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曾国藩,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的家风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曾国藩的家风故事,不仅是一段家族传承的历史,更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楷模,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曾国藩家风故事的第一则,是关于孝道的。
曾国藩自幼丧父,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他从小就懂得孝顺,对母亲孝敬有加。
他曾说,“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
”这句话也成为了他一生的信条。
他的孝道精神感染了家人,也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成为了家族的传统美德。
其次是曾国藩对教育的重视。
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对子女言传身教。
他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不断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勤奋好学。
他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种家风影响了曾家后人,也使得曾家子孙成为了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才。
曾国藩还以身作则,注重家教。
他自己勤奋好学,一生不倦,不断励志向上。
他的精神影响了家人,也成为了曾家的家风。
他常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家风也激励着曾家后人,不断追求进取,励志奋斗。
曾国藩还注重家族和睦。
他倡导家庭和睦,亲如一家。
他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是最重要的。
”这种家庭和睦的氛围也成为了曾家的传统,使得曾家子孙团结一心,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家风故事,不仅是一段家族传承的历史,更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楷模。
他的孝道精神、对教育的重视、以身作则、家族和睦等家风,都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这些家风也成为了曾家的传统美德,影响和激励着曾家后人不断追求进取,勇往直前。
曾国藩的家风故事,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箴章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箴章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与军事家,也是一位重视家庭教育的父亲。
他的家训经典包含了许多箴言和教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曾国藩家训中的经典箴章:1. 勤俭节约:“勤于勉学,俭于用钱,爱精思细虑,喜有余庆。
”曾国藩强调勤奋研究和节约开支的重要性,提倡思考和庆祝节日,但要保持适度。
勤俭节约:“勤于勉学,俭于用钱,爱精思细虑,喜有余庆。
”曾国藩强调勤奋学习和节约开支的重要性,提倡思考和庆祝节日,但要保持适度。
2. 诚实守信:“说话不虚伪,做事不虚浮。
家藏祸福全有天,细君多少有余德。
”曾国藩教导子女要诚实守信,要秉持着正直的品德来言行事。
诚实守信:“说话不虚伪,做事不虚浮。
家藏祸福全有天,细君多少有余德。
”曾国藩教导子女要诚实守信,要秉持着正直的品德来言行事。
3. 尊敬长辈:“敬事贤人,悌亲友爱。
尊守兄道,教诲兄弟。
”曾国藩强调尊重长辈,尽孝顺之责,亲如兄弟,亲如朋友,亲学生如教子。
尊敬长辈:“敬事贤人,悌亲友爱。
尊守兄道,教诲兄弟。
”曾国藩强调尊重长辈,尽孝顺之责,亲如兄弟,亲如朋友,亲学生如教子。
4. 勇往直前:“行事须勇决,不可消除,知过必改,行善不如意,亦勿顾忌。
”曾国藩鼓励子女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和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坚持行善,不计较收获。
勇往直前:“行事须勇决,不可消除,知过必改,行善不如意,亦勿顾忌。
”曾国藩鼓励子女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和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坚持行善,不计较收获。
5. 关心社会:“移风易俗,天下可治。
使民之害除,庶国之贤能出。
”曾国藩强调重视社会责任,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以身作则,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关心社会:“移风易俗,天下可治。
使民之害除,庶国之贤能出。
”曾国藩强调重视社会责任,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以身作则,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这些箴章不仅对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起到了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对后人的一种启迪和教育。
这些家训经典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都可以作为我们今天家庭教育的参考和借鉴。
曾国藩家训内容

曾国藩家训内容
- 勤字功夫:曾国藩认为,那些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勤奋。
他提倡早起和有恒心,认为只要肯立志,人人都可以做到。
- 读书志向:读书人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其次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如果能够发奋自立,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读书。
- 自立自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够站稳脚跟,同时也要知道他人也要站稳脚跟,这就是所谓的自立。
- 人生思考:曾国藩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的一生只是其中的一瞬间。
古人的书籍和近人的著述浩如烟海,人们的目光所能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世间万物变化多端,美好的名声和成就也各不相同,人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 家庭教育:曾国藩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祖父留下了八个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他要求兄弟子侄们要牢记这八个字,并将其作为家庭的传统。
- 修身养性:曾国藩提出了“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的修身养性之道。
这些家训体现了曾国藩对家庭教育、个人成长和为人处世的重视,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家训大全

曾国藩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家庭教育、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曾国藩家训的一些主要内容:1. 家庭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品德和才能的基础,因此他提倡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他也强调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修养,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基本道德规范。
2. 道德修养: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质。
他认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美德,同时也要注重自我反省,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3. 为人处世:曾国藩认为,为人处世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注重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认为,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同时也要注重自我反省,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4. 读书学习:曾国藩认为,读书学习是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注重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他认为,读书要注重方法,要善于思考和分析,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和应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 勤俭持家:曾国藩认为,勤俭持家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因此他提倡人们要注重勤俭节约,珍惜家庭财富和社会资源。
他认为,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积累财富和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曾国藩家训强调了家庭教育、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读书学习、勤俭持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实践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他注重对孩子品德的培养,以及对知识的追求,其家庭教育故事充满了智慧和教诲。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他的父母虽不识字,但非常重视教育。
在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深远。
他的父亲曾麟书虽是农民,但对儿子的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从小就教导他要勤奋学习,诚实做人。
曾国藩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继承了父亲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勤”字当头,认为勤能补拙,勤能成才。
他要求孩子们早起晚睡,勤于读书,勤于思考。
他曾说:“读书如种田,不勤则荒。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勤奋的重视。
除了勤奋,曾国藩还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学识更重要。
他教育孩子们要诚实守信,要谦虚谨慎,要尊重他人。
他常说:“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曾国藩还特别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
他鼓励孩子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行者。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实践的重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故事,不仅仅是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品德的培养,注重实践的锻炼,注重知识的学习。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故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鼓励孩子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曾国藩家训家规 -回复

曾国藩家训家规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因此留下了一些家训和家规。
以下是一些曾国藩的家训和家规:
1. 诚实守信:要做到言而有信,不欺骗他人,保持真实和正直的品行。
2. 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孝顺敬爱,帮助他们解决烦恼和困难。
3. 勤俭节约:勤奋努力工作,节约用钱用物,不浪费和奢侈。
4. 识人善任:慎重选择朋友和合作伙伴,善于发现人的优点和能力,做到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5. 尊重师长:尊重老师和长辈的教诲和指导,不骄傲自大,虚心接受教诲。
6. 勤奋学习:不断学习进取,不骄傲自满,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7. 坚定信仰:有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观,遵循道义原则,做人正直,言行一致。
8. 爱护家人:关心家人的健康和幸福,互相帮助和支持,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些是曾国藩的一些家训和家规,他将这些原则应用于个人和家庭生活中,以培养出善良、正直、勤奋和有责任心的后代。
曾国藩最经典家训

曾国藩最经典家训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之一”。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卓越的成就,也注重家庭教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家训。
曾国藩最经典的家训包括以下几点:
1.勤俭节约,不浪费。
曾国藩认为,浪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和每一分每一毫的财富,做到勤俭节约。
2.教育子女,注重品德。
曾国藩非常注重子女的品德教育,他认为,孩子的品德是决定其一生命运的关键因素,只有培养出高尚的品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3.重视家族传统,继承家风。
曾国藩的家族传统非常重要,他认为,家族传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继承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族的长远发展。
4.尊重父母,孝顺长辈。
曾国藩非常注重家庭关系,他认为,尊重父母、孝顺长辈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家风。
以上就是曾国藩最经典的家训,这些家训不仅适用于曾国藩的家庭,也适用于每一个家庭,是一种传承下去的宝贵财富。
- 1 -。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家庭教育者。
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强调,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主张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在教育内容上,曾国藩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
他强调,德是人的根本,智是人的工具,体是人的载体。
他主张孩子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
同时,也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学习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注重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育方法上,曾国藩主张“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来进行。
他反对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认为那样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在教育态度上,曾国藩主张“严而有爱”。
他认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充满爱心。
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而爱心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对他的子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启示。
他的家庭教育观念,如以身作则、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严而有爱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现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他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实践中,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可用八句话和八个字概括:第一是'八'句话,便是八本堂.咸丰十年二月,正是曾国藩反守为攻的大战初年,这位统兵大帅,却一面辑录经史百家杂钞, 一面作书寄家,名其所居曰"八本堂":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第二是'八个字', 便是"书, 蔬, 鱼, 早, 扫, 考, 宝"八字家规. 后人曾戏称为治家的八宝饭.书: 就是读书. 古之传统家庭,必有一祭祀祖宗的神龛, 设于堂屋的正中. 神龛两侧, 必然张贴一幅对联:"把祖宗一炷清香, 必诚必敬; 教子孙两条正路, 宜读宜耕."蔬: 就是蔬菜. 曾星冈曾说: 凡蔬菜手植而手撷者, 其味弥甘.鱼: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天机活泼, 正是一种兴旺气象.猪: 粮多猪多, 自给自足.早: 就是早起,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扫: 就是扫除, 包括洒洗.考: 就是祭祀.宝: 就是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常常教训儿子说:“予不愿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学为圣贤,全由自己做主。
”“官阶日益进,心忧日益深。
”清代学者纪晓岚的这句话,曾国藩大概体会得尤其独特,在别人或许会觉得虚伪,在曾国藩却句句是泪!曾国藩说他“无处不忧心,无日不惧祸”,“所过之处,千里萧条,民不聊生”,他一定体会到了曹操写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的心境,不然,他能说出这样的话吗?处在乱世,身居高位,掌握着广大军民的生杀大权,几乎是人生的一大不幸。
曾国藩觉得自己才识浅薄,却久居高位,为了避免大灾大难,所以他才兢兢业业,不图安逸,崇尚勤俭,讲求廉矩。
他以为只有这样才是载福之道。
这是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愿意做到的事。
这正如赵鼎所说:“凡在仁宫,以廉矩为本。
人之才性各有所长,固难勉强。
惟廉矩二字人人可至。
廉矩,祈以处己;和顺,所以接物。
与人和则可以安身,可以远害矣。
”曾国藩久在官场,深知官场关系之复杂,是非之繁多。
环境之险恶,加上他为人谨慎勤勉,善于明哲保身,因而把廉洁自律、勤勉奉公作为居官不败之本。
他认为,为官廉洁,则立身清正;做事勤勉,则事无疏漏;清正而无疏漏,则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任凭风云变幻,也可以稳如泰山了。
八句话和八个字概括:第一是'八'句话,便是八本堂.咸丰十年二月,正是曾国藩反守为攻的大战初年,这位统兵大帅,却一面辑录经史百家杂钞, 一面作书寄家,名其所居曰"八本堂":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第二是'八个字', 便是"书, 蔬, 鱼, 早, 扫, 考, 宝"八字家规. 后人曾戏称为治家的八宝饭.书: 就是读书. 古之传统家庭,必有一祭祀祖宗的神龛, 设于堂屋的正中. 神龛两侧, 必然张贴一幅对联:"把祖宗一炷清香, 必诚必敬; 教子孙两条正路, 宜读宜耕."蔬: 就是蔬菜. 曾星冈曾说: 凡蔬菜手植而手撷者, 其味弥甘.鱼: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天机活泼, 正是一种兴旺气象.猪: 粮多猪多, 自给自足.早: 就是早起,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扫: 就是扫除, 包括洒洗.考: 就是祭祀.宝: 就是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常常教训儿子说:“予不愿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学为圣贤,全由自己做主。
”“官阶日益进,心忧日益深。
”清代学者纪晓岚的这句话,曾国藩大概体会得尤其独特,在别人或许会觉得虚伪,在曾国藩却句句是泪!曾国藩说他“无处不忧心,无日不惧祸”,“所过之处,千里萧条,民不聊生”,他一定体会到了曹操写作“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时的心境,不然,他能说出这样的话吗?处在乱世,身居高位,掌握着广大军民的生杀大权,几乎是人生的一大不幸。
国藩觉得自己才识浅薄,却久居高位,为了避免大灾大难,所以他才兢兢业业,不图安逸,崇尚勤俭,讲求廉矩。
他以为只有这样才是载福之道。
这是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人人都愿意做到的事。
这正如赵鼎所说:“凡在仁宫,以廉矩为本。
人之才性各有所长,固难勉强。
惟廉矩二字人人可至。
廉矩,祈以处己;和顺,所以接物。
与人和则可以安身,可以远害矣。
”曾国藩久在官场,深知官场关系之复杂,是非之繁多。
环境之险恶,加上他为人谨慎勤勉,善于明哲保身,因而把廉洁自律、勤勉奉公作为居官不败之本。
他认为,为官廉洁,则立身清正;做事勤勉,则事无疏漏;清正而无疏漏,则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任凭风云变幻,也可以稳如泰山了。
本文Tag标签:家庭教育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对于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这里姑且不论,但他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和做法,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
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
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 谦”、“恕”等。
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
为此,曾国藩反复教育子弟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眠食有恒,耕作时习。
曾国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为求达上述目标,曾国藩有一整套教育子弟的方法。
训诫,是曾国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家教方法。
他把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直接地教导、告诫子弟,明确要求子弟为或不为,开诚布公,循循善诱。
他常把一些对子弟的要求通过警句和隽语的形式加以概括,以期引起子弟的重视。
如“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娇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这些高度凝练的概括,自然容易为其子弟所熟记和践行。
通过对祖宗嘉言懿行的称赞,令子弟弘扬祖德,也是曾国藩教育子弟的方法之一。
曾国藩的祖父颇有一套治家之法,致使家业兴旺。
对此,他深为敬重,信守不移。
他将祖父相传之家法概括为“早”(早起)、“扫”(洒扫)、“考”(祭祀祖宗)、“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作为治家之道的八字诀,叮嘱家人时时留心,躬身实践。
实际上,像曾国藩家族这样的豪门大户,其成员干活多少是无关紧要的。
曾国藩认为关键是要形成一种勤俭持爱的风气,养成勤俭致富的习惯,这样才能家运兴盛、家风融融、和乐太平。
曾国藩时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剖析,把自己行为的对错得失告诉家人,以作为曾门子弟的借鉴,这也是他家教的方法之一。
他曾给儿子写信,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说:“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则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
至要至要。
”对家人的缺点错误,曾国藩能直接批评,使受批评者因受到指责而感到羞愧。
他曾批评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批评澄弟“满腔骄傲之气”,批评六弟、季弟较懒,批评曾纪泽写字笔力太弱,看书成诵者太少,举止也不厚重。
批评之后,他还能指出改正的方向,态度严肃中肯且平和,令家人心悦诚服。
曾国藩之所以如此注重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究其原因,与他的文化素养和人生态度有关。
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后受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专治理学,以理学为正宗,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伦理道德,已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
与此相应,他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因而对家人也有严格的要求。
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尽管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但他对子弟的要求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
注重家教勤俭持家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
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对于勤和俭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一个家能够保持兴盛发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
勤既可以健壮自己的身体,同时又使劳作变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永葆勤和俭,一个家族才会永续地发展下去。
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曾国藩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
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
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
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
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陈述自己这种勤俭的缘由:“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
一个官宦之家能够延续一两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曾国藩觉得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以身作则平民生活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
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
可以说曾国藩这个农家子弟,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
曾国藩的“住”也是很普通的。
曾国藩的家和他弟弟曾国荃的豪宅相比,简直是差远了。
我去过曾国藩的家乡,曾国荃的房子和曾国藩后来的府第富厚堂我都去过,两者相比,富厚堂只能用寒酸来形容。
就这样的一个富厚堂,曾国藩听说花了那么多的钱,他都不忍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