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有方的曾国藩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曾国藩学贯古今,见多识广,不仅齐家堪称典范,而且在教子育人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

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教之以其法”。

那么,曾国藩有哪些成功的教子经验呢?他的一套教子经验,对于今天年轻的父母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句教子格言,五条教子原则。

一、三句教子格言格言一: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

所谓“成龙”,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做官或发财。

但是,做官与发财是不可求的,不是你想做官就做官,你想发财就发财。

做官与发财,首先靠本人的基本素质,即才智和能力;但是光靠才智和能力还不够,还要靠机遇,没有机遇,你才能再高也是枉然。

用哲学原理说,就是“内因”加“外因”。

“读书明理”的过程就是造就良好素质、增强才智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善“内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的;然而“外因”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它是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

所以说,曾国藩对子女“只求读书明理,而不求做官发财”的期望是明智的,恰当的。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进身入仕的阶梯。

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它看得相当重。

他的儿子纪泽、纪鸿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去信说:“或中或不中,都无甚关系”。

父亲的这个态度,无疑会给孩子减轻许多压力。

“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必过高、应当恰如其分的意思。

这一点也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

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比较迫切,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不管孩子的天资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学习基础怎样,一心巴望孩子能考进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将来好出人头地,就不恰当地给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过重的压力。

然而,物极必反,当孩子感到家长的要求过高,管束过于苛刻时,就会消极抵制,阳奉阴违,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实践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他注重对孩子品德的培养,以及对知识的追求,其家庭教育故事充满了智慧和教诲。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他的父母虽不识字,但非常重视教育。

在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深远。

他的父亲曾麟书虽是农民,但对儿子的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从小就教导他要勤奋学习,诚实做人。

曾国藩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继承了父亲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勤”字当头,认为勤能补拙,勤能成才。

他要求孩子们早起晚睡,勤于读书,勤于思考。

他曾说:“读书如种田,不勤则荒。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勤奋的重视。

除了勤奋,曾国藩还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学识更重要。

他教育孩子们要诚实守信,要谦虚谨慎,要尊重他人。

他常说:“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曾国藩还特别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

他鼓励孩子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行者。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实践的重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故事,不仅仅是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品德的培养,注重实践的锻炼,注重知识的学习。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故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鼓励孩子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曾国藩家风故事简短概括

曾国藩家风故事简短概括

曾国藩家风故事简短概括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正直谦虚,注重家风建设。

他的家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勤俭节约:曾国藩认为“家教之本”就是勤俭持家,他从自身做起,一家人共同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和物品。

2. 诚信守信:曾国藩注重诚信守信,言出必行,言行一致,他经常说:“仁者无欺,义者无贰。


3. 重视教育:曾国藩十分重视教育,他不但自己勤学苦读,还注重教育子女和家人,使家人都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

4. 尊重长辈:曾国藩十分尊重长辈,对待父母、祖父母都非常孝顺,也注重家族间的尊重和团结。

5. 爱护下人:曾国藩注重爱护下人,他鼓励家人善待下人,尽量让下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这些家风不仅在曾国藩一家中体现,也影响到了曾家的后代和周围人。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在教育子女后辈上,曾国藩的苦心孤诣、以身示范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百多年来,曾氏门庭名人辈出,多有所成。

曾国藩三个儿子(曾国藩长子早天,次子纪泽、三子纪鸿),五个女儿,在他的教诲下均秉承了好学、勤奋、俭朴、孝悌的良好家风。

在读书为明理的家教影响下,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只参加了一次乡试后,就专心攻读外文,阅览大量的西方著作,悉心学习西方文化,在外交方面显示了他的才干,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

次子曾纪鸿,专攻天文、算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曾国藩的女儿,在家风家教的熏陶下,出嫁后都是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

尤其是曾国藩最疼爱的“满女”曾纪芬嫁入衡山聂家后,秉承勤俭美德,丝亳没有千金小姐的娇纵习气,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使聂家门庭不断兴旺发达。

孙辈以后,曾国藩的后人依然人才辈出。

曾广锋,是曾纪泽的长子,跟随父亲出国期间刻苦学习外语,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后曾任京师大学堂译文馆总办,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

曾广钧,是曾纪鸿的长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23岁便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被称为“翰林才子”。

曾国藩的直系后辈,到第四、五代时已达140多人,大都在学术、科技上有所成就,没有出过一个纨绮子弟。

曾约农,少年时期便远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后倾尽全力投身教育事业。

曾宝荔,知名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

1918年,她创办长沙艺芳女校兼任校长,曾多次出席世界性的教育会议。

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曾氏族人。

曾国藩四位弟弟的后辈也多秉承曾家勤劳、俭朴、孝悌的家风,不论是读书、为官都有所成。

曾纪梁,是曾国藩大弟弟曾国潢的长子。

13岁时,便与堂兄曾纪泽每天徒步8里去九峰山上的之定慧庵读书。

咸丰末年,曾纪梁顺利考中秀才,但因有乡人曾戏言“曾氏家门鼎盛,县官每次送秀才一位“,便即易名,用学名怀柳再次参加县试,并再次中试。

此外,曾纪渠、曾纪瑞等也是曾氏后辈中的佼佼者。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八句话和八个字概括:第一是'八'句话,便是八本堂.咸丰十年二月,正是曾国藩反守为攻的大战初年,这位统兵大帅,却一面辑录经史百家杂钞, 一面作书寄家,名其所居曰"八本堂":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第二是'八个字', 便是"书, 蔬, 鱼, 早, 扫, 考, 宝"八字家规. 后人曾戏称为治家的八宝饭.书: 就是读书. 古之传统家庭,必有一祭祀祖宗的神龛, 设于堂屋的正中. 神龛两侧, 必然张贴一幅对联:"把祖宗一炷清香, 必诚必敬; 教子孙两条正路, 宜读宜耕."蔬: 就是蔬菜. 曾星冈曾说: 凡蔬菜手植而手撷者, 其味弥甘.鱼: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天机活泼, 正是一种兴旺气象.猪: 粮多猪多, 自给自足.早: 就是早起,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扫: 就是扫除, 包括洒洗.考: 就是祭祀.宝: 就是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常常教训儿子说:“予不愿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学为圣贤,全由自己做主。

”“官阶日益进,心忧日益深。

”清代学者纪晓岚的这句话,曾国藩大概体会得尤其独特,在别人或许会觉得虚伪,在曾国藩却句句是泪!曾国藩说他“无处不忧心,无日不惧祸”,“所过之处,千里萧条,民不聊生”,他一定体会到了曹操写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的心境,不然,他能说出这样的话吗?处在乱世,身居高位,掌握着广大军民的生杀大权,几乎是人生的一大不幸。

曾国藩觉得自己才识浅薄,却久居高位,为了避免大灾大难,所以他才兢兢业业,不图安逸,崇尚勤俭,讲求廉矩。

他以为只有这样才是载福之道。

这是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愿意做到的事。

这正如赵鼎所说:“凡在仁宫,以廉矩为本。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学、藏修与息游结合起来,以巩固所学。

正业、藏修是指学校教授的每个学生必须要学习正课,在当时主要是指琴瑟、诗文、礼仪等。

居学与息游则是指学生课外的爱好、活动、作业与练习。

《学记》强调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要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修自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课外的自修自习对于巩固正课学习以及加深正课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3]37-38《学记》认为若是课外不用功练习乐器,课内就学不好乐;若是课外不练习歌咏,课内就无法深刻地理解诗;若是课外不练习洒扫进退应对这些杂事,课内就无法很好地学习礼。

操缦、博依、杂服都属退而息时的居学,平时加强它们的练习,则能对安弦、安诗、安礼等正业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课外的自修练习需要在课内学习的指导下展开,但要达到技巧熟练炉火纯青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则主要还是依靠学生在课外的自修练习。

课外自修自习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与正课相配合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藏时可以修其业,在息时可以游其艺,避免僵硬刻板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式。

以居学促进正业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为有趣、生动。

在娱乐活动的同时进行学习,学生会在学习时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学习更加主动、深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即使是离开了旁人的督促,也不会改变已经巩固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志趣。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之中的能力。

3.学不躐等。

《学记》还认为不能超越次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主张学习应该是从简单易懂的开始入手,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及繁、由抽象到具体的原则,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断地在进步,产生成就感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由乐学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学原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学原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学原理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原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立德为首要目标:曾国藩强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立德教育要以身作则,父母应该以高尚的道德榜样引导子女,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2. 注重知识的传授:曾国藩注重培养子女的学问修养,他提倡从小培养读书学习的习惯,重视教育子女的责任。

他自己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榜样,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才干,以便能够对子女进行更好的教育。

3. 重视思想教育:曾国藩认为,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子女。

他提倡父母应该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启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培养独立见解和判断力。

同时,他也强调要引导子女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能够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稳定的心态和正确的行为。

4. 培养自律的品质:曾国藩主张培养子女自律的品质,他认为纪律和自律是成功的关键。

他强调子女要训练自己的意志力,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纪律,要有恒心和毅力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5. 重视实践教育:曾国藩主张将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他提倡家庭教育的同时要
注重让子女亲身实践和实践经验。

他鼓励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这些原理反映了曾国藩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独特观点,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倡的立德、知行合一等原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的良好家风与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良好家风与家庭教育

曾国藩的良好家风与家庭教育清末,曾家家风无论在以封建儒学为中心的书香门第中,还是以勤俭为根本的耕读家庭中,都是堪称楷模的。

曾国藩的高祖应贞(字元吉)终生以勤劳致富,常常告诫子孙:“勤俭立身”“,耕读保家”。

其曾祖父竞希一生克勤克俭。

祖父玉屏(字星冈)“少耽游惰”但却能“立起身责”,“幡然悔悟”,“自是终身未明而起”“,讲求农事”。

由于他本人“早年失学,壮而引为深耻”决心让其子孙读书,猎取功名,因而对子弟督责甚严。

曾玉屏治家极严,他创立了一些家规,要求家人必须遵守,如“男子耕读,女必纺织”。

曾玉屏的为人、治家都给青年时期的曾国藩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曾国藩对其祖父非常崇拜。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困苦于学,转而发愤教督诸子,把光大门第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兄弟身上。

出身于耕读世家的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不仅成为他发愤读书,追求名利的动力,而且成为他思想品德的渊源。

可以说少时的家风造就了他一生的品行秉性。

他也继承和发扬了家庭传统。

他把家训归结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早扫,就是早起和扫除;考就是祭祀,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意;宝就是睦邻,要做到邻里之间“患难相顾”;书,指读书明理;蔬、鱼、猪也就是种菜、养鱼、养猪。

他把此作为家训的内容之一,教育诸弟子侄,并希望世世代代守之。

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定出了“不晏起,勤打扫,好收拾”的戒条,也要求家中子弟皆以“贪睡,晏起”为戒,以“早起,洒扫”互勉。

他严格要求子弟,主要是防止子弟们好逸恶劳,染上纨绔习气。

他强调“家中养鱼、养猪、栽竹、种菜四事,皆不可忽”。

这样一来“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处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曾国藩后来虽为高官,但他仍坚持“书蔬鱼猪”的传统教育。

在继承先人的基础上,曾国藩根据时代及家族生活方式、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构建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家训体系,从而将中国传统家训特别是仕宦家训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新发展有:1.耕读为本,耕读优于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对于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这里姑且不论,但他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和做法,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

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

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谦”、“恕”等。

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

为此,曾国藩反复教育子弟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眠食有恒,耕作时习。

曾国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为求达上述目标,曾国藩有一整套教育子弟的方法。

训诫,是曾国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家教方法。

他把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直接地教导、告诫子弟,明确要求子弟为或不为,开诚布公,循循善诱。

他常把一些对子弟的要求通过警句和隽语的形式加以概括,以期引起子弟的重视。

如“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娇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这些高度凝练的概括,自然容易为其子弟所熟记和践行。

通过对祖宗嘉言懿行的称赞,令子弟弘扬祖德,也是曾国藩教育子弟的方法之一。

曾国藩的祖父颇有一套治家之法,致使家业兴旺。

对此,他深为敬重,信守不移。

他将祖父相传之家法概括为“早”(早起)、“扫”(洒扫)、“考”(祭祀祖宗)、“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作为治家之道的八字诀,叮嘱家人时时留心,躬身实践。

实际上,像曾国藩家族这样的豪门大户,其成员干活多少是无关紧要的。

曾国藩认为关键是要形成一种勤俭持爱的风气,养成勤俭致富的习惯,这
样才能家运兴盛、家风融融、和乐太平。

曾国藩时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剖析,把自己行为的对错得失告诉家人,以作为曾门子弟的借鉴,这也是他家教的方法之一。

他曾给儿子写信,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说:
“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则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

至要。

”对家人的缺点错误,曾国藩能直接批评,使受批评者因受到指责而感到羞愧。

他曾批评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批评澄弟“满腔骄傲之气”,批评六弟、季弟较懒,批评曾纪泽写字笔力太弱,看书成诵者太少,举止也不厚重。

批评之后,他还能指出改正的方向,态度严肃中肯且平和,令家人心悦诚服。

曾国藩之所以如此注重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究其原因,与他的文化素养和人生态度有关。

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后受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专治理学,以理学为正宗,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伦理道德,已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

与此相应,他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因而对家人也有严格的要求。

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尽管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但他对子弟的要求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其教育子弟的具体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