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板块运动动画演示
七年级上册 地理 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地理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纸学科地理主备人总课时10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
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1:教师导入】师友互查: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大洲名称和字母代表的大洋名称。
大洲①②③④⑤⑥⑦大洋A B C D2.北美洲的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3.大洲分界线(引入新课)教师点评师友复习情况,设问: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引出课题。
第一步互助探究【环节2:师友探究】阅读课本37-44页,师友共同完成下列互助提纲:1.读P37-38图,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例子。
2.阅读P39图文,找出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阅读P41.42图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读P42图2.22,把握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
第二步互助释疑【环节1:师友释疑】一、海陆变迁原因及例子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 和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2.师友举例:(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了古河流等一些遗迹(3)荷兰的围海大坝二、大陆漂移说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完成以下问题:1. 大陆漂移说学说是国的科学家提出来的。
2.基本观点:2亿年前各大洲连成,它的周围是广阔的。
后来,原始大陆,缓慢地;现在形成的分布状况。
3.读图2.19和2.20,师友依据大陆漂移说,对图中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三、板块的运动阅读课本图文资料,师友自主学习完成以下问题:背景:20世纪60年代,在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学说。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第2节《海陆的变迁》课件(新版)新

海陆的变迁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 状况?是什么原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人类的活动对海陆变化的影响
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成 沧海,这种变化的事例有许多。现代科 学研究表面,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 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 活动也会引起海陆变化。
背离运动(张裂):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
海陆的变迁
活 动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现代测量表面,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海陆的变迁
红海将成为世界第五大洋! 地中海将消失! 喜马拉雅山脉会继续长高!
有人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一个有趣 的现象:在世界地图上,大西洋两 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 轮廓线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 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 是吻合的。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 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 个整体。
海陆的变迁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 漂移假说,他认为在两亿年前, 地球上的各大洲是相互连接在一 起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 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 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 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 分布状况。
七年级地理第2章第2节
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的证据: 沧海桑田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 问题?
海陆的变迁
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 中发现了“鱼龙”化石。这是一种人类过去未知的“鱼龙”,取名为 “喜马拉雅鱼龙”。据考证,这种鱼龙生活在距今约1.9亿年前的海 洋中。
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课件2022-2023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3、火山形成的地形
夏威夷(火山岛)
天山(火山丘)
火山锥、火山口(火口湖)
火山锥
火山湖
矿物
日本富士山
玄武岩台地
B、火山喷发的原因:
软流层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处的裂隙 喷出地面的自然现象。
裂中 隙心 式式 喷喷 发发
火山的种类: 活火山、 死火山、 休眠火山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边界类型
消亡型 生长型
消亡型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基本内容: ①岩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块,太平 洋板块为唯一的大洋板块; ②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 ③南极洲板块越过赤道到达北半球; ④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印度 洋板块。
√B.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南极洲板块
Academic training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4.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5.图中地质构造或岩层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
A.岩层⑤ B.向斜
C.背斜
D.④
D√.断层
第一课时:内力作用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视 频,回答: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有哪些? 2.它们各自的能量来自哪里?各 自的表现又是如何?对地表又有 什么影响?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课件】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全球分六大板块 和若干小板块。 在板块交界处, 或碰撞挤压, 或张裂拉伸, 地壳比较活跃; 在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陆→海
板
形成(裂谷 )、(海洋 )
块
运 动
( 海洋 )缩小/消失; 形成高大( 山脉 )。
海→陆
点击“箭头”可以超链接到动画演示
海水侵入,形成海洋。 裂谷
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想一想,我们是否能真实地 看到板块运动带来的力量呢?
火山喷发
地震
亚欧板块
美 洲
板
非
洲 板 块
印 度
太平洋板块 块
洋板 块
南
极洲
板
块
世界大上点洋的击洲几火“的山乎椭、澳圆全地”大部震超利位集链亚于中接大海分到陆洋布板位在的块于板是运哪块动哪的个交个分板界板析块块地??带。
大地多么坚固、 稳定。海陆轮廓自古
就是这样的。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 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是固定不变的吗?过去人们 对此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
有人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一 个有趣的现象:在世界地图 上,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 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 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 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 分几乎是吻合的。如果把这 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 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二三
印
四
度洋板块
五
太 平 洋 板 块
六南极洲板 块
据测量,世界最高
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 以每年0.33~1.27厘米 的速度在升高,你能 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 中的原因吗?
地壳运动 海 陆 变 迁 的 原 因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海陆的变迁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德国魏格纳提出)
七大洲的变迁

陆→海
板 块 运 动
形成(裂谷 )、(海洋 ) ( 海洋 )缩小/消失; 形成高大( 山脉 ) 海→陆
点击“箭头”可以超链接到动画演示
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探究 活动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第一个提出地球 “活动论”的 人 是谁? 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他从地图上偶然 发现什么现象? 提出什么学说?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凹凸 非常吻合;
④
①
大
非
洲
③
①
南 西 美 洋 洲 ②
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 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 作用才破裂分离。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煤炭是古代植物 深埋地底下演变 而来的,而现在 南极大陆的气候 几乎不支持绿色 植物生存。 这个事实说明南极洲原来的位置 不是(是/不是) 寒带,它是后来 漂移 到现在位置的。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大陆漂移 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
板块学说: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 由 板块 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 板块。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 运动 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 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 集中分布在 板块交界 地带。
海水侵入,形成海洋 裂谷
达标体验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汪洋,说明海洋可变为陆地 B、地震、火山活动可在短时间内改变地形 C、台湾海峡底部有古代森林遗迹,说明陆也可变为海洋 D、大地非常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第三节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第1课时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通过播放图片、视频、动画等,说明地球自形成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区域认知)2.通过阅读史实资料,观看视频动画,描述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综合思维)3.通过“拼接大陆”的实践活动,力证大陆漂移假说。
(地理实践力)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
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动手拼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部分内容。
沧海桑田,海洋可以变陆地,陆地可以变海洋。
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等。
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发现问题(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提出假设(非洲和南美洲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后来分开的)→寻找证据(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古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并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设计说明本节课基础知识部分有六大板块的名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主要运用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
同时,案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在理解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存在困难,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破解难点,比如做模拟演示实验、动画视频等。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的成因、某地多发火山地震等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分析某一案例总结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举一反三。
七年级地理上册《板块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4.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国家自豪感,激发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板块运动的概念,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4.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板块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5. 设计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认识地球的欲望。
2. 通过学习板块运动的知识,引导学生敬畏自然、珍惜地球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3.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和评价,共同探讨、交流,提高对板块运动的认识。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板块运动知识,概括重点内容,梳理知识结构。
2.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探究板块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予反馈,强调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2.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板块运动的知识。
3. 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中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共享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八章 构造运动60

岩相及厚度变化
• 比如说,地壳上升,沉积物的粒度变粗, 厚度变小,甚至没有沉积物,而使地表遭受 风化剥蚀(这是海退);如果地壳下降,沉 积物的粒度变细,厚度加大(这是海进); 如果地壳运动活动频繁,交替出现,自然沉 积物的粗细就复杂多变。反之,如果地壳运 动相对稳定,沉积物就趋于简单化。
7
岩相及厚度变化
构造分区 板块构造学说 地震作用
3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方向和证据
4
一、垂直运动
是组成地球的物质沿地球半径方
向上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运动。 它主要引起地表海洋、陆地及其分布的变化(造 陆运动)、地势高低的改变、岩体的垂直位移以及层 状岩层中大型平缓弯曲的形成等。
5
地壳垂直运动的主要标志
1.沉积相及其变化 沉积相:能够综合反映一定古地理、古气候 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例如滨海碎屑岩相、 河流冲积相等。 2.超过沉积环境允许的沉积物厚度 3.地层接触关系 4.岩层产状的变化 6
了海底扩张说。这一学说认为,
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和大陆裂 谷处上升涌出,涌出的地幔物 质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开先 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 扩张。当洋底扩张到达海沟处, 向下俯冲,重新回到地幔中 。
24
25
板块构造学说
1968年法国勒皮雄根
据地震带、地形和地
第八章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 泛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 表层(岩石圈,主要是地壳)的机械运动. 如大洋板块的漂移和俯冲、大陆壳的破裂 及相对错移、区域性的隆升和沉降、地质 体的变形与变位等。构造运动也称为地壳 运动或岩石圈运动。
1
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
2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方向和证据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