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7越轨与犯罪概要
社会学课件第四章 越轨

二是,越轨的正功能
越轨行为有助于社会规范的明确 越轨行为促进社会群体的团结 越轨行为能带来和促进社会系统的变迁 越轨行为也可能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
会规范
二、越轨的理论
1、生理学理论 越轨(犯罪)者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 龙布罗索(Lombroso):生物有机体在导致
儿童向周围的人学习越轨技术和价值观
理论缺点:最早的越轨理论是如何产生的,有 些越轨者在和其他人接触前就有越轨行为
社会解组论
一个社会组织起来时,从人类相互依存 (亲属群体、情爱关系、朋友关系)中 自然生长起来的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社 会关系比正规的社会关系重要的多,前 者称为首属关系,后者成为次属关系, 一个社会中前者比重越大,则组织程度 越高,越轨行为越少。
某些对越轨行为进行纠正的地方,成了 传授越轨行为知识的地方,比如监狱, 老犯人向新犯人传授知识。
差异交往理论
每个人都会有越轨和遵从两种行为影响,哪种 行为会对人得行为引导,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 的期望,出现越轨是因为与他交往的人得影响
影响因素:与教唆越轨的人的联系越密切,与 之交往的次数越多越频繁越持久,与其接触的 年龄越小,越轨的可能性越大
涂尔干:规范通过人们相互交流、彼此 影响而发生作用,社会发生变迁后,交 流减少,规范制约作用减少
墨顿:四种越轨类型(五种行为)(结构紧张理 论)
1、遵从,社会成员接受并追求社会规定的正统目标, 并运用社会正统的手段去实现。
2、创新:社会成员愿意追求目标却得不到正统手段 3、形式主义:能得到正统手段却对正统目标不感兴趣 4、隐退主义:对正统目标和正统手段都不感兴趣 5、反叛:以非正统的手段去追求非正统的目标
为什么农村犯罪率低于城市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快乐原则”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在社会学的领域里,但凡不符合群体、社会标准、社会期盼的行为都可以看成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教育标准的行为,从类型上,可详细划分为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及违规行为,其中违法行为是越轨行为的极端形式,违法行为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惩罚的行为;违警行为介于违法行为与违规行为之间,是违反社会治安及公共秩序的行为,比方违反交通规那么、寻衅滋事、**酗酒等,紧要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违规行为是指超越或违反某些详细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的行为,也包括一些不符合社会传统习惯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因此违规行为又叫做偏差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网络媒体的迅猛开展,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例子数不胜数:比方2021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藏尸案,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砍死教授程某案以及2021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车后**行凶案。
血的事实赤裸裸地反映出了这些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极大漠视,道德品质的紧要缺失以及法律意识的冷淡。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缘由探析大学阶段是人作为个体,心理开展进入断乳期的关键阶段,出现依靠性和独立性共存的现象,他们目标增多,但时间精力的有限性,致使许多目标难以实现。
一旦通过合法的手段无法促使目标实现,便会出现社会失范现象,默顿认为:所谓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响,就是越轨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①大学生采纳非制度化的手段以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方式就是社会越轨行为。
分析导致大学生越轨行为背后产生的缘由主要有:〔一〕学校教育内容及学校管理工作滞后我国高校长期实行一模一样的、流水线式的教育,僵化无趣的教育内容和简洁生硬的教育手段,使许多学生缺乏志向,厌学心情紧要。
同时学校管理工作也不够科学和人性化,效劳工作时时不能到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允,学生心理出现落差,假如再没有适当的宣泄方式,就会出现许多人生观、价值观偏差,心理的失衡甚至障碍,进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

2.
3.
4.
5.
对结构性紧张理论的主要批评
不能解释抢劫等犯罪行为。这种理论仅
仅可以解释那些成功机会非常有限的群 体中的越轨成员。它无助于解释特权阶 层成员的越轨行为。并且无助于预测当 某个特定个人面临失范时将作何反应。
2、文化传递理论
要想成为越轨者,必须有机会学习越轨。因此越轨是
从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医学办法对待越轨并不总是一个有益的办法。例如无
家可归者头晕眼花,丧失方向感有时被成为精神病, 但可能不是由于疾病,而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食物和住 房。因此从医学角度的考察可以鼓励我们去寻找严重 社会问题的个人病理学依据,而非基本的社会原因。
二、心理学视角中的越轨
某种个性特征与越轨有关。没有人是天生的越轨者,但是有些人
60年代的一个结论:虽然社会环境试图劝导人们遵从
社会规范,但教导的内容并非总是一致。社会化主体 (父母,教师,宗教领袖)有时传达出越轨而非遵从 的态度,告诉对方有些越轨是可以接受的。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有些企图对越轨行为进行纠正的
地方其实是在传授越轨行为。例如监狱,老犯人对新 犯人的教导。
3、差异交往理论(theory of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越轨。外向性格(extrovert)和内向性格 (introvert)。外向性格的人其行为很可能逾越人们可接受的范围, 因为这些人对刺激和冒险有生理需要。他们是否成为越轨者还取 决于他们是怎样被社会化的(汉斯艾森克,英国心理学家)
另一种重要的观点:暴力和越轨都是社会习得(socially learned)
罗伯特•默顿对越轨的区分
(1)反常越轨者(aberrant deviant):是指基本上接受 社会规则的合法性但却因个人目的而违法的人,大多 数的犯罪行为归入这一类。实际上任何人都不赞成这 种反常越轨,即使越轨者在大多数场合也不赞同。 (2)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ce):是指不遵 从越轨者认为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地 和集体地违犯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这与希望 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 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目的而是改 变规则。比如市民运动,反对核动力的抗议,同性恋 这要求合法权利和地位的宣传活动。英雄。艺术家的 标新立异,是对广泛的存在的不受欢迎的法律的冒犯 和反叛,或者意欲突破刻板的官样程式约束的违规行 为,它们未必是坏的或者没有价值的越轨行为。
越轨的名词解释社会学

越轨的名词解释社会学
越轨在社会学中是指个体或群体超越或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或行为准则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是违法犯罪、道德败坏、不正当的或不受接受的。
越轨的行为常常被视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引起社会的不满、不安和混乱,破坏社会秩序和价值观。
越轨的行为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偷盗、欺诈、腐败、家庭暴力、性犯罪、违法行为等等。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更违背了社会共识和道德标准。
越轨行为的出现通常与个体的动机、价值观、社会背景和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学家通常会研究越轨行为的原因、影响和后果,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此外,社会学也关注越轨行为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社会管控、教育以及道德规范来预防和应对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越轨行为的社会学解释一、社会规范与角色社会规范是社会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设立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越轨行为的发生往往与个体违反社会规范有关。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权利,越轨行为可能源于个体对角色的不当扮演或对规范的漠视。
二、社会结构与不平等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可能导致某些群体在社会资源分配、机会获取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增加其成员的越轨行为。
三、文化冲突与认同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可能导致个体的认同危机,从而引发越轨行为。
个体在面对文化冲突时,可能因为无法适应或无法选择合适的文化认同而产生越轨行为。
四、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可能导致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即从众行为。
在某些情况下,从众行为可能引发越轨行为,例如在群体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个体可能因害怕被群体孤立或排斥而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越轨行为。
五、社会控制与惩罚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体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惩罚则是控制越轨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的社会控制和惩罚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但过度的控制和惩罚可能引发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
六、社会变迁与适应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可能导致个体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从而产生越轨行为。
适应能力较差的个体可能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从而成为越轨行为的受害者或实施者。
七、越轨行为的形成与预防越轨行为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个体心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
预防越轨行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例如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加强家庭教育、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改善社会环境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控制和惩罚力度,从源头上遏制越轨行为的发生。
1.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冲突、焦虑等心理状态可能导致越轨行为。
例如,自卑感、自我概念不明确等心理状态可能使个体偏离社会规范。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 快乐原则” 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列举了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各种表现, 并对越轨行为进行了类型划分; 然后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大学生越轨行为进行控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手段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在社会学里, 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 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社会或文化体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期待的偏离。
越轨行为存在于不同时空和制度的国家或社会里, 在一般情况下,均受当时社会主导价值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
根据越轨行为的一般定义, 我们认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就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 违反或有离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并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
这一界定表明: 第一, 大学生越轨行为不是思想越轨, 而是行为越轨, 我们是从行为的客观结果而不是行为的主观意图来确认; 第二, 大学生越轨行为中的轨”是指大学生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包括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一般规范和专门为大学生所制订的特殊规范,其表现形式既有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但不成文的; 第三,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一种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 一) 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按照越轨行为的主体不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
个体越轨行为是大最普遍的越轨行为, 如单个人的旷课、作弊等。
个体越轨行为只涉及单独的个体行为。
责任明确, 易于纠正和处理。
群体越轨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学生共同越轨, 如群体赌博、打群架等。
越轨群体可能是一个班、一个年级等正式群体, 也可能表现为一个“老乡会”、“恋人群体”等非正式群体。
群体越轨的影响大于个体越轨的影响,对学校正常秩序的危害更为严重。
在群体越轨中,涉及人数较多,情况复杂, 既有“主犯” , 也有“从犯” , 甚至有“胁从犯”和“教唆犯” ;因此, 在处理群体越轨的过程中, 必须深人调查, 分清不同个人的责任,分别作出“各得其所”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越轨与犯罪
一、什么是越轨
越轨(deviance):违反文化规范的行为 犯罪(crime):违犯社会正式规范
(一)生物学:生物因素 罪犯的生理特征:肌肉发达、体格健壮(Sheldon,1949)? 遗传+环境(Lemonick,2003)
(二)心理学:人格因素 道德意识 心理变态(重刑犯)
遵从、革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
反叛
传统的方式
文
接受
化 接受 遵从 的 目 拒绝 仪式主义
标
拒绝 革新 退却主义
(三)越轨亚文化 青少年 有过失的亚文化
麻烦;健壮;机灵;需要刺激;相信命运;渴望自由
三、标签越轨:符号互动分析
(一)标签理论 越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人对其行为的反应。
初级越轨——次级越轨 污名 回溯性标签——规划性的标签 (二)越轨的医学方法 有利于改变标签:酗酒、肥胖、吸毒…… 谁做反应 做何反应制(家庭、司法系统)
二、越轨的功能:结构-功能的分析
(一)涂尔干的观点 越轨四大功能
确认文化价值和规范 澄清道德的边界 增强人们的团结 激励社会变迁
(二)默顿的紧张理论因素
越轨:特殊的社会安排
社会是否提供达到文化目标的手段
llinois(伊利诺伊州): • 二十一岁以下的人也是可以合法喝酒的,前提是你要 报名一项和烹饪有关的项目 • 你流浪的时候会被捕如果你身上没有一美元 • • 当你坐在长颈鹿的脖子上的时候不可以吃鱼 • 在Pullman地区,坐在路边用桶喝酒是违法的 • 在Collinsville的沙滩,穿下垂的裤子是违法的
(三)差异交往理论(Sutherland,2001)
越轨取决于与鼓励或者拒绝常规行为的人接触的数量
(二)控制理论(Hirschi,1969) 社会控制取决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预期
依附 机会 连累 信仰
四、越轨与不平等:社会冲突分析
(一)越轨与权力 越轨:社会不平等的结果。
规范体现有权者的利益 有权者有办法抵制越轨标签 人们普遍“相信”规范的“不公平”
越轨是社会不平 等的结果;包括 法律在内的规范 反映着社会上有 权势的人的利益。
越轨是政治性的: 没有权势的人成 为越轨者的风险 很大。
讨论:考试作弊
为什么会有人作弊? 怎样杜绝作弊?
virginia(弗吉尼亚州) 没有人可以在人行道上洗骡子 不可以朝海鸥身上吐口水 如果你销售硬币和餐具的时候,需要考取特殊的驾照 周日不可以打任何动物除了浣熊,浣熊可以打猎到2:00am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亚州) 狗追逐熊或者红猫是违法的 雄孔雀有权力跨过任何一条街道包括机动车道 不允许穿牛仔靴,除非你已经养了两头以上的奶牛 不允许随地吐痰,除了在棒球场内 在游泳池内不许骑单车
(二)有组织的犯罪
结构-功能视角
符号互动视角
社会冲突视角
宏观
微观
宏观
越轨是社会组织的 基本组成部分;社 会通过界定越轨来 规定其道德边界。
越轨具有普遍性: 所有的社会都存在 越轨。
越轨是社会在互动中 所建构的现实的一部 分;当人们给某事物 贴上越轨的标签时, 越轨就会发生。
越轨是变化的:任何 行为或个人可能被贴 上越轨者的标签,也 可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