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

合集下载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认为,“批评作品的好坏的标准,是‘情调’两字。只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篇作品,能够酿出一种‘情调’来,使读者受了这‘情调’的感
染,能够很切实的感着这作品的氛围气的时候,那么不管它
的文字美不美,前后的意思连续不连续,我就能承认这是一
个好作品”。[1]这番夫子自道,是理解郁达夫小说叙事零散而 精神不失的关键。
[1] 郁达夫:《我承认是“失败了”》,《晨报副镌》1924年12月26日。
郭沫若《漂流三部曲》的主人公爱牟“每每要现出一个极端的 飞跃:便是他要从极端的憎恨一跃而为极端的爱怜。这在旁 人看来无论怎么也是不很自然的行为,但在他却要感受着一
种不得不然的冲动”。
鲁迅: 志愿愈大,希望愈高,可以致力之处就愈少,可以自解之处也 愈多。 (《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作家的这种精神或曰心灵体验,鲁迅以西洋文学为鉴,早有 结论:“人生不可知,社会不可恃,则对天物之不伪,遂寄之
一切外在戒条一直有着长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正因
为郁达夫对“灵肉一致”的人的生活欲望与追求做出了最本色的
肯定,自然就获得最热烈的社会反响了。
2、零余者:《沉沦》的主人公形象
“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茑萝行》),是 浓缩一代青年遭际的典型形象。 1)、思想愤激:厌弃人世,亲近自然,但又难以完全忘却 世事
郁达夫与《沉沦》
小说集《沉沦》是新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1921年出版后 引起文坛重大反响,一时毁誉参半。
《沉沦》 《南迁》 《银灰色的死》
图2-2-21 《沉沦》书影
1、《沉沦》之主题:
郁达夫在小说集的“自序”中说:“第一篇《沉沦》是描写着 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 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

郁达夫 作品赏析

郁达夫 作品赏析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但是,这种穷,显然是夸张的。只郁达夫愤世嫉俗 的感情的表达。其实郁达夫并不穷,和现在的知识 分子比,要算最富裕的了。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作品产生的背景
《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夫的代 表作。作品直接表现人的变态性心理,在中国 自郁达夫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 个新的题材领域,为郁达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应该说,郁达夫写作此作品的背景有如下几点: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问题1:
主人公心理产生变态的原因是什 么?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首先,由于祖国贫弱落后,在国外遭受难以容忍的 民族歧视,却又得不到安慰。 • 其次,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使他无 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 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 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在新文学当中,郁达夫是较多地被谈论然而却是较少 地被理解的一位作家。他曾经是五四时期最卓有名望 的小说家,也曾经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名仕, 却至今尸骨难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郁达夫
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 篇小说集《沉沦》,以其 “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 写”而震动了文坛。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郁达夫的个人生活也非常浪漫。郁达夫与王映霞的
爱情纠葛,在90年代被炒得火热。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映霞,两月以来我把什么都忘 记了。为了你,我情愿把家庭、 名誉、地位甚至于生命也可以 丢弃。映霞,我从没有这样地 爱过人,我的爱是无条件的。”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湖北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题目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姓名何志美学号 *************专业年级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文少雄职称老师2015年 5月 27日浅谈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何志美内容摘要:郁达夫小说以其坦率的自我暴露、感伤的浪漫抒情格调、结构的散文化和流丽、清新的文笔著称,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主观抒情小说的先河。

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古典文学教育造就了他的诗人气质;二是留日经历让他开始冲破道德的禁区探询人性的真实;三是郁达夫生活的时代造就了他作品忧郁感伤的基调。

本文就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影响来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艺术风格;影响郁达夫他以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的小说而闻名遐迩,人们对他的作品也是众说纷纭,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几十年来遭受冷落,也是这种风格,使他的作品对于读者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现在就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风格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是以专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他以代表作《沉沦》而闻名于世,也引起了诸多争议。

褒之者认为他真正的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

贬之者攻击他为色情、下流。

说郁达夫是“颓废文人”。

无论争议结果如何,郁达夫作品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抒情色彩、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感伤主义”的格调、病态的人物描写、“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是单一的,尤其像郁达夫这样复杂的作家更是如此。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一)坦率的自我暴露郁达夫小说的作品,有着卢梭的风范。

他的作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态度,甚至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全彻底地暴露在读者面前。

论郁达夫

论郁达夫

论郁达夫《沉沦》创作背景风格思想及其他文真玉玲/珑概述郁达夫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大师,许多读者可能只知道他是个小说家,其实他是位相当多才的作家,除了小说郁达夫先生还在散文、报刊文学、旧体诗多个方面大放异彩。

本文主要论述关于郁达夫先生成名作《沉沦》创作的背景、风格及思想性和其他关于这篇小说的一些看法。

日本十年郁达夫先生的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既然如此就不得不把这前后的情况大概的说一下。

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先生在日本的日子,有许多日本友人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如日本著名诗人画家担风氏,但是还是有很多具有狭隘民族主义的日本人看不起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当时他们管中国人叫做“支那人”。

郭沫若说:“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

本来支那并非恶意,有人说本是…秦‟字的音变,但出自日本人口中则比欧洲人称犹太还要下作。

”(郭沫若《关于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态度》)当时郁先生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这就是郁达夫写创作《沉沦》的背景。

《沉沦》中的“他”和现实中的达夫了解了郁达夫先生创作《沉沦》时在日本的一些情况,我们就能看到这篇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带有很大程度的自传性。

主人公“他”是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只有二十一岁,却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不但写小说还精通旧体诗,而且外语还十分的好。

“他”太像现实中的作者了,很可能就是按照他自己量身打造的形象。

当然也不能说完全一样,他留学时的同学郑伯奇在回忆录里说,“达夫笔下的人物往往是忧郁的化身,但他本人却是非常活泼,爽朗。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探郁达夫早期创作风格及其成因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探郁达夫早期创作风格及其成因
创 作 风 格 就 引 起 了 轰 动 。 正 如 郭 沫 若 先 生 所 说 : “ 的 夫 的 生 活 性 情 与文 学 创 作 有 着 深 刻 的 了解 , “ 迅 先 生 的 他 鲁
清 新 的 笔 调 ,在 中 国 的 枯 槁 的 社 会 里 好 象 吹 来 了 一 股 春 韧 , 一 多 先 生 的 刚 , 达 夫 先 生 的 卑 己 自牧 , 我认 为 是 文 坛
文 谚
文 学 作 品 都 是 作 家 的 自叙 传
一 一
探郁 达 夫早 期创 作 风格 及 其成 因
。刘

摘 要:郁 达夫是 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风格独特成就 巨大的作 家。他的早期小说描写 了留学 日本 的青年知识分子的 苦 闷与无助 ,小说 的格调充满感伤情绪,表现 出那一时代青年的生活现状与心理 郁 达夫小说 的这种风格主要是

郁 达 夫早 期 小 说及 其 创 作风 格
郁 达 夫 的 早 期 小 说 以 《 沦 》 为 代 表 。 这 部 发 表 于 夫 》 中 , 对 郁 达 夫 前 期 小 说 的忧 郁 感 伤 与 颓 废 有 着 精 妙 论 沉 l 2 年 的 短 篇 小 说 集 , 是 “ 四 ” 以 来 新 文 学 运 动 的 第 91 五
受他 自身的人 生境遇的影响。同时, 日本作 家佐藤春 天的私小说创作 ,也深深地影响 了郁达夫。 关键词 :郡达夫 小说 创作风格 感伤 心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很 是 让 人 惊 奇 , 它 一 开 始 就 创 造 出 一 哀 婉 与 忧 伤 , 因 而 郁 达 夫 的 小 说 引 起 了 很 大 的 轰 动 与 争 座 座 突 兀 的 高 峰 ,在 很 多 文 学 领 域 , 时 人 至 今 依 然 难 以超 议 , 被 很 多 人 评 论 为 “ 漫 主 义 的 感 伤 颓 废 ” , “ 态 浪 病 越 。在 白话 文 学 的第 一 个 十 年 问 , 涌 现 出一 大 批 风 格 迥 异 的 心 理 的 大 胆 描 写 ” 。 毋 庸 讳 言 , 郁 达 夫 小 说 中 确 实 存

简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特色

简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特色

简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特色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自叙传小说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TX心理。

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它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抒胸臆,表现个人情绪和心理变化郁达夫《沉沦》里通过人物的日记披露内心的痛苦和企求。

自叙传小说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周致的构思,而是努力写出自己个人的情绪流动和心理的变化,用直抒胸臆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于事件的叙述中做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是用长篇独白的形式去直接拨动读者的心弦。

(2)塑造“零余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郁达夫的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现代工厂的女工以及已沦为都市流浪汉的“我”都是此类形象的代表。

在自叙传小说中,作者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零余者”的形象,他们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往往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3)感伤美、病T美的艺术表现小说《沉沦》的主人公本来是个“心思太活”的人,因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专制弊风,被学校开除,又为社会所不容,结果酿成“忧郁症”。

作者竭力抒发他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T的心理言行,从中揭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G潮过去之后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的。

(4)注重人的情Y表达在《沉沦》中,主人公因自身情欲不满足表现出了生理和心理的畸形。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受西方人道主义特别是卢梭的“返归自然”,及日本“私小说”的思想影响,注意人的情Y在表达人的内在世界的重要性,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Y问题。

(5)富于情绪的感染力《迟桂花》全篇抒写女主人公天真健全的美的人格,纯洁无邪的美的感情,与清新自由的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和谐的诗的意境,不仅完满地传达了“人性返归自然”、心灵净化的主旨,而且完成了从感伤美向宁静美的转化。

郁达夫《沉沦》

郁达夫《沉沦》

⑤周作人1922年3月26日《晨报副刊》“文艺批 周作人 年 月 日 晨报副刊》 文艺批 评”栏发表《“沉沦”》一文,为《沉沦》作 栏发表《 沉沦” 一文, 沉沦》 沉沦 了有力的辩护。 了有力的辩护。 1、集内所描写的青年的现代的苦闷,似乎 、集内所描写的青年的现代的苦闷, 更为确实。 更为确实。 2、小说写出灵与肉的冲突,他的价值在于 、小说写出灵与肉的冲突, 非意识地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 非意识地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 这也就是真挚与普遍的所在。 这也就是真挚与普遍的所在。 3、认为小说对于需要性教育的儿童不合适 、 的。还有那些不知道人生的严肃的人们也没有 诵读的资格。 诵读的资格。 分析的深刻、有见地,加以周作人的声望, 分析的深刻、有见地,加以周作人的声望, 攻击和否定《沉沦》的声音销声匿迹, 攻击和否定《沉沦》的声音销声匿迹,郁达夫 感激不尽。 感激不尽。
①从思想内容来说: 从思想内容来说: 第一,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 第一,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 主人公畸形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封建 文化的毒害,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 文化的毒害, 歧视。 歧视。 第二,具有较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二,具有较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主人公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 主人公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 至死仍从内心希望祖国富强起来。 至死仍从内心希望祖国富强起来。 第三,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第三,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大胆描写“ 的苦闷,顺应时代潮流, 大胆描写“性”的苦闷,顺应时代潮流,向 扼杀人们的个性和情欲要求的封建道德作了冲 击。
②从艺术上说 沉沦》 《沉沦》可称为我国开创浪漫抒 情小说文体的一篇重要作品。 情小说文体的一篇重要作品。 它带有自叙传色彩, 它带有自叙传色彩,小说主人公 实际上是作者的文学形象, 实际上是作者的文学形象,融合了 作者的生活经历、 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和感情 情调, 情调,甚至大胆暴露了自己的隐秘 性心理。在表现手法上, 性心理。在表现手法上,喜欢用独 白式的抒情描写,抒发主观感情, 白式的抒情描写,抒发主观感情, 带有浓重的浪漫气息。 带有浓重的浪漫气息。

郁达夫

郁达夫

他虽然修读的是经济,但文学 活动不绝,在留学期间阅读了不少 外国小说,以俄国、德国小说居多。 1921年,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 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织文学 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写作小 说。该年10月15日,首部短篇小说 集《沉沦》出版,内容畅述留学日 本时迷恋日本女人的故事,故事也 刻画了主角因孤独、性压抑及对中 国的矛盾情结所产生的复杂心理结 构,内容香艳豪放,轰动国内文坛。 郁达夫在二十多岁时患了肺结 核。
郁达夫
(1896.12.07~1945.09.17)
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 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诗人。代表作《沉沦》、 《故都的秋》、《春风沉醉 的晚上》、《过去》、《迟 桂花》等。
早 年
郁达夫,本名郁文,出生于浙江省富 阳市满州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 家庭,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 赋诗。曾先后于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之江大学预科(因为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杭府中学(与徐志摩同学)。1913年随 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1919年11月入东京 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至1922年毕业回国。
遇 害
1942年6月初郁达夫逃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化名赵廉,居于当地华侨 蔡承达的房屋,并在当地人协助之下开设酒厂维生。
附近地区的日本宪兵队得悉赵廉是当地唯一懂日语的华侨,希望他当翻译。郁达 夫不收日军薪金,但当时其自愿充当日军翻译一事仍然引起当地人的许多误解和 不满,但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人和华侨。
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 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 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 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 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 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 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 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 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3.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郁达夫是一个情绪化的人 物,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在写小说时,他是凭着 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 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 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 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
作者简介:张金晶(1989-),女,汉族,重庆人,学生,文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学。

摘要: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和技巧受到了日本“私小说”的巨大影响。

同时,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郁达夫在创作上又对“私小说”进行了超越。

本文就郁达夫的《沉沦》和田山花袋的《棉被》进行比较,来分析郁达夫对日本“私小说”的借鉴和超越之处。

关键词:郁达夫;私小说;中日比较
郁达夫在“五四”文坛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风格,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曾经留学过的日本的特有文学形式——“私小说”的影响。

一、日本“私小说”
“私小说”是日本自然主义勃兴以后出现的,它遵循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和心理活动,把自我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而不重视虚构和想象,缺少创造性。

[1]
二、郁达夫对日本“私小说”的借鉴
郁达夫在青年时期曾留学日本。

由于他从小养成的忧郁、孤僻的性格,他对日本“私小说”中所表现出的自我独白、忧郁和悲伤情绪倍感兴趣。

郁达夫曾在日记中写到“读田山花袋之《缘》,为《蒲团》(即《棉被》)之后集。

前数年曾读过一次,这一回是第二次了,
觉得不满之处颇多,不及《蒲团》远甚。

”[2]正是因为郁达夫对“私小说”的这种喜爱和欣赏使他不免对“私小说”的创作方法进行模仿和借鉴。

1.郁达夫在创作内容上吸收了“私小说”以身边琐事为题材,再现自我生活,追求“真”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自述色彩。

田山花袋的《棉被》是由自然主义演绎而成的日本“私小说”的开山之作。

小说描写了一个中年文学家竹中时雄收留了一个女弟子横山芳子,并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

但为妻子所嫉妒,时雄只好把爱欲强压在心头。

芳子因和情人的关系遭到其父亲的反对而被迫离去。

时雄在芳子的卧室中一边闻着棉被上留下的芳子的余味,一边抽泣。

这是田山花袋本人的一段实际生活的记录。

时雄为田山花袋本人,芳子则是其女弟子冈田美知代的化名。

美知代很早就认识田山,爱读田山的作品,多次给田山写信表达崇敬之意,而田山正厌倦与妻子的生活,很快就对美知代产生了特别的感情,但他拘于道德的束缚,未能向弟子表达自己的爱,就只能沉溺于空想与感伤之中,采取了这种近乎变态的举动来表达自己对女弟子的爱欲、不安和绝望。

《棉被》俨然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沉沦》描写的是主人公少年时代东渡日本留学,由于民族的弱小和个人经历,使成为一个多愁善感、孤僻自卑的人。

严重的思乡病加上性苦闷使他患上了“忧郁病”。

他开始感伤、彷徨,从性自慰到偷看女人洗澡,再到烟花场所买醉放纵,最后在自悔和苦闷中投海自杀。

稍微了解郁达夫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描写的
主人公的经历几乎是郁达夫青年留学日本经历的真实再现。

郁达夫1913年跟随兄长去日本留学。

在日本的求学生活中,郁达夫一方面忍受着一个正常男性所需要的性欲的压抑,一方面承受着在异乡受到的屈辱。

这两方面的苦闷使郁达夫经常出入烟花场所买醉放纵,更对自己遭遇的屈辱产生了一种反抗意识。

这些感受和经历几乎都被郁达夫写入《沉沦》中,仿佛《沉沦》就是他在日求学期间的一篇精简的日记。

2.郁达夫在小说手法上吸取了日本“私小说”主张强调排除技巧,反对虚构和想象的原则。

《沉沦》和《棉被》都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白书”。

作者都近乎忠实地描写生活和心境,少有技巧和虚构。

田山花袋强调“大胆描写”、“露骨描写”,他认为作家不能受技巧的支配,不能让技巧束缚自己的笔。

[1]因此,在创作《棉被》时,他忠实于自己和感伤,没有曲解自己的所见所闻,让自己经历的生活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对于技巧的排除,郁达夫也曾在日记中写道:“写《沉沦》的时候,感情上是一点儿也没有勉强的影子映着的:我只觉得不得不写,又觉得只能照那么地写,什么技巧不技巧,词句不词句,都一概不管,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哪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2]从郁达夫的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他在创作《沉沦》时只是心随笔动,而没有用任何技巧去修饰自己的经历和感情,而是直观地将自己曝露在纸
上。

3.郁达夫在小说形式上吸取了日本“私小说”淡化情节、将文字散文化、主要以人物“心境”为线索的特点。

《棉被》中几乎没有具体的情节描写,整篇小说都是围绕作家竹中时雄的心路历程展开。

小说一开始描写了时雄对女弟子的感情和对道德的顾虑的矛盾心情,之后写他如何克制着自己的爱欲以及如何麻醉自己。

随着芳子情人的出现,时雄又产生了一种嫉妒和控制的欲望。

最后芳子回家之后,他又悲伤不已。

田山通过对时雄各个时期的“心境”变化为线索,将整篇小说流畅地展现出来。

《沉沦》也是按照主人公的情绪发展来结构小说的。

从“他”因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被学校开除,咏叹人生的不顺,到“他”追求友谊和爱情受挫而感到屈辱和空虚。

“他”内心不甘沉沦,却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

之后“他”在彷徨失措中到酒馆妓院寻找安慰,却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

事后“他”又自悔又自伤,感到前途迷茫,最后在绝望中投海自杀。

主人公的感情一步步推进,在结尾达到顶峰,小说也在此时结束。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郁达夫对日本“私小说”的接受和借鉴之处是相当成熟和成功的。

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纯粹模仿和借鉴,那不足以让郁达夫在“五四”文坛上独树一帜。

三、郁达夫对“私小说”的发展
日本“私小说”继承日本自然主义的特点,强调“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论”认为文艺与理想无关,探求人生的最初目的
和最终理想都是没有必要和毫无意义的,因而文艺要排除一切目的和理想,如实的表现自我的感觉就够了。

[1]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私小说”只注重个体的细致体验而不讲求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不得不说是日本“私小说”的局限性所在。

郁达夫作为中国“五四”时期的一位作家。

面对当时特有的社会历史环境,郁达夫在“五四”思潮中觉醒。

在特殊的创作时期中,他在作品中不但表现出自我生活和“心境”经历,更反映出对祖国命运的关注。

《沉沦》的结尾处,主人公在投海时发出绝叫:“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快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3]这种绝唱式的呼喊是无力挽救现实后向未来发出的求救的呼声,提醒着年轻的学子们为祖国的强大努力奋斗。

郁达夫用这样的方式将个人的自我感伤扩大到社会和名族,将只对自我生活的思考发展到对人生和祖国命运的思考。

他在文艺创作中寻求理想的彼岸,也探索对社会问题的解决。

这可以说是郁达夫对日本“私小说”在中国的发展之处。

在时代的苦闷和自我经历的影响下,郁达夫选择了对日本“私小说”的借鉴。

在借鉴之中,他敢于直接揭露个人的压抑和苦闷。

在借鉴之余,他又用自己对祖国和对民族的关切对“私小说”进行了发展,突破了其仅仅关注个人生活的局限。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曾华鹏.郁达夫自述.武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 郁达夫.沉沦.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