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_贺金生
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多样性随地理因子变化规律

第51卷第12期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Vol.51No.122023年12月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Dec.202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项目(新林规字[2022]9号)㊂第一作者简介:车畅,男,1998年1月生,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㊁新疆干旱区林业生态与产业技术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㊂E-mail:1259327108@qq.com㊂通信作者:叶尔江㊃拜克吐尔汉,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㊁新疆干旱区林业生态与产业技术重点实验室,副教授㊂E-mail:erjan0701@163.com㊂收稿日期:2023年6月24日㊂责任编辑:韩有奇㊂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多样性随地理因子变化规律1)车畅㊀叶尔江㊃拜克吐尔汉唐努尔㊃叶尔肯王强㊀魏立志(新疆农业大学,乌鲁木齐,83005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天然林保护中心)(新疆农业大学)㊀㊀摘㊀要㊀为研究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多样性随地理因子变化规律㊂在天山山区不同经度内选择4个区域,每处选取覆盖1700 2700m海拔梯度的8条垂直样带(宽度10m),共32条,以重要值为测度标准,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㊁Simpson指数(Hᶄ)㊁Pielous均匀度指数(J)综合判断天山云杉林下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随地理因子变化的规律㊂结果表明:天山西部㊁天山中西部㊁天山中部㊁天山中东部地区内的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共计101种(31科76属),天山早熟禾㊁山芹㊁繁缕均呈较高的重要值,优势地位明显,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随着海拔㊁坡度的增加呈现出 单峰 变化趋势,坡向(阴坡㊁阳坡㊁半阴坡㊁半阳坡)㊁坡位(顶坡㊁中坡㊁底坡㊁山脊㊁山谷)的变化对其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Shannon-Wiener指数㊁Simpson指数㊁Pielous指数与经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㊂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随着海拔㊁坡度的增加呈现出 单峰 变化趋势,坡向㊁坡位的变化与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均存在着显著性影响(P<0.05),由西向东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明显降低㊂关键词㊀多样性指数;地理因子;天山云杉林;草本层;海拔分类号㊀S718.5VariationofHerbaceousDiversityunderPiceaschrenkianavar.tianschanicaForestwithGeographicalFactors//CheChang,YeerjiangBAIKETUERHAN(Xin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Urumqi830052,P.R.China);TangnuerYEERKEN(NaturalForestProtectionCenterofForestryandGrasslandBureauof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WangQiang,WeiLizhi(Xin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2023,51(12):30-36.TostudythevariationofunderstoryherbdiversitywithgeographicalfactorsinthePiceaschrenkianavar.tianschanicaforest,fourregionsindifferentlongitudes(radial)inTianshanMountainwereselected,and8verticaltransects(width10m)coveringanaltitudegradientof1700-2700mwereselectedforeachplace,atotalof32transects,andtheShannon-WienerindexH,SimpsonindexHᶄ,andPielousuniformityindexJwereusedtocomprehensivelyjudgethevariationofspeciesdiversityofherbaceousplantsundertheP.schrenkianavar.tianschanicaforestwithgeographicalfactors.Atotalof101species(31familiesand76genera)ofunderstoryherbsinthewestern,centralandwestern,centralandcentralandeasternTianshanMountainswerestatisticallycounted,andtheearlymaturinggrass,parsleyandchickweedoftheTians⁃hanMountainsshowedhighimportantvalues,andthedominantpositionwasobvious,theunderstoryherbaceousdiversityofP.schrenkianavar.tianschanicashoweda unimodaltrend withtheincreaseofaltitudeandslope,andthechangesofslopeandslopehadasignificanteffectontheunderstoryherbdiversityofP.schrenkianavar.tianschanica(P<0.05).Shannon-Wienerindex,Simpsonindex,Pilousindexandlongitudewereallverysignificantlynegativelycorrelated(P<0.01).TheunderstoryherbaceousdiversityofspruceintheTianshanMountainsshoweda unipeak trendwiththein⁃creaseofaltitudeandslope,andthechangesofslopedirectionandslopehadsignificanteffectsontheunderstoryherba⁃ceousdiversityofthespruceintheTianshanMountains(P<0.05).TheherbaceousdiversityundertheP.schrenkianavar.tianschanicaforestdecreasedsignificantlyfromwesttoeast.Keywords㊀Diversityindex;Geographicalfactor;Piceaschrenkianavar.tianschanicaforest;Herbaceouslayer;Alti⁃tude㊀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生存㊁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维护环境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2]㊂特定区域内,物种多样性较大程度上会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海拔梯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会改变各种环境因素[3-4],如温度[5]㊁湿度㊁光照[6]㊂因此,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㊂天山山脉在我国新疆境内长达1760km,天山山脉上的物种分布类型为垂直结构[7-8],生长在天山山脉北坡,在海拔1500 2800m处的天山云杉林是新疆山地森林分布最广的杉林,是新疆最重要的森林植被㊁天然林主体[9]㊂在我国,马克平[10-11]对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进行过总结;黄建辉对[12]物种多样性的形成机制作了论述;贺金生[13]研究了近年来陆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特征㊂但从已有的文献可知,有关山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14-16]㊂因此,开展天山云杉林下主要草本植物多样性研究至关重要,旨在为新疆天山云杉天然林植被可持续经营与管理㊁天然林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重要参考㊂1㊀研究区概况本研究选取代表天山山脉不同经度北坡天山云杉林,气候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㊁半干旱气候,太阳年总辐射量约为565kJ㊃cm-2,年日照时间为2700 3300h;西部年平均气温4ħ,东部年平均气温6ħ,年平均气温早晚温差13ħ,天山山区年平均降水总量为987ˑ108m3,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为364mm;土壤类型为山地灰褐土和山地黑钙土,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㊁湿润;木本植物以天山云杉(Piceaschrenkianavar.tianschanica)为绝对优势种,伴有极少数的天山桦(Betulatianschanica),灌木稀疏,以几种忍冬(Loniceraspp.)为主,林下草本植物丰富,主要优势种包括:天山早熟禾(Poatianshanica)㊁天山羽衣草(Alchemillatianshanica)㊁凤仙花(Impatiens)㊁新疆拉拉藤(Galiumxinjiangense)㊁高山羊角芹(Ae⁃gopodiumalpestre)等㊂2㊀研究方法样地设置:选取天山山脉西部㊁中西部㊁中部㊁中东部不同经度天山云杉林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实际调查,选取4个区域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天山云杉林(长势最好,无人为㊁火以及病虫害干扰),分别设在巩留县境内(82ʎ52ᶄ20.35ᵡE)㊁乌苏市境内(84ʎ21ᶄ4.83ᵡE)㊁乌鲁木齐市境内(86ʎ48ᶄ50.95ᵡE)㊁吉木萨尔县境内(89ʎ1ᶄ10.48ᵡE)㊂每个区域分别选取8条垂直样带(10mˑ1000m),共32条,覆盖1700 2700m海拔范围,每条样带按照10m为1个海拔梯度设置草本样方(1mˑ1m)㊂根据天山云杉林自然分布特点以及研究区实际情况,海拔最低点1700m为样带起点,海拔最高点2700m为样带终点,由于天山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每个区域设置8条样带保证样带内所包含的地理因子(海拔㊁坡向㊁坡度㊁坡位)数据的完整性,使用全站仪(STS-722)确定样带边线的方位角,每条样带宽10m,样带每50m设置一个基点,两端基点用测绳链接,每10m为1个海拔梯度,插上PVC(聚氯乙烯)管作为标记,按照五点取样法以10m为1个海拔梯度,设置1mˑ1m的草本样方,记录样方内草本植物的种类㊁单位数量(丛数)㊁高度㊁生长状况等基础数据以及详细的地理因子(海拔㊁坡向㊁坡度㊁坡位)变化㊂样带基本信息见表1㊂表1㊀不同经度样带基本信息区㊀域经度(起点)经度(终点)纬度(起点)纬度(终点)样带数量/条海拔范围/m样方数量/个天山西部82ʎ52ᶄ18.85ᵡE82ʎ53ᶄ52.27ᵡE43ʎ9ᶄ47.55ᵡN43ʎ6ᶄ34.43ᵡN81700 2700400天山中西部84ʎ21ᶄ13.70ᵡE84ʎ20ᶄ0.58ᵡE44ʎ7ᶄ44.34ᵡN44ʎ7ᶄ40.16ᵡN81700 2700400天山中部86ʎ48ᶄ48.87ᵡE86ʎ48ᶄ54.89ᵡE43ʎ23ᶄ11.13ᵡN43ʎ23ᶄ19.42ᵡN81700 2700400天山中东部89ʎ1ᶄ38.18ᵡE88ʎ58ᶄ9.71ᵡE43ʎ46ᶄ22.50ᵡN43ʎ46ᶄ27.93ᵡN81700 2700400㊀㊀天然林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计算公式如下:㊀㊀㊀㊀D=N/S;㊀㊀㊀㊀Dr=(D/ðD)ˑ100%;㊀㊀㊀㊀Pr=(P/ðP)ˑ100%;㊀㊀㊀㊀Fr=(F/ðF)ˑ100%;㊀㊀㊀㊀Iv=(Dr+Pr+Fr)/3㊂式中:D为种群密度;N为样地内某物种个体数;S为样地内所有物种个体数;Dr为相对多度;Pr为相对显著度;Fr为相对频度;IV为重要值㊂多样性指数计算:根据外业调查获得的样地及样带内收集到的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植物的基本信息,来计算灌木和草本的盖度㊁频度㊁相对密度㊁优势度㊁重要值等;并以重要值为测度标准,ɑ多样性指数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㊁Shannon-Wiener指数(H)㊁Simpson指数(Hᶄ)㊁Pielous均匀度指数(J),综合判断天山云杉林下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㊂本研究按如下公式计算物种多样性:㊀㊀㊀㊀H=-ðsi=1(PilnPi);㊀㊀㊀㊀Hᶄ=ðsi=1(Ni/N)2;㊀㊀㊀㊀J=[-ðsi=1(PilnPi)]lnS㊂式中:H为Shannon-Wiener指数;Hᶄ为Simpson(优势度)指数;J为Pielous均匀度指数;S为样方中的物种总数;Pi为第i种个体数,Ni为占所有种个体数N的比例,Pi=Ni/N㊂3㊀结果与分析3.1㊀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共计101种(31科76属),其中4个地段内草本植物重要值前10的物种见表2㊂结果表明,天山西部天山早熟禾(Poatianshani⁃ca)㊁繁缕(Stellariasoongorica)㊁山芹(Ostericumsieboldii)为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重要值达45.45%),天山早熟禾占天山西部林下草本层的优势地位(重要值为18.56%);天山中西部天山早熟禾㊁紫苞鸢尾(Irisruthenica)㊁山芹为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重要值为66.63%),其中天山早熟禾重要值高达38.22%,为天山中西部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层优势物种;天山中部地区内天山早熟禾㊁繁缕㊁山芹为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重要值为57.07%),13第1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车畅,等: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多样性随地理因子变化规律天山早熟禾占天山西部林下草本层的优势地位(重要值为25.25%);天山中部地区内天山早熟禾㊁羽衣草(Alchemillatianshanica)㊁森林草莓(Fragariares⁃ca)为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重要值为20.02%)㊂4个区域中天山早熟禾㊁山芹㊁繁缕均呈现出较高的重要值,以及林下草本层的优势地位㊂表2㊀4个区域内林下草本植物重要值前10的物种区㊀域物㊀种重要值/%天山西部天山早熟禾(Poatianshanica)18.56繁缕(Stellariasoongorica)13.71山芹(Ostericumsieboldii)13.18新疆拉拉藤(Galiumxinjiangense)10.67紫苞鸢尾(Irisruthenica)6.74天山风毛菊(Saussurealarionowii)4.22狗尾草(Setariaviridis)4.18箭头唐松草(Thalictrumsimplex.)4.08羽衣草(Alchemillatianshanica)3.82天山中西部天山早熟禾(Poatianshanica)38.22森林草莓(Fragariaresca)1.95山芹(Ostericumsieboldii)18.06新疆拉拉藤(Galiumxinjiangense)2.13紫苞鸢尾(Irisruthenica)10.35天山风毛菊(Saussurealarionowii.)5.10狗尾草(Setariaviridis)2.09箭头唐松草(Thalictrumsimplex.)3.69羽衣草(Alchemillatianshanica)3.34天山绣线菊(Spiraeatianshanica)3.83天山中部天山早熟禾(Poatianshanica)25.25繁缕(Stellariasoongorica)18.59山芹(Ostericumsieboldii)13.23新疆拉拉藤(Galiumxinjiangense)1.79紫苞鸢尾(Irisruthenica)9.19天山风毛菊(Saussurealarionowii)4.69森林草莓(Fragariaresca.)2.54箭头唐松草(Thalictrumsimplex)4.61羽衣草(Alchemillatianshanica)4.00天山绣线菊(Spiraeatianshanica)3.79天山中东部天山早熟禾(Poatianshanica)7.86蒲公英(Taraxacumtianshanicum)4.04山芹(Ostericumsieboldii)5.57新疆拉拉藤(Galiumxinjiangense)4.62土荆芥(Nepetacataria)5.71森林草莓(Fragariaresca)5.99狗尾草(Setariaviridis)5.12箭头唐松草(Thalictrumsimplex)5.34羽衣草(Alchemillatianshanica)6.17紫苜蓿(Medicagosativa)4.34㊀㊀4个区域内草本的Simpson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天山西部㊁天山中部㊁天山中西部㊁天山中东部;Shannon-Wiener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天山西部㊁天山中部㊁天山中西部㊁天山中东部;Pielous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天山中部㊁天山西部㊁天山中西部㊁天山中东部(表3)㊂可以看出,随着经度由西向东的不断增加,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整体呈下降趋势,而Pielous指数中,天山中部较大,证明该地区优势种地位较为突出,物种分布相较于其他3个区域较不均匀㊂表3㊀4个区域内草本多样性指数区㊀域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s指数天山西部0.8322.2510.758天山中西部0.8072.0790.699天山中部0.8112.0930.808天山中东部0.7161.6470.6543.2㊀不同海拔时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图1为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随海拔变化规律㊂结果表明,天山西部草本多样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在海拔高度1700 2000m之间的草本多样性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海拔高度2000 2700m之间的草本多样性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呈下降趋势㊂同时利用回归方程拟合海拔-草本多样性曲线得到方程(表4)㊂结果表明,天山西部林下草本多样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整体呈显著降低(P<0.05)的趋势;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4个区域内的草本多样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整体呈显著降低(P<0.05)的趋势,在海拔高度2000 2200m处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出现最大值,而后随着海拔的升高不断降低㊂表4㊀4个区域草本多样性随海拔变化的线性回归方程区㊀域线性回归方程R2天山西部y=-0.13922+0.0025x-6.31869ˑ10-7x20.8175∗天山中西部y=-3.48179+0.00512x-1.24567ˑ10-6x20.7508∗∗天山中部y=-9.5036+0.01135x-2.72225ˑ10-6x20.7145∗∗天山中东部y=-2.63135+0.00479x-1.18238ˑ10-6x20.7589∗∗㊀㊀注:∗∗表示极显著相关(P<0.01);∗表示显著相关(P<0.05)㊂3.3㊀不同坡度时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变化规律图2为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随坡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个区域草本多样性随着坡度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坡度0ʎ 20ʎ时,草本多样性随着坡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坡度20ʎ左右时,草本多样性出现最大值;而后随着坡度的增加草本多样性呈下降趋势㊂坡度-多样性线性回归方程(表5)表明,随着坡度的升高,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呈显著降低(P<0.05)的趋势㊂表5㊀4个区域草本多样性随坡度变化的线性回归方程区㊀域线性回归方程R2天山西部y=2.23333+0.01755x-4.72137ˑ10-4x20.7573∗∗天山中西部y=1.54351+0.02512x-6.3659ˑ10-4x20.7621∗∗天山中部y=2.03409+0.01877x-5.53089ˑ10-4x20.7231∗∗天山中东部y=2.27965+-0.00711x+1.21693ˑ10-5x20.5094∗∗㊀㊀注:∗∗表示极显著相关(P<0.01)㊂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1卷图1㊀4个区域草本多样性随海拔变化曲线图2㊀4个区域草本多样性随坡度变化曲线3.4㊀不同坡向时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变化规律4个区域(天山西部㊁天山中西部㊁天山中部㊁天山中东部)林下草本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阴坡㊁半阴坡㊁半阳坡㊁阳坡,且随着由西向东经度的增加,各个坡向的林下草本多样性在不断减少,结果表明,阴坡与半阴坡最适合天山云杉林下草本植物生长,33第1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车畅,等: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多样性随地理因子变化规律是因为天山云杉主要分布在天山处于阴坡㊁半阴坡上的北坡,为阴坡与半阴坡林下草本提供了最合适的生长环境资源,导致了林下草本多样性阴坡与半阴坡要高于半阳坡与阳坡㊂同一水平坡向不同区域的多样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阴坡条件时,天山西部草本多样性最大,4个区域之间的草本多样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同一半阴坡条件时,天山西部草本多样性最大,4个区域之间的草本多样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同一半阳坡条件时,天山西部草本多样性最大,与其他3个区域草本多样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天中西草本多样性最小,与其他3个区域草本多样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天山中部与天山中东部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同一阳坡条件时,天山西部与天山中部,以及与天山中东部之间的草本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天山中西部草本多样性最小,与其他3个区域草本多样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㊂表6为不同坡向时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变化规律㊂结果表明,天山西部草本多样性阴坡与半阴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阴坡与半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阴坡与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半阴坡与半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半阴坡与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半阳坡与阳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天山中西部草本多样性的阴坡与半阴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阴坡与半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阴坡与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半阴坡与半阳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半阴坡与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半阳坡与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天山中部草本多样性的阴坡与半阴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阴坡与半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阴坡与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半阴坡与半阳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半阴坡与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半阳坡与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天山中东部草本多样性阴坡与半阴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阴坡与半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阴坡与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半阴坡与半阳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半阴坡与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半阳坡与阳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㊂4个区域内的草本多样性在阴坡㊁半阴坡与阳坡㊁半阳坡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说明坡向是影响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的重要地理因子㊂表6㊀4个区域不同坡向草本多样性差异检验结果区㊀域坡㊀向标准误差天山西部阴坡-半阴坡0.0268∗∗阴坡-半阳坡0.0271∗∗阴坡-阳坡0.0363∗∗半阴坡-半阳坡0.0290∗半阴坡-阳坡0.0377∗∗半阳坡-阳坡0.0379∗∗天山中西部阴坡-半阴坡0.0367∗∗阴坡-半阳坡0.0375∗∗阴坡-阳坡0.0496∗∗半阴坡-半阳坡0.0400∗半阴坡-阳坡0.0515∗∗半阳坡-阳坡0.0520∗∗天山中部阴坡-半阴坡0.0281∗∗阴坡-半阳坡0.0284∗∗阴坡-阳坡0.0411∗∗半阴坡-半阳坡0.0303∗半阴坡-阳坡0.0425∗∗半阳坡-阳坡0.0427∗∗天山中东部阴坡-半阴坡0.0308∗∗阴坡-半阳坡0.0318∗∗阴坡-阳坡0.0460∗∗半阴坡-半阳坡0.0333∗半阴坡-阳坡0.0471∗∗半阳坡-阳坡0.0477∗∗㊀㊀注:∗∗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表示差异显著(P<0.05)㊂3.5㊀不同坡位时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变化规律天山西部林下草本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山谷㊁山脊㊁底坡㊁中坡㊁顶坡;天山中西部地区林下草本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山谷㊁山脊㊁底坡㊁中坡㊁顶坡;天山中部地区林下草本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山谷㊁山脊㊁底坡㊁中坡㊁顶坡;天山中东部地区林下草本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中坡㊁山谷㊁顶坡㊁山脊㊁底坡㊂同一水平坡位不同区域的多样性差异分析表明,4个区域均在顶坡条件时,天西部草本多样性最大,天山西部与天山中西部㊁天山中部㊁天山中东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天山中西部草本多样性最小,与其他3个区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天山中部与天山中东部地区顶坡草本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在中坡条件时,天山西部草本多样性最大,天山西部与其他3个区域中坡草本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天山中西部㊁天山中部㊁天山中东部的中坡草本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底坡条件时,天山西部与天山中西部无显著性差异,天山中部与天山中东部无显著性差异,而天山西部㊁天山中西部与天山中部㊁天山中东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山脊条件时,天西部草本多样性最大,天山西部与天山中西部㊁天山中部㊁天山中东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天山中西部草本多样性最小,与4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1卷其他3个区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天山中部与天山中东部地区山脊草本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山谷条件时,天西部草本多样性最大,天山西部与天山中西部㊁天山中部㊁天山中东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天山中西部草本多样性最小,与其他3个区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天山中部与天山中东部地区山谷草本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㊂表7㊀4个区域不同坡位草本多样性差异检验结果区㊀域坡位标准误差天山西部底坡-中坡0.1177∗∗底坡-顶坡0.1325∗∗底坡-山脊0.1130底坡-山谷0.1106∗∗中坡-顶坡0.1102中坡-山脊0.0857∗∗中坡-山谷0.0825∗顶坡-山脊0.1051∗∗顶坡-山谷0.1026∗∗山脊-山谷0.0757∗∗天山中西部底坡-中坡0.0566∗∗底坡-顶坡0.0637∗∗底坡-山脊0.0646∗底坡-山谷0.0615中坡-顶坡0.0530∗∗中坡-山脊0.0540∗∗中坡-山谷0.0503∗∗顶坡-山脊0.0615∗∗顶坡-山谷0.0582∗∗山脊-山谷0.0592∗∗天山中部底坡-坡位0.0520∗∗底坡-顶坡0.0586∗∗底坡-山脊0.0594∗∗底坡-山谷0.0571∗∗中坡-顶坡0.0487∗∗中坡-山脊0.0497∗∗中坡-山谷0.0470∗∗顶坡-山脊0.0565顶坡-山谷0.0542∗∗山脊-山谷0.0551天山中东部底坡-中坡0.0484∗∗底坡-顶坡0.0545∗∗底坡-山脊0.0553∗∗底坡-山谷0.0521∗∗中坡-顶坡0.0453∗∗中坡-山脊0.0463∗∗中坡-山谷0.0424∗∗顶坡-山脊0.0526∗顶坡-山谷0.0493∗∗山脊-山谷0.0501∗∗㊀㊀注:∗∗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表示差异显著(P<0.05)㊂不同坡位条件时,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的变化规律(表7)表明,4个区域草本多样性底坡与中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底坡与顶坡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底坡与山脊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底坡与山谷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中坡与顶坡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坡与山脊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中坡与山谷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顶坡与山脊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顶坡与山谷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山脊与山谷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4个区域内的草本多样性在不同坡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说明坡位也是影响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的重要地理因子㊂3.6㊀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空间差异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与经度相关性分析(表8)表明,Simpson指数㊁Shannon-Wiener指数㊁Pielous指数与经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证明了随着由西向东经度的不断增加,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不断减小㊂表8㊀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与经度相关性分析结果指㊀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s指数经度Simpson指数1.00ShannonWiener指数0.94∗∗1.00Pielous指数0.83∗∗0.76∗∗1.00经度-0.41∗∗-0.52∗∗-0.46∗∗1.00㊀㊀注:∗∗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㊂4㊀讨论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共计101种(31科76属),其中天山西部地区内,天山早熟禾㊁繁缕㊁山芹为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天山中西部地区内,天山早熟禾㊁紫苞鸢尾㊁山芹为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其中天山早熟禾为天山中西部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层优势物种;天山中部地区内,天山早熟禾㊁繁缕㊁山芹为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天山早熟禾占有了天山西部林下草本层的优势地位;天山中部地区内,天山早熟禾㊁羽衣草㊁森林草莓为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㊂4个区域内天山早熟禾㊁山芹㊁繁缕均呈现出较高的重要值,以及林下草本层的优势地位,这是由于这3个物种对土壤要求宽松,且传播快,抗人为干扰及放牧干扰能力强,对不同生境的适应能力更强㊂由西向东4个区域内草本多样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在1700 2200m之间草本多样性呈上升趋势,海拔高度在2200 2700m之间草本多样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因此证明了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4个区域内的草本多样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整体呈现出显著降低(P<0.05)的趋势,在海拔高度2000 2200m处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出现最大值,而后随着海拔的升高不断降低㊂是由于从低海拔地区开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林分内的空气湿度不断增加,以及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导致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增高,而后随着中海拔地区53第1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车畅,等:天山云杉林林下草本多样性随地理因子变化规律到高海拔地区的海拔变化,林分内温度逐渐降低,导致草本层植物多样性不断减小㊂由西向东4个区域内草本多样性随着坡度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坡度0ʎ 20ʎ时,草本多样性随着坡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坡度20ʎ左右时,草本多样性出现最大值,而后随着坡度的增加草本多样性呈下降趋势㊂4个区域内的草本多样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因为随着坡度的增加,天山云杉林下土壤的含水量也会发生变化,高坡度土壤内的营养元素随着水分逐渐向低坡度土壤流失,导致了高坡度的土壤肥力减小,草本多样性较低,而低坡度的土壤具有较强的存储水分能力,导致从高坡度土壤流失的营养元素大部分滞留在20ʎ左右坡度的土壤内,0 10ʎ坡度的土壤获得营养元素有限,因此坡度直接影响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层的多样性变化,4个区域内的草本多样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㊂4个区域不同坡向草本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阴坡㊁半阴坡㊁半阳坡㊁阳坡,且随着由西向东经度的增加,各个坡向的林下草本多样性不断减小㊂结果表明,阴坡与半阴坡最适合天山云杉林下草本植物生长,阴坡㊁半阴坡㊁半阳坡与阳坡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是因为天山云杉是喜阴树种,主要分布在天山处于阴坡和半阴坡的北坡上,为阴坡与半阴坡林下草本提供了最合适的生长环境资源,导致了林下草本多样性阴坡与半阴坡要高于半阳坡与阳坡㊂4个区域不同坡位草本多样性在不同坡位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是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层大多数物种是喜阴植被,山谷内环境幽暗潮湿,土壤含水量较高,并且人为干扰等外界干扰因素较小,为林下草本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㊂因此,山谷内的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较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天山西部林区内降水量较高,导致土壤含水率较高,林下草本层获得的资源环境较好,充足的生长环境导致了天山西部各个水平上的草本多样性均优于其他3个区域㊂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的Simpson指数㊁Shannon-Wiener指数㊁Pielous指数均与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证明了随着由西向东经度的不断增加,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不断减小㊂是由于随着由西向东经度的增加,降水量㊁湿度的变化导致了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的改变,以及人为㊁放牧干扰等其他因素导致了中东部地区林下草本资源环境的改变,由于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层大多数物种对于土壤㊁空气湿度等环境因子要求较高,因此随着经度的增加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不断减少㊂5 结论天山西部㊁天山中西部㊁天山中部㊁天山中东部地区内的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共计101种(31科76属),天山早熟禾㊁山芹㊁繁缕均呈现出较高的重要值,以及林下草本层的优势地位㊂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随着海拔㊁坡度的增加呈现出 单峰 变化趋势,坡向㊁坡位的变化与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均呈显著相关性(P<0.05)㊂Simpson指数㊁Shannon-Wiener指数㊁Pielous指数与经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随着由西向东经度的不断增加,天山云杉林下草本多样性不断减少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MOEURM.Characterizingspatialpatternsoftreesusingstem⁃mappeddata[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1996,39(4):756-775.[2]㊀MOEURM.Spatialmodelsofcompetitionandgapdynamicsinold⁃growthTsugaheterophylla/Thujaplicataforests[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1997,94:175-186.doi:10.1016/S0378-1127(96)03976-X.[3]㊀CONDITR,ASHTONPS,BAKERP,etal.Spatialpatternsinthedistributionoftropicaltreespecies[J].Science,2000,288:1414-1418.doi:10.1126/science.288.5470.1414.[4]㊀叶尔江㊃拜克吐尔汉,夏富才,张春雨,等.天山云杉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及季节动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10):100-103.[5]㊀PAVELF,BLACKBRYANA,JIR㊅ÍD,etal.Long⁃termtropicalcyclonesactivityshapesforeststructureandreducestreespeciesdiversityofUStemperateforests[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23,884.doi:10.1016/j.scitotenv.2023.163852.[6]㊀GILLESPIELAURENM,DANIELPSL,AMMARS,etal.Tax⁃onomicalandfunctionalresponsesofmicrobialcommunitiesfromforestsoilsofdifferingtreespeciesdiversitytodrying-rewettingcycles[J].Pedobiologia⁃JournalofSoilEcology,2023,97-98.doi:10.1016/j.pedobi.2023.150875.[7]㊀王慧杰,常顺利,张毓涛,等.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森林发育的关系[J].山地学报,2017,35(3):300-307.[8]㊀栾兆平,郭滨德,吴金卓,等.天山东部新疆落叶松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J].森林工程,2023,39(1):21-28.[9]㊀刘兴双,郑可歆,张辉.天然林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辽宁林业科技,1999(5):25-27.[10]㊀马克平.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Iα多样性的测度方法(上)[J].生物多样性,1994,2(3):162-168.[11]㊀马克平,刘玉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Iα多样性的测度方法(下)[J].生物多样性,1994,2(4):231-239.[12]㊀黄建辉.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初探[J].生物多样性,1994,2(2):103-107.[13]㊀贺金生,陈伟烈.陆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1997,17(1):91-99.[14]㊀ZHANGWH,CHENC,HUANGD,etal.Relationshipofplantspeciesdiversityandsamplingareaunderdifferentgrazinginten⁃sitiesinthesteppeofnorthernChina[J].RangelandEcologyandManagement,2023,87:150-157.doi:10.1016/j.rama.2023.01.004.[15]㊀BREWERJS.Mechanismsoffir⁃maintainedplantspeciesdiver⁃sityinspecies⁃richwetpinesavannas[J].Ecosphere,2023,14(1).doi:10.1002/ecs2.4387.[16]㊀CRISTÓBAL⁃PÉREZJ,BARRANTESG,CASCANTE⁃MARINA,etal.BloomingplantspeciesdiversitypatternsintwoadjacentCostaRicanhighlandecosystems[J].PeerJ,2023,11.doi:10.7717/peerj.14445.6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东㊀北㊀林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1卷。
小五台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典型相关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 L O F NORTHEA ST FORESTRY UN I VER SI TY
Vo. l 38 N o . 8 A ug . 2010
小五台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典型相关
陈 平 谷建才 曹立颜 张 宇 石丽丽
H= i= 1
P i lnP i; 物种均匀度 J = H / lnS。
土壤取样与分析 : 在每个 样方内分 别在 4 个角和 中间 设 5 个取样点 , 每个取样点按土壤 深度 ( h ) 分 0 < h 10 c m、10 cm < h 20 c m 和 h > 20 cm 三 层用环 刀 取土 样 , 分装 带回。 将同层的 5 个土样混合 均匀 , 测量 土壤指标 。全氮质 量分 数 采用硫酸 - 高氯酸消 煮 定氮仪 蒸馏滴 定法 ; 土壤水 解性 氮 ( 速效氮 ) 采用碱解扩散皿法 ; 全 磷质量分 数采用硫 酸 - 高 氯 酸消煮 钼锑抗比色法 ; 速效磷质量分数采用碱解扩散法 ; 速 效钾质量分数采用双酸 浸提剂 法 ; 有 机质采 用高温 外热重 铬 酸钾 ( K 2 C r O7 ) 法 , 单位为 g /kg ; pH 值采用酸度计法。 数据处理方法 : 典型相关分 析 ( Canon ica l Correlation A na ly sis, 简称 CCA ) 由霍特林 ( H ote lling) 于 1936 年 提出 , 是研 究 两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多元统计方法。典型相关分析主 要 借用主成分分析的降维思想 , 分别对两组变量提取主成分 , 且 使从两组变量之间的相 关程度 达到最 大 , 而 从同一 组内部 提 取的各主成分之间互不 相关 , 用从两 组之间 分别提 取的主 成 分的相关性来描述两组变量整体的线性相关关系 [ 10] 。 由于数据的量纲不 同 , 故 对其进 行标准 化处理 , 公 式为 : x- x x = , 式中 : x 为平均值 , s 为标准差 , 结果见表 1。 s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中国科学院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为什么野外观测和受控实验结果不一致?贺金生1 方精云1 马克平2 黄建辉2(1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北京大学地表过程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摘 要 人们担心生物多样性的空前丧失会危及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因此有关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这一古老命题的讨论成为当今生态学的热点议题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David T ilman 和Shahid Naeem 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利用大规模的受控实验,对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增加。
这一结果遭到以David Wardle ,Michael Huston 和Phillip G rime 为代表的生态学家的质疑,认为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由抽样效应引起的,而不是生物多样性本身的作用。
争论的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控实验结果和野外观测不一致造成的。
结合作者的实验以及文献综述,该文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实验群落和自然发育的群落之间的异同,认为野外观测和受控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源于群落密度、均匀度及土壤营养状况的不同,以及由此改变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这些因子在自然状况下是多变的,而在生物多样性实验条件下则相对一致。
最后,我们提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还可能受到土壤元素可利用性的负反馈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产力 生态系统生态学 密度 均匀度 元素可利用性BIODIVERSIT Y AN D ECOSYSTEM PR ODUCTIVIT Y :WH Y IS THERE A DISCREPANCY IN THE RE LATIONSHIP BETWEEN EXPERIMENTAL AN D NATURAL ECOSYSTEMS ?HE Jin-Sheng 1 FANGJing -Y un 1 M A K e-Ping 2and H UANGJian-Hui 2(1Department o f Ecology ,College o 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K 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 face Processes o f the Ministry o f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2Laboratory o f Quantitative Ecology ,Institute o f Botany ,the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China )Abstract The old issue of biodiversity -ecosystem function (BEF )has been rekindled in the 1990s due to thefact that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caused by the increased human im pact on ecosystems may substantially alter e 2cological functions and jeopardize ecosystem services to humans.The contem porary biodiversity -productivity ex 2periments started in the 1990s ,in which plant species richness is deliberately manipulated and aboveground productivity of the ecosystem measured ,generally dem onstrate that greater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leads to greater productivity.H owever ,a debate has followed regarding the mechanism causing the relationship in these experimental systems and questioning whether the observed positive relationship exists in natural ,unmanipulat 2ed systems.The debate has divided ecologists.One group represented by D.T ilman and S.Naeem ,holds the view that there are caus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The other group led by D.A.Wardle ,M.A.Huston ,and J.P.G rime ,believes that it i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mi 2nant plant species rather than their number that contro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and biogeochemistry.One com 2m on criticism of biodiversity experiments is that there is a discrepanc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natural ecosystems.With experiments ,as well as literature survey ,we present s ome evidence in this paper that the discrepancy may be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density ,evenness and s oil nutrient avail 2ability between biodiversity experimental communities and natural developed communities.These three factors were relatively uniform in experimental communities ,while they differ spatially in natural communities.We ar 2gue that community density ,evenness ,and s 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are con founding factor in the BEF relation 2ships and that they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drawing conclusions about the results from biodiversity -produc 2tivity experiments.We als o raised the potential feedback by s 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which may als o in fluence 收稿日期:2003205216 接受日期:200320721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 B4125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0211016) 根据2002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生物多样性与我国东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大会特邀报告撰写而成。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状况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林草生态的管理和保护,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被制定出台,成为了我们监测、评价和保护林草资源的重要准则。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监测内容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要求对森林和草原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同时还要对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碳排放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全面地了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状况,并且为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监测方法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还规定了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监测方法。
例如,对于森林,要进行树木高、胸径、复盖度、枯枝落叶等指标的测定;对于草原则要进行植被、土地利用类型、过度放牧和土地沙漠化等指标的监测。
这些监测方法将科学地反映出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三、评价标准如果我们要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就需要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以衡量破坏森林和草原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规定了评估产生的原始数据,通过实际变化范围或指标超过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这些评估标准能够为生态状况的监测提供标准化的、科学的依据。
四、技术创新科技的进步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环保事业也不例外。
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提倡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监测评估,例如激光雷达、遥感、无人机等现代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森林和草原的监测效率和准确性,减轻人力物力成本的压力。
总的来说,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规程对于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具有指导意义。
要始终紧紧抓住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数据、科学依据,不断提升生态保护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生物多样性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评估方法

生物多样性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评估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评估方法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体的多样性,包括种类、基因和生态系统格局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已制定出一系列法律、政策和计划,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保护。
但如何评估这些保护措施的效果呢?本文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评估方法进行介绍。
1.监测方法监测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关键手段。
通过用同一的方法、工具和时间间隔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可以定量地确定变异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从而表明保护措施的效果。
(1)生境监测方法生境监测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比较直观的评价,其准确性和实用性也比较高。
采用“样点”或“四方格”等设定标准和代表性的生境描述方法,以生境的面积、形状、结构、质量和代表性为监测指标,了解生境的状况和农业、林业、畜牧业、生态旅游等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
(2)物种监测方法物种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常用的方法。
它利用单一物种作为生态系统状态的指示器,通过对单一物种的变化进行监测,来反映生态系统的变化。
物种数、生物量、覆盖度等是量化物种监测的指标,物种分布范围、环境生态需求等则是非量化性的其他监测指标。
(3)遗传监测方法遗传监测涉及到基因组的多样性、稳定、流动性和变异程度等。
可以通过开展种内遗传结构、种间互相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而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评价水平。
2.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既可以借助于Excel、SPSS、SAS等专业工具,解决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可以利用各种图表、图形、数据分析技术来诠释数据,以方便评估结果的表述和解释。
(1)相关分析法通过相关分析法,可以建立监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定措施的目标、权重和指标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如将生境类型、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型分别设为自变量,鸟的丰度设为应变量,通过相关分析法可以分析重要因素对物种丰度的影响程度。
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贺金生

国,1 台 5.RetschBallMill,德国,1 台 6.RetschCentrifugalMill,德国,1 台 7.Win-Rhizo 根系分析系
统,加拿大,1 台 8.Li-Cor8150 八通道土壤呼吸分析系统,2 台 9.Li-Cor8100 土壤呼吸仪,2 台
10.PicarroCO2/CH4/H2OG2301GHG 分析仪,1 台 11.控温控湿培养箱,4 台◆研究项目 1.国
齿槲栎林的格局和过程"2.2003 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
环与植被生产力的研究,贺金生为第 3 完成人 3.2004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陆地
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研究,贺金生为第 5 完成人 4.2006 年,北京大学“宝洁”奖 5.2007
年
,
Sino-SwissScienceandTechnologyCooperationResearchFellowship,SwissFederalInstituteofTechno
logy(ETHZurich),Swiss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6.2007 年 , 北 京 大 学 优 秀 班 主 任 三 等 奖
7.201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代表性论文 HeJ-S,WangX,SchmidB,FlynnDFB,LiXF,ReichPB,FangJ.2010.Taxonomicidentity,phylogeny,clim ateandsoilfertilityasdriversofleaftraitsacrossChinesegrasslandbiomes.JournalofPlantResearch123:5 51–561 MaW.H.,HeJ.-S.*,YangY.H.,WangX.P.,LiangC.Z.,AnwarM.,ZengH.,FangJ.Y.&SchmidB.2010.Env ironmentalfactorsco-varywithplantdiversity-productivityrelationshipsamongChinesegrasslandsites. GlobalEcologyandBiogeography19:233–243 BaumannF,HeJ-S,SchmidtK,KühnP,ScholtenT.2009.Pedogenesis,permafrost,andsoilmoistureascon trollingfactorsforsoilnitrogenandcarboncontentsacrosstheTibetanPlateau.GlobalChangeBiology15: 3001–3017 YangYH,FangJY,SmithP,TangYH,ChenAP,JiCJ,HuHF,RaoS,TanK,HeJ-S.2009.Changesintopsoilc arbonstockintheTibetangrasslandsbetweenthe1980sand2004.GlobalChangeBiology15:2723–2729 HeJ-S,WangXP,FlynnDF,WangL,SchmidB,FangJY.2009.Taxonomic,phylogeneticandenvironment altradeoffsbetweenleafproductivityandpersistence.Ecology90:2779-2791 HeJ-S,WangL,FlynnDFB,WangX,MaW,FangJ.2008.Leafnitrogen:phosphorusstoichiometryacross Chinesegrasslandbiomes.Oecologia155,301-310 HeJ-S,FangJY,WangZH,GuoDL,FlynnDFB,GengZ.2006.Stoichiometryandlarge-scalepatternsoflea fcarbonandnitrogeninthegrasslandbiomesofChina.Oecologia,149:115-122 HeJ-S,WangZH,WangXP,SchmidB,ZuoW,ZhouM,ZhengCY,WangMF,FangJY,2006.Atestofthegen eralityofleaftraitrelationshipsontheTibetanPlateau.NewPhytologist,170:835-848 BalvaneraP,PfistererAB,BuchmannN,HeJ-S,NakashizukaT,RaffaelliD,SchmidB.2006.Quantifyingt heevidenceforbiodiversityeffectsonecosystemfunctioningandservices.EcologyLetters,99:1146 – 1156 HeJ-S,FlynnDFB,Wolfe-BellinK,FangJ,BazzazFA.2005.CO2andnitrogen,butnotpopulationdensity, alterthesizeandC/NratioofPhytolaccaamericanaseeds.FunctionalEcology,19:437-444 HeJ-S,Wolfe-BellinKS,SchmidB,BazzazFA.2005.Densitymayalterdiversity-productivityrelationshi psinexperimentalplantcommunities.BasicandAppliedEcology,6:505-517 HeJ-S,Wolfe-BellinKS,BazzazFA.2005.Leaf-levelphysiology,biomass,andreproductionofPhytolac caamericanaunderconditionsofelevatedCO2andalteredtemperatureregimes.InternationalJournalofP lantSciences,166:615-622 HeJ-S,BazzazFA.2003.Density-dependentresponsesofreproductiveallocationtoelevatedatmospheric CO2inPhytolaccaamericana.NewPhytologist,157:229-239. HeJ-S,BazzazFA,SchmidB.2002.Interactiveeffectsofdiversity,nutrientsandelevatedCO2onexperim entalplantcommunities.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规 划 (973 计 划 ) : 中 国 陆 地 生 态 系 统 碳 循 环 及 其 驱 动 机 制 研 究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_贺金生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贺金生刘灿然马克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摘要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是生物多样性科学项目 D IVERSITA的核心内容,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管理的基础。
我国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正处于起步阶段,但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监测的规范和标准不统一,这不仅不利于建立全国范围的监测网络,也对监测数据的共享形成很大障碍。
因此,根据国外的作法,结合我们自己工作的体会,写成“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1 背景生物多样性监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管理者服务,为他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评价环境影响等问题上提供必要的信息。
同时,生物多样性监测也能为相关学科提供大量的资料,如保护生物学、林学、农学、土壤学、渔业学和环境科学等。
Hellawell(1991)将生物多样性监测定义为:为确定与预期标准相一致或相背离的程度而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的定期监视。
换句话说,生物多样性监测是在时间尺度上对生物多样性的反复编目,从而确定其变化。
生物多样性监测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mittee of Sustainable D evelopment,CSD)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式,生物多样性监测必须回答如下问题(Stork et al.,1995)。
所监测的目标面临何种压力?这些压力处于何种程度?哪些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为管理某一监测目标(物种、种群、生态系统)的政策是否起作用?联合国环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s,UNEP)在1995年出版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价》一书中,详细罗列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所应包括的内容(Samways et al.,199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39893360)及林业部GEF小型科学基金“森林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资助项目”。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规程

主题: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规程一、概述林业有害生物是指能直接或间接危害林木、森林生态系统的昆虫、真菌、细菌、病毒等生物。
它们在林木生长、更新和成熟过程中对森林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制定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规程。
二、监测技术要求1. 监测对象:主要监测对象包括松材线虫、毛虫、蛀心虫、松毛虫、松枝夜蛾等。
2. 监测方式:包括定点监测、活体捕集监测和粘虫板监测等方式。
3. 监测工具:监测工具需符合国家标准,包括显微镜、捕虫器、监测网、引诱器等。
三、监测技术流程1. 确定监测区域:根据林木病虫害情况和风险等级,确定监测区域和监测点位。
2. 设立监测点位:根据监测要求,在监测区域内设立监测点位,确保重点监测对象的全面覆盖。
3. 监测操作: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方式,进行定期的实地监测操作,记录监测数据。
4.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病虫害发展趋势和风险程度。
四、监测技术应用1. 预警: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及时发布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预警,引导防治措施的实施。
2. 防治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包括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
3. 监测评估:根据监测数据,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改进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五、监测技术规程的意义1. 提升防控效果:监测技术规程的制定实施,有助于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效果,减少损失。
2.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监测技术的应用,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
3. 制定参考标准:监测技术规程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监测方法,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六、结论制定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规程有助于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规程,提高监测技术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七、监测技术规程的完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境变化的不断发展,监测技术规程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贺金生刘灿然马克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摘要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是生物多样性科学项目 D IVERSITA的核心内容,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管理的基础。
我国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正处于起步阶段,但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监测的规范和标准不统一,这不仅不利于建立全国范围的监测网络,也对监测数据的共享形成很大障碍。
因此,根据国外的作法,结合我们自己工作的体会,写成“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1 背景生物多样性监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管理者服务,为他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评价环境影响等问题上提供必要的信息。
同时,生物多样性监测也能为相关学科提供大量的资料,如保护生物学、林学、农学、土壤学、渔业学和环境科学等。
Hellawell(1991)将生物多样性监测定义为:为确定与预期标准相一致或相背离的程度而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的定期监视。
换句话说,生物多样性监测是在时间尺度上对生物多样性的反复编目,从而确定其变化。
生物多样性监测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mittee of Sustainable D evelopment,CSD)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式,生物多样性监测必须回答如下问题(Stork et al.,1995)。
所监测的目标面临何种压力?这些压力处于何种程度?哪些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为管理某一监测目标(物种、种群、生态系统)的政策是否起作用?联合国环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s,UNEP)在1995年出版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价》一书中,详细罗列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所应包括的内容(Samways et al.,199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39893360)及林业部GEF小型科学基金“森林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资助项目”。
332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2 监测内容2.1 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的监测监测时间因监测的对象、所需的结果以及所采用的手段不同而不同,长期的监测可能需要很多年,或者几十年。
但它无疑能反映出生物多样性是否已经得到了有效保护。
监测的空间尺度包括地方监测、地区监测和全球监测。
地方监测由当地的资源及需要而定,如对保护区域、湖泊、湿地、农田、人工林、河口和海岸线内单个生态系统或生境的监测;地区监测包括对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大型河流、海湾和大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全球监测建立在前二者的基础上,采取广泛布点与定向观测相结合的方法。
2.2 在不同层次上的监测2.2.1 基因监测内容包括遗传变异与濒危植物、遗传变异与家养动物的繁育、跟踪个体起源的遗传标记。
2.2.2 种群监测包括种群大小与密度、种群结构、种群平衡(Population equilibrium)、种群分析,影响种群的人口压力变化。
2.2.3 物种监测包括对关键种、外来种、指示种、重点保护种、受威胁种、对人类有特殊价值的物种、典型的或有代表性的物种的监测。
2.2.4 生态与景观监测内容包括生态系统过程、景观片断化、生境破坏及其他干扰的影响;种群抵抗人类干扰的变化趋势;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某个关键种(或关键的分类单元)的灭绝而可能导致的生态学变化,森林覆盖与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3 保护区监测包括以下4个方面: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保护区关键特征的状态(所保护的物种、生境、生态系统或景观的状态);保护区面临的威胁;保护区的利用及其社会、经济效益。
2.4 保护区以外的监测主要指对农业、林业和渔业的监测。
3 监测进展由于生物多样性监测的艰巨性,目前全世界所做的努力只集中在下列二个方面,其一是监测生境,其二是追踪濒危物种的变化。
对自然生境的监测主要在保护区内进行。
目前全球地表面的5%被列为保护区(World Resource Institute,1994;WCMC,1992)。
过去20年里,全球保护区的面积和数目增长很快。
今后,由于人口增长与土地紧缺的冲突日益加剧,这一增长的速度将会放慢,而且很可能会下降。
只有少数的几个国家还可能建立起100万hm2以上的保护区。
理想状态下,被保护的区域应包括所有地区的代表。
然而,保护区的分布常常是不平衡的,它受社会和当地实际情况影响较大(如土地利用等)。
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护区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 333布局应尽可能考虑生态原则、管理目标和物种生态分区等因素。
保护区应尽可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物种或生态系统,并在面积上具有相当规模以维持其生态系统功能。
尽管现在对生物多样性监测主要集中在保护区内,监测的内容集中在生境和濒危物种,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仍然显得力量不够,以生境监测为例,不仅要了解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情况,还要了解物种生态分区范围,人类干扰和物种编目的情况。
目前只有很少的经过详细调查的区域能够提供综合的物种编目,对于大多数区域和物种来说,这类资料还不具备,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收集到,所以,国际社会正地考虑到指示物种的方法来表示生物多样性。
由于森林在维持全球碳循环及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主要集中在对各类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
树木具有寿命长、个体大,年龄及个体特征难以一致等特征,这特征也就成了人类了解森林动态的障碍。
如树木寿命为人类的几倍,高度超过人身高20倍等特征。
由于以下原因,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是必要的:·监测有助于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编目;·对树木的生长、死亡、更新等动态特征提供长期数据;·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宣传教育提供信息基础,为决策者提供服务;·有助于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以及协调森林依赖性(Forest-dependent)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Stephen Hubble和 Robin Foster等美国生态学家于80年代初在南美洲建立了一块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Hubbel&Foster,1983)。
但是大面积调查是需要大量劳动力、费用和时间的,其付出的结果却又不能马上获得经济效益,故一直被认为是效率低的工作。
迄今为止,大面积调查地的设置在热带雨林有巴拿马、马来西亚、波多黎各等地以50hm2的规模进行了设置(Hubbel&Foster,1983;Y amakura et al.,1995;Condit,1995;Ashton,1995)。
由于这些大面积调查地的设置,开始了热带林的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实证研究(Kochummen et al.,1990;Manokaran&LaFrankie 1990;Dallneier et al.,1992;Lee et al.,1995)。
此后,在热带地区建立了大量的从1hm2到52hm2的固定观测样地。
日本专家在东南亚这片世界上第二大热带雨林区也陆续建立了固定监测样地。
热带林以外的大面积调查地研究很少。
在温带林的大面积调查地,有1979年开始设置的美国佐治亚州的长叶松(Pinus palustris)林,面积39.4hm2(Platt et al.,1988),美国Great Smoky Mountain国家公园50hm2(Dallmeier,1992),Virgin Island国家公园50hm2(Dallmeier,1992)。
在日本,已有报道超过1bm2的有长崎县4 hm2,奈良县13hm2,寒温带林有京都16hm2和7.97hm2,长野县6.25 hm2,茨城县6 hm2,岩手县8.91 hm2。
在我国的台湾省垦丁国家公园建立有3hm2固定样地,中科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科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中科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科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等都设置了大小不等的固定样地。
建立生物多样性固定样地以监测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之一。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七条要求各缔约国承担本国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监测,并定期向缔约国大会提交生物多样性现状报告。
最近,由国际生物学联盟(IUB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国际组织共同参与的国际生物多样性科学项目DIVERSITAS也确定了“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作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5个核心项目之一(CoreProgram Elements)(DIVERSITAS,1996)。
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重要内容。
334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正处于刚起步的状态。
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虽然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但过去几十年的动植物物种编目已为今天的监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和农业生态系统及海洋生态系统物种编目和监测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最好。
因此我们应当从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着手,带动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
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首先遇到的就是监测的规范和标准不统一,这不仅不利于建立全国范围的监测网络,也对监测数据的共享形成很大障碍。
因此,我们在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的支持下,对国内外的监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和研究,结合我们自己工作的体会,写成“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的初稿。
3 监测样地设置的规范和方法3.1 地点选择的标准对监测样地地点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监测的目的。
一般分两种情况:(1)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监测;(2)对特殊目的进行监测,如择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同恢复措施的效果等。
本文的样地选择标准针对第一种情况。
地点选择时要考虑: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和方法 335·是否为原生林,或者是人为影响少的原生状态。
优先考虑监测人为影响小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是否有足够的面积,使其包含林窗、倒木和枯立木等自然干扰因素;·靠近林道,调查地尽可能易于通行,以便减少路途上的时间。
由于设置、调查和观察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和时间;·位于宽阔的山腰地带,能够进行同一山腰不同地点、同海拔不同微环境如坡度、坡向等的比较;·要为将来扩大监测范围留有余地。
3.2 设置的方法和规范3.2.1 样地形状 按群落学原理,样地形状对监测影响不大,之所以考虑形状,主要是为调查及一些计算方便。
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样地形状有:·正方形(图1a );·长方形(图1b );·样地根据地形设置,小样方形状规则(图1c ;图2)。
3.2.2 样地大小目前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大小变化很大,在热带地区有1~52hm 2的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