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曾国藩文化思想的渊源
论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

作者: 石培华
作者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50页
主题词: 曾国藩;清王朝;洋务思想;办洋务;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洋务运动;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洋人;水师
摘要: 曾国藩(1811-1872)是一个生于湖南湘乡的农家子弟,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曾国藩早年熟读“四书、五经”,科举入仕,笃信“程朱理学”,而晚年身居高位,却走上了力主向西方学习近代军事、科技与经济,力主派遣幼童赴美游学,并身体力行,积极创办洋务活动的道路。
个中原因究竟何在?本文想作一番粗略的研究。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兼容并蓄”性

学 ,一生 以 “ 义理”之学为标榜 ,认为在所有 的学 问 中以 “ 义理”之学最大 。首先 ,提 出了 “ 性命并重 ” 观。 “ 性”与 “ 命”是古代哲学 上立足于人文主义 的 两个传统命题 ,用以阐释天人关系和人伦关 系的两个 基本范畴 。曾国藩从伦常思想 的前提 出发,将 “ ” 性 与 “ 命”两个命题并列 ,在撰写 的 顺性命之理论
维普资讯
第 8 卷第 1 期
20 0 7年 2 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a fHu a rc l rlUnv ri (o ilS in e ) o r lo n n Agiut a ies y S ca ce c s n u t
V01 o.1 .8N
Fl e b. 2 7 00
曾国藩文 化思 想 的 “ 兼容 并蓄 "性
肖高华
( 南大 学 岳麓 书 院 ,湖 南 长 沙 湖 40 8 ) 102
摘
要 :曾 国藩文化 思 想是 一个 以理 学为 核 心、儒 学 为主 体 ,同 时杂糅 一切 对其 有 利 的诸 子 百家 思 想及西 方近 代 文化 而
特征 。
一
、
“ 理 ” 思 想 与经 世 致 用 兼容 义
曾国藩在学术上最为尊崇且钻研最深 的是程朱理
其提到哲学 的高度来认识 ,他说 : “ 是故 ,诚者 ,不 欺者也 。 不欺 者 , 心无私著也 。……若 心中不著私物 , 又何 必欺 人哉 ?其 所 以 自欺 者 ,亦 以心 中别 著私 物 也。 3 ”【 】 。 他把 “ 诚”作 为提高 自我涵养 功夫的理 学思想来看待 。曾国藩在 居敬笺 一文中还提 出了 “ 居敬” 的主 张 ,他说 : “ 之不庄 ,伐 生戕性 。谁 女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杨涛【摘要】曾国藩始终将为国家培养出色的人才视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之一,重视人才是贯穿曾国藩一生的重要思想;在选才标准方面,采取"广收博取"的原则,要使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人尽其用;在"广收博取"的前提下,还应该坚持"慎用"的原则,要按照选材的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具有典型的儒学思想特征,同时又与其开放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结合,共同促成了曾氏幕府的一时盛极。
%Talent is very important in Zeng Guo-fan' s theory. He took it as a great mission to discover and educate talents. In Zeng Guo-fan' s theory, talent has a very broad meaning, everyone could be a talent. Then, he advocated educating the talent accord- ing to his specialty. Zeng Guo-fan' s Theory of Talent is classically Confucia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Zeng Guo-fan' s open mind brought out lots of talents around him.【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曾国藩;人才思想;儒学特色【作者】杨涛【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1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筹备湘军,剿灭太平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因此号称“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治家思想的文化内涵

在 亲 民 , 止 于 至 善 。 ” 里 就 明 在 这
亲 相 爱 的情 感 ,它 不 仅 是 处 理 人 与 人 之 间关 系 的 准 则 ,而 且 还 是 处 理 人 与 社 会 乃 至 人 与 自然 之 问 关 系 的 基 本 准 绳 。 ”I 以 儒 家 文 I I 所 化 的 “ ” 决 的 是 怎 样 和 谐 处 理 仁 解 “ ” “ 人 ” 间 的 关 系 。 而 人 己 与 他 之 来 到 世 问 ,第 一 个 要 处 理 的 关 系 就 是 与 家庭 成 员 的 关 系 。 曾 国 藩 非 常 重 视 “ 友 ” 这 是 对 儒 家 孝 , “ ” 化 的 继 承 。他 认 为 孝 友 是 仁 文
很 明白:
在 同治 九 年 六 月 初 四 日家 书 《 字 谕 纪 泽 J ) 中说 :凡 所 称 因 果 报 L “
应 , 事 或 不 尽 验 , 孝 友 则 立 获 他 独
理 , 在 于 修 炼 自己 , 时 还 要 以 还 同 自 己 高 尚 的道 德 推 广 影 响 德 化 他 人 , 得 人 人 都 有 良好 的 修 养 , 使 使
学 教
曾国藩 治 家 思 想 的文化 内涵
图 徐 盂 林
内容摘要 : 曾国藩作为儒家的集大成者 , 其治家思想集 中体 现 了儒家 文化 内涵 , 并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
面 : 仁爱胸怀; . 一. 二 中庸 之道 ; 自强 精 神 。 三. 关键词 : 曾国藩 治 家 儒 家
曾 国 藩 作 为 儒 家 最 后 一 位 集
吉 庆 ,反 是 则 立 获 殃 祸 ,无 不 验
“ 君子之立志 也 , 民胞物 与 有
浅析曾国藩的湘乡派与桐城派的渊源

浅析曾国藩的湘乡派与桐城派的渊源作者:杨艳全孙金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8期摘要:曾国藩对桐城派假以援手,使其得以中兴,受曾国藩的威名的影响,形成了“湘乡派”。
由于“湘乡派”对桐城古文的改进,导致文风与早期桐城派风格有所不同,后世产生了湘乡派是否为桐城一派的争论,本文认为湘乡派是继承桐城派的基础上创新的,并非自创一派。
关键词:湘乡派;桐城派;渊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12-01随着姚鼐及其弟子的相继去世,桐城派古文的弊端也日益突出,面临岌岌可危、后继无人的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曾国藩对桐城派假以援手,终使桐城派避免了树倒猢狲散的危局,并取得了中兴。
曾国藩的身边也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幕客,后世也称为“湘乡派”,那么桐城派是否等于“湘乡派”,湘乡派是继承了桐城派的传统,还是篡改了桐城派?最早提出曾国藩自创门派的是吴敏树。
他在《与筱岑论文派书》中提出:“果以姚氏为宗,桐城为派,则侍郎(指曾国藩)之心,殊未必然”。
言外之意是说,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以姚氏为宗,桐城为派,论述桐城文派与世变相因的关系,并非出自曾国藩的真心实意,不过是一番表面文章,它只是曾国藩想借桐城派之名而别有所图的一种权术罢了。
而胡适在1922年发表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把“桐城=湘乡派”合二为一,相提并论。
现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但是笔者认为湘乡派和桐城派是一脉相承的。
一、曾国藩承认自己是继承了桐城派的传统,并没有自创门派他言“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固然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但并不能说纯是弥天大谎。
曾国藩早年确实有过尊崇方姚的时期,他在《圣哲画像记》中,将姚鼐列为他所景仰的三十二人之一。
曾氏文集中,从精处、粗处、阳刚阴柔论文,作文讲求器识,强调情理,主张学文宜从摹仿入手,讲求讽诵之共,在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桐城古文理论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教育思想

在1 8 6 1年 , 曾 国藩攻 下安 庆 , 创 立 了安 庆军 械所 , 以 用来 研制洋 枪洋 炮 ; 1 8 6 8年 , 在容 闳的奏 请下 , 在江
南机 械制造 总局 内设 立 了机 械学 校 , 让 中 国的 青年
曾 国藩 所生 活 的时代 是一个 中西 方相互 交融 渗 透、 政 治 风云复 杂多 变 的时代 , 此 时 的近代 文化犹 如
作者简介 : 周善菊( 1 9 6 6一) , 女, 贵州遵义人 ,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 地方历史与文化 。
教育文化论坛
2 0 1 3年
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
J I a o Yu We n H u a L u n T o n
2 . 曾国藩教 育思 想的 主要 内容
教 育 文化 论 坛
2 o 1 3 f - 2 期
试 论 曾 国 藩 教 育 思 想
周善 菊 刘清凤
( 遵 义师范学院 历史系 , 贵州 摘 遵义 5 6 3 0 0 0 )
要: 本 文 将 曾 国藩 的 教 育 思想 分 成 三部 分 , 即从 曾 国 藩教 育 思 想 的 背 景 、 教 育 思 想 的 内容 、 教 育 方 法 三 个 方 面
洪秀 全 的乡 民心 中没 有礼 , 缺乏 礼 , 才会 跟随洪 秀全 犯上 作乱 。因 此 , 他 主 张 把 “日教 民 以孝 悌 仁 义 之 经” …” 作 为教 育 的首要 任务 。他认 为 , 只有社会 都 遵“ 礼” 守“ 法” , 民众 都 按 照 三 纲 五 常行 事 , 封 建 统 治 的危机 才能 消除 , 才能恢 复正 常 的封建 宗法秩 序 。 人们 通过 教育 后 , 恢复“ 仁、 义、 智、 信” 等后 , 人 与人 之 间可 以“ 以礼 待人 , 以礼治 人 ” 。到最 后 人们 还 是 会 自觉 的遵 守 纲常伦 理 , 去维护 封建 统治 。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学、藏修与息游结合起来,以巩固所学。
正业、藏修是指学校教授的每个学生必须要学习正课,在当时主要是指琴瑟、诗文、礼仪等。
居学与息游则是指学生课外的爱好、活动、作业与练习。
《学记》强调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要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修自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课外的自修自习对于巩固正课学习以及加深正课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3]37-38《学记》认为若是课外不用功练习乐器,课内就学不好乐;若是课外不练习歌咏,课内就无法深刻地理解诗;若是课外不练习洒扫进退应对这些杂事,课内就无法很好地学习礼。
操缦、博依、杂服都属退而息时的居学,平时加强它们的练习,则能对安弦、安诗、安礼等正业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课外的自修练习需要在课内学习的指导下展开,但要达到技巧熟练炉火纯青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则主要还是依靠学生在课外的自修练习。
课外自修自习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与正课相配合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藏时可以修其业,在息时可以游其艺,避免僵硬刻板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式。
以居学促进正业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为有趣、生动。
在娱乐活动的同时进行学习,学生会在学习时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学习更加主动、深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即使是离开了旁人的督促,也不会改变已经巩固形成的学习习惯和志趣。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之中的能力。
3.学不躐等。
《学记》还认为不能超越次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学记》中提出学不躐等,主张学习应该是从简单易懂的开始入手,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及繁、由抽象到具体的原则,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只有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断地在进步,产生成就感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由乐学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曾国藩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对联语来概括曾国藩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宗宋弘汉,卫道崇文,继前儒事业;救亡图强,兴工振教,启近代风流。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
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
此次会议对此也无大的争论。
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造船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
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
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
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
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
“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
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
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
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
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 丹 江教 育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M UDANJ ANG I COLL EGE OF EDUCATI ON
N o.4 .2 11 0
S ra No 1 8 eil . 2
简 论 曾 国 藩 文 化 思 想 的 增 加 , 一 百 年 的 时 间 里 , 口 由 一 亿 四 千 多 万 在 人 增 加 到 四亿 一 千 三 百 多 万 , 超 过 土 地 的 增 长 , 致 “ 远 导 人 均 占有 耕 地 的 数 量 迅 速 减 少 , 加 上 土 地 兼 并 严 重 , 会 再 社 财 富 被 集 中 到 少 数 贵 族 , 僚 , 主 , 商 的 手 中 ” [ 吏 官 地 富 。 1 治 上 , 于大 清统治 阶级对 于汉 人 的一 贯警 惕 与排斥 , 由 乾 嘉 时 期 , 人 官 员 仍 占极 大 比 重 。 而 此 时 由 于 人 关 日久 , 满 满 族 官 员 骄 奢 之 气 日盛 一 日 , 私 废 公 , 民 霸 田 , 党 因 欺 结 营 私 , 除 富 贵 而 外 不 知 国 计 民 生 为 何 事 , 私 党 而 外 不 “ 除 知 人 材 为何 物 ”2。吏 治 腐 败 , 力 凋 敝 , 腐 丛 生 , 怨 ¨ ] 民 贪 民 沸 腾 , 主 阶 级 与 农 民 阶 级 、 族 士 绅 与 汉 族 贫 农 、 层 地 满 上 社 会 与 底 层 民 众 之 间 的 矛 盾 日益 突 出 。 阶 级 矛 盾 逐 渐 尖 锐 化 , 民流 离 失 所 , 得 不 铤 而 走 险 , 规 模 的 、 组 织 人 不 大 有 的 武 装 斗 争 开 始 显 现 。军 事 上 , “ 乾 盛 世 ” , 清 战 自 康 后 大 斗 力 日益 衰 微 。受 官 场 腐 败 之 风 波 及 , 营 军 饷 日 增 然 军 暮 气 渐 深 , 事 废 弃 , 士 骄 狂 纵 欲 。八 旗 子 弟 更 是 恃 宠 武 兵 傲 物 , 活 奢 靡 。 曾 经 被 清 王 朝 作 为 夺 取 天 下 并 长 治 久 生 安 的 保 证 的 “ 武 精 神 ” 渐 趋 淡 化 , 营 武 备 废 弛 , 律 尚 已 军 纪 涣 散 ,“ 与 将 不 相 习 , 与 兵 不 相 知 , 则 相 妒 , 不 相 将 兵 胜 败 救 ” ] 八 旗 与绿 营 兵 已 至 强 弩 之 末 , 有 其 表 。 口。 徒
咸 丰 、 治 四朝 。 适 逢 其 时 , 国藩 生 存 年 代 正 值 大 清 王 同 曾 朝 风 雨 飘 摇 的 多 事 之 秋 。 政 治 上 , 于 从 乾 隆 末 年 开 始 由
任 何 一 个 人 的文 化 思 想 都 有 其 形 成 的 原 因 和 背 景 , 都 不 是 某个 人 的 突 发 奇 想 和 天 才 创 造 , 受 到 这 个 人 的 家 庭 它 氛围 、 育 环境 的潜移 默化的影 响 , 教 与所 处 社 会 的 政 治 、 经 济 、 化 、 想 等 状 况 以及 前 人 和 同 辈 的 思 想 都 有 着 不 可 分 文 思 割 的 联 系 。曾 国藩 的文 化 思 想 包 罗 万 象 , 内涵 深 厚 , 与 他 这 所 生 活 的 特 殊 的历 史 时 期 及 其 独 特 的 家 庭 环 境 有 着 莫 大 的 关 系 , 的 文化 思 想 也 是 晚 清 独 特 的社 会 政 治 、 化 状 况 和 他 文 那 个 时 期 社 会 主流 文化 与思 想 以 及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与 西 方 近 代 文 化 相 融 合 的集 中 、 实 的 反 映 。 曾 氏家 族 半 耕 半 读 、 真 勤 俭 持 家 的 家 风 和 晚 清 政 治 日益 昏暗 , 王 朝 由“ 乾 盛 世 ” 清 康 转而没落 、 败 , 衰 内忧 外 患 接 踵 而 来 的 动 荡 现 实 , 曾 国藩 是 文 化 思 想 形 成 的社 会 时 代 背 景 ; 前 人 思 想 的 批 判 继 承 和 对 发展 及 对 同僚 思 想 的 吸 收 和 借 鉴 是 其 文 化 思 想 的 理 论 渊 源 。本 文 试 图 从 政 治 、 庭 、 论 三个 层 面 来 探 析 曾 国藩 文 家 理
同 时代 的理 学复 兴成 为 曾 国 藩 文 化 思 想 最 终 形 成 的理 论 背 景 。
[ 关键词 ] 曾国藩; 文化思想 ; 湖湘文化
[ 图分 类 号 ]Gl 2 中 1 [ 献 标 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10 —3 3 2 1 ) 40 0 —3 文 0 92 2 (0 1 0 —0 10
孙 涛 姚 志平
南通 26 1 ) 2 0 9
( 南通 大学 法 政与 管理 学 院 ,江苏
[ 摘 要 ] 曾 国 藩 的 文化 思 想 包 罗万 象 , 大 精 深 。晚 清 颓 废 不 振 的政 局 成 为 曾 国藩 文 化 思 想 产 生 的政 治 博 背 景 , 特 的 曾 氏 家风 对 曾 国藩 文化 思 想 的 萌 芽 成 型 产 生 了根 深 蒂 固 的 影 响 , 有 浓 厚 地 域 特 色 的 湖 湘 文 化 与 独 具
化思想的来源 。
一 一
晚清时局“ 由盛 转 衰 ” 政 治 背 景 的 个 人 的文 化 思 想 都 是 所 处 时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真 实 反
、
映 , 时也 是 所 处 时 代 的 独 特 产 物 。而 要 正 确 深 入 地 理 解 同 把 握 一 个 人 的文 化 思 想 的 全 部 , 能 取 其 精 粹 为 我 所 用 , 并 就 定 要 把 这 个 人 及 其 文 化 思 想 放 到 当 时 的 社 会 历 史 环 境 当 中 去 考 察 , 求 其具 体 的 历 史 成 因 及 背 景 。离 开 这 个 特 定 探 环 境 , 可 能 南 辕 北 辙 , 而 无 功 。 对 于 曾 国 藩 文 化 思 想 的 就 劳 探 究 同 样 也 不 能 忽 略 当 时 的 社会 现 实 。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经 过 几 千 年 的 发 展 和 朝 代 更 替 , 明 朝 在 末 期 其 实 就 已进 入 晚 期 阶段 。 大 清 立 国 后 , 族 的 新 兴 贵 满 族 没 有 明 朝 统 治 者 那 样 的腐 败 积 习 , 人 中原 统 领 异 族 , 乍 便 励 精 图 治 , 封 建 王 朝从 岌 岌 可 危 处 重 现 辉 煌 , 出现 了始 使 并 于康 熙 、 于乾 隆 的 中 国 历 史 上 最 后 一 个 , 是 时 间 最 长 的 止 也 个 治 世 —— “ 康乾 盛世 ” 。值 此 盛 世 , 清 国力 空 前 , 输 大 不 唐 宗 汉 武 。但 自乾 隆 中期 以后 , 侈 之 风 一 日盛 一 E , 腐 奢 t贪 大 案 一 宗 接 一 宗 。 因有 “ 乾 盛 世 ” 经 年 累 积 , 华 不 可 康 的 繁 能 一 日褪 尽 , 机 四 伏 , 潮 涌 动 , 综 复 杂 的 社 会 矛 盾 掩 危 暗 错 盖 在 太 平 盛世 的 外 衣 下 , 为 警 觉 , 势 爆 发 。而 嘉 庆 元 年 不 蓄 的 白莲 教 起 义 , 志 着 “ 乾 盛 世 ” 终 结 , 就 此 揭 开 了 大 标 康 的 并 清 王 朝 由盛 转 衰 的 序 幕 。 曾国藩生于 1 l 8 1年 , 于 1 7 卒 8 2年 , 经 嘉 庆 、 光 、 历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