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精选13篇)

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精选13篇)

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精选13篇)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篇1《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前不久,我读完此书,深深感受到了勤俭节约乃是修身立人之本。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

“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己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

“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

“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保持清贫。

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

家书箴言,放之于当世,多少领导干部倒在反腐利剑之下,皆因没有管好自己,没有管好身边人。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

自从党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

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党员干部有责任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为干部。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的全部内容。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家书》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家书》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家书》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家书》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曾国藩家书》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

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曾国藩家书》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曾国藩家书》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曾国藩家书》勤俭节约,未有不兴。

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藩家书》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3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3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3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第1篇】继《红楼梦》之后看的《曾国藩》,红楼虽然写尽了人生百态,但毕竟是小说,《曾国藩》就不一样了,它记录的是真实历史,一共三本已看完两本,初有些感受。

感受一:收敛锋芒、圆滑世故更能收获人心曾国藩初办湘勇团练,锋芒毕露,目空一切,手段狠辣,还常插手别人辖区内的事务,虽然出发点都是为国,但因过于刚硬,得罪了很多人,并得一“曾剃头”称号。

更麻烦的是,和不少官场其他同僚的关系很僵,以至于筹饷银无人支持,湘勇屡被人欺。

人处于低谷时,诸多不顺的事都会随之而来,带兵打仗三次险被俘,欲跳江自尽。

好在曾国藩本性是正直善良的,日久见人心,跟着他年岁久的属下都很敬重他,几次自尽都被忠心的属下救起,才没让这个将才消失在历史中。

而曾更是个有胆识有魄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自知短期的形势和自己的状态对未来的仕途不利,趁父亲去世的时机,借口卸职回乡。

这一次的卸任时期,曾国藩的收获很大,自己不断反省,并接受高人指点,最终豁然开朗,明白了之前自己性格欠缺之处。

当再次被启用时,为人处世风格完全换了,慈眉善目主动拜访其他官员,尤其是和嫉恶如仇的左宗棠冰释前嫌。

虽然不少只是面上的工程,曾在心里并不一定认可那些人或是真的原谅他们,但只要脸上不显山露水,对他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这也就是他后来能够为自己重建口碑的主要原因。

以前总会跟大家一起吐槽谁谁谁城府深,现在想想,在官场上职场中混得开的,都是有城府的,有城府并不代表要去害别人,只是知道收敛,情绪管理也是有城府的一种表现,而这也是我欠缺的,已经在有意识地去改变。

感受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上谨言慎行保乌纱在满人皇帝的江山下,曾国藩作为汉人能手握重权实属不易,自然能有这结果也是经历了一番很不容易的过程。

从每次胜仗时他上报圣上的奏折,都是谦虚谨慎,将自己放在功劳身后,到攻克金陵后,主动裁撤湘军,并让曾国荃卸甲归田……如果说逆境中的隐忍是一种气概,顺境中的低调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

曾国藩家书心得及读后感(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心得及读后感(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心得及读后感(精选5篇)曾国藩家书心得及读后感篇1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

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也是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所以说无挂怀属于虚无之谈也。

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补习功课或者是攻读高级,觉得也有不妥之处――这样仅以此职业书本为自己所读,感觉有点书呆子气了。

于是,十年后再读此书确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对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牵挂,表达兄弟之情,我想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谓同胞者)何尝不应该这样呢?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业后彼此的关心少了。

或者关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牵涉经济、政治利益时,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们以前所在的集团公司便是如此。

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给我们重新感受兄弟伦常中的一些同胞之爱啊!然后,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

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

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

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

可见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将静字看得非常之重。

另一位湖南前辈唐鉴向曾氏指静字功夫最是要紧。

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这一点,我也着实需要学学,如今三十多岁,依然不以静。

更无从如曾公所言时时自悔,洗涤自新了。

这封信在谈到为学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是猛火煮漫火温法。

这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肉必须经过这样的熬,味道才会全部出来。

读书亦是如此: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再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作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以求探到书中的精义之处。

对于必读的经典书籍,这种猛火煮漫火温的方法值得借鉴。

这种学习的方法,我们何尝不需要借鉴呢?这封信的另一处主要谈到德讲诚正、术求专攻。

其在信中提到艺多不养家,其实并非艺多的过错,而是我们人,学艺多了便受到时间等限制而不能,不能专。

想想,我这一生学艺倒是不少,到头来三十出头还是一事无成啊!这封信其实还有二处细节之处,一处为曾公讲到自已与家人以后往来信件都以固定的纸张来书写,以便保存,说明连信纸的规格均有了恒字,以至有了我们如今阅读的《家书》。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5篇【篇一】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

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

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

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

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第一,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

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

《曾国藩家书》收获与感悟(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收获与感悟(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收获与感悟(精选5篇)《曾国藩家书》收获与感悟(篇1)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

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

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

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

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

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精品10篇)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精品10篇)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精品10篇)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和个人心得篇1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

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责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

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

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希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己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己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

”此言道出了人类渴望超越过去的态度,但或许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贵的东西,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活着,人才不至于在新时代洪流中被淹没或埋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家书》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家书》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家书》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家书》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曾国藩家书》
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

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
加功。

——《曾国藩家书》
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曾国藩家书》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曾国藩家书》
勤俭节约,未有不兴。

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家书》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看一个家族的兴败,看三个地方】第一,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三,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在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