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国藩的建军思想
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

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摘要:曾国藩是一个性格表现多侧面的复杂历史人物。
他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使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延祚了半个世纪,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发展。
但他有一位锐意进取的封建开明地主。
他开创了一种新式军队;以身作则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购买国外先进设备,创办近代工业,与中国现代工业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设置翻译馆,培养新式人才;这都是他难以磨灭的历史功绩。
尤其是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所发挥的军事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军队的创建及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今天看来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因素。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建军思想战略战术思想一、《曾国藩评传》其书《曾国藩评传》(梁绍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是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部。
在著作中,梁绍辉先生对曾国藩的生平、发迹的重要历史事件、思想特色进行了精准的阐述。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集中评述了曾国藩的人生道路,包括举业时期、京官时期、镇压农军前期、镇压农军后期、高官晚期(上)和高官晚期(下)6个章节。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论述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中的主要军事活动、仕途升迁。
一个特殊事例是作者详细记述了承办天津教案这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可以清晰地看出满清王朝在列强入侵下惨淡经营的惨状。
下篇集中评述了曾国藩的学术思想,包括曾国藩的义理之学(上)、曾国藩的义理之学(下)、曾国藩的考据之学、曾国藩的词章之学、曾国藩的经济之学(上——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曾国藩的经济之学(下——曾国藩的人才战略)6个章节。
这一部分是曾国藩思想的集中阐释,也是著作的主体。
但两部分又不是割裂的。
下篇的思想全部渗透在上篇的活动中;上篇的活动又是思想的全部显现,两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很久以来,对曾国藩的评价就褒贬不一。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中专列《所谓“同治中兴”和“同治维新”的中心人物——曾国藩》一章,指出:“曾国藩成功阻止了中国的后退,他在这一方面抵抗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这是他的一个大贡献”。
曾国藩方略毛泽东与蒋介石都推崇的治军之法

曾国藩方略:毛泽东与蒋介石都推崇的治军之法毛泽东与蒋介石都推崇的治军之法——曾国藩的治军方略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统帅们,在战争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以儒家学说作为建军、治军之本的军事思想,对晚清及以后的军事活动都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1. 以忠君卫道作为建军宗旨曾国藩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专门是程、朱理学的说教。
他推崇封建礼教至高至深,把忠君勤王和捍卫封建礼教作为他的建军宗旨。
曾国藩的整个治军方略,都贯穿着他所坚持的封建伦理纲常。
他在组建湘军时,其捍卫封建礼教的建军宗旨,就在他出师衡州时发布的《讨粤匪檄》一文中表达得异样明确。
曾国藩十分了解中国士医生乃至一样民众的特殊文化心态,针对太平天国独尊上帝的宗教大做文章,提出了要保护名教,他说“自唐虞三代以来,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而太平军之所为,“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那么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吾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他以此来号召那些受封建礼教熏染的士医生们或参军,或参战,或出钱出力,支助湘军,“以卫吾道”。
曾国藩的动员令,确实起到了显著的成效。
一时刻那些受封建传统观念熏陶的学人士子、农夫山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聚集在曾国藩的旗帜下,成了镇压农人起义的马前卒。
他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治理和和谐军内外关系等方面。
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
”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归纳为“忠义血性”。
他提出,“带勇之人,该求我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
”又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大略有忠义血性,那么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那么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曾国藩以为,“忠义血性”。
曾国藩的治军经验与思想精华

曾国藩的治军经验与思想精华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将领和思想家,被尊为“明治名臣”和“清末海瑞”。
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和贡献,尤其是他的治军经验和思想精华更是备受推崇和借鉴。
一、曾国藩治军经验曾国藩作为一位优秀的将领,他在军事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他重视士兵的训练和管理,注重军事法纪和民族大义,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制度和管理体系。
首先,曾国藩认为士兵的训练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他强调练就一支懂得战术和用兵之道的精锐部队,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争取战争胜利。
他注重训练工作,采用新颖、实用、有效的训练方法,按照不同部队特点和经验分别进行训练,特别是注重战术技能的训练,使部队形成一支拥有高度战斗力和战斗素质的军队。
其次,曾国藩注重军事法纪和民族大义。
他认为部队纪律和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军队的作战效力和士气。
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军纪体系,明确规定士兵应该如何处置敌人和如何表现其作战精神,推行军人部落制度,士兵个人荣誉和维护部队形象的培训等措施,最终行成一套完善的军队管理体系。
最后,曾国藩着重推崇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理念的普及。
他用他的操纵来激发士兵的民族荣誉感和自尊心,让士兵感到他们的战斗意义和代价,并且认识到他们的国家需要他们为建设家园四阿哥。
二、曾国藩思想精华曾国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他的治国、治军思想与政治哲学成果都很丰硕,涉及伦理、政治、教育、文化多个领域,深入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国家发展的思考和认识。
1.推崇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曾国藩自幼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熏陶和影响,深谙诸子百家,善于应用经典中的思想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他提出“用儒学之义,上化民风,下降对治,将此为治国之初”。
曾国藩曾说过:“汉唐之牧民,民风最朴诚,然则以儒家之道领导而成;今天人情世故、背义忘祖,精神淡薄,土著文化、宗教信仰不振,需要人们用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鼓舞人心,重塑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
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与启示

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与启示摘要:曾国藩在清朝的历史上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先后历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等清政府要职,帮助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军,捻军,为维护清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套属于曾国藩自己的治军思想。
如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相结合,一切以制度为本,在军队各方面重视“诚”。
关键词:治军思想;基本特征;启示一、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相结合曾国藩在练军的时候非常重视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相结合,并非只是单纯的军事训练。
这个被曾国藩总结为“训”和“练”,“训”指的是政治和思想教育,“练”指的才是军事训练。
曾国藩在阐述“训”“练”时说:“训有二,训打仗之法,训作人之道,训打仗则需专尚严明,须令临阵之际,兵勇畏惧主将之法令,甚于畏敌之炮子;训作人则全要盹诚,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庶人人亦容易感动。
练有二,练技艺,练队伍,练技艺则欲一人御数人,练队伍则欲数百人如一人。
”在和太平天国交战的过程中,曾国藩也是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治军思路。
当看到太平军治军严明的时候,曾国藩也曾说“练勇之举并非有他,只以官兵在乡下无骚扰,而去岁湘勇有奸淫掳掠之事,民间倡为谣言,反谓兵勇不如贼匪之耻,而稍变武漫无纪律之态,“得到”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炀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贼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有誓不相弃之死党。
”曾国藩的军事训练则是效法戚继光戚家军和岳飞的岳家军的训练方法,注重实战效果,每天点操,点名,这样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湘军的战斗力,在战场上能够无往不利,同时也保证这只湘军的向心力和精神面貌,使得湘军在当时的清朝军队中颇为倚重,各地的军队也都争相效仿。
二、一切以制度为本,不准任何人违反制度制度为先,赏罚分明,这在中国社会中是颇受重视的理念,尤其是在军队中,而在曾国藩的湘军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湘军中,首先在订立制度的过程中将就文法简易,不像当时的清朝军队,制度设立一百五十多条,不仅繁琐,而且让士兵们很难记忆。
论曾国藩的中庸治军思想

论 曾 国藩 的 中庸 治 军 思 想
★ 龙 凤 军
【 摘
要】 曾国藩是儒 家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 在为人为事为官上都能娴熟运用 中庸之道。尤其在 治
理 湘军 方面更是 充 分发挥 了文人之 才 , 善 用义理 、 谨行 中庸 , 从 而形 成 了 自 己独特 的 治军 思想 。文 中以 湘
有真 才 实 学 却 又 爱 巧 言 令 色 、 偏 好 出奇 志新 的人 。认 为平 时 特 别
于大戾 ” 。其 次 , 坚守 “ 时 中” , 当 进则 进 、 当退 则 退 。 曾 国 藩 常 说
“ 有福不 可享 尽 , 有 势不 可 用 尽 ” ,
喜欢空谈兵事的人 , 其 阅历必浅 ;
是一 个 不要 强 的人 , “ 特 以耳 目太 短, 凡事 不 能 明透 , 故 不 肯 轻 于 一
“ 好 汉 打脱 牙和 血吞 ” 来 警诫 自己
要 隐忍 , 道 光 十一 年 又 改别 号 “ 涤
生” , 以提 醒 自己要 H 日反 省 。
总之 , 曾 国藩 处 世 为 人 都 谨
个突 出 的 特 点 : “ 一 日知 人 善 任 ,
见到中国传统 文化瑰宝的智慧闪 光 。首先 , 坚持 “ 执 中” 、 “ 用 中” 。 曾国藩 深 谙 “ 龙 蛇 之 道 ”, 能 屈 能
伸, 凡事 常 多 隐忍 退 让 , 但 这 并 非 懦 弱消极 。正如 他 自己所 说 并 不
的儒 学 功 底 , 中庸 思 想 被 其 娴 熟 运用 于为人 为 官为事 上 。
中庸 思 想 为 儒 学 思 想 的 核
这 样 才 能 够 长 久 为 之 所 用 。另 外, 在 军 队人 数 上 曾 国藩 认 为 不
试论曾国藩的军事战略思想及其特点

江浙 、 争上 游 、 力 以上制 下 的战 略方针 , 议 定 了 四路 进 并
兵 的策 略 , 备进 攻安 庆 , 使太 平军 与湘 军进 行决 战。 准 迫
连太平 天 国著 名将 领石 达开 都对 其作 出 高度评 价 , 为 认
出高 超 的战略 眼光 , 比起清 政府 只把 注 意力放 在东 南一
角, 用兵 的重心 只在南 京一 城 的得失高 明得 多 。
15 8 4年 , 曾国藩再 次 向咸 丰皇帝提 出应该 将 战略重 心放 在争 夺 武 汉上 , 他说 :能 保 武 昌 , 能扼 金 陵之 上 “ 则 游 ; 固荆 襄 之 门 户 , 通两 广 四川 之 饷道 。若武 昌不 能 能
及其特 点 。
15 8 9年 , 石达 开率 领数万 太平 军进入 浙 、 , 又转 闽 后 入 赣南 , 江西 湘 军处 于 东 、 、 三 面受 敌 , 国藩 针 使 南 北 曾 对 这种 不 利形 势 ,向咸 丰 皇帝 上 了著 名 的 《 筹 全 局 统 折》 在这 个奏 折 中 , 全 面论 述 了当前 的形 势 以及 湘 军 , 他
已经 束手 无 策 。曾 国藩 (8 17 ) 1 1 - 8 2 是在 这样 的历 史背 1 景走 上 晚清 军事舞 台的 。本 是 一介 书生 , 行军 打仗 不是 曾 国藩 的本行 , 正如 他在 家书 所说 的 :至行 军 本非余 所 “
长 , 贵奇而余 太平 , 贵诈 而余 太直 ” 【 但 曾国藩通 兵 兵 。t
l 世 纪 中晚期 的 中国正处 在大 变革 时期 , 9 内有暴 风
九江、 安庆 和 定都 天京 的 情况 , 订 了“ 武汉 , 九 江 , 制 夺 攻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文件引入曾国藩本是文人,但在长期和太平天国的武装斗争中,依据亲身经验,发展出一套军事思想。
他这一套有四个方面:(一)军礼,(二)行军之本,(三)用兵之道,(四)用兵之法。
曾国藩的“礼学”,表现在军事上,就是“军礼”。
他说:“军礼既居五礼之一,吾意必有专篇细目,如戚元敬氏所纪各号令者,使伍两卒旅,有等而不干;坐作进退,率循而不越。
今十七篇独无军礼,而江氏永、秦氏蕙田所辑,乃仅以兵制、田猎、车战、舟师、马政等当之,使先王行军之礼,无绪可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古礼残阙若此,则其他虽可详考,又奚足以经纶万物!”(《复刘霞仙中丞》,《书札》卷十四),就是说,古代有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五礼,他以为军礼一定有专篇细目像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所纪的各种号令那样详细。
现存的《仪礼》十七篇惟独没有军礼。
江永的《礼书纲目》和秦蕙田的《五礼通考》所辑的军礼资料,也未能为古代军礼寻出头绪。
他认为祭礼、军礼特别重要,二者若残阙不全,即使其他各礼能考其详,仍然不能经纶万物。
但是曾国藩并没有致力于古代军礼典籍的恢复,而于1858年制订《初定营规二十二条》,于1859年制订《营规》、《营制》、《马队营制》(均见《杂著》卷二)。
这些营制营规,起了当时的军礼的作用。
李鸿章说曾国藩,“尝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细目,如戚敬元氏所纪。
若公所定营制营规,博稽古法,辨等明威,其于军礼,庶几近之”(《曾文正公神道碑》)。
这就是承认曾国藩所制订的营制营规大致相当于古代军礼。
军队是一个作战的集体,必须在任何情况下,特别是生死呼吸之际不散不乱,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法,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这就是曾国藩所谓军礼。
至于古代五礼中所说的军礼,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那就无可考,也不必考了。
不过由此可以了解,曾国藩所说的礼的意义。
这个意义,倒是和古代所谓礼相合的。
例如《周礼》的内容,本来就是一种政府和社会的组织法,但古人不称为“法”,而称为“礼”。
曾国藩“兵为将有”之制与治军之法解读

曾国藩“兵为将有”之制与治军之法解读曾国藩成就事功之基础在于拥有私属武装——湘军。
早在创办湘军之前,他便明确提出国家经制军队八旗军、绿营军已不可用,必须另立新军:“就现在之额兵练之而化为有用,诚为善策。
然习气太盛,安能更铸其面目而涤荡其肠胃?恐岳王重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艺;孔子复生,三年不能变革其恶习。
故鄙见窃谓现在之兵不可练之而为劲卒,新募之勇却可练之使补额兵。
”曾国藩的湘军以营为单位,营下设哨。
湘军一营编制计五百人,首领为营官。
营官亲兵分为六队,每队设什长一名、亲兵十名、伙勇二名。
六队分别是:一队劈山炮,二队刀矛,三队劈山炮,四队刀矛,五队小枪,六队刀矛。
亲兵卫队共计七十二名。
除亲兵队外,营下分立前后左右四哨。
哨的首领为哨官,有护勇五名、伙勇一名。
每哨下设八队,每队设什长一名、伙房一名。
八队分别是:一队抬枪,二队刀矛,三队小枪,四队刀矛,五队抬枪,六队刀矛,七队小枪,八队刀矛。
其中,抬枪队设正勇十二名,合什长、伙勇共计十四名。
刀矛队、小枪队设正勇十名,合什长、伙房共计十二名。
这样,每哨计一百零八人。
一营含四哨,计有兵丁四百三十二人。
除兵士外,湘军还设有长夫之制。
规定:营官及帮办人等共用长夫四十八名。
搬运子药、火绳及一切军装等项,共用长夫三十名。
亲兵卫队中每劈山炮队用长夫三名,每刀矛、小枪队用长夫二名,计六队共长夫十四名。
拔营远行时,营官另拨长夫,帮抬劈山炮。
哨官拥有长夫四名,四哨共计十六名。
每抬枪队用长夫三名,每刀矛、小枪队用长夫二名,计四哨抬枪八队,共长夫二十四名;刀矛、小枪二十四队,共长夫四十八名。
这样,一营中设有长夫一百八十名,计每百人用长夫三十六名。
随着湘军日益壮大,许多贫苦农民见参军有利可图,纷纷愿意加入。
曾国藩惟恐长夫数量过于膨胀,而生腐败弊端,又规定其人数只许减少,不许增多。
凡带百人者,用长夫不得超过三十六名;凡带千人者,用长夫不得超过三百六十名。
军用物资方面,曾国藩亲定“帐棚之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 义中能派上
用场 的反 动武装 。他 在 创 建 湘 军 的过 程 中 , 对 清 针
成了 自己独 具特 色的建军思想。本文着重从组织制度、 思想灌输及 后 勤保 障三个方 面分析 了曾国藩建 军思想的主
要 内容 。
[ 关键词 ] 国藩 ; 军; 曾 湘 建军思想 [ 中图分类 号] 2 5 E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2— 9 9 2 0 )7— 19— 3 10 3 0 {0 6 0 0 0 0
造成替地主阶级卖命 的驯服工具。为了保证湘军兵 员质量 , 曾国藩利用 自己总领湖南团练的权力 , 让地 方绅士普遍办团, 自己“ 而 于省城立一大 团, 认真操
练 。就 各县 曾经训 练 之 乡 民 , 其 壮健 而 朴 实 者 招 择
朝正规军八旗 、 绿营兵的积弊, 在浓厚 的封建意识 、
组建湘 军 的 目的是 建 立 一 支 能 自觉 效 忠 于 清 王朝 ,
以提高兵员素质和增强战斗力。他废除积弊尤多的 世兵制 , 改用挑选精壮纯朴勇丁 的招募制 。曾国藩 强调 :壮 勇贵精 而不贵 多” ] , “ [‘ 湘军招 募之兵 勇 ,须择技艺娴熟 、 “ 年轻力壮 、 朴实而有农夫土气 者 为 上 。 其 油 头 滑 面 ,有 市 井 气 者 ,概 不 收
维普资讯
成为一支以忠义和升官发财这两种已有很深渊源的
是血 腥镇 压 。但 是 这种方 法对 聚 集整 个地 主 阶级 力
开始 , 他就决 心改 弦更张 , 只有“ 尽募新勇 , 不杂一 兵, 不滥收一弁” 才能“ , 扫除陈迹 , 特开生面 , 赤地 新立 , 庶收 寸 效 ”2 12。他 从 改 变 兵 员 成 分 人手 ,  ̄(9 - ') ]3
性” 之人充 当各级将领 。从湘军组建开始 , 湘军就
19 0
斗力逐步提高 , 大大超过 了八旗 、 绿营兵的战斗力 ,
成 了清 王朝镇 压 太平军 的骨 干武装 力量 。
与此同时, 曾国藩强调 以“ 忠义血性 ” 的儒 生为
将 。在 倡导 忠义 的 思想 指 导 下 , 国藩 强 调 要创 建 曾 “ 死党 ” 。他 向朋僚 们 反复 阐明 : 鄙 意欲 练 勇万 人 , “
曾国藩是 近 代 中国杰 出 的地 主 阶级军 事家 和军 事 改革 家 。他 所 处 的 年代 , 正值 清 王 朝 走 向 衰落 的 过程 , 内忧外 患搅 得 国无 宁 日, 国力 日衰 , 治权 受 统 到极 大的 冲击 。在 内忧 外 患 的形 势 下 , 为 封疆 大 身 臣 的曾 国藩 , 忠君 思 想 驱 使 他 去 为巩 固这 个 摇摇 欲 坠 的王朝效 力 。 曾 国藩 是湘 军 的创 建 者 和 统帅 , 他
际上是 把 民间 的“ 甲法 ” 保 移用 到募 兵 制 度 上 , 像 它 根无 形 的绳 索 , 紧紧 捆住 兵勇 的手上 , 有农 夫 土气 者 ” 择“ 为兵 勇 , 选
士人领 山农
曾 国藩 在实 践 中逐渐认 识 到 , 旗 、 营兵所 以 八 绿 不 堪任 战 , 主要是 军 队腐 化 , 员素质 低 劣 。咸 丰元 兵
一
犯 上作 乱或 临 阵脱 逃 。经 过 他 的苦 心经 营 , 军 战 湘
年, 曾国藩上折奏道 : 营大抵 “ 绿 无事则游奔溃 , 贼 去则杀 民以邀功 ”11) j(9。他指 出绿营存在 的弊端 ' 1 J
有 : 官气太 重 , 窍太 多 ”2 ; 气 太 浓 , 退 缩 “ 心 J ( 惰 “ 浮滑 , 不 事 事 , 蹇 散 漫 , 搏 沙 者 之 不 能 成 恬 骄 如 饭 ”2 ; 战斗 中 ,退 怯 迁延 , 风先 溃 , 不相 _( 在 J “ 望 胜 让, 败不相 救 ” “ 原 其 故 , 由平 日毫 无 训 练 , ,推 总 技 艺生 疏 , 虚 胆 怯 所 致 ”3e) 心 E(2。因 此 , 组 建 湘 军 ]5 从
呼 吸相 顾 , 痛痒相 关 , 赴火 同行 , 汤 同往 , 则举杯 蹈 胜
以让 功 , 败则 出死 力 以相救 。贼 有誓 不相 弃之 死党 , 吾官 兵亦 有誓不 相弃 之死 党 。 E(8他 注意 从既 受 ”2 P7 3) J 封建 礼教 熏 陶又少 官 场 习气 的儒 生 中选 拔 “ 义 血 忠
维普资讯
20 0 6年 7月
理论 学刊
T e r o r a h oyJ un l
J 12 0 u. 0 6
No 7 S r No 1 9 . e . . 4
第 7期
总 第 19期 4
论 曾 国藩 的建 军思 想
刘 铁 铭
( 南人 文科技 学院人事处 , 湖 湖南 娄底 47 0 ) 100 [ 摘 要] 曾国藩是 中国近代 杰 出的地主 阶级 军事 家。作 为湘 军的创建 者和统 帅, 他在 组 建湘 军的过程 中, 形
勤 王忠君 和捍 卫封 建礼 教 的指导 思想 下 , 弦更 张 、 改 大胆 革新 、 断 总 结 , 成 了其 独 具 特 色 的 建 军 思 不 形 想, 主要 体 现在 以下三 方面 。
一
募来 省 , 一 人 收 一 人 之 益 , 一 月 有 一 月 之 练 练 效 ” 。为 了审查 和 控 制 兵 勇 , 要 求 “ 募 兵 儿 他 招 勇, 须取具保结, 造具府县 、 里居 、 父母 、 兄弟 、 妻子名 姓、 箕斗清册。各结附册 , 以便清查”1w 。这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