晋王朝完成的,西晋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呢?2.建立: 学生回答:266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
教师讲解:司马炎是谁呢?我先讲一个故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魏国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其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专权。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帝曹髦。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主要讲述了西晋在266年由司马炎建立,定都洛阳,至316年灭亡的过程。
本课重点掌握西晋的建立和灭亡,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材内容紧凑,结构清晰,通过阅读史料,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西晋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史料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灭亡,掌握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晋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的建立和灭亡2.北方各族的内迁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阅读史料,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3.学生分组讨论所需器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西晋时期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
2.呈现(10分钟)讲述西晋的建立和灭亡过程,重点讲解晋朝的兴衰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史料,了解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西晋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西晋会如此迅速地灭亡?与当时的民族政策有何关系?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西晋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
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西晋的建立和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2.能分析得出西晋快速灭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八王之乱与西晋分封制是否有直接关系和西晋速亡原因等问题的讨论中,学会比较分析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和民族团结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西晋的建立和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
西晋兴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问题探究:三国后期,三个政权发生了么样的变化?最终统一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
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
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
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3.本课突破点
【西晋的建立】
西晋的建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但其统治时间非常短暂。
本课课题中“西晋的短暂统一”,需要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既要理解其统一的重要作用,也要寻找到西晋灭亡的社会背景。
司马家族与西晋的建立部分,需要明确的是司马家族在三国鼎立到西晋建立过程中地位逐步提升的过程。
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把握三国鼎立、西晋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西晋的社会状况部分的讲述,教材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层次清晰、生动有趣。
从西晋王室和大臣的出身、西晋王朝的统治政策中,分析了西晋统治阶层的问题。
从西晋大臣之间“斗富”的案例展现出“唯钱是图”的社会现状。
同时,教材的材料研读部分精心选取的《钱神论》,生动地描写了西晋社会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其中对于“孔方兄”一词由来的介绍,都为学生了解西晋社会状况打开了一扇窗。
当然,虽然此段材料内容简单,但是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水平,仍有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精心引导。
以上两个部分虽然不可能完全展示出西晋的社会状况,但教师可以将以上内容从统治阶层出身、统治政策、社会氛围等方面进行精心梳理,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为之后两个子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王之乱】
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
八王之乱是指此后司马家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 年,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
这场战乱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其中,对于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的关系的理解,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其他朝代也有过类似的叛乱,而西晋却在叛乱中亡国了呢?”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西晋统治内、外状况两个角度分析原因。
一方面,西晋建国不久即出现了此次叛乱,教材中对于其对政治、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影响有细致地描述。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是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我们可以联系之前学习过的汉朝的历史,思考匈奴主要活动在哪些地区,从而过渡至下一子目“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从教材结构看,本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幅地图,即《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两个阶段,即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的生活状况和内迁后的生活状况;三个问题,即内迁的过程、迁移后的生活状况和内迁的影响。
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围绕着以上三个角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