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设计模板123篇二: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韩家林小学 XXX教材分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派浩瀚的巨流。
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单元专题、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的一扇门,孩子们在这里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阅读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美丽的神话故事,欣赏了我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的宝贵文化遗产──赵州桥,以及世界艺术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看到那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的孩子无不充满自豪的感慨。
这样,从文本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口头到书面,让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在课外学习活动的配合中,学知识、长能力。
活动目标: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拓展知识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团队协作的精神。
一、活动前期准备2、自由组成小组,开展多种形式了解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传统文化⑴将大家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分别归为:神话传说、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诗词赏析、饮食文化;⑵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结合某一专题制定计划。
⑶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二、活动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协助他们做好记录,帮助他们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
传统文化教学教案优秀8篇

传统文化教学教案优秀8篇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了解茶的起源及种类。
2、了解中国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茶艺中的礼仪,仪态端庄,先客后主等。
4、体验泡茶,品茶的快乐。
【活动准备】茶具,各种茶叶,茶袋,VCD短篇,幻灯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展示各种各样的茶袋。
师:“请小朋友来闻一闻是什么味道?”幼:“淡淡的清香。
”师:“现在请小朋打开你的茶袋,去看看你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茶叶,你认识吗?”师:“如果你不认识没有关系,现在去我们就去认识一下他们。
”播放幻灯片。
请小朋友再次观察茶叶,你认出了它是什么茶了吗?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碧螺春,梅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毛尖,蓝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龙井,绿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普洱茶,黄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铁观音。
二、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饮茶是最先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吗?”师:“现在我请小朋友在录像中去找答案。
”播放短片。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师:“对,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
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从中国学来的。
你们作为中国人,心里是什么感觉啊?”幼:“开心,自豪,高兴。
”三、茶的用途及功效。
师:“小朋友你们自己喝过茶吗?好喝吗?你们都喝过什么茶?”“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喝茶吗?喝茶有哪些好处?”“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而且还有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四、茶艺。
师:“茶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你们现在想不想就品一品呢?”幼:“想”师:“今天老师就为小朋友们泡制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
”教师示范茶艺表演,请幼儿观赏。
在茶艺表演中渗透文明礼仪,先客后主的文化熏陶。
1、介绍茶具名称。
2、温杯。
3、泡茶。
4、品茶。
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好客,愿把自己最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传统文化教案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

传统文化教案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下面这4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传统文化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实验学校赵建玲教学目标: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一、再现生活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
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 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二、描述生活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生:正月一日是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
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生:……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和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提倡“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
二)实践方面1.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是指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不断超越自己的局限,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自我价值,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2.尊师重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尊师重道。
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者,为人师表也。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是一种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文化的表现。
3.勤俭节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指要勤奋工作,节约开支,不浪费资源,不奢侈浪费,讲究节俭生活。
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中应该倡导的生活方式。
三、总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了八个方面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
这种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这种道德观念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且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优秀遗产。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尊重道德、尊重人。
这种道德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本准则。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为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教学设计1: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成语及其含义
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归纳、提炼
学生提炼、归纳材料含义。(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学生深度阅读史料,圈划关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文本,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同时,把文化现象与朝代一一对应,形成时空观念。
把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拉近距离,避免生涩感。
同学丙:随着佛教的传入,本土道教的兴起,儒学受到挑战。在儒家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宋朝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代表人物有程颐程颢、朱熹等。明朝时,王阳明把“心学”集大成,推动了理学向下层百姓渗透,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同学丁: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被打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向西方学习,先后出现了“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等,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后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找到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
教师小结:中华传统文化起源早,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经济的变化,传统文化不断丰富。但是传统文化并非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具体我们以一些成语为例来看看。
PPT呈现材料:
你能再说出一些核心概念和对应成语吗?
和:团结友爱、敬老爱幼、负荆请罪、举案齐眉
信: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曾子杀猪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
目标与核心素养
1、以朝代为序,学生自主梳理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概括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的主要内涵,让时空观念渗透其中。
2、让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和类比,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化典籍、文化活动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价值,教师利用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辩证的看待中华文化,继承发展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去看待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教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能够分析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4.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1. 听课与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分析:与学生一起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礼仪等。
4. 思考:让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等。
5. 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6. 总结: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传承。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成果评价。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或文化古迹,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材的创作,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部编三下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

三下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目标与内容㈠学习目标⒈认识本单元36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7个汉字,会写50个词语。
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抄写指定的段落。
⒉感受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了解有关节俗,认识古代重要发明,欣赏古建、古物之美,发现古人的智慧与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⒊学习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并结合这样的方法介绍中华悠久灿烂的文化。
⒋收集资料,记录风俗,就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进行写作,适当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㈡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㈢设计说明本单元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与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这一组课文,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内容,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学生对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赞美。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纸的发明》联系历史,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重点突出了蔡伦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赵州桥》写的是河北省赵县一座著名的石拱桥,通过对桥坚固、美观的介绍,赞美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了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文中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古都岁月与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与三年级上册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相比,既有不同,更有提升,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本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
精读课文《赵州桥》与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都突出了语文要素的学习,《赵州桥》设置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第三自然段是怎样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间几个自然段的写法:《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通过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单元语文要素。
传统文化教案(6篇)

传统文化教案(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分享的6篇《传统文化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传统文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宋玉这个人。
2.增强同学们为人处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于文章的把握教学课时:1课时1、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
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
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
曾事楚顷襄王。
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
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2、朝代所属文学时期:先秦文学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原文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①鲲。
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
夫蕃篱之②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③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④,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注解:①鲲:古代传说中的大鱼②鷃:小鸟③鬐:鱼的背脊④鲵:小鱼译文: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PPT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
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二、内容
(一)表现方面
1.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2.利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
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
的。
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
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3.仁爱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
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4.提倡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
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三、总结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
当代中国已进
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
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
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
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