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
一代良弼元辅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一代良弼元辅曾国藩的用人之道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他对中国近代的古人,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清朝中兴名臣之首,以镇压太平天国而闻名天下。
咸丰年问,满清百孔千疮,民不聊生,洪秀全趁机起义,占据了全国大半国土,满清岌岌可危,曾国藩以一支劲旅,挽狂澜于既倒。
曾国藩之所以-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他对中国近代的古人,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清朝中兴名臣之首,以镇压太平天国而闻名天下。
咸丰年问,满清百孔千疮,民不聊生,洪秀全趁机起义,占据了全国大半国土,满清岌岌可危,曾国藩以一支劲旅,挽狂澜于既倒。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此大功,盖因他善用人才,对这一点,人们是没有争议的。
●锲而不舍的求才精神“求人才至难,当如鹰隼击物,不得不休”,曾国藩把求人才比为苍鹰猎物,一定要捕猎到才能罢休,可见曾国藩对人才是何等重视。
曾国藩还说求人才还要像青蚨有其母,野鸡有其媒一样,以类相求,同气相引。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曾国藩将寻求人才的方法归结为以类相求,同气相引,这是非常正确的。
自古以来,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主将身不正,求得的就难免是一群鸡鸣狗盗之辈了。
曾国藩认为,在平常状态下看不出一个人的本质,而求才,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所以他强调一定要学会在危难情况下,暗中观察人才,用这种方法来鉴别人才的好坏。
可以看出,曾国藩不但重视人才的量,而且重视人才的质。
非常难得。
三国时的袁绍,也好才,但是只不过徒有其表而已,他所招揽的人才大多华而不实。
战争时期,战场上的较量是以生死存亡来分胜负的,曾国藩这种重视人才的本质的观点,可以说也是当时的现实需要。
●爱才之道在于用才曾国藩与诸多好龙之叶公们用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的爱才之道只有一个原则---用。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慈禧太后仔细核算,发现全天下的督抚大臣,地方要员,竟有一半来自曾国藩的湘系人才。
也正因为此,曾国藩对满清政治的影响,直至曾国藩死后,仍然根深蒂固。
曾国藩不会打仗,自己打的仗基本上都是一塌糊涂,但曾国藩在用人方面的能力却无人能及。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曾国藩苦其心三句名言第三句是“识人心、懂人性,注重人才”,强调了了解他人的内心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人际关系和维护团队的稳定。
2、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3、曾国藩:"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正道行事,起见必量其果,功力实在,循正道可远行。
4、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5、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6、用人八法: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前贤之大识大观、八字余谓民之望利、凡事求其惬意、临事无不了了、言不美不恶无所劝惩、不知厚重悠长、有恒为作圣之基。
7、“国家之强,以得人得天为先。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的树人育才教育思想与启迪

曾国藩的树人育才教育思想与启迪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县人,现为双峰县)为晚清时期的中兴名臣,当时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朽的完人。
尽管对其政治评价目前仍有很大争议,甚至贬议更多,但是,其一生事功学问所蕴含的巨大传统文化价值,却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树人育才、识人用人之道,对中国近现代一大批军政人才培育的影响尤为巨大,至今仍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作用。
本文拟对曾国藩的树人育才之道,作一初步探析。
一、将相无种,贵在立志有恒曾国藩一生高度重视人才对国家治乱兴衰的重要性,曾多次明确指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①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
凡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
②而有贤能的人才是从哪里来的呢曾国藩认为,人才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命中注定的,而完全是来自人的后天刻苦学习与努力奋斗。
他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深刻地体会到: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③他为湘乡东臬书院题写的对联,再次表达了这一: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指归。
④这种是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流行的天命论与血统论(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等)的公开否定。
据史料所载,曾国藩原本天赋并不高,用梁启超的话说,曾氏在并时诸贤中最称钝拙,但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千百险阻而不挫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则,贞之以恒,帅之以勤,英猛精进,艰苦卓绝⑤。
曾氏一生的成功,的确是得之于立志有恒.他正是把这一点看做是任何人想要成才成功的第一步。
他说:譬之树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
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立志矣。
⑥他在青年时代就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箴言自勉,立志做一个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⑦。
为此,他立誓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⑧的决心,彻底荡涤自己的各种私欲杂念与缺点错误,并自改其名为涤生,即取荡涤更生之意。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用人之道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 假如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被敌人突围,无法抵 御或受了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会毁于一旦。 第二重要的是能爱民; 第三重要的是让上下官绅都和睦。最说明“能 战”的事件就是1862年的天京之战,当年,曾国 藩调动湘、淮军7万余人分兵十路,包围天京。期 间,曾国藩实施坚壁清野、挖地道、合围、各个 击破等策略,历时一年多,攻克天京,可见其 “执行力”非常强。
严绳
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对 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 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 管教,能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 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2、才德观 :
正确评价人才,曾氏主要讲的是才德观,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道:‚司 马光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德若水之源,才即 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 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当才与德不可兼得时,他认为:‚与其无德而近 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曾国藩认为当才德不能兼得时,宁可取愚者,而不可取小人;关于才, 就是一个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慎用
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 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 ‚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 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 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所能, 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 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曾国藩浅谈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用人先识人
2、识人与相人旳不同 ★“冰鉴”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 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 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适于时事旳人才干发挥巨大作用
【原文】
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 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 材亦奏神奇之效。不然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 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合用也。魏无 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 败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 无益胜败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 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逆境使人成长,学习使人进步
1、曾国藩一生在逆境中走来 ★科考败北 ★出师不利 ★朝廷猜疑 ★功名尽毁,后人骂名 ▲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作战人才:水上有彭玉麟、杨载福等;陆上有李元度、唐训方、李榕、 吴迪修、黄润昌、塔齐布、刘铭传等。
军需人才:李瀚章、甘晋、郭嵩焘、李兴锐等。 文书人才:许振祎、罗萱、程鸿沼、柯椒、向师埭、孙衣言、黎庶昌等。 吏治人才:李宗羡、洪汝奎、赵烈文、何豫、倪文蔚、方宗诚、萧世本等。 文教人才:吴敏树、莫友芝、陈鼐、俞樾、戴望、吴汝纶、张裕钊、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

曾国藩《应诏陈言疏》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1、重视人才: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强调,要重视人才,要提倡培养人才的本领,要建立一个发挥人才的环境。
2、平等对待:藩主建议要注重平等对待,并且将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无论学识深浅,都应该在社会上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荣誉。
3、做出贡献:曾国藩建议要把人才们的贡献放在重要位置,赏识和表扬他们的成就。
以此来激励他们,促使他们发挥更大的功能,为国家付出更多的贡献。
4、设立制度:曾国藩认为,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人才的管理及其发挥的最大效用。
同时,要定期检查人才的能力,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优惠条件。
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提出了育才用人之道的启示,即:1、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容的心态,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应该容忍他人的观点;2、管理者应该具有宽厚的待人接物,要看重每一位员工,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3、管理者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科学的判断力,要能够准确地判断每一个员工的潜力;4、管理者应该具有耐心和劝导精神,要坚持对员工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5、管理者应该坚持“责任”制度,让每一位员工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以此来激励他们;6、管理者应该重视每一个员工的个性特长,并依据其特长分配任务,让他们的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7、管理者应该通过奖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表彰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1、知德明仁,重贤轻功。
先求人心,再选能才,寻其能而发之,以达其用。
2、贤人能令,功勋能尊,应当广招其僚,轻贤重才,以定邦家之大业。
3、发心用人,勿以阶贵贱之等鉴定,莫因面貌而断其德,须按其才,使其属人任之。
4、以贤能为中心,以忠志精英为附体,德才辅助,以建立一座完美的家庭。
5、对待用人,应以仁义礼信,带有慈爱之心,使之爱其家,以除盗贼之恶,以服众臣之忠。
一、育才用人应当综合考虑文、武、艺三种能力。
文:聪明睿智,可以谋划大事,知晓宏观政策和细微处理;武:勇猛善战,攻守有变,军事谋略高明;艺:善于政事,善于管理,可以作出准确的安排。
1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 曾仕强

曾国藩的用人识人之道曾仕强一、识实务者为俊杰。
识实务者为俊杰,不是跟着世界潮流走,不是投机取巧,要看适合自己出来不。
不同于俊杰,英雄是不管怎样都硬拼,多半是结果坏的。
为了空洞的“我说了算”,却是担责任。
中国人争气,争“我说了算”,但是,这是空洞的,你说了算你才有责任。
are you ready?不是你准备好了吧吗?而是你心中有数吗。
时候不到宁可归隐,务本务实,顺应时势。
人和人大致相同,不同的过程,不要重视结果。
挫折是好事。
大器晚成。
二、十年锻炼铸良基。
每个人一辈子都是起起伏伏,老天是公平的,我们都要喝2杯酒,宁可先喝苦酒。
十年锻炼铸良基:1、忍辱。
年轻时难以忍辱,后来明白,要看自己心态:侮辱者是菩萨。
变卦,自己的卦自己变。
2、刚强坚忍建德修业,忍等时机。
3、胸襟宽广,适时调整。
和小人适当距离。
听到任何一番话,都可以把它转一转,都变成好的,你看到坏人你把他当成镜子,你和他不一样就是好事情。
你看他好,他就会变好,相反。
成功的原因:1、良师益友。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内圣,修养自己。
慎独:小心地走好自己的路,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主敬:看重眼前的人事,别人看不起你的原因往往是你看不起他。
求仁:心诚:3励志:以别人困难为忧,以小人没有被感化为忧。
来不及管自己的得失。
4明强,。
智仁勇(中国三联字者,中间者主要。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担当大事,修养品德,养家教子都要以明强为本。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
气是看不见的、重要的,形成“实”后就没那么重要了、难改了,如形成习惯,。
5坚忍,等待时机。
做老实人,坏人那一套你学不来。
6刚柔:自立自强为刚,谦让为柔,刚柔并济。
儒:柔。
7. 修养自己。
8廉矩:腐败时人走“近道”,不贤者志满气得。
9勤敬:喜爱的人要知道其短处,相反。
爱民,不是顺民。
察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知人要会听话。
10、诡道:多变化。
可以脸色暗示,不可脸色威胁。
恩情不如仁义,威严不如礼遇。
我们曾经梦想:大学生多了则社会进步,人们有钱了就安定了。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什么叫“有成”?千万记住,为公家做事做出成就的才能叫有成。古往今来都是一心为公的人才会留名,而为私的人,往往很快就被遗忘了。人活一世,大都希望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1.制胜根本在人
曾国藩说:“制胜之根本,在人才不在器。”“器”就是指设备、机器或者方法、过程。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了,现在“重器不重人”,整天都在谈什么研发、材料、方法、制度,就是不讲人,根本完全本末倒置了。曾国藩深深感觉到,要做一番事业,单打独斗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拼。所以他知道,人才是很重要的。
有很多人说中国人很重视历史,我不赞成。中华民族虽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我们并不是真正重视历史。我们很重视历史意识,但是我们不重视历史,很多人根本连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顺序都记不清。因为我们很清楚,历史大部分是假的,所以不能全信,不能过于听信历史书中的说法。但是历史里面蕴藏的道理却是真的,是不会变的。试问有几个人看过《三国志》?我想肯定没几个,我们大多数人宁可看《三国演义》,也不看《三国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前者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取材精审,对史实加以认真考订和慎重选择,而后者则是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戏说与演绎,偏重于揭示历史事实中所蕴藏的道理与启示。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用人方面都很有成就。所谓“识人”就是知人,“用人”也就是善任。郭嵩焘为他作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材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俞樾称他“尤善忠,自愧不如元辅。”而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从这些评价中不难看出,说曾国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才德观 :
正确评价人才,曾氏主要讲的是才德观,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道:‚司 马光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德若水之源,才即 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 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当才与德不可兼得时,他认为:‚与其无德而近 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曾国藩认为当才德不能兼得时,宁可取愚者,而不可取小人;关于才, 就是一个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选才观:
他强调:‚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苟细,无因寸木朽而弃连抱, 无施数罟以失巨鳞。‛ 、‚凡有一技之长者,……断不可轻视。‛ 、 ‚人才之人礼之,则弃于草野饥寒贱隶之中,有人求之,则足以为国 家干城腹心之用。‛ 曾国藩认为:‚求人之道,须如百圭(人名)之治生,如论鹰隼 之击物,不得不休‛、‚山野材智之士,感其诚,虽惑不往见,皆为 曾公可与言事。而国藩逢乡里士来谒,辄温语礼下之,有所陈,务毕 其说,言可用,则其斟酌施行即不可行,亦不加诘责。有异等者虽卑 幼与之抗礼,故人人争磨濯(zhuo),求自效,一时中兴人才,皆出 其门‛、 ‚得一而可得其余‛。
勤教
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曾氏认为,人才,特别是经办军国大事的人 才都是千磨百砺锤炼出来的。 李鸿章是曾氏的得意门生,咸丰十一年,曾氏率湘军攻陷九江,李鸿章从镇 江前去投奔曾氏,可曾氏却借口军务繁忙,竟然没有相见,甚至在别人面前 对李鸿章出言相讥。其实,曾氏并不是不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心地高傲, 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圆他的棱角。这也是曾氏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此后, 曾氏对李鸿章进行了严格打磨。李鸿章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 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曾氏的苦心栽培, 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
曾国藩将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有官气的人,一种是属于有 乡气的人。官气重的人,特点是学样子、讲官话、不实际,是心窍比 较重的,而且圆滑取巧,最重要的是官气重的人关键的时候靠不住, 不能深刻体会到下情,所有的文件都等着秘书写。作为一个武官,在 处理问题上,必须做到口到眼到,尤其要做到身到,但官气重的人, 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乡气重的人也有毛病,顾头不顾尾,喜欢张 扬,没有把握的事情就去尝试。
曾国藩制定了他的用人标准:操守、学识、才具; 曾国藩认为,全才应德才兼备。‚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 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 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若德 才难以兼备,曾国藩更强调‚德‛,宁用有德无才,而不用有才无德 之人。
曾国藩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其一 乐。‛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 质。‛ 、‚诸弟若能有恒,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 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 他的谋士郭嵩焘在为他作墓志铭中指出:‚曾以美化教育人才为 已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用人观:操守、学识、才具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 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 拔德才能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 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这是眼前的一个问题,并不是 已经顺利解决了,希望解决得好‛。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关键在于知人善用。其‚知人之鉴, 为世所宗,而幕府宾僚,尤极一时之盛‛。曾国藩能够成 就事功,贤才云集是一决定性因素。 他的对手石达开对此深为折服,认为曾国藩‚虽不以 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
左宗棠自视甚高,以当世诸葛亮自居,自号‚老亮‛, 尤不服气曾国藩,然论及识人用人,亦不得不承认:‚知 人之明,自愧弗如元辅。‛ 近代学者王运闿在《湘军志》中这样总结曾国藩的胜败 :
二、曾国藩的人才观
1、人才观:人是决定性因素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曾国藩对人才非常重视,他认为:“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 义”,国家强盛,以多得人才为强盛,如果不得人才,国家就不可能富 强,如果不得将才,军队就不可能强大。 邓小平同志说:“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 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 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 成功。” 唐太宗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曾国藩把治军、治政、治饷等全部归功于人才。关于治政,他认为 “人存而后政举”“将欲维持成法,所须引用正人”;关于治军,他说: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 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关于给饷,他认为:“广求人才,参错 布置,庶期改观。”总之,不管为政,治军,给饷,抵外侮等等,曾国 藩都认为人才是最重要。 “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 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
曾国藩为政四十年,幕僚共计四百多人,大部分都被他培养、推荐为朝廷、 军队和地方的高级高级干部,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等众多名臣就是其中 的佼佼者。曾国藩的重人、识人、取人、用人已成一体,高度体现出了一代 宗师的颖悟与睿智。 薛福成将曾氏培养之才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治军事、涉危难,遇事赞画者‛; 第二类为‚邂逅入幕,或骤至大用,或甫入旋出,散之四方者‛; 第三类为‚以宿学客戎幕,从容讽议,往来不常,或招致书局,并不责以公 事者‛; 第四类为‚凡刑名、钱谷、盐法、河工及中外通商诸大端或以专家成名,下 逮一艺一能,各效所长者‛。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也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当时清朝的正规军队迥然不同。 第一个不同,它首先是有精神的团队,这种有精神的团队也被许多国外 的学者,或者港台的学者称为中国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曾国藩认为,‚打 造军队,首在拣选将才,而拣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 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对于治兵的才能,他认为不外乎‚公、明、 勤‛这三个方面,如果办事不公正,赏罚不明,士兵就不会心悦诚服;如果 不勤于职责,军营里的大小事务便会堆积,难以处理。同时,要不怕死,与 敌人对阵时,才会身先士卒,士兵才能为你所用。
四、曾国藩提拔的人员简介:
1、政治: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船政、治理台湾)、 郭嵩涛(外交、洋务、科技、企业)等; 2、洋务:薛福成、冯桂芬、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美国大 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等;
3、科学: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
4、军事:罗泽南 、塔齐布 、杨载福、彭玉鳞等; 这些英才齐聚幕下,足见曾用人真是有独到之处。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忧以终身,乐以终身。
曾国藩的选人育人 用人之道 ---广揽、慎用、勤教、严绳
一、曾国藩的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出生 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 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 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 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 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 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 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 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 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 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 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 湖南人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作用的第一人! 著作《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家书》、《冰鉴》
严绳
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对 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 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 管教,能区别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 法上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
‚曾国藩首建义旗,终成大功,未尝自以为知兵,其所自负独在教练。‛ 曾国藩‚以‘惧’教士,以‘慎’行军,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杨岳斌、 鲍超以‘无俱’为勇,以‘戒惧’为怯,自将则胜,用将则败。‛言
虽诙谐,却切中曾国藩成功之要害。
对曾国藩的评价:
毛泽东:“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 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 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 “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 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 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 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 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 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 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 人。‛
慎用
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 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慎,恪守‚不轻进人‛、 ‚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 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 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所能, 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曾氏能‚冷眼看英 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同时曾国藩认为“治军之道,以能战为第一义”, 假如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被敌人突围,无法抵 御或受了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会毁于一旦。 第二重要的是能爱民; 第三重要的是让上下官绅都和睦。最说明“能 战”的事件就是1862年的天京之战,当年,曾国 藩调动湘、淮军7万余人分兵十路,包围天京。期 间,曾国藩实施坚壁清野、挖地道、合围、各个 击破等策略,历时一年多,攻克天京,可见其 “执行力”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