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经济思想的形成及其阶段性特点

合集下载

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研究--兼论传统农耕文化对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研究--兼论传统农耕文化对曾国藩的影响

矣 (1(P )为 曾 落 曾 家 的 家 道 括 八 0 。 1 n6 此, 国 将 氏 族 治 之 概 为 字
诀。 咸丰十年 ( 1860 年) 闰三月初四他在给曾纪泽的信中 说: “ 昔吾祖星冈公 ( 曾玉屏,1774- 1849 年,曾国落祖 父) 最讲求治家之法, 第一起早; 第二打扫洁净; 第三诚 修祭祀; 第四 善持亲族邻里……此四 事之外, 读书、 于 种菜 等事尤为刻刻留心。 故余近写家信, 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
“弟 诸 在家, 宜教 侄守勤 总 子 敬。[1 27 “ 侄除 外, ](P7) 子 读书
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 锄草, 是极好之事, 切不可以为
有 架 而 为 损 子 不 也。[1 n6 ](P )在曾国 看来, 读勤 实 藩 耕 勉, 为
兴家守家之根本也。“ 半耕半读, 未明而起,同习劳苦, 不 习 骄佚, 则所以 保家门而免劫数者, 人力主 ” ] 朋) 可以 之。〔 ’ ( “ 一代疏懒,二代淫佚, 则必有昼睡夜座、吸食鸦片之渐
中图分类号: F1 文献标识码 : A
作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人物,曾国 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 视, 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角度, 研究和探析曾国藩农耕经济思 想,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曾国落经济思想。
中 再三强调, 兄弟子侄, “ 家中 总宜以 勤敬二字为 法。[1 27 ](P6)
二、曾国藩农耕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 以农为本,富家兴族
曾国藩出身农家, 农业在他一生的经济和精神生活中占 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曾国 落不仅将农业看作是治生之道, 而 且把重视农业看作是治家之道, 将它视为家族兴盛的根本。 他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给他的几个弟弟的信中写道: “ 吾细思, 凡天下官宦之家, 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其子孙始 而骄佚, 继而流荡, 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 之家, 勤俭者能延三四代; 耕读之家, 谨朴者能延五六代; 孝友之家, 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 少年 早达, 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 故教诸弟及儿辈, 但愿其为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探渊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探渊

曾國藩理學經世思想探淵2015-09-15 09:10:00 《北方論叢》胡維革張昭君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代儒宗”。

他把晚清讞為“空疏虛鶩”的程朱理學與譽為“務實求樸”的經世之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建構起了獨具特色的理學經世思想。

爾後,他以這一思想為原發點,又衍生出一系列子思想,諸如扶人心、正民氣、講究德治的思想,整官風、除積弊、崇尚人治的思想,肅軍心、扶名教、註重思想文化之戰的思想,自強自立、學習西方、因時變革的思想,等等,從而構成了他理學經世思想的整個大廈。

因此,我們要想深刻認識和正確解讀曾氏的整個思想,必須首先對其理學經世思想進行一番爬梳整理,探賾索隱。

本文僅對曾國藩理學經世思想的形成過程、內部結構及其獨步之處,做一點探淵性的思考。

一、鑿通理學與經世之鐵幕從思想學術角度講,有清一代是理學、實學、今文經學、古文經學此起彼伏、流動不居的時代。

正是在這一特定的文化時代裏,曾國藩鑿通了理學與經世之學的鐵幕,將其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對此,梁任公先生有過一段精彩的闡述:扶道正心的程朱理學的產生有其進步性和合理性,但到明末清初,它已成為士林學子抨擊的對象。

雖“自康雍以來,皇帝都提倡宋學--程朱學派,但民間--江浙為中心,‘反宋學’的氣勢日盛,標出漢學名目與之抵抗,到乾隆朝,漢學派殆占全勝”。

然而,物極必反,本為“明道證經”的考據學到乾隆時期走上了極端,饾盯瑣碎,脫離現實,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

“乾隆末年以後,學者‘絕對不問政治’的局面已開始改變,今文派興起,想在乾嘉間考證學的基礎之上建設順康間‘經世致用’之學”。

不過,今文經的“微言大義”並沒有脫出乾嘉考據的窠臼,因而也沒給末世王朝帶來任何生機。

結果,在“洪楊亂事前後,思想界引出三條新路,其一,宋學復興。

乾嘉以來,漢學家門戶之見極深,‘宋學’二字,幾為大雅所不道,而漢學家支離破碎,實漸已惹起人心厭倦,羅羅山(澤南)曾滌生(國藩)在道鹹之交,獨以宋學相砥礪,其後卒以書生犯大難成功名。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中曾国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经历了鸦片战争,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是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人,倡导和推进了近代中国武器装备的变革,对绿营兵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改造旧式水师的编制体制,倡导建立新式轮船水师,派遣幼童赴美国留学,开启了近代中国军事教育变革的先河。

他对近代中国军事变革和军事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他对近代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洋务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下面我就通过曾国藩来解读一下洋务运动。

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的原因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接受这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则又有其自身的原因。

首先,他不仅是个学者,还是个政治家。

他学习一切学问的目的,都是为了用以解决统治阶段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所以,他借以建功立业的学问主要并不是理学,而是经世致用之学。

经世致用之学又称经世济用之学,简称经济之学,但并非今天的经济学。

它在孔学属于政事之科,潜心治学的学者亦往往把它视为做官术。

今天看来它应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但却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曾国藩曾把它归纳为十四大项,实际上是中国古代一个以政治学为主的社会综合学科。

自鸦片战争以来,如何看待和处理西方列强入侵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各阶级、集团及政治派别所面临的头等重要的政治问题,也就不能不成为经世致用之学的首要内容。

曾国藩既以封建社会“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自居,就不能不严肃考虑、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对策,振作精神,大干一场。

不过,曾国藩所处的政治环境与魏源略有不同,国内矛盾尖锐、突出起来,故“师夷之长技”首先用以“制民”,而将“制夷”之事推之于遥远的将来。

只要洋人不打算推翻清政府,就决不同洋人开仗,妥协再妥协,忍让再忍让,直到军事技术装备与经济发达程度超过洋人,再报昔日一箭之仇。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一、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过程曾国藩从传统的封建理学家到洋务派大官僚的思想转变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

1840年,正当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之时,曾国藩才刚刚开始他的京官生涯。

他对于敢于制造麻烦的英国人十分反感,同当时的众多封建士大夫一样,盲目而乐观地认为英国人如果胆敢北上,必会被打得片甲不留,当《南京条约》签订之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但是由于条约在文字上写得冠冕堂皇,让人感觉好像只不过是作为天朝上国的大清国赏赐给了英国人的一些好处而已。

可以说此时的曾国藩仅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封建士大夫,秉承的是孔孟之道,程朱理学。

但是,应该看到,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年轻时的曾国藩亦是如此,此时的曾国藩虽然传统,但并非死守传统之人,他身上已经具备了从地主阶级顽固派中分化出来的内在因素。

第二阶段:道光末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此期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受朝廷组织湘军同太平军战斗了十二年,自己也完成了由封建文人向封建军人身份的转变,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采购了一批西洋先进武器,并且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譬如,他坚持非洋炮不用,船炮不齐不出,终于建成了当时国内技术装备最为先进的炮船船队,夺取了水上控制权,使湘军在同太平军争夺沿江重镇的各个战役中,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地位。

长期的斗争经验和此时同西方国家的一些接触上,使曾国藩逐渐认识到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如果不及时变革,只能落伍于世界潮流,此时,曾国藩兼采汉学认识论和治学方法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并且开始积极地关注西方各国的情况,尤其注意西洋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这一切,为其洋务思想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一步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曾国藩的思想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波澜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却完全震撼了曾国藩的内心,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就攻下了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使得他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挑衅下,毫无应对之策,此时的曾国藩思想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伦理政治观念上由原来对内维护三纲五常、对外保持天朝至尊,转变为对内维护三纲五常,对外讲究“忠信笃敬、守定合约”。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

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经济上:洋务运动政治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主题提示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

试论曾国藩古文中的“经济”思想

试论曾国藩古文中的“经济”思想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试论曾国藩古文中的“经济”思想院系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年级2009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中文091班学号*********学生姓名曹梦丹指导教师李亚峰职称副教授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5月28日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曹梦丹日期:2013.5.28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常熟理工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熟理工学院。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设计(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曹梦丹日期:2013.5.28导师签名:李亚峰日期:2013.5.28试论曾国藩古文中的“经济”思想内容摘要:被誉为“晚清巨儒”的曾国藩,从小以“朱子之书为日课”,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又师承桐城姚鼐。

面对明清学风由虚转实的变化以及桐城派日益衰微的情况,曾国藩在晚清内忧外患社会大背景下,在古文中明确提出“经济”,强调文章要与时相应,发挥匡时救弊的社会功效。

同时他将“经济”思想积极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主要表现为:修身齐家和经国治世,在经国治世中又表现为革除弊政、重视人才以及兴办洋务。

身为“一代儒宗”、“中兴明主”,曾国藩在文坛上的言谈足以影响晚清文坛的动态与走向。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

⾼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中历史的学习需要有⼀个知识点框架图来对整体的思路进⾏梳理,⼀个好的思维导图对于历史的学习也是⾮常帮助的。

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整理⾼中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专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荀⼦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孔⼦与⽼⼦(⼀)孔⼦1、⽣平著述:春秋鲁国⼈,“三家⼀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 B、“礼”(“克⼰复礼”) 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神⽽远之”③教育思想: “有教⽆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发扬光⼤,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整理孔⼦⾔⾏为《论语》,尊孔⼦为圣⼈,历世景仰。

(⼆)⽼⼦:1、⽣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盾对⽴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为⽽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化产⽣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产⼒发展和社会⼤变⾰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时代,造成思想和⾔论的空前⾃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批⼈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招揽⼈才(⼆)儒家:孟⼦和荀⼦1、孟⼦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先义后利、舍⽣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成为四书之⼀ B他被称为“亚圣”2、荀⼦①荀⼦的思想:A“天⾏有常”、“制天命⽽⽤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墨家学派的创始⼈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攻③尚贤、尚同尚⼒、节⽤、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业者的利益②战国⼀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与道家2、庄⼦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与《韩⾮⼦》2、韩⾮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的形成于开展马振兴师学院摘要:十九世纪的60——90年代,清政府部在中央以奕訢为首,在地方以鸿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抚为主的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建立新式外国语学校、海军学校、科学技术学校,以及派遣留学生出洋等活动。

有人对洋务教育持否认态度,认为洋务教育是造就了出卖国家主权的外交人员、政治和文教领域的买办人才和扩大军事武装势力绞杀革命的刽子手,是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利益效劳的。

这种教育兼有封建性和买办性。

可说是相当典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反动教育。

或认为洋务教育是失败的。

这是由其根本属性决定的。

因为洋务教育本质上是封建性的,所以,没有也不可能将它作为一项提高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进步的战略措施。

但我认为,洋务教育是有明显进步意义的,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从办学目的看,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非是为了帮助外国侵略者;从办学实效看,是有成效的,即第一次对封建教育进展了改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传播了科学技术知识,开创了新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中国第一代专业工人和科学技术人员,所以同封建教育相比,“无疑是进步的〞。

洋务教育打破了封建教育的一统天下,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不可防止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科举制度,并为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型学制奠定了根底,还对维新运动起了推进作用,“洋务教育以其显著的进步意义而载入史册。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教育思想新式学堂留学生一、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1.1曾国藩“经世致用〞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与清王朝的命运严密相关。

而在这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为曾国藩行为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曾国藩是大胆向西方学习的典,他是传统社会中比拟切近实务,了解现实的一个人,他看到中国所处的变局,更感到了在中西交冲中的困难,因此在众多士人昧于“无事那么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那么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的时候,他用经世致用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提出向西方学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很有胆识的,这在当时传统的社会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