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汉服的四种形制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明代皇帝服饰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
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
首先制定皇帝的礼服。
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
余不用。
”男子服饰1.明代男子服装,以袍衫为尚。
2.团领衫、补子、幞头①明代公服: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
②幞头,在明代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头衣。
常服中的幞头称“乌纱帽”,前低后高,圆顶,翅钝圆,帽内用网巾束发。
帝王所用幞头名“翼善冠”,折角向上。
3.直裰/直身,右衽、大袖的宽敞袍式,背间中缝直通到底,明时僧道亦服。
明初儒生都穿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直裰,时称蓝袍。
4.罩甲,是超短袖、对襟或大襟,长度在膝下到足背之间,衣身紧窄的式样。
5.巾帽,一般人常用巾和帽,明代巾帽除采用唐宋还有元代的部分保留,所以明代巾帽比较多样。
如“四方平定巾”、“东坡巾”、“平顶巾”、“六合一统帽”(又称小帽,即瓜皮帽)等。
女子服饰1.主要有:衫、袄、霞帔、比甲、裙子等。
命妇服包括:凤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组成。
2.凤冠、霞帔①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
后妃的凤冠除缀凤凰外还有龙,普通命妇的彩冠仅缀花钗。
②霞帔是一种帔子,象两条彩带,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
宋代,霞帔成为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该。
不同品级命妇霞帔纹样有严格规定。
3.背子,亦作褙子,样式继承宋代,有合领和对襟两种,贵贱皆服。
就功用分两式:对襟、大袖为贵妇礼服;对襟、小袖为普通妇女便服。
品级纹样基本与霞帔相同。
4.比甲,即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明代中叶形成风气。
比甲形似背子而无袖,比后来的马甲、坎肩要长,罩在衫袄之外。
5.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织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田而得名。
6.衣、裙,①上衣和裙的长短变易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后趋效南方。
明代汉服形制全面介绍

明代汉服形制全面介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和服饰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汉服作为传统的中国服饰,也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对明代汉服的形制进行全面介绍。
明代汉服的形制可以分为上衣、下装、鞋袜和配饰四个部分。
首先是上衣。
明代男子的上衣主要有袍、褙和襦三种。
袍是一种长袍,通常到膝盖以下,有时还会配上蟒袍。
褙是一种短袍,长度通常在腰际或臀部附近,常用于外出活动或作为日常服装。
襦是一种紧身的上衣,通常贴身穿着,常用作内衣。
女子的上衣主要有襦袄、襦裙和对襟衫三种。
襦袄是一种紧身的上衣,常用作内衣,襦裙则是配合襦袄穿着的下装。
对襟衫是一种对襟式的上衣,常用作外出或正式场合的服装。
接下来是下装。
明代男子的下装主要有裤、裙和袴三种。
裤是一种长裤,通常与上衣搭配穿着,长度及至脚踝。
裙是一种宽松的下装,通常到膝盖以下,常用作日常服装。
袴是一种宽松的裤子,通常到膝盖以上,常用作骑马或打猎时的服装。
女子的下装主要有裙和裤两种。
裙是一种长裙,通常与上衣搭配穿着,长度及至脚踝。
裤是一种宽松的下装,通常到膝盖以上,常用作户外活动或运动时的服装。
然后是鞋袜。
明代男子的鞋袜主要有布鞋、靴子和袜子三种。
布鞋是一种简单的鞋子,多用于日常穿着。
靴子是一种长筒鞋,常用于外出活动或正式场合。
袜子则是作为鞋子的内部配件,常用于保暖和舒适。
女子的鞋袜主要有绣花鞋、鱼口鞋和袜子三种。
绣花鞋是一种精美的鞋子,常用于正式场合或婚礼。
鱼口鞋是一种露趾的鞋子,常用于舞蹈或演出。
袜子则是作为鞋子的内部配件,常用于保护脚部和增加舒适感。
最后是配饰。
明代男子的配饰主要有帽子、腰带和饰物三种。
帽子是一种常见的头饰,常用于遮阳或增加美观。
腰带是一种用于束腰的装饰品,常用于固定上衣和下装。
饰物则包括项链、手链等,常用于增加个人魅力和装饰效果。
女子的配饰主要有发饰、耳环和饰物三种。
发饰是一种用于装饰发型的配件,常用于增加美观和独特性。
耳环是一种用于装饰耳朵的饰品,常用于增加个人魅力和时尚感。
明代服装

二、民服 明代一般男子服式主要有:直身、罩甲、襕 衫、裤衫、裤褶、曳撒等,多承袭前代,仅 在色泽、长短上有所变易。而作为明代男子 主要首服的巾帽,则有很大发展,特点突出。
百姓服装
第三节 女子冠服与便服
一、冠服 大凡皇后、皇妃、命妇,皆有冠服,一般为 真红色的大袖衫、深青色的背子、加彩绣帔 子。 帔子 蹙金
第六章
明代服装
第一节 概述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在 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专制,对中央和 地方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 中包括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禁胡 服、胡姓、胡语等措施。
第二节 男子官服与民服
一、朝服 朝服以袍衫为尚,头戴梁冠,着云头履。梁 冠、佩绶、笏板等都具体安排。
1、明代官服形式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2、说说女服的风格。
霞帔示意图
三龙双凤冠
二、便服 命妇燕居与平民女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袄、帔子、 背子、比甲、裙子等。普通女子服饰多以紫色粗布 所制的衣式,不许金绣。 背子 比甲 裙子 头饰
明代背子
穿窄袖背子的妇女
比甲
穿 比 甲 的 妇 女
裙
水田衣
明代女子头饰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中国传统服饰之明代服饰(图)

中国传统服饰之明代服饰(图)中国传统服饰明代服饰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千年来的带结。
但是纽扣并⾮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
纽扣的使⽤也是⼀种变⾰,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另外理学盛⾏也在⼀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明装与唐装相⽐,在于⾐裙⽐例的明显倒置,由上⾐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
⾐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中国传统服饰——明代戎服 朝服⽤于⼤把、庆成、正旦、颁沼等国家⼤典。
戴梁冠,穿⾚罗⾐、裳,佩⾚、⽩⼆⾊绢⼤带,⾰带,佩绶。
明延宋制,也以冠上梁数划分等级。
公冠为⼋梁,加笼⼱貂蝉,⽴笔五折,四柱,⾹草五段,前后⽟蝉。
侯七梁,笼⼱貂蝉,前后⾦蝉,其余皆少于公冠⼀等。
伯为玳瑁蝉,其余较侯再减⼀等。
都插雉尾。
驸马与侯相同,但不插雉尾。
梁数之外,官员所佩的带、绶也是区分品级的标志。
官⼀品,冠七梁,不⽤笼⼱貂蝉,⾰带⽤⽟,绶⽤云凤四⾊(黄、绿、⾚、紫)花锦。
⼆品,冠六梁,犀⾰带,绶同⼀品。
三品,冠五梁,⾦⾰带,绶⽤云鹤花锦。
四品,冠四梁,余同三品。
五品,冠三梁,银⾰带,绶⽤盘雕花锦。
六品、七品冠⼆梁,银⾰带,绶⽤练鹊三⾊(黄、绿、⾚)花锦。
⼋、九品冠⼀梁,⾰带⽤乌⾓,绶⽤鸂鶒,⼀种⽔鸟,⾊多紫〕⼆⾊(黄、绿)花锦。
御史冠⽤獬⾘。
所拿的笏板,⼀⾄五品⽤象⽛,六⾄九品⽤槐⽊。
中国传统服饰——明代男服 同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样,朱元璋在登上帝位后,早已忘却⾃⼰也曾是贫苦百姓中的⼀分⼦,在强化统治者特权地位的同时,视百姓为贱⼈,认为庶民不过是“趋事执役以奉上者”。
洪武⼗五年(公元1382年)出榜晓谕两浙、江西⼈民:“为吾民者当知其分(职分,应尽的义务),⽥赋⼒役出以供上者乃其分也。
能安其分,则保⽗母妻⼦,家昌⾝裕,为忠孝仁义之民。
”否则,不但国法不容,“天道亦不容矣”(《明太祖实录》卷⼀五○)。
基于这种观点,反映在百姓的服饰上是多有限制。
明代男子官服形制设计

明代男子官服形制设计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官服形制也有独特的特点。
明代男子官服分为上、中、下三套,下面将详细介绍明代男子官服的形制设计。
一、上官服1.冠:上官服的冠分为不同的级别,如一品冠、二品冠等。
一品冠有七髻,头顶的髻由金丝制成,其他髻以白色帛织成。
二品冠有五髻,三品冠有三髻。
冠上还可以佩戴额垂和年垂,额垂由五色缎带制成,年垂由黑色云锦制成。
2.衣:上官服的衣分为袍和褂,袍和褂的颜色也有不同的等级。
一品袍和褂由黄色云锦制成,二品袍和褂由红色云锦制成,三品袍和褂由蓝色云锦制成。
袍和褂上都有不同等级的“肩章”,如一品袍和褂上有以金丝制成的回纹,二品袍和褂上有以银丝制成的回纹,三品袍和褂上有以细丝制成的回纹。
3.裤:上官服的裤为直筒裤,并且裤腿两侧有斜边的小翼。
裤分为黄、红、蓝三色,与袍和褂的颜色相匹配。
4.鞋:上官服的鞋为麻底布鞋,鞋面由黄、红、蓝三色的绒线制成,且有不同等级的“鞋花”。
一品鞋花为金丝制成的回纹,二品鞋花为银丝制成的回纹,三品鞋花为细丝制成的回纹。
二、中官服1.冠:中官服的冠比上官服的冠低一级,冠上只有三髻。
冠上的额垂和年垂颜色也相应降低,由五色缎带制成的额垂变为红色缎带制成,由黑色云锦制成的年垂变为红色云锦制成。
2.衣:中官服的衣也比上官服的衣低一级,在颜色上也有相应的变化。
一品衣为紫色云锦制成,二品衣为青色云锦制成,三品衣为深绿色云锦制成。
衣上的“肩章”也变为以银丝制成的回纹。
3.裤:中官服的裤和上官服的裤形制相同,裤腿两侧的小翼也一样具有斜边。
4.鞋:中官服的鞋和上官服的鞋形制相同,鞋面的颜色也与衣物相匹配。
三、下官服1.冠:下官服的冠比中官服的冠低一级,冠上只有一髻。
冠上的额垂和年垂的颜色也相应降低为红色缎带制成。
2.衣:下官服的衣比中官服的衣低一级,在颜色上也有相应的变化。
一品衣为白色云锦制成,二品衣为浅灰色云锦制成,三品衣为淡蓝色云锦制成。
衣上没有“肩章”。
明制汉服科普小知识点总结

明制汉服科普小知识点总结明制汉服科普小知识点总结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明代,汉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当时社会中重要的身份象征和审美标准。
本文将从明制汉服的款式、颜色、配饰、礼仪等方面,为您介绍一些汉服的科普小知识点。
一、明制汉服的款式1. 男子汉服明代男子汉服的款式包括衫、袄和袍。
衫是最基本的上装,分为巨衫、夹衫和小衫。
巨衫经常用来作为正式场合的礼服,夹衫则是平常穿着的衣物。
袄是指中装,类似于现代的外套,可以用来增添威严感。
袍是明代男子的礼服,有长袍和短袍之分,长袍多用于重要场合,短袍则用于日常穿着。
2. 女子汉服明代女子汉服的款式较为多样。
旗袍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款式,是与褙子相配对的一件上装。
褙子是女子汉服的一种特殊衣物,类似于现代的背心,可以搭配不同款式的上衣。
妇人上衣有披袄、雁行、繍装等多种式样,每一种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下装方面,女子一般穿着裙子,包括裙襦、制裙、垂裙等。
二、明制汉服的颜色1. 男子汉服的颜色明代男子汉服的颜色以黑、白、蓝为主。
黑色代表庄重和权威,白色则代表纯洁和清高,蓝色则相对较为少见,通常用于重要场合。
2. 女子汉服的颜色明代女子汉服的颜色则更为多样。
红色代表喜庆和幸福,黄色代表尊贵和皇家,蓝色代表高贵和深邃,绿色代表青春和活力,紫色代表神秘和权力。
三、明制汉服的配饰1. 男子汉服的配饰男子汉服的配饰主要有帽子、腰带、鞋袜等。
帽子有多种款式,常见的有巾、纶巾、香囊巾等。
腰带也有多种选择,如细带、宽带、丝带等。
鞋袜方面,男子多穿长靴或高筒鞋,袜子一般以白色为主。
2. 女子汉服的配饰女子汉服的配饰更为丰富多样,主要有发饰、首饰、带子等。
发饰包括簪子、发簪、发钗等,可以根据发型和场合的不同进行选择。
首饰有项链、耳环、手链等,常常用于增添女子的妩媚和华丽感。
带子则是女子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腰带、宽带、腰封等。
四、明制汉服的礼仪在明代,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还与社交礼仪紧密相连。
汉服的分类

汉服的分类汉服的样式从形制上看,主要分为“衣裳”、“深衣”、“袍服”和“襦裙”四大类。
1.衣裳制上衣下裳是汉服的起源,即上衣和下裳分开穿。
上衣指上面的衣服,下裳指下裙,因为是围合式,也叫围裳。
後世称服装为“衣裳”,就是从这儿而来。
平民百姓也穿上衣下裳,但为劳做方便,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着长裤。
上衣下裳黄帝的冕服就是这种形制,後世男子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上衣下裳制。
这个形制一直延续到明朝。
2.深衣制深衣制,即上衣下裳相连。
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
曲裾深衣是将後片的衣襟加长形成三角,加长後的衣襟穿时绕至背後,再用腰带系紧。
而曲裾和直裾的区别就在於裾上,曲裾深衣是把裾绕在身上,称为“曲”;直裾深衣是把裾垂直於地面的,称为“直”。
深衣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样式,是高官贵族的常服,平民百姓的礼服。
深衣3.袍服制即上下通裁,就是中间没有缝合线,一体裁剪而成。
分为长衣(直裰、直身)以及长衣(袍、衫)、阑衫、褙子(由袄子、大袖衣、旋袄演变而来)。
袍服通常衬有白色内衣,一般作为百官及士人的常服。
袍服4.襦裙制即短衣长裙,腰间以绳带系扎,衣在内,裙在外。
这个形制包括短襦、半臂、大袖衫。
是历代女子最喜爱的穿着形式。
襦裙-半臂四、汉服的基本样式1.上衣下裳﹕交领,衣可内穿或外穿。
2.上襦下裙﹕交领或直领,上穿襦(短上衣),下穿裙。
襦在内,裙在外。
还配有腰带、披帛、配饰等。
3.上衣下裤﹕交领,上短衣下配裤子,包含缚裤。
4.衣裳连属﹕即深衣,交领接衽,包括直裾和曲裾,直裾中又包含很多定制模式。
深衣5.直裰﹕长衣的一种,也叫直身。
交领,有衣缘,两侧不开衩,衣长至脚踝。
直裰6.袍衫﹕长衣的一种。
交领或圆领,双层为袍,单层为衫。
两侧开衩,衣长至脚踝。
袍衫7.阑衫﹕圆领袍衫的一种,接衽,衣长至脚踝,为了尊重传统衣裳制,在膝下拼接横阑。
阑衫8.褙子﹕由袄子、大袖衣、旋袄演变而来。
直领相系垂带,两侧开衩到腋下,半披半穿。
有袖称褙子,无袖为比甲。
褙子9.半臂﹕也称半袖。
知识点31:明朝服饰制度中的帝王服饰形制

大明衣冠中国历代服饰赏析知识点31:明朝服饰制度中的帝王服饰形制教学目的:以《中东宫冠服图》为据,图示法介绍明朝帝王的服饰形制特点。
内容纲目:(一)帝王冕服形制(五)燕弁服形制(二)通天冠服形制(六)常服形制(三)皮弁服形制(七)帝王其他服饰(四)武弁服形制明成祖明仁孝文皇后明孝宗明孝康敬皇后明神宗明孝端显皇后衮冕 通天冠服 皮弁服 武弁服 燕弁服 衮服(一)帝王冕服<冕冠>: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
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充耳。
此外,綖板上还悬有一根朱纮。
定陵出土冕冠,冕板以桐木为质,呈前圆后方形。
冕板长38.7,宽19厘米。
上面贴黑素缎一层,下面贴红素缎一层。
前后各缀十二旒,每旒穿玉珠九颗(白色3颗、红、蓝、绿各2颗),珍珠三颗,以五股红色丝线相系。
其冠卷(帽壳)作圆柱形,以细竹丝编结成六角形网状,髹黑漆。
里衬一层红素绢,面敷三层黑素纱,冕口里衬一周红素罗。
冕顶有玉衡一条,用以维持冠。
衡为长方形,两端各有两圆孔,用以缝线。
冠体上部横插玉簪一,簪为两段,顶部呈方形阶梯状三层,分别固定在冠的两侧。
冠上系有红涤带和红丝带,两侧各有一绿一白两玉珠作为充耳。
,交领、大袖,领、袖、衣襟等处施本色缘边。
玄衣上织日、月、龙、星辰、山、火、华虫、宗彝八章。
日月皆圆形,日纹红色,在左肩,月纹白色,在右肩。
龙在两臂,均为升龙。
星辰在背,用五颗小圆星,五色。
山在星辰之下,为并列的五座山峰。
火、华虫、宗彝在两袖,每种纹样各用三个,竖行排列。
火为红色火焰,在上;华虫形似锦鸡,五彩羽,红腹,居中;宗彝在下。
(永乐三年制)<纁裳>:分为前后两片,前片三幅,后片四幅。
因裳幅均为正幅(长方形),需要在每幅上折叠出褶子,使裳腰与人体腰围相适。
裳前后片的两侧及底边施本色缘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汉服的四种形制
明朝汉服有四种形制,包括上衣下裳制、马面裙、披风和比甲。
上衣下裳制是最古老的汉服形制,源于黄帝尧舜时期,上衣下裳,上衣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
马面裙是汉服的一种,前后有四个裙门,在穿着的时候,裙门是两两重叠的,而且打褶,中间的裙门重叠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样子,俗称马面。
披风是明代非常流行的一类服饰,看上去与褙子比较类似。
不过,披风的袖子相对于褙子来说,会稍微的宽大一些。
一般可以穿在袄裙的外面,算是比较保暖的了。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背心,两侧和膝盖下方均开叉。
它的风格通常比后来的背心要长,一般会长到臀部或膝盖。
有些更长,并且会盖住脚面。
这种服装最初是宋代汉服的一种无袖上衣长罩衫,也被称为“背心”。
后来也就一直传入到了蒙古。
这四种形制的明朝汉服都展现了汉服的魅力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