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面面观教学设计
《习俗》教案: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面貌

《习俗》优秀教案: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彩面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我们也开始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文化根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进了《习俗》主题的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彩面貌。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的丰富内涵和多彩面貌,掌握相关词汇、语句和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国、敬业、尊重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崇尚文明。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习俗中的节日文化2、领会习惯行为中的文明礼仪3、体验传统习俗中的节日风俗和文化内涵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领会多彩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尊重传统文化的发自内心的认同感。
2、如何引导学生在了解传统习俗文化的同时,将其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输出。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习俗中的节日文化、领会习惯行为中的文明礼仪和体验传统习俗中的节日风俗和文化内涵。
2、任务教学法:通过任务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相关习俗文化知识,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探究和发现,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创造并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及方法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听讲解掌握相关知识。
2、领会习惯行为中的文明礼仪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领会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文明礼仪。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礼仪知识、观摩示范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到文明礼仪。
3、体验传统习俗中的节日风俗和文化内涵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传统习俗中的节日风俗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习俗的理解和记忆。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能够分析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听课与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礼仪等。
4. 思考: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等。
5. 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6. 总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传承。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成果评价。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文化古迹,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材的创作,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板书结构)

1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板书结构)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习俗
2、传统建筑
3、传统文艺
4、传统思想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①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1。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5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5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再诵读的根底上能够娴熟背诵《蝉》和《咏萤》这两首诗。
3、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学会诵读观赏咏物诗的方法。
5、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6、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德志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再诵读的根底上能够娴熟背诵《蝉》和《咏萤》。
教学难点: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学会诵读观赏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揭题《蝉》。
(板书诗题:蝉)。
2、师介绍: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
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蝉》。
2、检查初读状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究,弄懂诗意(1)观赏蝉的“近景图”和蝉鸣幽思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沟通自己的理解,相互启发、补充。
5、集体沟通,了解《蝉》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局部,蝉嘴上的吸管外形与其有些相像。
2、流响:传出的响声。
3、疏桐:高大的梧桐树。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书生试着沟通。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1、师介绍:《咏萤》是虞世南的另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咏萤》。
3、集体诵读《咏萤》。
4、引导学生理解难解词语及诗的含义。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精确流畅地朗读经典选文,背诵经典章句。
2.借助解释和大意理解选文意思,专心体会儒家的仁爱思想。
3.生活中做到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则故事《吴枯赠衣》。
关枯是东汉人,年轻时在家多的水边一边放猪,一边读书,生洁很贫困。
传统文化面面观

这种消费观念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 定的。现在生产有了巨大发展,如果消 费观念不能与时俱进,消费严重滞后, 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小结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消 费 为 生 产 创 造 新 劳 动 力 消 费 是 生 产 的 动 力 消 费 对 生 产 起 着 导 向 作 用 消 费 是 生 产 的 目 的
小结
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没有被 消费掉,意味着生产是无效劳动,是对 资源的浪费。 这表明: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掉, 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最终完成,说明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 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是生产的
动力。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起着导 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 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从而 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C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C消费发展促进生产发展 D人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2、作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企业之一的长虹集团运用高 科技开发新产品,使其电器在国内外市场上畅销不衰, 这表明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 ( )
B
A增加设备,扩大投资,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 B运用高科技,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C把企业组成大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 D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
生产
反作 用于 决 定
分配
(
消费
(最终的目的和动力)
交换
桥 梁 和 纽 带
)
2-1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意义 2-2 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2-1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意义
①原因
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 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现实原因: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 力发展生产力。
传统文化面面观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 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
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 文化。 • 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生活习俗、生产习俗、节庆习俗,各种 各样的传统习俗,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追寻和 传承。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
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 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 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 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 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 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戏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
台》、《红楼梦》、《西厢记》,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追鱼》 《春香传》《孟丽君》《孔雀东南飞》《何文秀》《沙漠王子》《盘妻索妻》 《玉蜻蜓》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 《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等大批优秀剧目。
传统历史: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 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 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 代表性。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 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来的, 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
传统文化面面观教学设计

姓名王美婷班级14 级思想政治教育片段题目《传统文化面面观》重点展示技能导入技能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识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教学目标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时间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教学技能要素2 分钟1.5 分钟1.5 分钟1.5 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那些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分析得出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而总结出传统文化的概念.进入情景一,通过讨论肖奈和贝微微中秋节要不要回家,得出传统文化的第一个表现形式——传统习俗进入情景二,通过展示肖奈与贝微微旅游的照片(窑洞,蒙古包,土楼,围屋)得出传统文化的第二种表现——传统建筑进入情景三,通过肖爸爸吟诵古诗和展示王献之的《中秋帖》和齐白石的《丹桂双学生结合课本回答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一种表现形式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二种表现形式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导入技能情景创设技能情景创设技能情景创设布置作业,情感升华。
记下老师所1 分钟留作业设计本堂课通过影视剧中人物的情景,探究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
思路这样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说明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
兔》得出传统文化的第三个表现形式——纳第三种表技能1.5 分传统文艺进入情景四,通过展示孙中山手书《大同现形式学生分析和钟书》和探讨对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老师一起归情景创设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纳第三种表技能的遗产。
”这句话的理解得出传统文化的第现形式四种表现形式——传统思想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课堂练习,一起进行课总结技能1 分钟巩固知识。
堂小结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传统文化面面观教案

一、教案简介课程名称:传统文化面面观课时:15分钟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我国传统文化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1. 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PPT课件,展示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传承。
Step 2:讲解传统文化的特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的特点包括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传承与发展等。
Step 3: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种类?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众多领域。
3. 教师举例说明,如诗词、书画、戏曲、古建筑等,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Step 4:案例分析(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与发展的案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方式。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要尊重和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如下: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种类及其代表作品的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美婷
班级
14级思想政治教育
片段题目
《传统文化面面观》
重点展示技能
导入技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
识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教学技能要素
2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分钟
1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那些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分析得出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而总结出传统文化的概念.
进入情景一,通过讨论肖奈和贝微微中秋节要不要回家,得出传统文化的第一个表现形式——传统习俗
进入情景二,通过展示肖奈与贝微微旅游的照片(窑洞,蒙古包,土楼,围屋)得出传统文化的第二种表现——传统建筑
进入情景三,通过肖爸爸吟诵古诗和展示王献之的《中秋帖》和齐白石的《丹桂双兔》得出传统文化的第三个表现形式——传统文艺
进入情景四,通过展示孙中山手书《大同书》和探讨对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句话的理解得出传统文化的第四种表现形式——传统思想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布置作业,情感升华。
学生结合课本回答
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一种表现形式
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二种表现形式
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三种表现形式
学生分析和老师一起归纳第三种表现形式
一起进行课堂小结
记下老师所留作业
导入技能
情景创设技能
情景创设技能
情景创设技能
情景创设技能
总结技能
设计思路说明
本堂课通过影视剧中人物的情景,探究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这样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