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故事
高僧大德开悟的故事

高僧大德开悟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释迦牟尼的年轻王子。
他出生在尼泊尔的一个富有
家庭,过着奢华的生活,但内心却一直感到迷茫和空虚。
一天,王子离开了他的宫殿,探索外面的世界。
他看到老年人的病痛、死亡和
苦难,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这一触动使他下定决心,放弃尘世的荣华富贵,寻找解脱的道路。
王子放下尘世的束缚,成为了一个苦行僧,几年来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然而,他仍然找不到心灵的平静和幸福。
于是,他决定寻找其他智者的指点。
在他的旅途中,王子遭遇了许多高僧大德。
每个人都教给他一些智慧,但没有
一个能满足他对真理的追寻。
最终,王子来到佛陀座下,一个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大师。
在佛陀的教诲中,王子找到了他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他获得了真正的开悟。
佛陀告诉王子,人们之所以受苦,是因为他们对世俗的欲望和贪婪执着不放。
只有通过舍弃这种执着,他们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王子聆听并领悟了佛陀的教导。
他明白了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贪婪和执着只
会带来苦难。
随着他的领悟不断加深,他终于摆脱了一切束缚,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觉者。
王子成为释迦牟尼佛之后,他以慈悲和智慧传授了无数的众生,帮助他们解脱
苦难。
他的教导被称为佛教,成为了世界上最受尊重和传统的宗教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超越尘世的欲望和执着,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内
心平静和幸福。
高僧大德的开悟之旅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的道路。
通过实践慈悲和智慧,我们可以突破自我,实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大德故事:七岁就想出家

大德故事:七岁就想出家2013年12月16日 09:26来源:中国故事网与佛门有缘(图片来源:资料图)“现在不能出家,这一辈子就完了。
”七岁的灵裕叹息说。
他的出家的请求又一次被父母拒绝了。
灵裕一生下来,就与佛门有缘。
每次遇到僧人,小小灵裕立刻垂手站立,然后躬身施礼,把自己手里拿着的舍不得送给小伙伴的心爱之物送给僧人。
一听到屠宰的声音,他就觉得那刀好像是扎在自己的身上,疼痛难忍。
灵裕六岁的时候,就向父母提过出家受戒的要求。
父母那时瞪大了惊异的眼睛看着灵裕,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六岁的儿子会提出如此不同寻常的请求,父母早就把振兴门第的希望寄托在灵裕的身上,他们怎么会允许灵裕出家呢!的确,灵裕太聪明了。
千余字的文章,小灵裕一看就能背诵,《孝经》、《论语》等,初读就文词俱明。
灵裕出家的要求多次被拒绝后,他就想寻找时机,逃出家门。
十五岁的时候,灵裕做好了准备。
但这一年,父亲得了大病,灵裕只得留下来侍候。
父亲的病,使家人每天为他请医拿药,昼夜看守,而父亲则被病折磨得死去活来。
灵裕看到这一切,感到生在世上像这样的苦难是无尽的,人生毫无欢乐可言。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灵裕投身佛门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父亲的病稍一好转,灵裕就不辞而别,到应觉寺投明宝禅师出了家。
刚入佛门,灵裕就手拿经卷对天发誓:“我要真心诚意学法,穷尽三藏的微言大义!”灵裕先后从明宝、道凭等五位禅师学法,学习了《地论》、《四分戒》、《僧祇戒》等经典。
北齐文宣帝弘扬佛法,召集天下英才讲法,众高僧大师前来投奔。
灵裕借此时机前去学法。
他跟从安、游、荣三法师听《杂心论》,向嵩、林二法师学习《成实论》。
灵裕自己则专门研究《华严》、《涅槃》、《地论》等。
他每学一经,都要搜寻多种版本,探讨其间的异同,从善而学。
经过这一番学习,灵裕透彻地理解佛经的义理。
接着,他又开始向众僧传讲佛法。
灵裕宣讲佛法,其意并在佛经的章句,而是注重其主旨,让人领悟佛理的根本。
有时他为讲一字,要用几天的时间,有时一次讲几卷。
律宗历代祖师大德

律宗历代祖师大德(一)昙摩迦罗尊者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一75年),从此时开始一直到三国曹魏的时间,所有的僧伽都没有制度,只是剃除须发,以别于世俗外道而已。
昙摩迦罗,又作昙摩柯罗、昙柯加罗、昙柯罗,意译法时,中印度人,他的家里极其富有,而其祖先因扶贫接济乐于办慈善事业而闻名中天竺。
因为他的祖先乐善好施广积阴德的缘故,所以后来才诞生了这位昙摩迦罗尊者,尊者自幼聪敏,智勇双全。
据高僧传谓:“幼而才悟,质像过人。
”通解四吠陀,自谓天下文理悉在心腹之中,也就是说,在他少年时期,已学尽印度的古代文学及五明学,可以说是当时中印度的大文豪。
在二十五岁时,有一天,他偶然的走进一所梵刹,无意中翻阅了一部《阿毗昙心论》,茫然不解,遂请一比丘敷讲,始悟因果之理妙达三世,自从这个时候开始,摒弃世俗之乐,始觉过去错用心机,而出家后,二六时中精进修学,精通了三藏圣教。
曹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9年)至许昌(一说洛阳),我国人称他为法时尊者。
法时尊者来到河南洛阳后,看到我国僧人没有能受大戒,深以为怀,遂发起弘扬戒律的大誓愿。
但因种种因缘,未能成熟,徒劳二十一年,至魏少帝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僧祇律戒本一卷,并请梵僧制订羯磨法传授戒律,成为我国授戒度僧之始。
所以后人尊称他为中国律宗的始祖。
尊者性好游方宣化,而不注重于静守潜修,所以有机缘来到我国的首都——洛阳。
与尊者同时而来的还有康僧铠、昙帝、帛延等高僧,他们虽然都精通律部,俱有律书的译述,但其贡献最大的仍要推法时尊者最为第一。
《高僧传》记载说,时有诸僧共请昙摩迦罗译出戒律,昙摩迦罗以律曲制,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可译出僧祇戒心,止备朝夕,更请梵僧(昙谛)立羯磨法,中夏戒律,从此开始。
尊者在我国洛阳住锡二十六年之后,又回到中天竺,或是游方教化,或是入山静修,其后不知所终。
(二)求那跋摩尊者求那跋摩(公元367——431年),意译作功德铠。
大德故事:无情说法

洞山良价禅师,当他初次见云岩禅师的时候,问道:“有情说法,说给谁听?”
云岩:“有情听!”
洞山:“无情说法时,谁能听到?”
云岩:“无情能听到。
”
洞山:“你能听到吗?”
云岩:“假如我能听到的话,那就是法身。
你反而就听不到我说法了。
”
洞山:“为什么呢?”
这时云岩举起拂尘,对洞山道:“你听到了吗?”
洞山:“听不到。
”
云岩:“我说的法你都听不到,何况是无情的说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问道:“无情说法出自何典?”
云岩回答说:“《弥陀经》不是记载说,八功德水、七重行树,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吗?”
洞山听后,不禁失声叫道:“是啊!是啊!”
洞山终于心有所得,便作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
所谓无情说法,见到天空的明月,忽然兴起思乡之念;看到花落花谢,不禁有了无常之感;巍巍乎,山高愿大;浩浩乎,海宽智远。
这不是无情跟我们说法吗?因此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
不以一眚掩大德的故事

不以一眚掩大德的故事
有一个叫做杨岐山的人,他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大儒和政治家。
他在家乡创办了一所私塾,教育了很多学生。
有一次,杨岐山听说当地有个年轻人家境贫寒,但非常聪明好学,想要接受教育却没有钱读书,于是他就将这个年轻人收为自己的徒弟,不收分文。
后来,这个年轻人在杨岐山的指导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者,被推荐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并成功考中了进士。
这个年轻人感激杨岐山的恩情,决定回乡把自己的功名还给老师,结果杨岐山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杨岐山说:“我收你为徒并不是为了让你去考中进士,而是希望
你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你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功名,这本身就是对我的感谢。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杨岐山是一个真正以教育为己任的人,他并不在乎自己的学生是否有多少功名成就,而是关心他们是否能够成为有道德和责任心的人。
这也是一种伟大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高僧大德降虎降龙的故事

高僧大德降虎降龙的故事高僧大德降虎降龙的故事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
这个故事从唐代开始流传至今,数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对这个故事越来越感兴趣,认为它是一堂生动的人生智慧课。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高僧大德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慈悲降服了恶劣的豹子和蛟龙,用自己的智慧助人,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相传在唐代,有个叫智湛的高僧大德,他住在一座名为丛林寺的寺庙里。
一天,一头猛兽——豹子,出现在寺庙附近,该豹子喜欢吃人,害怕寺庙里的僧人。
于是,智湛大德决定出击,用自己的智慧降服豹子,保护附近的居民免受豹子的猎杀。
第一次,智湛大德带着一只鹰和几只鸽子,走到了豹子的窝里。
他将鹰和鸽子分别松开,让它们跑走和飞走,豹子便追着它们跑了。
当智湛大德遇到豹子时,身边已没有了伴儿,只有他一个人。
他深吸一口气,战胜了害怕的心理,开始猛烈的念佛。
豹子感到了智湛大德的坚定和上帝的力量,它跑开了。
第二次,智湛大德再次去豹子的窝里,这次他带了两种东西:一种是无风灯,一种是干饭菜。
他打算先蜷缩在无风灯的光芒里,再把干饭菜放在一旁松手。
当他蜷缩在无风灯的光芒里时,豹子不敢靠近,但智湛大德松手后,豹子发现干饭菜是有味道的,跑过去吃了。
这样,智湛大德又一次降服了豹子。
第三次,智湛大德又一次去豹子的窝里,这一次他将一只胆大的猫带了过去,让它到豹子前面跑来跑去。
豹子看到猫在跑,以为这是猫不能吃掉,便留了下来。
第四次,智湛大德拿出了它最后的一条杀手锏——真正的佛法智慧!他在豹子前念佛,渐渐地豹子被感化,被智湛大德降服了。
从此以后,豹子成为智湛大德的护法。
这个传奇故事中,智湛大德凭借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慈悲,降服了恶劣的豹子,将良善的力量传承下去。
从这个传奇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生活智慧。
首先,智湛大德用的是佛法智慧,而佛法中的慈悲是最伟大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更多地去用慈悲心对待别人。
其次,智湛大德勇敢面对危险,并且用真正的佛法智慧克服恶劣的因素,这给我们做人的道德和行动上都是极大的引导和鼓舞。
祖师大德断欲的故事

祖师大德断欲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祖师大德的高僧。
他拥有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修行,被尊为众多人们的精神导师。
然而,祖师大德并不仅仅以修行为荣耀,他还以断欲的故事而闻名。
据说,有一天,一个年轻的修行者来到祖师大德面前,向他请教如何断欲。
年轻修行者身心疲惫,深受贪欲和纷扰之苦,渴望解脱,寻求祖师大德的指引。
祖师大德微笑着听完他的烦恼,并且邀请他留下来一段时间,观察他的修行。
年轻修行者欣然答应,并开始在祖师大德的庙宇中生活和学习。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祖师大德给予年轻修行者许多任务和指导。
他要求他每天清洁庙宇,整理自己的思绪,并逐渐放下世俗的欲望。
年轻修行者积极地完成每一项任务,但内心仍然难以摆脱欲望的纠缠。
他常常为自己内心的纠结而困扰,总是想着如何战胜欲望。
然而,祖师大德并没有对他过多地斥责或否定。
相反,他用耐心和智慧引导年轻修行者明白,断欲并非是简单地抑制自己的欲望,而是要理解欲望的本质。
祖师大德带领年轻修行者探索欲望的起源和运作方式。
他告诉他,欲望是人类内心的一种自然驱动力,但我们需要学会选择和控制它。
祖师大德用生活中的种种例子,教导年轻修行者如何通过觉察和观察自己的欲望,加以调整和平衡。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修行,年轻修行者逐渐领悟到了祖师大德的教导。
他开始明白,欲望并非应该被抑制或消除,而是应该被认识和驾驭。
他学会了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来辨别和选择欲望,而非被欲望所驱使。
最终,年轻修行者在祖师大德的教导下,成功地实现了断欲。
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解脱,摆脱了贪欲和纷扰的束缚。
年轻修行者以祖师大德为榜样,将这一智慧和教诲传承下去,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心灵的自在和平衡。
这个祖师大德断欲的故事告诉我们,断欲并非是要否定或摧毁欲望,而是要通过加强自我觉察和自我控制,以及寻找内心的平衡来实现。
它教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应注重觉察自己的欲望,以真实的需求为导向,从而实现内心的和谐和幸福。
关于感恩报德的故事

关于感恩报德的故事那我给你讲个感恩报德的故事。
从前有个小伙子叫小明,他呀,是个穷书生。
有一年冬天,他去京城赶考的路上,路过一个小村庄,又冷又饿,差点就晕过去了。
这时候呢,村里有个善良的老伯伯看到他,就把他带回了家。
老伯伯给他煮了热汤,还让他住在自己家里,把家里仅有的一床厚被子也给了小明盖。
小明心里特别感激,他就对老伯伯说:“老伯伯,您的大恩大德我一定会报答的。
”老伯伯就笑着说:“小伙子,你好好去赶考,不用想太多。
”后来小明到了京城,考试的时候发挥得特别好,中了状元。
他没有忘记老伯伯的恩情,就回到那个小村庄。
他给老伯伯带了好多好多东西,什么金银财宝啦,绫罗绸缎啦。
还在村子里盖了一所学堂,让村里的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
村子里的人都对小明竖起大拇指,说他是个知恩图报的好孩子。
老伯伯也特别欣慰,他说:“我当时就看这小伙子心地善良,肯定错不了。
”从那以后,小明经常回村子看望老伯伯,一直照顾着老伯伯直到他去世。
再给你讲个国外的感恩故事。
有个叫杰克的年轻人,他喜欢航海冒险。
有一次,他的船在海上遇到了超级大的风暴,船被打得破破烂烂的,他自己也掉进了海里。
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完蛋的时候,一只海豚游了过来。
这海豚可聪明啦,它用自己的背驮着杰克,把他带到了一个小岛上。
杰克在小岛上慢慢恢复了体力,他每天就对着大海喊:“小海豚啊,你可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是能再见到你,一定好好报答你。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艘船经过这个小岛,杰克就被救走了。
回到家后的杰克一直惦记着那只海豚。
他就开始学习关于海豚的知识,还参与了保护海豚的活动。
他经常去海豚可能出现的海域,每次去的时候都会带上一些小鱼干之类的海豚爱吃的东西。
有一天,他真的又遇到了那只海豚。
他高兴得不得了,把带来的食物都给了海豚,还和海豚一起在海里玩了好久。
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好朋友一样对待海豚,周围的人看到了都说杰克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德故事:求人不如求已
2013年03月05日 09:26
来源:《禅宗公案大全》
分享到:更多
14人参与03条评论0
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
”
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
禅者有绝对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谓“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那就是禅者的榜样。
吾人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
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儒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
”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
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
大德故事: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2012年12月24日 09:07
来源:佛教故事网作者:佚名
分享到:更多
69人参与010条评论0
(图片来源:资料图)
一次,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萝筛豌豆,听了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萝里的豆子也洒了出来,滚到洞山的脚下。
洞山笑着弯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
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
“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你穿衣服挑颜色吗?你吃佳肴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吗?你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你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你贪恋黄金白银的财利吗?你恋慕妖媚艳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萝,心中还在翻腾。
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面对呢?”
云居大声说道:“当然能!”
然后他向洞山禅师脸上看去,希望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你爱女色吗?当你面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对吗?”
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
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大德故事:困了就睡也是用功
2013年03月07日 08:57
来源:观音禅寺
分享到:更多
13人参与01条评论0
大珠慧海禅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大珠慧海禅师,第一次参见马祖时,马祖问:“你从那里来?”大珠说:“从越州来。
”
马祖又问:“你来这里要干什么?”大珠说:“来求佛法。
”
马祖说:“我这里一点东西也没有,还有什么佛法可求?自家的宝贝都不顾惜,却跑出家来乱求什么!”大珠问:“什么是我自家的宝贝?”马祖说:“你现在问我的东西,就是你的宝贝。
本来一切都有,什么也不欠缺,还向外寻求什么?”大珠慧海由此顿悟。
有一次,源律师问大珠慧海:“和尚修道,还用功吗?”大珠说:“当然用功啦。
”
源律师问:“怎样用功?”大珠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源律师说:“所有的人不都是这样,这跟您用功有什么不同呢?”大珠说:“不同。
”
“有什么不同呢?”大珠说:“别人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却百般思虑;睡觉的时候又不肯好好睡觉,要千方百计地计较,所以就不同啦。
”
智渡法师:解读命运什么样的品质可以让我们好运
2013年03月28日 09:01
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作者:智渡法师
分享到:更多
0人参与00条评论0
什么样的品质可以让我们好运(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古道西丰)
一、什么是命运
有人说:“心决定性叫心性,性决定命叫性命,命决定运叫命运,运决定气叫运气,气决定色叫气色,色决定相叫色相,相决定貌叫相貌。
”于是,就有了“相由心生”之说。
在这中间,也就是从心性到相貌,人们最在意的是什么?
命运?运气?对,命运!命运,人们最注重的命运,你把握了命运了吗?想把握它吗?
那么,既然想把握命运,我们就得要好好地探讨一番,如何把握命运?
二、命运的现象
人们总是看到别人的命怎么怎么好,自己的命怎么怎么苦。
他们好在哪里,自己苦在哪里,谁能说说别人的命好,好在哪里吗?“身体好;不生病;地位高;有权势;有钱;”噢,富有,还有吗?“房子大;儿孙满堂……”
看来这就是大家所崇尚的好命运啦!看来,大家的要求都不高么!无非是健康的身子、漂亮的房子、高档车子、让人羡慕的位子、妻子、儿子,还有多多的票子么!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
命运啊,表现在福、禄、寿三大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称之“福禄寿三星”。
我们先讲“寿”,长寿的寿。
什么人会长寿?有人做了很好的总结,说有这么四种人比较长寿:
第一种,没心没肺的人长寿;
第二种,稀里糊涂的人长寿;
第三种,平静的人长寿;
第四种,觉悟者长寿。
损害寿命的元凶是什么呢?疾病!每每在报纸、电台上听到“……因病治疗无效于……逝世”,总是说疾病夺去了人的寿命。
那么,到底疾病是怎么来的呢?
有些人整天担心、牵挂、着急、盼望……种种心情多得很,这样的人就符合一个“患者”的“患”字。
心老往上窜呀,总是放不下,时时刻刻在心上把口舌给“串”着哪。
不是担心孩子,就跟别人着急;不是担心老公,就是害怕小偷;不跟这个人生气,就跟那个人吵架……这能不得了吗?能不准备做患者吗!所以说,心平静才能长寿。
再讲讲“禄”。
一个人的工资待遇和地位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不是有知识的人就能当官的,现实社会就不是这个样子,也不是有才干就能当老板的。
在座的很多人就有不服气的,你看他:“什么也不是怎么当老板?”你就没看看人家多平静,人家面对金钱很平静。
有些人当官的时候很平静,当个部长像上厕所一样轻松,你行吗?当个组长、股长就激动得够呛,你的容量这么大,你就只能装下这么点东西!
记住!你的心胸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你不用老跟人较劲:“你看这个领导没什么才能。
”
他需要才能吗?他是在收获,收获他过去或往世所种下的成果。
他种的才会由他得。
“天生我才必有用”,得用在收获你自己的成果去。
你不能吃着自己碗里的,看着人家锅里的。
没有成果?那是你以前无知,不知道多种一些能让今天需要的好东西。
不过,过去无知难以追悔了;今天知道了,就不要再犯傻啦!要平静,让心平静,心平静了,你的机会、你的成果才会显现出来。
所以说天喜欢平静,喜欢平静祥和,“静能致远”么。
另外,“天道无私,常予善人”,天也喜欢仁德无私,心中无私天地宽。
“福禄寿”三星中,与“无私”最密切的,就是“禄”。
“禄”的根源来之于过去为大众所做的功德,也就是以公益心所做的,乃至被迫所做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业或行为,包括纳税、从军等等与国家有关的义务。
你的积累越多,你今后的俸禄就会越高,只要你不失人身。
第三谈谈“福”。
“禄”是由义务所积,“福”呢?则是由布施而来,种种布施得种种福。
所以,有百福、万福,就这么个“福”字,居然有三万多种不同的书法表现,更何况现实生活中种种福报所成就的种种福业,吃、穿、住、行皆有福,都是福报的体现。
前面提到的健康的身子、漂亮房子、高档车子、位子、妻子、儿子、票子等等,都是福报的种种表现。
总之,“福禄寿”三星拱照,他的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