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一)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姓名:学号:1119033112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班级:11历史教育指导教师:张文凤摘要曾国藩作为清代三杰之一,头载“中兴名臣”的桂冠,是清代一位力拔山兮的人物。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写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把《曾国藩家书》作为子女的必读书目,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影响之大。
另一方面他率领湘军残酷的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使腐朽的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因而落得一个“曾剃头”的名号。
他的历史功过至今也没有盖棺定论。
但是他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曾国藩是清末最后一位大儒,尊奉孔孟之道,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纪泽.纪宏以及诸弟的家书中,通过曾国藩的家书来研究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总结其成功的教育经验,对于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仍然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思想;影响;现代意义Abstract Keywords目录摘要 (2)1、绪论 (5)2、曾国藩家庭庭教育思想来源 (6)2.1传统文化的影响2.1.1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2.1.2中国传统家训的吸收2.2湖湘文化的熏陶2.3良好家风的继承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 (9)3.1、孝 (9)3.2、严 (9)3.3、勤3.4 俭3.5 和4.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就 (13)5.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4)5.1、推崇孝悌仁爱 (15)5.2、保持勤俭节约 (15)5.3学会谦虚谨慎5.4端正读书动机5.5、敞开心扉做子女朋友 (16)结语 (18)参考文献 (18)1、绪论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名的人物,著名学者章太炎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伟大领袖毛泽东则认为德业诸全,功德圆满,近乎圣贤:“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
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
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
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
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论曾国藩的家教思想

德育建设教育,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政治教学目的。
政治相较于其他学科,需要学生有缜密的思维模式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帮助政治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初中生对政治内容也能更好的吸收消化。
(二)适应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但是如果社会大众的道德素质却没有得到提升,也是一个国家的缺失。
特别是对于学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如果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三观都出现了偏差,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网络上的各类信息充斥在初中生的生活中。
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不得到提高,其学习成绩也不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能够帮助初中生从内心加收思想教育熏陶,力争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品格,这样初中生对学习也有能有更好的认知,学习过程才能够效率和效果。
例如在学习《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教师可以先请同学讲授一些自己做过的服务社会的事情,谈谈自己是否获得了社会认同感和自身价值是否得到的提升,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这样也是对学生优质社会行为的表扬。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统的政治教育只是教师拿着课本念课本上的内容,这种教学形式根本起不到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上的效果,那么在新时期下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下,就需要提高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
为了达到实现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平台,将政治课堂转型为思想情感交流,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接受政治思想教育。
政治教师在制定课堂方案时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毕竟学生才是接收政治思想内容的部分,学生如果不能够发挥出政治教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得不到提高。
政治教师需要端正政治教学观念,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真正的内心活动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多加鼓励,这也是能够促进学生对政治课堂的喜爱。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心得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心得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深刻家庭教育观念的家长。
他的家庭教育心得,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子女,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曾国藩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价值观建立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他家庭教育的一些核心观点: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曾国藩强调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他认为,家长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因此,家长应该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勤奋努力,这样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注重品德教育曾国藩认为,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他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谦逊、节俭和勤奋等品质,认为这些是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曾国藩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
他认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足。
因此,他倡导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实践,学以致用曾国藩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在家庭教育中,他提倡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曾国藩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在家庭教育中,他主张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兴趣,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盲目追求成绩和排名。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曾国藩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他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他提倡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总结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心得,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教育理念,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借鉴曾国藩的教育经验,注重品德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同时注重实践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作者:李晓敏来源:《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06期曾国藩是清代的大儒学家,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其文化思想包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1.“孝友”为德教之首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孝”,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2.修身以达“天德”人们对“天德”这一概念的阐释颇多,有的强调以“天”为本体;有的强调以“人”为本体。
曾氏将两者的阐释合二为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
二、曾氏家教思想的现代意义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1.曾氏德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认为首先应教会子女如何做人, “先成人,后成才”。
“人”是教育这一庞大系统工程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2.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曾国藩非常重视家教。
这种严格的家教又造就了一个兴盛不已的曾氏家族,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钧、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现代很多人都忽略了家庭教育,总认为学校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
其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者中首当其冲的还是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
3.曾氏家教思想启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源泉他用承载着传统文化思想的信条和经验来教育其子女。
曾国藩家教思想初探

xx家教思想初探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中,虽然忠于封建王朝,仇视太平军的思想特别突出,但也很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诸如在教导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有许多可取之处。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曾文正公家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等。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体现了他至深至高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一、xx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1、祖传的治家之法。
其祖父曾玉屏善于经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治家之法,为“八字,三不信”。
八字的具体内容是:考,即诚修祭祀xx。
xx,即善待亲族邻里。
早,即每天早起。
扫,即打扫屋室、院落。
书,即要多读书,刻苦读书做学问。
蔬,即要自己种菜。
鱼,即养鱼。
猪,即养猪。
三不信是:曰僧巫,曰地仙,曰医药,皆不信也。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向子弟灌输这些内容并身体力行,率先贯彻之。
2、曾国藩的治家之法。
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写给儿子纪泽、纪鸿的家书中指出:“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
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总结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总结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家风和家训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崇德修身、勤俭持家、忠诚报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下面将以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为主线,总结其核心内容。
一、崇德修身曾国藩强调崇尚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最重要的。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他对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的重视。
他主张要以德为本,注重修身养性,做到“以廉自持,以孝自重,以忠自慎,以勤自励”,以此来塑造一个好的家庭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二、勤俭持家曾国藩非常注重勤俭持家,他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应该贯彻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勤俭之本,储蓄之道”,并说“家有一日之粮,当节约三日之用”。
他主张家庭成员要从小事做起,做到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和财物,这样才能保持家庭的稳定和繁荣。
三、忠诚报国曾国藩一生都致力于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强调忠诚于国家和民族是每个人的责任。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忠于国家,报效社稷”,并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他认为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荣誉都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怀有忠诚之心,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尽自己的力量。
四、教育子女曾国藩非常注重教育子女,他认为教育是家庭的重要责任。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教导子女,传承家风”,并说“子女贵行,不贵言”。
他主张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要注重实际行动,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美德,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勇于担当曾国藩鼓励人们勇于担当,他认为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才能有所作为。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事业担当,勇往直前”,并说“无所畏惧,力行不辍”。
他主张每个人都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不退缩不放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品格,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家风家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

曾国藩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分析曾国藩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开国名臣”。
不仅如此,他在家庭道德教育方面也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和方法。
本文从家庭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进行分析。
首先,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顺承家教,外不失礼,内不失人,三人之交备。
”(《曾文正公全集》)。
在曾国藩看来,优秀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还可以让人懂得如何行为得体、为人处世,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其次,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以身作则。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品德往往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行为树立榜样,让子女从自己身上学习正义、诚信的品质。
曾国藩说:“古人有言,言不由衷,毫无可取。
身为父母,须行事多端,自然能感得真。
不谓言语不可用,只是著办不力。
”(《曾文正公全集》)。
这也是曾国藩倡导的“三从制度”之一,即为父母鞠躬尽瘁、言传身教,为子女做出榜样。
第三,曾国藩强调家教是一种持久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不断巩固和加强。
他认为,家庭教育是人格形成的基础,需要从小灌输,适时加强,直到成人。
他指出:“蒙童之时,宜劳其心,壮岁之时,宜劳其体,适合孩子的性格,因材施教,不可失时机。
等孩子成年后再去教育就迟了。
”(《曾文正公全集》)。
因此,曾国藩与妻子共同辅佐子女的家庭教育,注重个性发展、适度竞争、思维自由,尤其重视儒学课程以及对于孩子自信、独立自主、责任感等品质的培养。
最后,在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中,还是有一点家长霸道的味道。
其实这也是受到时代背景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曾国藩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因此传统的家长式教育方式依然存在。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方面推崇孝道,要求孝顺父母。
对于家长的话语,孩子必须遵从,禁止直接反驳,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中凝聚着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
他倡导良好的家庭教育,强调以身作则和从小培养,并注重以实际行动和久久为功的方式展现家长的责任和担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一)
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氏家教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曾氏家教思想昭示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曾氏家教思想启迪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率湘军残酷地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腐朽的晚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也因而落下了一个“曾剃头”的名号;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
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
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
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同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这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
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人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人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历履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氏是参透了这一道理的。
他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这与他人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家人的。
他深知家族要兴旺发达,要长盛不衰的道理:“……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孔子的《论语》,它是儒家思想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成为曾氏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生,复杂诡异的官场宦海的至理箴言,也是他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是“调和汉宋,博采众长”的学术思想。
此处讲的“汉宋”是指儒学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个学术流派,“汉”即汉代儒学,其特点是重视对五经的考证;“宋”即宋明理学,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
对于懦学内部的各种流派,曾氏力持博采众长,无所偏倚的态度,因此他申明:“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
”除了儒学,他还吸纳了墨家、道家的思想,他特别推祟老庄的道家思想,列庄周为圣哲贤人,盛赞其才,屡予征引。
甚至对与儒学分庭抗礼的法家他也能择善而从,他对法家思想的吸收,这也许是作为儒家“仁、义”思想信守者的曾国藩而日后为何会成为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剃头”的最好注脚了。
曾氏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既表明他治学的博大胸怀,更是其家庭教育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三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
曾氏在学术上整合了各家各流派的思想,他这种吸收众长不是毫无原则的,其基本出发点就是经世致用,不论哪门学问、哪个流派,都要讲求在实际人世生活中践行的效用,这是曾氏所特别看重的。
他认为治学应当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若志
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这种治学态度便是他笃于实践、勤恳踏实的实务精神的体现,更是他教育后代为人处世、治学为官所遵循的指导思想。
四是“治国、平天下”为其人格理想的必然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自觉,这是儒家的优秀传统。
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就是其所谓“大丈夫”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仁人志士品格的形成,“浩然之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自然也影响到了曾国藩。
他是很富有民族忧患意识的,面对着积贫积弱的当时之旧中国,一再发出建立机器局,派遣留学生等倡议,主张学习西洋科学技术,这种主张在顽固保守、固步自封的晚清统治者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将会受到朝野方方面面的排挤和打击,而他不顾个人成败得失和性命安危,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并亲自参与,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而这种勇气就源于他对“治国、平天下”始终有强烈追求的理想人格。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也成为曾氏家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子孙后代们爱国主义思想的铸就。
在这方面,他儿子曾纪泽就是一个典范,为收复新疆伊犁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清朝政府外交史上的唯一胜利。
曾国藩的博学源于他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习惯。
曾氏自幼励志学习,广泛阅读,且勤作笔记,就是到他宫运亨通、地位显赫时也未曾停止过,读书是他每日必作的功课,如此勤奋研读古代书籍,如此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他能博览群书,遨游于书海之中,并能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获取历代圣贤之灵气,融合自己颇有见地的思考,从而化为具有他自己独立人格品位的人文思想体系,以儒学为核心融汇众家之精要的传统文化便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头。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
曾国藩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可谓是“诲人不倦”,从为人、为官到为学全方位地加以教导,这集中体现在他写的一封封家书中,家书是他对家人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从中折射出他颇有独特之处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揉合儒、墨两家的德教思想
儒家历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
作为近代有名的儒家硕学,曾国藩也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一向主张德才兼备,甚而他更为注重的还是德这方面,认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
才即其枝叶。
”
1,“孝友”为德教之首
“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数千年来,遵守孝道就是中国传统家教思想的核心内容。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孝敬父母更是儒家思想所一贯倡导的传统风尚。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又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儒家把“孝悌之义”作为德教的基础内容是为了实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教育目标和“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社会理想。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个“孝”字,他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他认为孝敬和友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祥瑞的体现,是家庭能兴旺发达的根本。
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在其他事情上未必全部能应验,只有在只要孝悌友爱就立即获得吉庆,不孝悌友爱就立即招来灾祸这个问题上,没有不应验的。
曾国藩反复告诫诸子弟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因为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而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不仅是一个
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2,修身以达“天德”
历来人们对“天德”这一概念的阐释颇多:“天德”者即“性也”,这源自《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的“性之”二字。
而荀子在《劝学》中云:“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认为“天德”乃天体运转生生相息之特性。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圣人天德,曷?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
”认为“天德”意为自然宇宙之规律,只有对自己处事谨慎、严格要求即“言慎求之”的人才是圣人,才能达到顺乎天地宇宙万物之内在规律的至高境界。
明代阳明学的核心人物王龙溪说:“刚健中正纯粹,天德也。
”两者的阐释着眼予以“天”为本体,强调人之一切行为要顺应天性;而后两者的阐释着眼于以“人”为本体,强调要达到“刚健中正纯粹”的理想境界之人性。
后学多将以上两者的阐释合二为一,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而达到这种至高境界是要经过严格的修身养性的,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