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最新范文5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最新范文5篇曾国藩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那么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
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职责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
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
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能够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期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我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我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曾国藩》读后感1今天读到曾国藩在军事、政治上都不顺利,被咸丰皇帝解除兵权,47岁陷入人生低谷,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静下心来反思过往。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此时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
在家蛰伏两年的曾国藩不断反思自我,再出山时为人处世脱胎换骨,待人接物,前后势若两人。
惊叹于曾国藩的“中年变法”,自我反思得那么彻底那么奏效,是我们该学习的榜样。
的奋斗目标豁然开朗!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的过程!读着曾国藩,随着他的起起落落也时时刻刻在重审着自己,虽不能做曾国藩,但他的人生之道是值得一学的。
《曾国藩》读后感2读了唐浩明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和《黑雨》,总体感觉他是个了不起的功大于过的人物。
我最佩服曾国藩为官清廉,崇尚节俭的行为。
官至极品的他始终严以律己,曾国藩十分清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虽然后来官越做越大,但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他自己常说:“余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
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他在京城时,见到的世家子弟都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因此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来北京居祝他让他们住在老家,门外也不能挂“相府”、“侯府”的匾。
他北上征捻前夕,为家中妇女定下功课表,严格要求。
因为他教育子女有方,所以他的后人都秉承他的治家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选5篇)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精选5篇)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1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
”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
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己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但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2近日,刚参加完统一考试完毕,不知结果如何,心中着实悬念。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篇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在书店中,这本书往往被附上“成功学”、“人生哲理”等标签,或者说我们对曾国藩本人也是这种感觉,但这本书的重点更多在于“家书”二字,以日常为主,记录了曾国藩与父母、兄弟、子女日常点滴,平淡而不平常,既有人生处世之谈,又不乏治军从政之道。
透过这些平实而感情真切的文字,曾国藩的人生智慧,他的“忠君”“孝悌”“自省”“勤勉”“公正”“廉洁”一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就文风而言,曾国藩的笔下没有半分居高临下的傲气,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仿佛不是一位朝廷重臣的话语,而只是一位知识渊博、深谙处事之道的长者的人生体悟。
当然其中人生指南的内容并不是直接浮现于文字之上的,更多的是需要自己从中领悟。
《曾国藩家书》强调勤劳俭朴的生活方式,这是曾氏齐家的价值准则。
农耕文明生产力低下,物质财富有限,不能不强调勤俭。
曾国藩出身于贫寒农家,即使为官后没有忘记儿时生活的艰辛和勤俭的必要。
咸丰六年九月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从更直接的来说,即使曾国藩的官阶已经很高,但他仍经常回家告诉家人要勤俭、要养猪养鱼等等,只要做好这几件事情,就算家里没有人做官,也能过得很好。
对于曾国藩的勤俭主张,不仅仅要从物质和经济层面理解,还要从道德和精神层面领悟。
俭以养德,勤俭能调补心态,培养品德,在曾国藩看来,勤俭是君子所为,是孝悌要义,更是保家之道。
《曾国藩家书》强调持之以恒的“恒”,这是曾国藩约束自己的做事准则。
在曾国藩看来,要成其事,非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可,“欲稍有成就,须从恒字着手。
”他曾以烹调食物比喻读书:如果“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那数年而不能毕一部”,正如烹食物“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之”。
家书中,他常常以身作则,叮嘱兄弟坚持读书。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心得体会曾国藩家书(通用6篇)

心得体会曾国藩家书(通用6篇)心得体会曾国藩家书篇1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有想到和珅的。
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何许人也,开国领袖以往以“独服曾国藩”作为评价。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也被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八十年代之后,关于曾国藩的评价,逐渐客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逐渐“活了过来”。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没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
曾国藩最为出名的便是《曾国藩家书》,这封涵盖治政、治军、治家的家书,拥有“道德*冠冕一代”的美誉。
因为读书活动,我又将这篇家书拿来读了一遍。
曾公的家书,行文从容淡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蕴含真知灼见,最有感染力。
整篇读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无穷。
例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
浅显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简。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例如,“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
好的书则是这样,发人深省。
好的道理也是这样,震撼人心。
每每翻阅这些书籍,感觉精神都被洗礼一遍。
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觉无比通达,事事清晰。
或许一本曾国藩家书,不能带给人官运亨通,不能带给人奇淫巧技。
然而这本书如同一趟旅行,让你在封建社会最终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历一遍。
毕竟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吧。
心得体会曾国藩家书篇2关于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洁自守。
他说,“予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让我常常想到,从政做官不仅是组织赋予的一种权力,更是肩头扛着的一份责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为荣辱的标志,更不能心存做官发财、谋取私利的念想。
曾国藩家书心得作文(精品8篇)

曾国藩家书心得作文(精品8篇)曾国藩家书心得作文篇1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
在单位的书架上,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
这本书,是清代曾国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进行评析,内容比较全面且深刻。
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
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
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
那时候,对工作与生活的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工作的第二年。
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对工作浅显的思考和感悟。
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
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
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读《曾国藩家书》,隽永意深,句句体现文正公独到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希望给大家提供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644年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带领下,多尔衮率领满清八旗兵攻陷北京,此后有用二十年占领中国,明朝灭亡,清朝正式统治中国。
虽然力图实现民族融合,但是清政府执行首崇满洲制度,使得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官员受到猜忌、防范。
尽管有康雍乾盛世,然而清政府已江河日下。
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醒沉睡的中华帝国。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振臂一呼,太平天国席卷大半个中国。
1852年曾国藩组建湘军。
内忧外患,又无人可用,1853年清政府不得已启用曾国藩。
1864年初合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7月攻陷天京,清政府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功高震主,清政府已极不放心。
咸丰曾叹息:“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8月曾国藩上奏朝廷裁撤湘军,朝廷当即准奏,随即裁撤湘军两万五千人。
随后,曾国藩把家书开始刊行问世,表明自己忠心清廷,以安清帝之心、以塞弄臣之口。
曾国藩辞世后第七年,1879年,由李翰章编纂、李鸿章点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正式面世。
全书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到1871年(同治十年),历时30年,内容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家书真实而细密,平常又深入,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生活宝鉴,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曾国藩家书》最大感受是曾国藩的勤俭。
曾国藩虽位极人臣,但自己俭朴,远离奢华。
“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
”京城世家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他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读后感.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着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2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2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
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
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
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也许是因为时代相隔不远,也许是因为确实是位著述颇丰的大儒,总之,现世流传的曾国藩所写文章极多,而其中以曾国藩的家书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
曾国藩家书内容丰富,有修身之道、理财之方、治学之法、交友之辩、为政之理等诸方面。
由于是家书,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论军政国是,或述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感人至深,实为后人吟诵捧读、认真思索的佳作。
因此,我选择了曾国藩家书其中的一封——《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来进行品读与赏析,从一封几百字的家书中看出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从他对自己的兄弟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中得到一点启发。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原文部分摘录如下:1沅甫九弟左右:四月初五日得一等归,接弟信,得悉一切。
兄回忆往事,时形悔艾,想六弟必备述之。
弟所劝譬之语,深中机要,“素位而行”一章,比亦常以自警。
今年有得意之事两端:一则弟在吉安声名极好。
一则家中所请邓、葛二师品学俱优,勤严并著。
第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近在军营,亦获虚誉。
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
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弟目下名望正隆,务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
倘围攻半岁,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官绅为第三义。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阻。
此次军务,如杨、彭、二李、次青辈皆系磨炼出来,即润翁、罗翁亦大有长进,几于一日千里,独余素有微报,此次殊乏长进。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
弟常常以求才为急,其阊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
书信第二段开头,曾国藩便说到自己今年有两件两件得意的事情,本以为是曾国藩在向家人亲族报告自己今年所遇喜事,然而,一段读完却发现两件事无一涉及曾国藩自己的成就。
古代封建社会“长兄为父”是对家中小辈的要求,更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年长的家族成员要求他们承担教育、培养的责任,从曾国藩的书信中我清楚的看到曾国藩作为长兄严谨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文章中没有所谓的矫揉造作、不饰辞藻,这只是一封信而已,但出自他之手,我们看到他对自己家族赤诚的关心与热爱。
一个家庭造就了他,他也造就了一个家族。
很简单的理由,他希望他的家族,他的父母,他的兄弟,他的儿子,他的叔伯能够很好地生活,能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面貌呈现在自己或者世人面前。
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与我的同辈们大多为独生子女,曾国藩当年对自己的弟弟的心情我们已经难以体会,然而,曾国藩对自己弟弟负责的态度并不过时,相反,它极其适用于我们。
在家,我们还有表堂兄弟姊妹;在校,我们还有学弟学妹;将来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还会有自己的晚辈,他们都需要我们去对其负责,以他们的忧烦为自己的忧烦,以他们的喜乐为自己的喜乐。
他在第一段的后半段又写到他关于名声的思考:只是虽然声望是好的,是令人陶醉并且让人极力追求的东西,但它可以依靠的同时又不能过于依赖,如果过于依赖,则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般,曾经好的名声让大家对你有极高的期望值,而如今,一旦你的名声稍有不正,则会谣言四起。
曾国藩虽然过去1《曾国藩家书笔记杂著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1在京城的百姓和官员当中也很有声望。
带兵以后也有些虚名在军队中。
但有开始好不一定始终好,行百里者半九十,有朝一日,声望一旦下降,人都会多多少少的产生怀疑。
你目前名望正高,为了保持你的名望,你务必要坚持不懈,坚持自己那样的治军的方法,有始有终。
治理军队,能打战,擅长打战是第一要义。
围攻一座城池半年,很艰辛,但是一旦被敌人冲突,导致失败,或者在战争途中受到小挫折,那么你的名声一个早晨的时间便下落了,所以说探验的方法,是以会战斗为得珠。
能热爱你的人民是治军第二要义。
古代知识份子将自己的名望看作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事情,特别是信奉儒学的儒生,他们大多穷尽一生为了考取功名,收获名声,为国做出贡献,有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见古人对名声的看重。
作为一名博古通今的中国近代大儒,曾国藩也是位看中名声人,但不同于一般人那样对名声如此狂热以至于不择手段的地步,曾国藩对名声更加理智,他对名声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好的名声的得到途径要求更为严格,他了解到得到好的名声是可贵的,好的名声让人受到尊重,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但更可贵的是将好的名声保持下去,即所谓: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本段也深刻揭示出持之以恒之难,得之者也难,失之者也易,军队打战围攻,持续数月,不为易事,然而,稍有不谨慎,之前的努力就全部付诸东流,则今望隳于一朝。
时时提醒自己,时时警醒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时时注意自己。
接下来两段便都是曾国藩对自己的弟弟的建议与教诲。
第三段的开头,曾国藩便阐述了自己的治军之道。
在攻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问曾国藩治军之道,曾国藩说了十个字:扬善于公廷,归过于私室。
何解?翻译成白话文即:在大礼堂表扬人,人越多越好;在单间里面批评人,最好密不透风!诚哉斯言!从心理学分析,每人都有自尊心,即便他(她)是襁褓中的婴儿,借鉴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理论,人的需求分五种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请注意,“被尊重”据第四层次,较高级。
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中常提的一句话是“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是尊重别人”,此为人际交往基本原则。
从一定程度上讲,脸面是人给的,同时也是自己挣得!美国汽车业巨子艾克卡在其自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译成汉语意思大概是:办公室里表扬人,电话里批评人!中西文化相通之处可见一斑!其实,从更高层面上讲,人性里面共性的东西很多,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肤色如何,信仰怎样......曾氏治军之法高超如此,是他结合他所读军事书籍和实战经验得来的,令人惊叹不已。
他的治军三义也是他从不断的战争实践中得来的,值得后世认真学习。
他在之后又写到关于精神智慧与磨练之间的关系的思考:精神这个东西越用越好用,一旦不用,就常常会逐渐萎靡,整个人从内到外变得懒散,因此积极磨砺自己的精神,不要因为肉体的疲劳而放弃对精神的要求;智慧越是苦越闪光,在逆境中,智慧往往能力挽狂澜,力挽狂澜的同时,当事者也会增长一份经验,智慧只有通过个人的修炼来得到长进,不可以因为偶遇挫折便急忙放弃。
之后,他在与弟弟的书信中谈到了他的手下的长进,在心中大力且真挚的夸奖了自己的部下,其情真意切,如果曾国藩的部下能够读到这封书信,一定会感激不已。
但对于自己,曾国藩却是在反思自己,丝毫未提自己近来的长进,书信的字里行间更加体现出他的谦虚。
古人讲求“精、气、神”的和谐统一与磨砺。
曾国藩关于精神磨砺的要求是,积极磨砺自己的精神,不要因为肉体的疲劳而放弃对精神的要求,人的肉体有时候会产生极限且这样的极限常常难以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而精神却不同,其之大,也可包含天地,囊括宇宙,其之坚韧也可以通过锻炼达到不可思议的境地,而对精神的锻炼并非朝夕之事,我们应该时时锻炼它。
智慧亦是如此,只有不停运用智慧,人的大脑才能更加灵活。
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可以通过他人的帮助与指导来获得,但智慧却只有通过个人的修炼来得到长进,是故圣亦圣,愚亦愚,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不喜欢思考,不愿意思考,懒于思考,是人与人之间产生智慧差别的原因。
曾国藩还讲了求才之道:现实中常有奇怪的现象,居于较高地位的人们寻求贤才,但他们却经常想要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不愿意用耐心和精力去找寻自己需要的人才,但是,当他们偶然真正见到了有雄才伟略的人才或者人才主动前来投靠他们时,那些统治者却又常常让人才去做一些琐碎不重要的事情,轻视他们,怠慢他们,甚至侮辱他们,这样的事情如同不让千里马驰骋于草原,却让他们在磨坊里拉磨;如同将雄鹰拘束在鸟笼里观赏,却不让他们尽情翱翔于蓝天,在草原上捕捉猎物一般,真是极具讽刺意味。
中国古代兵家,自从孙子这一古今军事奇才以来,没有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不认识到将才对于战争胜负乃至国家兴亡的重要性,所以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曾国藩在青年时期也是满身恶习、举止轻浮的浪荡公子。
但他后来经过深刻的反省,下定决心改掉毛病,但是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曾国藩痛下决定改正缺点,也给自己列了很多戒条,但是他还是常常犯老毛病,身上的轻浮和浮夸一点也没有改。
后来曾国藩拜在理学大师唐鉴门下学习修身之法,唐鉴告诉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
就在曾国藩挣扎于不断地下决心改正缺点和不断的犯错的时候,唐鉴又送给曾国藩一个字——静,帮助他彻底改掉了身上的老毛病。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传奇。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
在对子弟的为人教育中,他多次强调主敬恕。
曾国藩写的诗中有“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二语,他教育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谦虚代表着个人的品格,表示个人与他人相处能力程度。
越是谦虚的人,他或她与团体中的伙伴的关系越是和谐,谦虚也使人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现状,自己的缺点,自己的不足,让人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了解自己,搞清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骄傲是谦虚的对立面,是前进的大敌。
当一个人谦虚好学、扑下身实干,他通常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然而,骄傲了,他就会自满自足,他前进的脚步就被自己的情绪所拖累。
曾国藩,这个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大儒,虽然与今人相隔百余年,但他的做人智慧、用人智慧、治军智慧仍是我们一笔可贵的财富。
和文正公相识完了,已被他深深的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