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的礼貌原则看汉语的礼貌层级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礼貌是各社会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普遍推崇的一种社会美德,它也是维系人类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因此,了解并研究中西礼貌原则差异对减少双方误解, 交际顺利进行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礼貌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 但关于礼貌语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一)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早在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 就从戏剧的观点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贾玉新,1997),建立了礼貌模式。
他认为, 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二种。
“脸面” 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 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很显然,“面子功夫”是作给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
Goffman 同时指出,面子对于每个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人们在交际中都很关注的重要因素。
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20世纪60年代,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 (1975)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 该原则认为人们在所有会话中都应遵循质量, 方式和相关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提出后, 针对人们在会话中时常出现的故意违背某一准则的情况, Grice又增加了一条会话含义与之补充。
然而, Grice 的会话合原则与会话含义仍不能对语言本身的意义和语言的言外之力做出充分的解释。
koff (1972,1973,1975,1977)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礼貌三规则:规则一:不要强加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和地位不均等的场合, 如学生和老师, 雇主和雇员之间;规则二: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力地位平等, 但社会关系不密切的场合, 如商人与顾客;规则三:增进双方的友情;适用于好友, 恋人之间。
koff 的礼貌准则由于提出较早, 在范围上, 系统性上都较为笼统, 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 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要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只有跨越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语言就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
1 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Grace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是我们平时谈话时通常都要遵守的语用规则。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Gra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来著名的“礼貌原则”,弥补了合作原则在解释间接会话含义时的不足。
Leech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中无法解释的问题。
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
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出六类。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礼貌原则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这六条准则中,得体原则是最根本的一条。
因为得体原则用于指令,而指令是各种语言行为中最需要讲究礼貌,也是最能体现礼貌的一种行为。
礼貌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得体地使用语言。
这六项准则互相作用的社会目标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礼让。
也就是说说话者说话时利他程度越高,多把好处给对方,话语就越有礼貌,礼貌程度就越高。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和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在中国,礼貌用语中强调“尊老爱幼”“恭敬有礼”等概念,礼貌用语中会特别强调对上司、长辈和师傅的尊重。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强调“平等”“尊重合法权益”,礼貌用语中不会特别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
另一方面,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客气”“说话缓慢”“不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要求低调、端庄,爱护社会的公共形象,重视集体整体形象;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强调“友好”“礼貌”“平等”,更加重视个人的发言权,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度,允许个人在社交场合里表达自我,追求个人独出风格。
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的社交礼仪文化差异很大,这不仅体现在礼貌用语上的差异,也体现在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上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两种不同文化的规范,就可以在社交场合保持得体和谐的关系,避免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
中西文化中的礼貌探究

内容摘要
尽管中西方文化在礼貌用语上存在许多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例 如,中西方文化都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在东方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核心单 元,而在西方文化中,尽管家庭观念不如东方强烈,但仍然被视为重要的社会单 位。
内容摘要
此外,中西方文化都讲究实用性和效率。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注重细节和过 程,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结果和效益。最后,中西方文化都注重形象表达。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注重言辞和举止的文雅得体,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也注重 语言的恰当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2、社交礼仪:在社交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尤为显著。中国人注重群体 和谐,强调集体主义,因此在社交场合中,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是十分重要的。 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因此在社交场合中,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往往会得到 更多的重视。
一、中西文化中的礼貌差异
3、餐桌礼仪:在餐桌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注重排场和 面子,餐桌上的菜肴数量和种类都十分丰富。而在西方,餐桌礼仪更注重实用和 简洁,食物的分量适中,不会浪费。
中西跨文化礼貌用语是指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双方为表达尊重、友好 而使用的言语和行为。礼貌用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 交往的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恰当的礼貌用语能够化解文化冲突,拉近双方距 离,促进沟通与合作。
二、中西跨文化礼貌用语的特征 分析
1、表达方式
1、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在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中国人注重委婉、谦虚,往 往采用间接、含蓄的方式表达礼貌;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直接、坦率的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人受到表扬时,通常会表示自己的不足或他人的优点,以示谦虚;
内容摘要
总之,礼貌用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礼貌用语上存在着许多差异。然而, 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应当了解并尊重不同 文化之间的差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的对比与理解礼貌原则在任何文化中都是人际交往的核心。
它不仅代表着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建立和维护和谐关系的基石。
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中,礼貌原则各自有着独特的内涵与表达方式。
通过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首先,在定义上,中西方都强调礼貌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然而,在具体表达上,双方存在微妙的差异。
西方的礼貌更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而东方的礼貌则更注重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礼仪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尤为明显。
例如,在见面和道别时,西方人通常采用握手的方式,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鞠躬或点头。
这种礼仪的不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也反映了双方对于人际交往距离的不同理解。
此外,在赞扬方面,西方人倾向于直接表达,而东方人则更为谦虚,避免过于夸大的言辞。
再来看礼节习惯,东西方的差异也十分显著。
在公共场合,西方人注重个人空间,而东方人则更注重群体和谐。
这种差异在言谈举止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西方人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平等,而东方人则更注重社会秩序和群体和谐。
交际用语方面也存在差异。
例如,“谢谢”在英语中是表达感激之情的常用词汇,而在汉语中还可以用于表达敬意或赞美。
这种差异反映了双方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对方的交际策略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习惯,以避免误解或冲突。
通过适应和融合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总结以上内容,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存在许多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双方是互相对立的。
相反,通过比较和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彼此的文化特色,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于建立互信、促进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方表达时的礼貌原则

最使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感到困 惑的是双方在别人家做客后,告别时所 使用的礼貌用语存在惊人的差别,如西 方人会说: “Thank you so much for a wonderful evening”,而中国人会说: “实在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I am so sorry, I have given you so much trouble)。西方人使用感谢语来表示礼貌, 而中国人则使用道歉语来表示礼貌。仅 此一例,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即可见 一斑。
我国学者顾曰国提出了中国文化中的礼 貌特征, 即尊重、谦逊、热情、文雅。
尊重, 就是自我尊重和赞赏对方; 谦逊, 表现为贬己尊人; 热情, 表现为关心、体贴、好客; 文雅, 指举止、谈吐得体大方。 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 己的礼貌准则,具体表现在存在一定的差 异。笔者认为, 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貌表现 的差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又如请求对方帮助, 在西方, 不管事大事 小, 不管对方与自己是上下级关系、师生 关系或亲属关系, 或别的什么关系, 都会向对方表达感激, 说“Thank you”, 否则就是不礼貌的。中国人则不一样, 一 是不常表达感激, 认为说“谢谢”是客气; 二是会区别事大事小和关系的上下、尊 卑、亲疏远近。一点小帮助, 无需客气; 上对下、尊对卑及亲属之间, 也无需客气,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 一般都不说“谢谢”。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逻辑, 注重 分析, 重理性。亚里士多德把演说的篇章 概括为: 开头、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结 尾。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线形的,
说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 把话题放在 最前面, 先表达中心意思。中国人受儒家、 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 的影响, 重视悟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所 以汉语重顿悟、讲含蓄, 语言有一定的模 糊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自觉、具体为 特征, 思维活动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 展。如中国人打电话, 通常开始都不谈自 己的意图、目的( 除了急事重大的事情 外) , 而总是谈些关心对方的话, 最后才说 出打电话的真正目的, 而西方人则习惯于 开门见山, 先说出打电话的目的和要谈的 正事, 然后再细说和谈些其它的事。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文化礼貌是各种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合作和友好交流。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本文将分别从中西方的尊重对方、言辞礼貌、社交礼仪和态度谦和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尊重对方在中西方社会中,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原则。
然而,在表达尊重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中方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长辈和上级、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隐私等方面。
在中方社会中,尊重长辈和上级被视为一种传统的美德。
人们会特别注意对待长辈和上级,遵循适当的礼节和称谓用语。
此外,中方人士通常会在讨论或决策时,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和听取意见。
同时,中方人士也尊重他人的隐私,不会过问他人不愿意透露的私人信息。
而在西方社会中,尊重他人主要表现为尊重个人权利和选择、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等方面。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权利被视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
因此,人们会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不会干涉他人的决策和行为。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也注重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不会过分打扰他人或询问他人不愿透露的私人信息。
二、言辞礼貌言辞礼貌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文化会对交流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要求。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中方人士通常会使用含蓄和间接的说法,以避免冒犯他人。
此外,中方人士在交流时也会使用一些客套话和敬语,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直接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西方人士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在交流中通常比较直接和简短,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客套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文化中对待他人的方式和态度。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社交活动中的亲密和热情。
在社交场合中,中方人士通常会主动向他人问候、打招呼和寒暄,以展示友好和尊重。
此外,中方人士还会注重礼品的赠送和接收,视为对他人的尊重和感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l a t , i o n Ma xi m) 和 方式 准 则 ( Ma n n e r Ma xi m) 。尽管 合作 原 则
。
人们常常把礼 貌的 目的貌现象 ( 1 9 9 0 ) ” 与“ 礼貌 、 语用 与文
化( 1 9 9 2 ) ” 受到 了学界极 大 的肯定 和较 多地 引用 。顾 先生
会或人际功能 , L a k o f ( 1 9 8 9 ) 是这样定 义 礼貌 的 , “ 礼貌可 以
Vo 1 . 1 3 No. 6
No v . 2 01 3
2 0 1 3年 1 1月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7 0 8 ( 2 0 1 3 ) 0 6 - 0 0 7 1 03 -
从 西 方 的 礼 貌 原 则 看 汉 语 的 礼 貌 层 级
李 宝芳
( 忻州师范学院 外语系 , 山西 忻州 0 3 4 0 0 0 )
在语用学领域 是 一个 突破 , 但 它 依然 不 能够解 释 所有 的会 话 。于是 , L e e c h在 1 9 8 3年 补充 和完 善 了合 作原 则 , 并且 提
出了礼貌原则 。他 给礼貌原则赋予了具体 的六准则 : 策略 准 则( T a c t Ma xi m) 、 慷慨 准则( G e n e r o s i t y Ma x i m) 、 赞 扬 准 则
被定义为缩小话语 冲突的一种方法。 ”
提 出了如下 中国式礼貌五原则 , 它们 分别是 : “自卑而 尊人”
与贬 己尊人准则 、 “ 上下有义 , 贵贱有 分 , 长幼 有等 ” 与 称 呼 准则 、 “ 彬彬有 礼” 与 文雅 准 则 、 “ 脸” “ 面子” 与求 同准 则 、
“ 有德者必有言 ” 与德 、 言、 行 准则 。
问题 之前 , 我们先 将 回顾一下本领域 内的前期研究状况 。
一
二、 汉语 礼 貌 层 级 的简 要 分 析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 同的传统与价值观 , 而这将形成 礼貌
原则 的不 同形式 以及 对其 的运用。 中国是 一个有 着千年 历 史文化 的国家 , 正是这种丰厚 的文化带来 了复杂 的汉语 礼貌 层级 。我们 已经对英语的礼貌层级有所了解 , 因此有必要 为 汉语 的礼貌层级描绘一 个图表来 进行英汉 语礼貌层 级 的对 比( 如图 1 所示 ) 。
消极面子 ( n e g a t i v e f a c e ) 。随着进 一步 的发展 , G r i c e的 合 作 原 则( C o o p e r a t i v e P r i n c i p l e ) 和 L e e c h的 礼 貌 原 则 ( P o l i t e n e s s
t 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 J
ii ]
P r i n e i p l e ) 在西 方文 化 中起 着越 来 越重 要 的作 用。G r i c e认
为, 在交际过程 中 , 交际双方之 间存在 着四个准则 : 数量 准则
、
国 内外 的研 究 现状
西方 文化 中对礼貌 的研 究最早 可 以追 溯到 1 9 6 7年 G o —
f ma n的 “ 面子行 为理论 ” ( f a c e b e h a v i o r t h e o r y ) , 此 理 论 建 立
了礼貌 的模式 。在 G o f m a n “ 面子行为理论 ” 的启发下 , B r o w n 和L e v i n s o n于 1 9 7 8年提 出了“ 威胁 面子的行为 ” ( f a c e — t h r e a t — e n i n g a c t s ) 的概念 , 并将面 子分为 积极面 子 ( p o s i t i v e f a c e ) 和
关键词 : 礼貌原 则; 礼 貌 层 级
摘
要: 不 同的文化 背景 下蕴含 着不 同的传统和价值观 , 这将 带来对礼貌策略的不 同理解和运用 , 因此非常有
必要 了 解 一 下 英 汉 语 之 间的 礼 貌 层 级 的 不 同之 处 。通 过 回 顾 关 于礼 貌 原 则 的 前 期 研 究 成 果 , 从会 话 、 与 对 话 者 的 关 系和 信 息 三 个 维 度 , 通 过 大 量 实例 来 简要 分 析 汉 语 的 礼 貌 层 级 , 以便 我 们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中更 好 地 相 互
理解 。
中图分类 号 : G 0 4 文献标志码 : A
礼貌 是一 种社 会文化现象 , 通 常被定义为对他人 的体 贴
与 理 解 。 因此 礼 貌 被 视 为 维 持 人 类 交 际 的 基 本 社 会 准 则 之
一
年代 , 也就是语用学被引入中国的时候 。一些学者格外关 注
中国的礼貌现象 , 该领 域最著名 的学者 当属顾 日国先生 。他
众所周知 , 不 同的文 化 背景 下有 着 不 同 的传 统和 价值 观, 这将形成对 礼貌策略 的不 同理解 和运用 , 因此 有必要 探
讨 一 下 有 着 深 厚 文 化 底 蕴 的 复 杂 的 汉 语 礼 貌 层 级 。 本 文 主
要从文化 的视角来讨 论与分 析汉语 的礼貌 层 级。在探讨 此
第l 3卷
第 6期
河 北 联 合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U n i t e d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