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治学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身之道,值得你品味

曾国藩的⼗三套学问,其治学、持家、处世、修⾝之道,值得你品味《家书》、《冰鉴》、《求阙斋⽂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养性之诀》、《疆场竞⽃之计》、《持家教⼦之术》、《为学之道》《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也”,要有“旧⾬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得⾃然之味”。

⽂章写作,需在⽓势上下功夫,“⽓能挟理以⾏,⽽后虽⾔理⽽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所略,略⼈所详,⽽“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为⽂家第⼀要也”。

为⽂贵在⾃辟蹊径,“⽂章之道,以⽓象光明俊伟为最难⽽可贵”。

“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章第⼀妙境”。

《持家教⼦之术》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说过,曾国藩教⼦成功是⼀个事实。

⽆法抹杀,也⽆须抹杀。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主要应注意以下⼗事:⼀、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之计》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在于精,“兵少⽽国强”,“兵愈多,则⼒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

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将⼠同⼼,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卒⽆⽣之⽓”。

选择有四点要求:“⼀⽈知⼈善任,⼆⽈善觇敌情,三⽈临阵胆实识,四⽈营务整齐”。

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

如“⽤兵动如脱兔。

曾国藩的教育与治学观念

曾国藩的教育与治学观念
曾国藩的教育与治学 观念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曾国藩的教育观念 • 曾国藩的治学观念 • 曾国藩教育观念的实践 • 曾国藩治学观念的实践 • 曾国藩教育与治学观念的评价与启

01
引言
曾国藩简介
01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 乡人,清朝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 家。
文化传承
弘扬传统文化
曾国藩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认为它是中华民 族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准则。
提倡读书明理
他强调读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可以明理、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注重家庭教育
曾国藩非常注重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是文化传承的基石,通过家庭 教育可以培养子女的品德和学识。
对后世的影响
B
C
曾国藩的治学观念以“实事求是”为核心, 主张学术研究要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实践验 证和理论创新。
他还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提倡广泛涉猎、 深入思考、明辨是非、勇于实践。
D
曾国藩的教育观念
02
家庭教育
01
重视家庭环境
曾国藩认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应该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06
与启示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其教育与治学观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理念,在当时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培养了大量人才
曾国藩在教育和治学方面非常注重实践和应用,他提倡“经世致用”的观念,注重培养学 生的实际能力。这种教育观念在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 要贡献。

试论曾国藩家书中的修身治学思想

试论曾国藩家书中的修身治学思想
关键 诃 :曾 国藩 ;修 身 ;治 学
《 礼记 ・ 大学 》曾云 : “ 古 之欲 明明德 于天下者 ,先治其 国;欲 治其 国者 ,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 身 ;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 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 知 , 致知在格物 。 物格 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 而后 家齐 , 家齐 而后 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曾国藩对 于礼记 中儒 家所提 出的明德于天下 的标准 ,亲身实践并且 真正 的做到 了修身 、治 学 、齐家 以及 明德于天下 ,而其 中修身与治学思想又是其后齐家与治 国思想 的基础 。通读 《 曾国藩家书 》,其行 文风格通正平顺 ,条缕清 晰。其文风 为桐城派风格 ,而桐城派文章一贯力求 “ 清真雅正 ”,理 解起来简 明达意 、清顺通畅 ,而文章所蕴含之深意发人深省 , 有醍醐 灌顶 、茅塞顿开之效 , 而其 中 关 于修身与治学的思想更是令人深思 。 1修 身与治学的两个方面
Hale Waihona Puke 文化艺术 试论 曾国藩家 书 中的修 身治 学思想
杨 尚华

( 西北 大 学哲 学 与社会 学 学 院 ,陕西 西安 7 1 0 1 2 7) 要: 《 曾国藩家书》作为曾国藩修身治学思想的载体之一 ,是研究曾国藩修身治学思想的重要文献。曾国藩家书中的修身与治学的思想主要
体现在 “ 进德 ”和 “ 修业”两个方面,本文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曾国藩的修身治学思想。
张力戒 之 。如在 《 致诸弟 ・ 劝弟切勿恃 才傲物 》篇 中提到 “ 吾人 为 学 ,最要虚心 。尝见朋友 中有美材者 , 往 往恃才傲 物 ,动谓人不 如 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 , 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 ,既骂房官 ,又骂主 考 ,未入学者 ,则骂学院。平心而论 ,已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 处 ;不特无胜人之处 ,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 己, 便 都见得人家不是 ,既骂考官 ,又骂 同考而先得者 。傲气既长 ,终不进 功 ,所 以潦倒一生 ,而无寸进也 。”[ 8 ] 由此观之 ,即使才华横溢 , 倘 若恃才傲物的话 ,也必将怀才不遇 、潦倒一生。此外 ,牢骚满腹 、怨 天尤人和屡试不中者不一定都怀抱利器 ,倘若其 才果真利器 ,是金子 必 当有发光之时。正如曾文正公在其 《 致诸弟 ・ 述求学之方法 》篇中 所记 : “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 , 农果力耕 ,虽有饥馑 , 必 有丰年 ;商果积货 ,虽有雍滞 ,必有通时 ;士果能精其业 ,安见其终 不得科 名哉 ?即终不得科 名 ,又 岂无他途 可 以求食 者哉?然则特 患 业之不精耳。求业 之精 , 别无他法 ,日专而已矣。谚 日: “ 艺多不养 身 ,谓不专也。”[ 1 ] 吾掘井 多而无泉可饮 ,不专之咎也 !”所 以,求 学修业 当力戒牢骚 ,专心治学 ,专其所学才能 “ 求食 ”、 “ 养身”。 关 于修业读书 的方法和技巧 ,曾文正公 曾经在 《 致 四弟九弟 ・ 述 为不学有四要事 》 篇 中专 门提及 : “ 吾见家中后辈 ,体 皆虚弱 ,读书 不甚 长进 ,曾以为学 四事勉 儿辈 :一 日看 生书宜求速 ,不多读则太 陋。一 日温 旧书宜求熟 ,不背诵则易 忘。一 日习字 宜有恒 ,不善 写 则如身之无衣 ,山之无木 。一 日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 言 ,马之肢不能行 。四者缺一不可 ,盖阅历 一生深知之 ,深悔之者,

曾国藩的三有读书法则

曾国藩的三有读书法则

曾国藩的三有读书法则曾国藩,晚清时期的名臣,以其卓越的文学和政治成就而著称。

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不仅在政治上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文学、哲学、军事等领域也有所建树。

他提出的“三有读书法”是他个人读书治学的重要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的“三有读书法”包括有志、有识、有恒。

这三个原则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曾国藩独特的读书方法论。

首先,有志是曾国藩读书法的根本前提。

他坚信,一个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先立志。

志向是个人行动的指南,能够激发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提升自我。

曾国藩认为,只有具备坚定的志向,才能在读书时保持专注和毅力,克服困难和挑战,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有识是曾国藩读书法的核心要素。

在读书的过程中,曾国藩强调要具备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

他认为,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益的或真实的。

因此,一个真正的学者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和审慎判断的能力。

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

最后,有恒是曾国藩读书法的必要条件。

他强调,要想在学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和积累知识。

曾国藩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学识不断丰富和深化。

同时,有恒还包括了坚持正确的方法和路径,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挑战。

曾国藩的“三有读书法”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将读书与做人、做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立志、有识、有恒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这种读书法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和学习知识,更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和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应对这种挑战。

曾国藩的“三有读书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在读书和学习中,我们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志向,具备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实践。

曾国藩的十六句格言

曾国藩的十六句格言

曾国藩的十六句格言
1、有志、有识(既博且专)、有恒,治学之三要素。

2、治学之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4、讲求清廉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

5、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6、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

7、决不行存苟且心,决不行做偷薄事,决不行学狂妄态,决不做惫赖人。

8、古者英豪立事,必有基业。

9、观人四法:讲信誉、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10、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

11、斯民当火热水深以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12、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13、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14、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

15、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6、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曾国藩的治学

曾国藩的治学

曾国藩的治学后人对曾国藩所为的评价是“建德,建言,建功,三并不朽”。

当然他出生在一个平常的农民之家,最后封侯拜相。

可能是人们追捧他的第一原因。

然而赢得历史长时间的认可,当利益相关方都已经消失,还有人不停的学习和研究他。

你不能不说,他还有更多的可取之处。

袁世凯,北洋军阀在读曾国藩家书。

讨伐袁世凯的蔡锷,梁启超也在读曾国藩家书,还编了本《曾国藩治兵语录嘉言钞》全军下发。

蒋介石在读曾国藩,毛泽东也读曾国藩这样一个赢得对立双方支持的人其实没有“农民运动的刽子手”那么简单。

生平他的一生如下表治学的活动贯通他的一生,然而长足的进步也是从P2这个阶段起飞的。

这时候他的老师当时的理学大事唐鉴给了他最多的理学上的教育。

每日功课下表是他的每日要做的功课。

明理读书在专深不在博览求学在明理不在考据胸襟圣贤豪杰胸襟多豁达光明,自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用诗来说的话,曾国藩的总结勤奋现系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夫工穑,如贾之赴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

四十岁后的曾国藩,个自己的弟弟的信:余自壬子出京,至今十二年,自问于工牍,书函,军事,吏事,应酬,书法,无事不长进。

弟今年四十,较我壬子之时尚少三岁,而谓此后无长进,欺人乎,自欺乎,不过用功一年二载便可大进。

为学四字速,看生书亦求速,不多阅则太陋。

熟,温旧书亦求熟,不背诵则易忘。

恒,习字宜有恒,不尚写则如身之无衣。

思,作文亦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

读书之法少年不可怕丑,狂者能进取。

看多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

读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

写写字不可间断,求好,求快日能写楷书一万。

若能日能作楷书一万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则手腕豪不费力,将来以之为学则手抄群书,以之从政,则案无留牍。

无穷受用皆自写字之匀且捷生出。

这里对书写得强调倒是不过分的。

作作文。

始终凡做一事,无论大小,皆宜有始有终。

曾国藩的治学品格

曾国藩的治学品格

曾国藩的治学品格曾国藩的治学品格【摘要】曾国藩治学严禁,品格优良,读书做学问道理深刻,甚为后人称赞。

他坚信“学以立志”,强调学为立身行事之本;努力向圣人学习,力求做人中豪杰。

曾国藩“博”、“专”结合,强调贵在坚持,学以致用,其严谨的治学理念和优秀的治学品格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治学品格学以立志学以致用曾国藩为官、治军,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曾间断。

他一生孜孜治学,经史子集,无不深谙博览;义理训诂,兼采并蓄;吟诗作联,游心词章。

他归依儒学,深究宋明理学,是新文化运动出现前的旧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

曾国藩良好的治学品格,甚为后人称赞,彰显着时代价值。

曾国藩“学以立志”的治学理念立志、定心:志存高远,学为立身行事之本。

曾国藩的成就,可以从“学”字上找答案。

他认为,学习读书,首先要立志、定心。

不立志,无追求,必浑浑噩噩,芸芸庸庸,白掷光阴。

“譬诸草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

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也。

”①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庄敬日强。

我日日安肆,日日衰尓,欲其强,得乎?……自去年(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后,心常忡忡不自持,若有所失亡者,至今如故。

盖不能立时易放倒,故心无定向。

无定向则不能静,不静则不能安,其根在志之不立耳。

”②立一志,心有定向,目标终一,践履笃行。

曾国藩立志之大,立志之坚,其时无人于比。

他在诗文、家书中多次写道,立志可以成就自我,成就大事。

人如果能立志,圣贤豪杰所能做到的事,我们也能做到;如果人不能立志,即使整日与尧舜禹汤在一起,也受不了感染,学不了圣人,成就不了大事。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就要“立大人之学”,就要立志为圣人、贤人。

曾国藩不仅自己读书立志,而且不断劝弟弟及晚辈读书立志。

在家书中他这样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玩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縎下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闲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

曾国藩:读书治学,修德、明理、得道。

曾国藩:读书治学,修德、明理、得道。

曾国藩:读书治学,修德、明理、得道。

看、读、写、作曾国藩在咸丰八年( 1858 年) 七月二十一日写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谈及看、读、写、作的四字读书之法,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了读书之法与做人之道的关系。

他说:“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曾国藩还通过具体的事例和自身体认详细解读了什么是看、读、写、作,如何看、读、写、作,曾国藩首先把看和读结合起来分析,解答了看什么、怎么看、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如何写等问题。

他说: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在曾国藩看来,看书主要是指默读,读书主要是指大声朗读。

那么哪些书适合默读,哪些书适合大声朗读,曾国藩认为史书和子书适合看,即默读;经典之作,诗词歌赋适合读,即大声朗读。

为了让其子曾纪泽更好地理解看和读的异同,曾国藩通过富家居积、兵家战争等具体事例来进行说明,他说:“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

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由此可知,看书与读书还是有实质区别的。

对于写什么、如何写,曾国藩以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进行说明。

他说:“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

既要求好,又要求快。

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

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

”曾国藩因为自己写字较慢,吃了不少亏,劝诫儿子能够写得又快又好,以期能够在不同场合应对自如。

对于如何作,曾国藩一生笔耕不辍,个人文档管理到位,留下了诗集、文集和奏稿、书札、日记等海量文字,被后人编为《曾文正公全集》。

他总结过自己的写作秘籍:“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为学四字:速、熟、恒、思
治学的过程中,要谨记四个字:“速、熟、恒、思思”。

曾国藩是个喜欢读书也是个善于读书的人,他对做学问有一套独特的见解和心得,“速、熟、恒、思”四字就是他总结出来的为学的最重要的四个要素。

所渭“速”,指的主要是读书不仅要快而且要广泛,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阅读领域。

这就求我们在遇到新书和陌生的知识点时能够迅速地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曾国藩曾说:“看新求快,不多读书就显得孤陋寡闻。

”在这里,他就是主张求学者应该大量阅读,应该高速阅读。

这种高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见识,因此可以暂时不求甚解。

但是,一味地追求读书的速度自然是不行的,大量且高速的阅读只能说是读书的第一步,之后还应该怎样呢?曾国藩就又提出了“熟”的要求。

“熟”是要求在多读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进行有记忆的深人阅读,把书籍中的精华转化为自己内心的见解,逐步加强阅读的深度
当阅读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后,就要进一步摆正自己阅读的态度,做到持之以恒。

读书和学习绝非一日之功,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是每个人要坚持终身的一项业,《中庸》里有个词叫“择善固执”,意思是说对有益的东西就要坚持把握,对那些自己提正确的事要坚决执行,而读书正是这样一件值得我们以恒心待之的的事情。

读书需要时时有思考。

如果看书不广,知识就无法扩展,更别说精读、细读了;如果看书不深,就无法将读过的内容了然于胸;如果没有读书的决心,就不能持之以恒、刻苦钴研。

但仅仅做到以上三点,也只能成为一名普通的读书者,真正的智者在读书之
后会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读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有所思。

盲目去浏览内谷,而不去苦心研究,就如同野地上撒的草子儿,是无法长成参天大,只有把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思考融合在一起,才是读有所得,读有所感。

以上所说的就“速、熟、恒、思”四字内涵
曾国藩提倡“猛火煮”与“鸡孵卵”相结合。

这两种方法都出自《朱子语类》。

“猛火煮”指的就是看生生书宜求速。

曾国器这解释这条原则:”每日至少看二十页,不必感于在精不在多之说。

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因此“凡读书有难解者,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今日看几篇,明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鸡孵卵”指的又是什么意呢?读书有个消化和融会贯通的过程,所“温旧书宜求熟”,这就像鸡孵卵,必须慢慢催化。

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自已所读的内容,最后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悟出新的“境界”来。

朱子: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原文】
于思朱子言:“为学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译文
我想到朱子说的:“做做学问就像熬肉,先需要用大火去煮,然后再用文火慢慢地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