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自身抗体检查
自身抗体的检测意义-精品医学课件

自身抗体的检测意义-精品医学课件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身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针对自身组织产生的抗体,它们的存在可以提示机体免疫系统发生了异常反应,可能与其中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自身抗体检测的意义。
首先,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反应的疾病,常见的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这些疾病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通过自身抗体检测可以提前发现异常免疫反应的迹象,从而及早进行治疗以避免病情的进展和恶化。
其次,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以用于疾病的病情监测。
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自身抗体的水平与疾病的进展和活动程度有关。
例如,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水平与关节炎的活动性和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通过定期检测自身抗体的水平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以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可以提示疾病发生的机制和病理变化,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例如,一些自身抗体与特定药物的疗效相关,如抗核抗体与氢氯噻嗪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有关。
通过检测自身抗体的存在与水平,可以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自身抗体的检测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诊断手段之一,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指导。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自身抗体检测是一种诊断方法,可以用于检测人体中是否存在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是指机体产生的针对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反应。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繁多,包括抗核抗体(ANA)、抗神经元抗体(anti-neuronal antibodies)、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抗甲状腺抗体(anti-thyroid antibodies)等等。
这些检测项目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首先是抗核抗体(ANA)检测。
抗核抗体是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的标志物,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等。
ANA检测的目的是通过检测抗核抗体的存在与否,帮助医生进行病因诊断和病情判定。
在临床上,对于疑似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ANA检测是一项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其次是抗甲状腺抗体(anti-thyroid antibodies)检测。
抗甲状腺抗体包括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
这两种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和Graves'病。
此外,抗甲状腺抗体的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原因,以及指导甲状腺疾病的治疗。
此外,抗神经元抗体是一类特殊的自身抗体,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例如,抗N-甲基-D-天冬酰基-L-谷氨酸受体(anti-NMDA receptor antibodies)是通过与N-甲基-D-天冬酰基-L-谷氨酸受体结合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
该抗体检测对于神经病理学诊断、病因研究和治疗方案选择非常重要。
以上仅是自身抗体检测项目的几个例子。
自身免疫相关检查项目

自身免疫相关检查项目
1. 自身抗体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自身抗体水平来评估免疫
系统是否产生了针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常用的自身抗体检测包括抗
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类风湿因子(RF)等。
2.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可以评估免疫系
统的免疫球蛋白合成功能。
常用的指标包括总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亚类免疫球蛋白(如IgG亚类)。
3.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可以评估免疫系统中
的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例如,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可以检测CD4+ T细胞、CD8+ T细胞、CD19+ B细
胞的比例。
4. 炎症指标检测,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增加,因此炎症指标的检测也是重要的。
常用的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
5. 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可以通过染色或荧光标记来检
测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和自身抗原的表达情况。
这对于一些自身
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自身免疫相关检查项目会根据疾病类型和临床需要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任何检查之前,建议咨询医生以获取个性化的建议和解释。
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一、什么是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是指一种在人体正常状态下就存在的、自身特异性的抗体,它们是由B细胞合成的抗体、免疫球蛋白或其他细胞因子来反应本身的抗原性构件。
自身抗体是由变异的胞质因子和抗原特异性的表位因子细胞共同分泌而产生的。
二、自身抗体的检测
自身抗体检测主要分为两种方法,即免疫细胞免疫吸附试验(ICFA)和免疫比色法。
免疫细胞免疫吸附试验,也称为分子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清中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诊断方法。
通过分离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以鉴定其是否为自身抗体。
免疫比色法是指测定血清中特定抗原的血清抗体是否存在自身抗体的方法,该技术是通过测定抗体的特殊性,以及抗体含量和抗原特异性来确定是否为自身抗体。
三、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是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的特异性抗体,因此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它可以用来评估患者患病的可能性,用于诊断,以及分子免疫学研究。
2.它可以用于诊断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3.它可以用于鉴定抗体依赖性疾病,如血小板凝集症、红细胞凝集症和白细胞凝集症等,为抗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自身抗体的检测意义-精品医学课件

自身抗体的检测意义-精品医学课件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精准医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身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病原体,保护身体健康。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过多或过少的自身抗体,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检测自身抗体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首先,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确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或器官,导致炎症和损伤。
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与特定的自身抗体产生相关。
通过检测特定的自身抗体水平,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从而指导进一步的诊断。
其次,自身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情波动较大,可以通过检测特定的自身抗体水平来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
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通常会产生类风湿因子抗体,可以通过定期检测其抗体水平来监测炎症的活跃程度和治疗效果。
这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自身抗体的检测也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症状较轻微,很容易被忽视。
通过检测特定的自身抗体水平,可以发现患者潜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从而减少疾病的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自身抗体的检测还可以帮助判断一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药物开发和临床实践中,有些药物会引起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的副作用。
通过检测自身抗体的产生情况,可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结起来,自身抗体的检测在精准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确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早期发现潜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评估一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
因此,自身抗体的检测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重视。
自身抗体的检测

自身抗体的分类
器官特异性抗体
针对特定器官或组织产生的抗体,如抗甲状 腺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
非器官特异性抗体
不针对特定器官或组织产生的抗体,如抗核 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
免疫复合物型抗体
与自身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抗体,如 类风湿因子等。
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抗体
能够与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结合的抗体,如 肿瘤坏死因子抗体等。
03 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协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标志, 通过检测自身抗体,可以协助医生诊 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 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自身抗体检测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 要的参考信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 免疫状态和疾病进展情况,从而制定 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通过自身抗体检测,可以评估治疗效果,为调整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新药研发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自身抗体检测可用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 性,为新药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疾病机制研究
通过自身抗体检测,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预防和 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个体化诊疗方案制定
重要性
自身抗体检测对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疾 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疾病具有重 要意义,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 疗。
自身抗体检测的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利用抗原包被的固相载体,通过酶标标记 抗体或抗原,检测样本中与固相载体结合 的自身抗体。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体或抗原,检测 样本中与标记物结合的自身抗体。
根据个体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

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引言:自身抗体的检测是一种关键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一、免疫荧光法免疫荧光法是一种基于荧光标记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
首先,将待测样品涂在载玻片上,然后加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如果样品中存在自身抗体,荧光信号将在细胞或组织中显示出来。
这种方法对于检测自身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用于早期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
该方法基于酶标记的二抗与自身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首先,在固相载体上吸附抗原,然后加入待测样品。
如果样品中存在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它们将与固相载体上的抗原结合。
随后,加入酶标记的二抗,该二抗能够与自身抗体结合。
通过加入底物,酶催化底物发生显色反应,可通过光密度测定来定量分析自身抗体的含量。
ELISA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被广泛应用于自身抗体的检测和定量。
三、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是一种用于检测自身抗体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待测蛋白样品经电泳分离后转移到膜上,并与特异性的一抗和二抗反应,来检测目标蛋白的存在。
首先,将蛋白样品经SDS-PAGE电泳分离,然后将蛋白转移到膜上。
随后,将膜与特异性的一抗反应,一抗与目标蛋白结合。
最后,加入酶标记的二抗,二抗与一抗结合形成复合物,并通过酶催化底物发生显色反应,从而显示目标蛋白的存在。
免疫印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可用于检测自身抗体的存在以及研究蛋白的表达和修饰等。
四、其他自身抗体检测方法除了上述常见的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方法可供选择。
例如,荧光素酶免疫吸附试验(LIA)、放射免疫沉淀法(RIA)和流式细胞术等。
自身抗体谱5项检查

自身抗体谱5项检查
自身抗体谱5项检查通常包括抗核抗体(A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磷脂抗体、抗角蛋白抗体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这些检查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以下是这些抗体的简要介绍:
1. 抗核抗体(ANA):一种针对细胞内DNA、RNA、蛋白质和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
ANA检查主要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2.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针对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胞浆成分的抗体。
ANCA与某些血管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如肉芽肿性血管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等。
另外,在某些情况下,自身抗体谱5项可能指的是免疫抗体5项,包括lgA、lgG、lgM、补体C3和补体C4。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与不同的疾病有关,如lgA骨髓瘤、慢性肝病、蛋白丢失性肠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乳腺癌、类风湿关节炎、选择性IgA缺乏症、抗IgA抗体综合征、巨球蛋白血症、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多发性骨髓瘤、软组织损伤等。
在不孕不育领域,抗体五项检查则包括抗HCG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抗卵巢抗体、抗精子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
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生育障碍的原因,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身抗体检查1。
抗脉络膜抗体【正常值】血凝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主要见于交感性眼炎、脉络膜炎。
2。
抗脑组织抗体【正常值】血凝法和补体结合法: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多发性硬化病、多发性神经炎、接种后及感染后脑炎。
3.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正常值】间接免疫荧光法:小于1:10为阴性;滴金法:为阴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阴性。
【临床意义】血清ATGA是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特异性指标,80%~90%的慢性甲状腺炎病人及60%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此值可呈强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一过性的甲状腺功能低下,此情况的发生,与ATGA密切相关。
ATGA可作为甲状腺肿块鉴别诊断的指标,其阳性一般考虑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而非甲状腺肿块。
正常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ATGA阳性检出率增加,40岁以上可达18%,这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早期反应。
ATGA阳性,还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某些肝脏病、各种胶原性疾病、重症肌无力等。
4。
抗甲状腺微粒抗体(ATM)【正常值】阴性(〈15%)。
【临床意义】ATM阳性,主要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甲状腺功能亢进,其阳性率可达60%~90%;还有甲状腺肿瘤、亚急性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呈阳性。
5.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正常值】间接免疫荧光法:〈1:10为阴性;滴金法:为阴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主要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
某些病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阴性,但ATPO 阳性,因而两种抗体同时检测,可提高抗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检出率,并可作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重要依据.6。
抗肾上腺抗体【正常值】荧光抗体法:为阴性.【临床意义】阳性,主要见于艾迪生病。
7。
抗肾上腺皮质抗体【正常值】免疫荧光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阳性率为50%左右,滴度为1:64。
8.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AGBMA)【临床意义】阳性,主要用于肾小球肾炎的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约5%的肾小球肾炎由AGBMA引发,为自身免疫性疾病.9。
胰岛细胞抗体(ICA)【正常值】免疫荧光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新诊断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60%~70%的血清中胰岛细胞抗体(ICA)为阳性。
胰岛细胞抗体出现在糖尿病发病之前,故检测胰岛细胞抗体对糖尿病及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10。
抗胰岛素抗体(IAB)【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检测IAB,可用于监测患者的胰岛素耐量.IAB在体内与胰岛素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胰岛素的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无效,从而导致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必须注入大量胰岛素才能有效.11.抗心肌抗体(AMA)【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心脏术后综合征、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和风湿性心脏病等。
12.抗心磷脂抗体(ACA)【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心肌梗死、卒中(或中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肿瘤、疟疾等。
13。
抗平滑肌抗体(ASMA)【正常值】间接免疫荧光法:〈1:10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狼疮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等.14。
抗骨骼肌抗体【正常值】免疫荧光法:为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重症肌无力、胸腺瘤等,其阳性率为30%~50%。
15.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正常值】免疫荧光法:≤1:10为阴性.【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恶性贫血、慢性低色素性贫血、单纯萎缩性胃炎、胃癌等。
16。
抗结肠抗体【正常值】血凝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主要见于溃疡性结肠炎.17.抗精子抗体(ASA)【正常值】精子凝集试验及免疫荧光法:阴性.【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男性不育和女性不孕,阳性率为10%~20%。
18。
抗卵子透明带抗体【正常值】免疫荧光法:为阴性。
【I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妇女原发不孕症。
19。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核抗原抗体(Anti-RNAA)【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其阳性率为40.8%,滴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在类风湿因子假阴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核抗原抗体(Anti-RNAA)可为阳性,以弥补类风湿因子(RF)测定的不足,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阳性率。
20。
抗组蛋白抗体(Anti—AHA)【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0%(活动期可达90%)和23.1%。
21.抗核糖核蛋白抗体(Anti—RNP)【正常值】酶联免疫法:阴性。
【临床意义】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核糖核蛋白抗体(Anti—RNP)阳性率大于95%,并出现高滴度;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阳性率为40%左右,其他结缔组织病阳性率较低。
22.内因子抗体(IFA)【正常值】竞争法检测Ⅰ型内因子抗体(IFA)为阴性,饱和硫酸铵沉淀法检测Ⅱ型内因子抗体为阴性。
【临床意义】内因子抗体(IFA)阳性,主要见于恶性贫血。
内因子抗体Ⅰ型阳性检出率为32.8%~70。
1%,Ⅱ型为11.5%~42.9%,两型内因子抗体同时阳性检出率为24。
O%~34.0%。
恶性贫血病人,内因子抗体Ⅰ型效价为221单位左右,Ⅱ型为53单位左右。
23。
抗线粒体抗体(AMA)【正常值】免疫荧光法:≤1:5(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肝炎活动期,阳性率可达90%以上;肝硬化阳性率为30%左右。
24。
抗胆小管抗体【正常值】荧光抗体法: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主要见于肝炎、肝硬化等。
25。
抗核抗体(ANA)【正常值】间接免疫荧光法,〈1:10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主要疾病有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肌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造血系统疾病,如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特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其他疾病,如药物反应、恶性肿瘤、重症肌无力、血管炎、结核病等.26。
抗双链DNA抗体(分抗dsDNA和抗ssDNA抗体两大类)【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dsDNA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高的特异性,70%~9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为阳性,效价较高,并与病情有关。
27。
可提取核抗原多肽抗体谱【正常值】免疫印迹法:为阴性;对流免疫电泳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可提取核抗原多肽抗体谱中有十几种抗体,其临床意义如下(或见表1—20):抗Sm抗体阳性,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抗RNP抗体阳性,见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抗ss-A抗体和ss-B抗体阳性,见于干燥综合征;抗Cl-70抗体阳性,见于硬皮病;抗Jo—1抗体阳性,见于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抗Rib抗体阳性,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表1-20可提取核抗原多肽抗体谱在疾病申的阳性率系统性药物性混合性结类风湿系统性多发性干燥红斑狼疮狼疮缔组织病关节炎硬化症肌炎综合征ANA >95% >95%99%20%~30%30% 20%~30% 20%~60%抗DSDNA抗体50%~80%少见少见3%~5%少见少见0~29%抗DNP抗体70%—8%少见少见少见5~30%抗Sm抗体25%~40%少见少见—少见少见少见抗RNP抗体26%~45%—100%10% 10%~20%0~20% 0~14%抗ss-A抗体3O%~40%- 少见5%~20%O~10%少见60%~75%抗ss_B抗体0%~15% —0~20% 0~5% 0~5%少见50%~60%抗cl—70抗体- —- —3 0%~70%—-抗Jo-1抗体- ——- —20%~50% -抗PM—l抗体——- ——30%~50%—28。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ANCA是系统性坏死性脉管炎的标志性抗体.阳性,见于韦格那麦芽肿、镜下多动脉炎、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29.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正常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阴性或〈0。
03纳摩/升(nmol/L)。
【临床意义】AchR检测,对重症肌无力有诊断意义,且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63%~90%的病人为阳性,抗体效价基本上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增高或阳性,还见于胆汁性肝硬化、癫痫、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30.P53抗体【正常值】阴性.【临床意义】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抗突变的P53抗体,肿瘤恶性程度及其发展与P53抗体的量有一定关系。
P53升高,尤其是手术后P53抗体再次升高,往往与肿瘤恶变和转移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