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最新范文5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最新范文5篇曾国藩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那么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
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曾国藩在写给父母及后辈的家书中无不流露出对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遗训,温柔敦厚的家风和实用有效家训,让他在云谲波诡的近代社会屹立不倒,对家族的坚守和职责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兴旺延续的方法,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省察自身,使得自我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倔强风骨,也能很好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从而成为洋务派的主要领导者。
曾国藩教育儿孙“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当时他身处的时代的重新解读。
他告诫儿孙要有志,存图强报国之志;要有识,要放眼世界,广学博览;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气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灭了韧性。
这既是曾国藩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坚守,又对其赋予时代精神的体现,能够说,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国藩身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如分娩般剧痛与期望并存的时代;凝视当下我们自我的时代,不也同样是超越与危机并存的时代吗?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历史,而又如何不被时代裹挟,“从自我身上超越这个时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深思的问题。
我想,那就是要坚守优秀的文化传统,要以一种创新的不迂腐的态度去坚守和传承,不忘过去,与时俱进,方得始终。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_1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曾国藩是晚清大儒,为现当代诸多名人所敬仰万分,所以想试读读曾国藩的书,以增裨益。
《曾国藩家书》收入了曾国藩自出仕始至终的经典家书,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中国文人所敬仰之人被称之为圣贤,这也是先贤们所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代代人不断努力,但成为圣贤的人屈指可数,可见成果之难,曾国藩也是其中之一,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
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也就是不断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日日省乎己,向着完人不断地努力,纵欲的自责,自满则自遣,在不断地自省中,曾国藩他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为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其次,圣贤者,贤者也,贤者,学识渊博,能力超群。
曾国藩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在为官上也是做到了极致,他在清政府、外国人、太平军之间周旋,屡败而屡战,遇挫则愈强,提拔了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推动的洋务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为贤者。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2曾国藩,何许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相反,曾国藩被在中华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评价。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一书,感触颇深。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当一个人处于失败与挫折时,正是磨练英雄意志之时。
起初曾国藩一个儒生而带兵打仗,失败真是一个连着一个。
尤其是他曾经竟然四次想要自杀,他受到的挫折与失败,岂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那么曾国藩是怎样战胜失败的呢?曾国藩一生屡战屡败,吃尽了苦头,但他一点也不怨天尤人,调整情绪,“打脱牙,和血吞”,卧薪尝胆,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
他的不世之功,无不从屡次失败中来。
而当我们面临考试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们能不能学一学曾国藩呢,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是一味的退缩,虽说不至于“打脱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轻松越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的家书
被誉为中国古代家书之最。
在阅读曾国藩家书后,我深受启发,不
仅对曾国藩的思想和品德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和学习
有了新的认识。
曾国藩家书中充满了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他
在家书中教导子孙要有忠诚、诚实、勤奋、谦虚等品质,要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品质和价值观对当今社会依然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应该如何做一个有责任
感和担当的人。
此外,曾国藩家书中对于学习的重视也让我深有感触。
他提倡“日积月累,渐进有成”,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取得
真正的成就。
这种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
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总的来说,阅读曾国藩家书让我受益匪浅。
他的家书不仅是一
部家族传家宝,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智慧的宝库。
我将继
续学习和传承曾国藩的思想和精神,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名臣,他是一位清廉正直,勤于思考,以良心为本的大官。
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平凡的经历和思考,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和家书。
曾国藩的家书是他对子女们的教诲,也是他对士大夫们的启示。
曾国藩在家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国家的看法,这启迪了后人,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曾国藩家书的核心观点是:做人,要忠诚正直,要守纪律守规矩;做事,要务实谨慎,善于思考。
对于这些思想,我深有体会。
首先,忠诚正直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子女们要保持一颗纯真的心,不要觊觎权利和利益,保持干净清白的人格,不给自己带来烦恼和遗憾。
这些品质和字眼可以满怀诚意的代入人的真谛,追求道德、底线的品行。
其次,务实谨慎是做事的核心。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强调要实事求是,不要随便说空话,也不要做空头工程。
他特别强调一本万利的高风险的投资是不可取的,而应当以踏实勤勉的劳动成就自己人生。
我在读曾国藩家书时,深刻体会到谨言慎行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理性投资,做到价值投资和储蓄并重,长期分散风险,积累财富。
另外,曾国藩在家书中的启示还有:要注重学习,要有自信,要有同情心,要热爱生命。
他认为知识是力量,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同时,他也提醒子女们要注意自信力和同情心。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能够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和快乐。
这样才能够成为有情有义的人。
对于曾国藩的家书,我又有更深刻的体会。
他的家书不只是对子女的启示,更是对每一个人的启示。
曾国藩从不割舍自己的时间去品味那些浪费时间的虚无,他在家书中向读者阐述了如何正确地处理人生的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人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都需要懂得应有该有,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总之,曾国藩的家书流露出一种大气、庄重、又深沉的感情。
他的话语坚定有力,充满了智慧和启示。
每一条提醒都是他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体验。
对于我们现在的人生,身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曾国藩家书中的启示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4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4篇)曾国藩家书篇1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
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
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
”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
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读家书,立家风-----读《曾国藩家书》一书有感20xx年春节前夕,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和热议。
什么是家风?你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访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有些回答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比如有个小朋友讲他们家的家风是每个星期都要挨揍,我不明白家风是什么,但我明白家风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构成的,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
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家的家风是什么?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
本书收录了曾国藩200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
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己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受其影响很深。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
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
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己“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篇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1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在书店中,这本书往往被附上“成功学”、“人生哲理”等标签,或者说我们对曾国藩本人也是这种感觉,但这本书的重点更多在于“家书”二字,以日常为主,记录了曾国藩与父母、兄弟、子女日常点滴,平淡而不平常,既有人生处世之谈,又不乏治军从政之道。
透过这些平实而感情真切的文字,曾国藩的人生智慧,他的“忠君”“孝悌”“自省”“勤勉”“公正”“廉洁”一一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就文风而言,曾国藩的笔下没有半分居高临下的傲气,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仿佛不是一位朝廷重臣的话语,而只是一位知识渊博、深谙处事之道的长者的人生体悟。
当然其中人生指南的内容并不是直接浮现于文字之上的,更多的是需要自己从中领悟。
《曾国藩家书》强调勤劳俭朴的生活方式,这是曾氏齐家的价值准则。
农耕文明生产力低下,物质财富有限,不能不强调勤俭。
曾国藩出身于贫寒农家,即使为官后没有忘记儿时生活的艰辛和勤俭的必要。
咸丰六年九月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从更直接的来说,即使曾国藩的官阶已经很高,但他仍经常回家告诉家人要勤俭、要养猪养鱼等等,只要做好这几件事情,就算家里没有人做官,也能过得很好。
对于曾国藩的勤俭主张,不仅仅要从物质和经济层面理解,还要从道德和精神层面领悟。
俭以养德,勤俭能调补心态,培养品德,在曾国藩看来,勤俭是君子所为,是孝悌要义,更是保家之道。
《曾国藩家书》强调持之以恒的“恒”,这是曾国藩约束自己的做事准则。
在曾国藩看来,要成其事,非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可,“欲稍有成就,须从恒字着手。
”他曾以烹调食物比喻读书:如果“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那数年而不能毕一部”,正如烹食物“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用大柴乃易成之”。
家书中,他常常以身作则,叮嘱兄弟坚持读书。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刻思考的书籍,它让我深受启
发和感动。
在书中,曾国藩通过给子弟们写信的方式,传授了他的
治国理政、修身养性的思想和方法。
这些家书不仅仅是一封封信函,更是曾国藩对后人的教诲和启迪。
在阅读曾国藩家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曾国藩对待事业
的认真和责任感。
他在书中强调了勤勉、诚实、谦虚、忠诚等美德
的重要性,这些品质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
同时,曾
国藩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修炼
和提升,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曾国藩的家书中还充满了对家庭、对国家的深情厚谊。
他对子
女们的教诲充满了父爱和慈祥,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当更是溢于言表。
他希望子弟们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
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曾国藩家书,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伟大人物的胸怀和
智慧。
他的思想和教诲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对人生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成
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为家庭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我们都能像曾国藩一样,努力修身养性,成为有用的人才。
曾国藩家书心得作文(精品8篇)

曾国藩家书心得作文(精品8篇)曾国藩家书心得作文篇1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
在单位的书架上,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
这本书,是清代曾国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进行评析,内容比较全面且深刻。
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
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
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
那时候,对工作与生活的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再读《曾国藩家书》,工作的第二年。
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有了对工作浅显的思考和感悟。
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
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
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也许是因为时代相隔不远,也许是因为确实是位著述颇丰的大儒,总之,现世流传的曾国藩所写文章极多,而其中以曾国藩的家书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
曾国藩家书内容丰富,有修身之道、理财之方、治学之法、交友之辩、为政之理等诸方面。
由于是家书,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论军政国是,或述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感人至深,实为后人吟诵捧读、认真思索的佳作。
因此,我选择了曾国藩家书其中的一封——《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来进行品读与赏析,从一封几百字的家书中看出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从他对自己的兄弟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中得到一点启发。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原文部分摘录如下:1沅甫九弟左右:四月初五日得一等归,接弟信,得悉一切。
兄回忆往事,时形悔艾,想六弟必备述之。
弟所劝譬之语,深中机要,“素位而行”一章,比亦常以自警。
今年有得意之事两端:一则弟在吉安声名极好。
一则家中所请邓、葛二师品学俱优,勤严并著。
第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近在军营,亦获虚誉。
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
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弟目下名望正隆,务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
倘围攻半岁,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官绅为第三义。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阻。
此次军务,如杨、彭、二李、次青辈皆系磨炼出来,即润翁、罗翁亦大有长进,几于一日千里,独余素有微报,此次殊乏长进。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
弟常常以求才为急,其阊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
书信第二段开头,曾国藩便说到自己今年有两件两件得意的事情,本以为是曾国藩在向家人亲族报告自己今年所遇喜事,然而,一段读完却发现两件事无一涉及曾国藩自己的成就。
古代封建社会“长兄为父”是对家中小辈的要求,更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年长的家族成员要求他们承担教育、培养的责任,从曾国藩的书信中我清楚的看到曾国藩作为长兄严谨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文章中没有所谓的矫揉造作、不饰辞藻,这只是一封信而已,但出自他之手,我们看到他对自己家族赤诚的关心与热爱。
一个家庭造就了他,他也造就了一个家族。
很简单的理由,他希望他的家族,他的父母,他的兄弟,他的儿子,他的叔伯能够很好地生活,能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面貌呈现在自己或者世人面前。
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与我的同辈们大多为独生子女,曾国藩当年对自己的弟弟的心情我们已经难以体会,然而,曾国藩对自己弟弟负责的态度并不过时,相反,它极其适用于我们。
在家,我们还有表堂兄弟姊妹;在校,我们还有学弟学妹;将来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还会有自己的晚辈,他们都需要我们去对其负责,以他们的忧烦为自己的忧烦,以他们的喜乐为自己的喜乐。
他在第一段的后半段又写到他关于名声的思考:只是虽然声望是好的,是令人陶醉并且让人极力追求的东西,但它可以依靠的同时又不能过于依赖,如果过于依赖,则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般,曾经好的名声让大家对你有极高的期望值,而如今,一旦你的名声稍有不正,则会谣言四起。
曾国藩虽然过去1《曾国藩家书笔记杂著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1在京城的百姓和官员当中也很有声望。
带兵以后也有些虚名在军队中。
但有开始好不一定始终好,行百里者半九十,有朝一日,声望一旦下降,人都会多多少少的产生怀疑。
你目前名望正高,为了保持你的名望,你务必要坚持不懈,坚持自己那样的治军的方法,有始有终。
治理军队,能打战,擅长打战是第一要义。
围攻一座城池半年,很艰辛,但是一旦被敌人冲突,导致失败,或者在战争途中受到小挫折,那么你的名声一个早晨的时间便下落了,所以说探验的方法,是以会战斗为得珠。
能热爱你的人民是治军第二要义。
古代知识份子将自己的名望看作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事情,特别是信奉儒学的儒生,他们大多穷尽一生为了考取功名,收获名声,为国做出贡献,有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见古人对名声的看重。
作为一名博古通今的中国近代大儒,曾国藩也是位看中名声人,但不同于一般人那样对名声如此狂热以至于不择手段的地步,曾国藩对名声更加理智,他对名声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好的名声的得到途径要求更为严格,他了解到得到好的名声是可贵的,好的名声让人受到尊重,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但更可贵的是将好的名声保持下去,即所谓: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本段也深刻揭示出持之以恒之难,得之者也难,失之者也易,军队打战围攻,持续数月,不为易事,然而,稍有不谨慎,之前的努力就全部付诸东流,则今望隳于一朝。
时时提醒自己,时时警醒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时时注意自己。
接下来两段便都是曾国藩对自己的弟弟的建议与教诲。
第三段的开头,曾国藩便阐述了自己的治军之道。
在攻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问曾国藩治军之道,曾国藩说了十个字:扬善于公廷,归过于私室。
何解?翻译成白话文即:在大礼堂表扬人,人越多越好;在单间里面批评人,最好密不透风!诚哉斯言!从心理学分析,每人都有自尊心,即便他(她)是襁褓中的婴儿,借鉴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理论,人的需求分五种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请注意,“被尊重”据第四层次,较高级。
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中常提的一句话是“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是尊重别人”,此为人际交往基本原则。
从一定程度上讲,脸面是人给的,同时也是自己挣得!美国汽车业巨子艾克卡在其自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译成汉语意思大概是:办公室里表扬人,电话里批评人!中西文化相通之处可见一斑!其实,从更高层面上讲,人性里面共性的东西很多,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肤色如何,信仰怎样......曾氏治军之法高超如此,是他结合他所读军事书籍和实战经验得来的,令人惊叹不已。
他的治军三义也是他从不断的战争实践中得来的,值得后世认真学习。
他在之后又写到关于精神智慧与磨练之间的关系的思考:精神这个东西越用越好用,一旦不用,就常常会逐渐萎靡,整个人从内到外变得懒散,因此积极磨砺自己的精神,不要因为肉体的疲劳而放弃对精神的要求;智慧越是苦越闪光,在逆境中,智慧往往能力挽狂澜,力挽狂澜的同时,当事者也会增长一份经验,智慧只有通过个人的修炼来得到长进,不可以因为偶遇挫折便急忙放弃。
之后,他在与弟弟的书信中谈到了他的手下的长进,在心中大力且真挚的夸奖了自己的部下,其情真意切,如果曾国藩的部下能够读到这封书信,一定会感激不已。
但对于自己,曾国藩却是在反思自己,丝毫未提自己近来的长进,书信的字里行间更加体现出他的谦虚。
古人讲求“精、气、神”的和谐统一与磨砺。
曾国藩关于精神磨砺的要求是,积极磨砺自己的精神,不要因为肉体的疲劳而放弃对精神的要求,人的肉体有时候会产生极限且这样的极限常常难以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而精神却不同,其之大,也可包含天地,囊括宇宙,其之坚韧也可以通过锻炼达到不可思议的境地,而对精神的锻炼并非朝夕之事,我们应该时时锻炼它。
智慧亦是如此,只有不停运用智慧,人的大脑才能更加灵活。
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可以通过他人的帮助与指导来获得,但智慧却只有通过个人的修炼来得到长进,是故圣亦圣,愚亦愚,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不喜欢思考,不愿意思考,懒于思考,是人与人之间产生智慧差别的原因。
曾国藩还讲了求才之道:现实中常有奇怪的现象,居于较高地位的人们寻求贤才,但他们却经常想要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不愿意用耐心和精力去找寻自己需要的人才,但是,当他们偶然真正见到了有雄才伟略的人才或者人才主动前来投靠他们时,那些统治者却又常常让人才去做一些琐碎不重要的事情,轻视他们,怠慢他们,甚至侮辱他们,这样的事情如同不让千里马驰骋于草原,却让他们在磨坊里拉磨;如同将雄鹰拘束在鸟笼里观赏,却不让他们尽情翱翔于蓝天,在草原上捕捉猎物一般,真是极具讽刺意味。
中国古代兵家,自从孙子这一古今军事奇才以来,没有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不认识到将才对于战争胜负乃至国家兴亡的重要性,所以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曾国藩在青年时期也是满身恶习、举止轻浮的浪荡公子。
但他后来经过深刻的反省,下定决心改掉毛病,但是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曾国藩痛下决定改正缺点,也给自己列了很多戒条,但是他还是常常犯老毛病,身上的轻浮和浮夸一点也没有改。
后来曾国藩拜在理学大师唐鉴门下学习修身之法,唐鉴告诉他,督促自己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
就在曾国藩挣扎于不断地下决心改正缺点和不断的犯错的时候,唐鉴又送给曾国藩一个字——静,帮助他彻底改掉了身上的老毛病。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传奇。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
在对子弟的为人教育中,他多次强调主敬恕。
曾国藩写的诗中有“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二语,他教育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谦虚代表着个人的品格,表示个人与他人相处能力程度。
越是谦虚的人,他或她与团体中的伙伴的关系越是和谐,谦虚也使人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现状,自己的缺点,自己的不足,让人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了解自己,搞清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骄傲是谦虚的对立面,是前进的大敌。
当一个人谦虚好学、扑下身实干,他通常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然而,骄傲了,他就会自满自足,他前进的脚步就被自己的情绪所拖累。
曾国藩,这个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大儒,虽然与今人相隔百余年,但他的做人智慧、用人智慧、治军智慧仍是我们一笔可贵的财富。
和文正公相识完了,已被他深深的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