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展顺序就是因果顺序

合集下载

朗读语气的指导

朗读语气的指导

朗读语气有以下几种:
1、喜悦--气满声高。

《观潮》中,在人们久等之后,出现潮由远及近的壮观,这段文字要吸足气,高声朗读,读出人们见到大潮时喜悦、兴奋之情。

2、悲伤--气缓声沉。

《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灵车开来的一段文字,朗读时吐气要缓慢,声音低而深沉,这样才会让人感受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

3、赞美--气平声柔。

《南京长江大桥》中由远及近看大桥的两段文字,朗读时送气要平而匀,声音要柔和,以表达出作者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赞美之情。

4、焦急--气短声促。

《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描写敌机轰炸,环境越来越危急的句段,用气断而不连,声速急促,这样才能反映出人们为白求恩生命安全担忧的焦急心情。

5、狠毒--气粗声重。

《"你们想错了"》一课中,敌人在方志敏身上什么都没搜到,气疯了,威吓方志敏的几句话,朗读时送气要粗,声音要重,这样才能把敌人恼羞成怒的神态活现在人们的眼前。

6、愤恨--气足声硬。

《圆明园的毁灭》中写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毁灭圆明园的一段文字朗读时要吸足气,发音铿锵有力,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7、陶醉--气舒声平。

《瀑布》中描写瀑布声、色、形的语句,如诗如画,朗读时轻轻送气,声音平稳稍慢,听来使人浮想联篇、陶醉其中。

文章的写作顺序是
1、事情发展的顺序,
2、时间的顺序,
3、游览的顺序,
4、空间转移顺序,
5、逻辑顺序(总分总、总分、因果……)。

写作顺序

写作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写人、 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 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
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按地 点的变换顺序写,常用于写 游记、参观记、活动。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
间存在的方式,从外到内、 从上到下、从南到北、从东 到西、从点到面、或从整体 到局部来加以介绍,等,反 正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 不能一下大一下小,又说大, 要贯穿整体事件。事.ຫໍສະໝຸດ 倒叙 是先写事情的结果,然
后在按事情 的先后顺序写.
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与
事件有关的事,然后在接着记 叙.
•写作的顺序也是灵活变通的。 至于到底应该采用哪种顺序, 要依据材料的特点、记叙事 物的规律来定,尤其是要依 据是否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 思想而定。一句话,组织材 料的顺序应该是文章中心最 恰当的表现形式。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有 的文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 结果的顺序来写。
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按 事物的性质把内容分为若干类 别,然后按照分类顺序记叙。 这种方法常用于写带有说明性 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1.先分后总。 2.先总后分再总。 3. 先总后分。
顺叙:按时间的先后的顺序记
•写作顺序有:
• 1、事情发展的顺序(逻辑顺序 ) • 2、时间顺序 3、参观、游览顺序 • 4、插序 5、空间转移顺序 • 6、倒序 7、类型顺序
• 8·按概括具体顺序(概括→具 体、具 体→概括),
• 9·按因果顺序(因→果、果→因)
•10· 按总述分述顺序(总→ 分、分→总、总→分→总)
•11·按前后对比顺序 •12·按问答顺序 •13·按作者感情变化顺序 •14·按事物特点顺序 •15·按整体到部分的顺序 •16` 按生长顺序

阅读之段落的分层段意概括

阅读之段落的分层段意概括

分段方法: 按时间先后划段。抓表示时间的词;抓间 接表示时间的词语。 按事情发展顺序划段。即按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分段。 按地点变换划段。把同一方向、同一位置 或同一处所里的景物、事物归在一起,划 为一段。其方法是抓文中地点转换、空间 变化的方位词和反映方位或空间变换的词 语。 按事情性质、类别划段。依据材料性质安 排结构的文章,要弄清文章写了几件事或 同一事的几个不同方面,再按每件事或每 个方面的起止划分段落。
//
(三)总—分—总:先概括叙述后具体描写再 总结,分为三层 那枝红色的月季花多美啊!碗口大的花 // 朵,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火球。近看呢,那层 层花瓣娇嫩鲜艳,还能闻到香味。在那细丝 儿的花蕊上还有花粉呢!外国友人说中国的 月季花是“花中皇后”,真的,这青枝、绿 叶、红花艳丽极了!我真爱这枝红色的月季 // 花。
第五讲Βιβλιοθήκη 分层、层意、自然段段意概括法
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表达 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而这个 意思的表达又总是一个层次又 一个层次的按逻辑进行的,这 就是段落结构 。 给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 为了更 好地弄清文章的结构, 更准确地 读懂文章的内容。
分层
一、顺承式: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 表达。
早上奶奶在洗衣服时,我看到盆里有自己的脏手 帕,我想起老师说过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于是,我 // 决定自己洗手帕。按照奶奶的指导,我先在盆里放好 水,把手帕放进去搓几下。拧干后,我左手拿手帕, 右手拿肥皂,用肥皂把手帕均匀地涂一遍,然后用力 搓,直到搓出白色的泡沫为止。我的小手帕终于重新 变洁净了,我看着干干净净的手帕,心里美滋滋的。
四、 转折式: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 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 折词分开。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 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 的呢? //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 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 看。

写作文有几种构段

写作文有几种构段

写作文有几种构段几种常见的构段方式:1.总分关系: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总述全段的主要内容,再围绕这句话从几个不同方面加以分述。

它包括:①先分后总②先总后分③总—分—总2.并列关系:一段话中,围绕一个意思,分别写了几个方面,句与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只是并列存在3.因果关系:一般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一层写原因,另一层写结果,两者构成因果关系,有的先因后果,有的先果后因。

4.承接关系:整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有的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方位顺序组织材料的5.转折关系:段内层次的意思有肯定与否定之别,并有明显的转折词“可是”或“但是”等分开扩展资料:对于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都要有一定的行文逻辑,这样才能使文章有条理性、清晰性。

常用的逻辑分成两种:(1)表明顺序:空间、时间、事情的发展等(2)构段方式:总分、分总、承揽、同列等。

写下不好文章,首先必须把握住表明对象的特征,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运用合理的表明顺序。

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恰当的顺序能够恰当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够协助读者认知,在说明文等叙述性较强的文体中,表明顺序更是必不可少的。

课本中很多文章在篇章结构上很存有特色,例如总分短式构段、首尾呼应等,这就是文章的“文体”所在。

课文涉及的题材如此众多,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文章的写作结构,为学生在写作中起到整体把握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的“导向”尤为重要。

以一段话为训练点,学习构段方式。

小学课文中段落的结构虽然形式不尽相同,但只要注重段落教学,就能够找出具备规律性的段落做为“例子”展开存有重点的教学,在“学段落写下段落”的过程中起著以少胜多的功效。

基准:“按事情发展顺序”唐璜的构段方法CX480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课文写给的一件事情的出现、经过和结果怎样,还要使学生懂课文中的段落就是怎样叙述事情的发展的。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概念厘清辨析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概念厘清辨析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概念厘清辨析在阅读教学中,常常需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这时候涉及到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一般来说,说明文比较好分辨,通常是三种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构造,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

时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情的程序,或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例如《人类的出现》。

在介绍一种植物时,按其不同的生长阶段来介绍,也属于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逻辑顺序通常从事物事理的不同方面展开,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有主次联系、因果联系、递进联系、总分联系,或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都可以看着是逻辑顺序。

例如在《鲸》一文中,先介绍鲸的体型、种类,再介绍它们的呼吸、繁殖,这就是逻辑顺序。

最难分辨的两个概念可能就是写人记事文章中的写作顺序了,很多人分不清是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时间顺序。

严格上来讲,这两个的概念既有重叠也有明显的区分。

事情发展顺序是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展开叙事的,它的标志在于全文只叙述这一件事。

那么事情发展顺序不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吗?的确如此!起因在前,经过在中,结果在后。

那能不能叫时间顺序呢?不得不承认,时间顺序的范畴是包含了事情发展顺序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叫时间顺序了。

因为事情发展顺序体现了事情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体现了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之间紧密的因果关系。

而时间顺序的概念则不尽然,通常强调的是事情发展与时间的关系,例如很早的一篇文章《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时间的推移与救人过程有紧密的关系。

另一种情况就是,一篇文章写了多件事,例如《父爱如山》《爱的表达》,都是属于写了父亲与我生活的多个片段(多件事),这些事情哪个先写,哪个后写,本质之前并没有起因、经过、结果的关系,所以作者选择了按自己从小到长大这样一个顺序来排列这些事件,这就是典型的时间顺序。

总而言之,事情发展顺序是一个很精细的写作概念,通常应用于写一件事的文章,能找到起因、经过、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

语文句子排序

语文句子排序

( 5 )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 3 )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 午。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
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这是入冬
以来的第一场雪。
例2:事情发展顺序
( 3 )借着楼道的灯光,我将教室的门锁好,走下楼去。
(
( ( (
层膜也跟着脱落了。
3 )我正想把豌豆放进碗里,母亲制止了我,说:“不行,
这豌豆皮里有一层薄膜,不能吃,要剥掉。”
8 )看来做什么事情都有敲门啊! 7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很快就剥了那一层膜。
习 题 检 测 11
(
(
3 )太阳出来了。湖里的睡莲迎着太阳笑。 7 )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霞光。 2 )湖里的睡莲张开花瓣,面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欣喜地
( 6 )用这个时间乘以30万千米,除以2,就得出地球与月球之 间的距离。
( 4 )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 2 )人们利用激光制作的测距仪,可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
离。 ( 7 )这样测算出来的距离是很精确的。
习 题 检 测 8
( ( ( ( ( ( (
6 )鸡尾,是盛产哈密瓜的新疆。 2 )你看,她多像我们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啊! 3 )鸡头,是物产丰富的东北三省。 5 )鸡背,是一碧千里的内蒙古草原。 1 )我有一张鸡年的邮票。 4 )鸡腹,密布着许多海港和名城。 7 )雄鸡的心脏,正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
7、句子排序
考试要点
方法指导
例题引路
习题检测
作业布置
退出
句子排序,就是按一定的
顺序把错乱的句子重新排列成

复句的基本类型

复句的基本类型

复句的基本类型因果类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非因果类复句: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

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语义和逻辑关系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复句分成以下八种类型:⒈并列关系的复句。

它的各个分句表示几个意义相关的情况,或者是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都是并列地组合在一起。

如:我们一边走,一边高兴地谈笑着。

⒉承接关系的复句。

它的各个分句表示几个连续的动作,或者是先后发生的几种情况,它们之间是前后相接的。

如: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瓢泼大雨。

⒊选择关系的复句。

它的各个分句表示事物存在着多种可能的情况,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或者需要选择或取舍。

如:星期天,我们是去郊游呢,还是去图书馆?⒋递进关系的复句,它的各个分句在意义上程度一个比一个深。

如:美不美不光在外表,还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

⒌转折关系的复句,它的两个分句表示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意义上是相对或相反的,如:虽然他个儿长得矮小,但是力气可大着呢!⒍因果关系的复句,它的两个分句这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有时前一分句说因,后一分句说果;有时前一分句说根据,后一分句说结论。

如:困为雷锋叔叔为人民做许多好事,所以人民永远怀念他。

⒎假设关系的复句,它的各个分句表示假设因果关系。

前一分句提出一个假设的原因或情况,后一分句说由于这个假设或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如:要是你能刻苦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⒏条件关系的复句,它的各个分句表示条件因果关系。

前一部分提出一个条件,后一部分说明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无论困难多大,他都能克服。

复句常用关联词1并列复句。

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2承接复句。

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说课讲解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说课讲解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一、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

二、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四、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

五、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1.先分后总。

2.先总后分再总。

3.先总后分。

另一种意见是:常见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顺序。

总述与分述不属于写作顺序,而是属于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学会依据中心安排写作顺序裁剪材料、确定主次详略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将留取、加工确定好的材料编织起来,即组织材料。

组织材料就是给文章“搭架子”,就是依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把确定好的材料进行合理、巧妙地安排。

它是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又一重要环节。

组织材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安排写作顺序。

安排写作顺序,就是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中心、表达的需要,对选择整理好的、可以使用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地安排在一起,组织到文章里,使文章言之有序,有条理。

写作顺序是文章的层次,内容的条理,作者的思路。

文章结构是否完整,材料安排是否妥当,条理是否清楚,脉络是否分明,关键都在于组织材料时能否找到一个合理的次序。

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应该按照同一个标准(一定的记叙顺序)来排列。

写作顺序不清,就会产生结构混乱的现象,写出的文章就会颠三倒四,东拉西扯,别人读了就难以留下清晰的印象。

常用的写作顺序有哪些呢?(1)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果)组织材料,即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后写。

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又叫做“顺叙”或“正叙”,是最常用的一种记叙顺序。

记事(包括写活动、游记、参观访问记等)、写人(主要指一人一事)的文章,大多可以采用这种写作顺序。

采用这种顺序组织材料,因为心里有了事情的基本框架,所以容易把杂乱的材料理顺;事情的开头、经过和结果,条理容易写清楚;重点内容容易写具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情发展顺序就是因果顺序,导致形式的发展。

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

一般说来,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事情发展顺序是以事件进程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其实它也是按时间先后来写,只不过,它不强调时间性,而是侧重,事情谁先谁后.语言标志上往往是首先,其次,然后这样的词语比较多.还满意吗顺叙是按照事情发展的正常顺序。

而倒叙是打乱顺序从结尾开始记叙。

插叙是文章本来叙述的好好的,突然加进一个段落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考纲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二、考点释要本考点的考生主要立足于辨析与修改。

从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本考点命题的主要方式有四种:(1)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2)让考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判断题目对病句的分析是否正确;(4)判断对病句的修改是否恰当。

多以判断式的题型出现在第一卷中,如1999年、2000年、2001年全国高考题的第5题,有时也让考生动手修改,出现在二卷中,如1998年全国高考题的第32题。

病句种类繁多,"考试说明"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6种,为此我们应把握考查要点并切实领会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考点复习。

三、知识点分解病句类型:(一)语序不当语序不当常见的情况有: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2、把实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

(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

(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

(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7、主客颠倒: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8、分句位置不当: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

("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2、动宾搭配不当: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

("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

("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4、主宾搭配不当:例如: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

(应将"国家"改为"行为)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三)成分残缺赘余1、成分残缺(1)缺主语: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2)缺谓语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3)缺宾语: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应在"敢搏"后加"精神")(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

(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5)关联词语残缺: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

(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2、赘余(1)主语多余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

(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2)谓语多余: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

("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3)宾语多余: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

("的地方"多余,应去掉)(4)附加成份多余: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

("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四)结合混乱(1)句式杂糅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

(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

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五)表意不明1、指代不明: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究竟况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

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六)不合逻辑:1、自相矛盾: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3、强加因果: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

(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无时无刻"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小结:以上对病句的分类并不严格,对于病句,不必死记其类型,只要多练习,能够发现语病并能够改正就可以了。

四、高考题型示例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1999年全国高考考试题)A、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B、《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C、她把积攒引导来的400元零花钱,资助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赵长波,确保他能够支付读完小学的学费。

D、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

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简析:正确选项是C项。

A项搭配不当,"官兵"可以放弃休假,坚守岗位,"消防车"则不能。

B项属句式杂糅,应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D项介词搭配不当,应将"关于"改为"对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000年全国高考考试题)A、这项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年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全世界惊异的奇迹变来。

D、这家工厂虽然规范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评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简析:本题重点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正确答案是C项。

A项属句式杂糅,可以说"学员除……外,还有清华大学……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

"也可以说"学员除……外,来自……也参加了学习。

"将两种句式掺杂柔合在一起使用)必然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B项不合逻辑,"一切出版物"包括"报刊、杂志",因而不能将他们并列。

D项搭配不当,这句话的主语是"工厂","规模不大""曾两次获省科学大会奖"可以指"这家工厂",但"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则不能是"这家工厂"了。

3、下列各句中,没能语病的一句是(2001年全国高考题)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C、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