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书中观曾国藩治学之道_钟鸿春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之道,值得你品味《家书》、《冰鉴》、《求阙斋⽂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养性之诀》、《疆场竞⽃之计》、《持家教⼦之术》、《为学之道》《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也”,要有“旧⾬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得⾃然之味”。
⽂章写作,需在⽓势上下功夫,“⽓能挟理以⾏,⽽后虽⾔理⽽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所略,略⼈所详,⽽“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为⽂家第⼀要也”。
为⽂贵在⾃辟蹊径,“⽂章之道,以⽓象光明俊伟为最难⽽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章第⼀妙境”。
《持家教⼦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说过,曾国藩教⼦成功是⼀个事实。
⽆法抹杀,也⽆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主要应注意以下⼗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在于精,“兵少⽽国强”,“兵愈多,则⼒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将⼠同⼼,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卒⽆⽣之⽓”。
选择有四点要求:“⼀⽈知⼈善任,⼆⽈善觇敌情,三⽈临阵胆实识,四⽈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兵动如脱兔。
曾国藩的学习之道

的速 效 , 而 应厚 积 薄 发 , “ 如愚公之移 山 ,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颇具影响的风云
他说 : “ 凡看书只宜看一种, 一种未毕而另换 人物 ,曾国藩的学习之道对其家人子弟和 种, 则无恒之弊, 终无一成 ; 若同时并看数 晚清士大夫群体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曾
正所谓 , 欲成 就非常之事业 , 必有非常之毅
力和 恒 心 不 可 。
治业必专精
曾国藩对治学须专精的观点深以为然。
持不懈 的精 神不可 , “ 欲稍 有成就 , 须从恒 字着手 ” 。他 曾以烹调食 物比喻读书 : 如果 “ 今 日半页 , 明 日数 页 , 又 明 日耽搁 间 断 , 那数年 而不能毕一部 ” , 正如 煮食物 “ 歇火
不问断 ; 六 为谨 言 : 刻刻留心 , 第一工夫 : 七
一
为读书明理 之君子 。” 读 书为明理 , 明理为 修身 , 修身 即为做人 。他 以多年 的宦海生
涯告诫 子孙 不要 有代代 做 官的念 想 , “ 切
史, “ 经 则 专 主 一经 ,史 则 专 熟 一 史 ” , 即
为养 气 : 气藏丹 田, 无不可对人 言之事 ; 八 在一个领域作 专门研究 , 精 益求精。 曾国藩 为保 身: 节劳、 节欲、 节饮食 ; 九 为曰知其所 认 为 : “ 求 业 之精 , 别 无他 法 , 日专 而 已。 ” 他 无, 每 日读书 , 记录心得语 ; 十 为月无忘其 用 了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来 阐述 “ 专艺” 的重 所能 : 每 月作 诗文数首 , 以验积理 的多寡 ,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读曾国藩家书有感(通用24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篇1曾国藩从一介草民,通过科举,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成为晚清影响时代最总要的人物,自己组建体制外的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延长了满清的寿命。
门徒李鸿章也借曾国藩的栽培成为了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初读《曾国藩家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亲切。
是的,虽然身居高位,但曾国藩的笔下没有半分傲气。
就像那个晚清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自己的兄长一样,不断告诫自己做学问要讲究勤与恒,考试落榜不要灰心……不断告诫自己要不断践行。
曾国藩毕生追求克己修心,追求专一与踏实。
比如看书,在一本书没有看完之前绝不看第二本,在一章没有理解之前绝不进入下一章。
在学业上贵在有恒心,不要贪多,只要不断坚持下去自然有所成就。
同样,他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的人。
每天都会静坐一刻,来反思自己的一天的所作所为,把做的不好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修订成册,不断告诫自己应该如何为人处世。
他的文字里可以观察到强烈的孝悌之道。
他认为读书重在立德,而立德最重要的就是孝悌。
他始终以很低的姿态向父亲禀报身边发生的零零种种,在不同时刻告诫兄弟们家族团结的重要性,即使不能考取功名,只要能够立德,行得正依然可以成为君子,为光耀家族做出贡献。
对于结果,他是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
左右不了世界,只能管好自己,修德与学问多做一分就长进一分,来不得半点虚假。
而最后的功名利禄很大一部分来自天定,有则感恩,无亦坦然。
曾国藩其实也是个很普通的人,昨天天哪里不舒服,今天买了笔墨鱼肉,后天又要去哪出差。
在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之间,他总不忘告诫家人应当如何谋正道,修正业,立正德。
即使在戎马军营之中,每天面对生死未卜,他依然没有忘记修业与功课。
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疑惑。
当时的社会,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洗礼,新老意识在不断交替,官场腐败,民心浮动,四处起义,可谓内忧外患。
谈曾国藩的治学之道-2019年文档

谈曾国藩的治学之道曾国藩一生潜心于治学,博览经史子集,深究宋明理学,治学成就斐然。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他的著有《经史百家杂钞》、《求阙斋文集》、《诗集》等。
曾国藩一生的学术成就来源于“治学”,他的治军为官之道也来源于“治学”。
曾国藩家书中有关治学的众多言论,反映出他严谨的治学思想与品格。
一、曾国藩的治学方法众所周知,不管是何人,如果想要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那么就需要讲求方法。
曾国藩所创立的治学方法,即使到了现在,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仍然有借鉴的意义。
曾国藩的治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内容―“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对此,他在给其子曾纪泽的书信中作了详尽的阐释:“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缺一不可。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明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咪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
既要求好,又要求快。
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
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数者不可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
”[1] 在曾国藩看来,读书需要力求理解,看书意在求迅速;理解以后可专精一门,速度快便可以涉猎广博。
这就是说,做学问之人应该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熟读,理解其内容,然后再去涉猎群书,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曾国藩治学方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主张专精一业、专攻一学。
他认为,读书做学问,在看、读、写、作四者结合这个初步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专精一业,专攻一学,所学才能得到升华,才能在近期内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有所成就。
他告诫其子弟,读书做学问必须以专精一门为主。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清史稿》中对曾国藩评价云,“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学问来自读书,这就是说他的功业与其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无关系。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其一以贯之的事就是读书。
曾氏年轻时期读书的特点是舍得下笨功夫,表现出坚毅和倔强;后来曾氏又总结出“挺经”,徐图自强,认为“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
曾氏在人生的后半段,则总结了不少读书门道,主要以看、读为基本阅读方法,写、作为拓展能力。
其中,看、读二者联系最为紧密,他在这封给儿子的家书中,就看、读二者进行了比喻:一比之为赚钱,“看”如同在外做生意获大利;“读”如同在家慎守财产,不让它随便花费了;二比之为打仗,“看”好比一鼓作气,攻城掠地;“读”好比守住所得的战利品。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核心提要: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曾氏在此信中提出读书的四字诀,即看、读、写、作。
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览。
读,即高声朗诵。
曾氏认为,读史书、子书,宜用“看”。
因为“看”可速度快些,可做到在短时间内多接触些必须阅览的书,即所谓博览群籍,泛舟书海。
对于经典之作,对于诗文词赋,则宜用“读”,要高声朗诵,慢吟长叹。
这样,方可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领略其雄伟之气势,深远之韵味,并进而熟记于胸,随口可背。
写,即写字。
曾氏自认写字写得慢,不能适应某些场合,故而要求儿子能练就一手又快又好的字。
曾氏有个特点,即自己所短处,若别人恰有此长的话,他便特别看重此人;不像有些人,恰恰相反,要抑人之长来显示自己所短的并不是短。
作,即作诗文,各种类型的诗文都要练习做,不可因做不好而止步。
作诗文与作学术研究有不同。
诗文尤其是诗,更多地偏向于艺术方面。
作为艺术,它需要天分,需要感觉,具体地说需要语感。
天分要靠早期开发,语感要靠小时培养。
所有这些,都立足于一个“早”字,而且也可以在早期便出成果。
这就是为什么诗文方面的少年天才层出不穷,而像王弼那样的学术上的天才少年古今罕见的原因。
解读曾国藩家书

解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清朝名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他的家书被誉为“家教宝典”,深受后人推崇。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曾国藩家书,了解其背后的智慧,以期在现代社会中获得启示和应用。
一、曾国藩家书的背景和意义曾国藩家书主要写于其在清朝动荡时期,面对国家危亡、家族纷争的背景下。
他在家书中阐述了自己的为官之道、家教理念、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观点,不仅传递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1.修身养性:曾国藩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有为者应当具备坚定的意志、谦逊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
他在家书中写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表明他始终把自我修炼作为人生的首要任务。
2.家庭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根基,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质和未来。
他在家书中对子女的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强调孝道、尊敬长辈、友爱兄弟等传统美德。
3.为官之道:曾国藩认为为官者应当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他在家书中告诫子孙:“贪官污吏,吾家所耻。
”这表明他立志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不为个人私利而谋。
4.读书治学:曾国藩提倡博览群书,注重学以致用。
他在家书中鼓励子孙努力学习,认为读书是提升个人素质、为国家做贡献的重要途径。
三、曾国藩家书的价值与应用1.个人修养与成长:曾国藩家书为我们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典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2.家庭和谐与教育:曾国藩家书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其教育理念,培养下一代的品德和能力。
3.职场发展与人际交往:曾国藩家书中的为官之道、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观点,对我们职场发展和人际交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四、如何阅读和实践曾国藩家书阅读曾国藩家书,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精选家书:从曾国藩家书中挑选出与自己需求相关的篇章进行深入阅读。
2.学以致用:将家书中的观点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实践和改进。
《曾国藩家书》及其“行气”说研究综述

《曾国藩家书》及其“行气”说研究综述作者:贺娇娇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9期摘要:曾国藩是桐城派式危后的文章巨子,《曾国藩家书》具有丰富的文章学理论价值,“行气”一说含蕴尤为深广。
“气”这一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先秦时集中于哲学领域,魏晋时始出现于文学批评领域,继而发展拓沈于唐宋,及清而达于极盛。
“桐城中兴之明主”曾国藩在继承桐城派前贤的基础上对“气”进行创新和发展,提出“行气”说,其对“气”的阐释主要表现在养气论、创作论和风格论三方面。
学界目前对于《曾国藩家书》的研究集中于其家庭教育与家庭伦理思想、文章学等方面,偶尔涉及书法、修身、养生等内容的研究,对于《曾国藩家书》的“行气”说的研究尚显薄弱。
关键词:“气”;《曾国藩家书》;“行气”“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
这一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最早集中在哲学领域。
在文学领域的出现,始于魏晋,拓于唐宋而盛于清代,且“气”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魏晋时期,论者主要是从作家的气质、才性出发,去探讨文气与创作的关系,代表人物是曹丕和刘勰。
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这里的“气”在作者方面,是指气质个性,行诸作品,指作品的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 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4页],这里的“气”是作家内在的气质。
唐宋时期,论者主要从作家器识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探讨文气与作品的关系。
代表人物是韩愈和苏辙。
韩愈提出“气盛言宜”说,他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对于创作具有决定性意义,认为“气”重在后天的“养”。
宋代的苏辙强调生活实践对养气的作用,他主张通过一种完满充沛、强而有力的生命体验陶冶性灵,激发志趣。
明清以来,文论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气”来阐述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鉴赏,其中论述最为集中的是桐城派。
方苞以“气体”严格限制古文的文辞,刘大櫆提出“神气音节”说论述古文创作和鉴赏,姚鼐以“阳刚阴柔之气”探讨诗文风格,都是着眼于文学作品。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
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
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
”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
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
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
”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
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
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
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
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
”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
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一生理学成就,皆来源于“治学”,其治军为官之 道,也来源于“治 学 ”。曾 国 藩 认 为,治 学 为 立 身 行 事 之 本。 为此,曾国藩在家书中说: “学习读书,须先立志”,因为“有 志则不甘为下流。”[1]他常常告诫子弟,要立志治学应该明 白治学之作用。就治学的作用,曾国藩家书中直白表达: 一 可以谋取生计,二可明白道理,三可改变气质。正如其家书 中所言: 治学“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 即终不得科 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2]“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 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3]这些书信言论,是期待子 弟成材、成人、成事的言论,体现的是作为父亲与兄长的关怀 与严厉。
治学的作用当然不仅仅如此,成大事者曾国藩也希望子 弟成就大事。按照曾国藩家书中的说法,子弟们只要治学如 愿,一定可以成就德行与事业。曾国藩还认为,只有治学有
道,就能够“挺 然 独 立,做 一 等 人 物 ”,因 此 作 为 治 学 者,要 “立大人之学”[4]。志向是一个不停修订的过程,随着治学 的深入,志向应该逐渐深远,他希望子弟能够立君子之志,认 为君子立志,有宽怀民众的肚量,内心成为圣人在外成就王 业,这样不辜负父母所生,无须愧对天地,是真正的完人。尽 管曾国藩所处时代与阶层的限制,对治学的作用认识还存在 一定的局限,其积极、明确、为人生、为社会的治学态度超越 了功名追求的狭隘。曾国藩教育子弟不厌其烦,大小经验倾 其告之: “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要之事 明矣。”[5]曾国藩还特别明示子弟,治学读书决不可只为诗 词文章: “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 贤之理,行 圣 贤 之 行,可 以 居 官 莅 民、整 躬 率 物 也。 若 以 明 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 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6]读 书最终的目的,不是改变自己而是改变世界,不是造福自己 而是造福国家。作为政治家的曾国藩,用自己的志向影响子 弟的志向,用自己的行为改进子弟的行为。在晚清时代,国 运渐 衰 之 时,曾 国 藩 还 明 示 子 弟,朝 廷 取 士,须 能 代 圣 贤 立 言,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要求诸子弟应该有更明确的志 向,能够造福国家与百姓。
则须专守一经; 志在作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 志在作古文, 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 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22]将治学专注于每一天, “恒”与“专”有机统一,才能够有所作为。曾国藩也因此将
生才能够秉承“恒”的习惯与品格,治学才能在“恒”中持续 下来。作为子之父、弟之兄,曾国藩认为自己就是他们的老
只要有志向,治学就不会不多,用功就不会不勤,如曾国 藩家书中所言: “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 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7]道理虽然简单,
* 作者简介: 钟鸿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湖南长沙,410151。
207
湖南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6 期
文集 > 四十卷,< 诗经大全 > 二十卷,< 后汉书 > 百卷,皆朱 辈子,也就是曾国藩主张的“专心一致”。他说: “凡人为一
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 补,不以 明 日 有 事 而 今 日 预 做。”[16]“恒 ”不 是 为 了 完 成 什
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 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26]他在给兄弟
数十页,好些天被耽搁,这样好几年都不能仔细看完一部著 所以有这些成就,曾国藩用家书证明了其理由,必须全副精
作。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曾国藩对“有恒”的态度,对治学的重 神关注此事,只有这样才成就这项事情,读书治学自然不例
视,也看出了他对子弟的重视。
外。他说,“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若志在穷经,
“有恒”是人们成就一切事情的基本品格,在家书中曾国 藩反复强调: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13]读书治学没有别 的诀窍,也不 需 要 突 击,“用 功 不 求 太 猛,但 求 有 恒。”[14] 他 认为“为师当严而有恒”[15],只有老师严格并坚持“恒”,学
恒,今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 直十分反对读书不专,见异思迁,看了这样又好那样,如此只
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 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 < 王荆公文集 > 百卷,< 归震川
能是“研究学问便无精辟心得和见解,终其一生难有专长和 涵养。”[25]读书要读到其骨子里面去,治一门学问就穷究一
么,“恒”落实在每日,治学依赖“恒”,治 学 的 道 路 也 就 是 信中谈到读《史记》时感受,看《史记》的时候,断不要看其固定的成法,关键在于专一,如果涉猎的功 课太多,肯定做不到专。曾国藩极力反对死读书,他认为实 施“专”字诀,并不意味着要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以致用,只有 在“用”中,学问才能够巩固与升华,才能将人家的学问转化 为自己的 学 问,才 能 创 造 新 的 学 问 与 道 理。曾 国 藩 不 反 对 “博”,没有“博”就不能知晓是否“专”,“专”是在“博”中得 以确定,所以他要求子弟“专”要与“博”结合。曾国藩深感 “空言无益”,常常以“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自警,力主 “虽偏 长 薄 善,苟 其 有 裨 益 于 吾,未 尝 不 薄 取 焉 以 自 资 益。”[27]曾国 藩 强 调 博 学 之 时 更 强 调“专 ”,人 一 生 时 间 有 限,有用的时间更为有限,因此“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 益也不入; 求友不专,则博爱也不亲。心有所专宗,而见异思 迁,此眩彼 夺,则 大 不 可。”[28] 当 然,“专 ”也 可 以 专 其 一,也 可以专其二、其三、其四,须根据自身条件而择之,必定有时 间与精力来进行与完成。曾国藩子弟及后人,成专家者数十 人,且在不同领域特别是学问之道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无 不得益于其治学贵“专”家训的教导。
专学一艺,专精一业
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 易成也。”[12] 他要求儿子纪泽看《汉书》的时候,每日至少
曾国藩留下了很多“墨宝”,现代学者以及前代学者均 评价曾国藩所撰之字“刚劲谨严,可属上乘”,其学问文章兼
但也只能看二十页左右,不能够今日半页一页,到了明天又 收并蓄,精深且博大,一般学者不能比,是近代儒学大师。之
湖南社会科学 2011 /6
从家书中观曾国藩治学之道
□ 钟鸿春
摘 要: 《曾国藩家书》广泛流传,曾国藩治学思想与品格蕴含其中。曾国藩治学之道,主要包含: 治学须先立志,有 志向治学才能上进; 做学问须“有恒”,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治学还须转学一艺,专精一业,方能深入穷尽; 治学最 好能勇于实践。 关键词: 曾国藩家书 治学之道 立志 有恒 贵专 中图分类号: K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5675( 2011) 06 - 207 - 03
治学 比 作 掘 井,“掘 数 十 井 而 不 及 泉,不 如 掘 一 井 而 见泉。”[23]
师,无论身在何处,必自己恒心求学以示范子弟,道光二十四 年( 1844) 十一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家书中说: “兄往年极无
面对纷繁复杂的学问,面对几千年长卷,面对经史百家, 曾国藩要求子弟只须“专学一艺,专精一业”[24]。曾国藩一
曾国藩认为,治学在乎看、读、写、作,要有时间与数量限 定,多则不易熟,少则影响进度。曾国藩给纪泽书中说: “看 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 《周易折中》之类是也。”[33]“读”指精读,精熟书籍内容。曾
曾国藩一生潜心治学,博览经史子集,深究宋明理学,是 近代大家。生前投其门下聆听其教诲者众,名者如李鸿章、 左宗棠、郭嵩焘等前清大臣,李善兰、华蘅芳等一流学家。其 子弟后人多成为博学者,无不受其家书影响。光绪五年,传 忠书局就刻印了《曾文正公家书》。120 多年来,曾国藩在道 光 30 年至同治 10 年的近 1500 封家书被无数次结集出版。 近现代诸多 名 人 如 毛 泽 东、冯 友 兰 等 对 曾 国 藩 家 书 赞 誉 有 加。家书所言与事,无不反映其严谨的治学思想与品格。
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 道。阿兄数千里外教尔,仅此一语耳。”[18]“以看书为急务, 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宜看二十页。”[19]“习字临
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
曾国藩认为,“恒”乃治学之重要规则,为此“看、读、写、 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10]曾国藩极为看重“有恒”,一则 因为人普遍有惰性,二则因为学海实在是无涯。他在给诸弟 书中反复告知: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11] “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 幸甚幸甚。”[12]他认为若每日的课业,都能按照规划而行,则 中等资质亦能有成。“读书贵在有恒,非一曝十寒”,学问无 止境,其进展须按步就班,不可懈怠一天,逐步完成既定的功 课。正像他给曾国潢书信中说的,“纪泽看 < 汉书 > ,须以勤 敏行之。每日 至 少 亦 须 看 二 十 页,不 必 惑 于 在 精 不 在 多 之 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
但是能够达到相应的境界还必须勤勉,为此他希望“诸弟在 “恒”的道路。
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8]。即使不能因为治学达到一
明天是一个很多又越来越少的日子,普通人常把希望、
等人物或成为上等人才,但治学能够促进国人的奋起,他“不 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 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9]只要有了志向,治学不会没
< 千字文 > 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 则数年必成书家矣。”[20]同时,曾国藩认为“恒”也在乎“情 趣”,“恒”可能枯燥无味,要做到“恒”,应该逐步建立起兴 趣来,有了“情趣”,才可坚持,只有坚持,才可以功成。只有 获得知识与感念,在读书治学中体会人生道理与乐趣,特别 是不断取得进步,“恒”才可以“恒”下去。曾国藩说,“读书 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 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21]有“恒”就有了方向, 有“恒”才有进步,有了进步才可以更加“恒”。“有恒”成为 曾国藩治学家训,“有恒”成就了曾国藩自己、子弟以及曾家 更多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