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张籍)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张籍秋思教学教案设计

张籍秋思教学教案设计

张籍《秋思》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思》。

(2)了解唐代诗人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古诗词的语言、节奏、韵律等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秋思》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思》。

(2)了解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秋思》的语言、节奏、韵律等特点。

2. 教学难点:(1)把握《秋思》的意境和主题。

(2)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秋思》的内容,了解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3)安排适当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准备:(1)预习《秋思》,了解诗的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的学习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介绍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秋思》,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互相交流。

3. 课堂讲解(1)分析《秋思》的语言、节奏、韵律等特点。

(2)解读《秋思》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会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运用《秋思》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学生对《秋思》的背诵情况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能力提升:评估学生在欣赏古代诗词、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提升情况。

《秋思》教案优秀5篇

《秋思》教案优秀5篇

《秋思》教案优秀5篇《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以“读”为主线,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今诗人的思乡情。

4、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教学流程:课前谈话师:听说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想来考考你们。

出示月夜图。

看着这轮明月,你想到了李白的什么诗?《静夜思》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

这种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称为“思乡诗”。

(板书:思乡)思乡诗是古诗中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老师收集了几组有关思乡的诗句,一起读一读。

(齐读)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特别出名的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下题目。

(板书:秋思)一、初读设疑,切入“思”情1、读诗题。

师:请读诗题。

(生读)师:读得很正确,满怀愁绪地读一读。

(再读)师:题目也能读出味道来。

2、书写指导。

师:诗人张籍的“籍”笔画较多,我们一起观察一下。

要把这个字写正确写漂亮,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师:这个字上下结构,书写时结构要紧凑,竹字头写扁些,下面要写得饱满。

让我们在田字格中写下最漂亮的“籍”字。

3、解诗题。

字写清楚是第一,写漂亮是一种水平。

我发现不少同学是水平很高了。

现在把笔放下,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诗题——秋思。

你们读懂题目了吗?(“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风。

)身在异乡的游子总是满怀思念愁绪。

4、初读设疑。

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

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

读诗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

(请一位学生读。

)明白要求了吗?好,自由读《秋思》,开始。

5、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

秋思教案张籍诗眼

秋思教案张籍诗眼

秋思教案张籍《秋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张籍的《秋思》。

(2)了解唐代诗人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秋思》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提升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秋思》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诗人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与理解。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秋思》全文、诗人张籍的简介、相关文学鉴赏知识。

2. 教学多媒体设备:PPT、视频、音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温婉的古典音乐,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秋思》,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秋思》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应用拓展(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秋思》的艺术手法。

5. 课堂小结(2)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享创作心得。

6. 作业布置(1)背诵《秋思》。

(2)写一篇关于《秋思》的读后感。

7. 板书设计《秋思》意象:秋日、秋风、洛阳城、砧杵声意境:凄凉、孤寂、思乡艺术特色:白描手法、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六、教学评估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秋思》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检查:评估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读后感写作水平。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对《秋思》艺术手法的运用。

《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秋思》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课时设计:一课时。

设计理念:“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

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

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

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

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

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

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

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见秋生情。

在咱们国家有一个节日与月亮有关,是(中秋节),同样在唐朝有一个特别喜欢月亮的诗人,曾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也写过《静夜思》,睹一轮明月寄满怀思乡之情。

张籍秋思小学教案

张籍秋思小学教案

张籍《秋思》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思》。

(2)理解《秋思》的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学习生字词,提高识字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秋思》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思》。

(2)理解《秋思》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

(2)理解《秋思》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秋思》的朗读录音。

(2)相关生字词的卡片。

(3)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秋思》。

(2)收集有关秋天的图片或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分享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图片或诗歌。

(2)教师播放《秋思》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

3. 理解内容(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秋思》课文,加强记忆。

2. 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所学内容,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鼓励。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过程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思念家乡?(2)讨论如何关心家人和朋友,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思乡之情。

七、作业布置1.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秋思》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

《秋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秋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张籍的基本信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的字词解析3. 诗歌的情感分析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学生课本3. 参考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秋思吗?b. 讲解:秋思就是秋天的时候,人们因为气候的转变、景物的变化而产生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秋思》,就是表达了作者在这样的季节里,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2. 介绍作者a. 讲解: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君美,河南洛阳人。

b.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吗?3. 朗读诗歌a. 学生齐读诗歌b. 教师指导: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人的情感。

4. 解析字词a.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b. 学生跟读并理解5. 分析诗歌意象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

b.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6. 总结情感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表达的情感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7.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b. 学生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8. 布置作业a. 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歌b. 写一篇关于这首诗歌的感受和启示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秋兴八首》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秋天的诗歌,可以是对家乡的思念,也可以是对亲人的关怀,以此锻炼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张籍秋思教学教案设计

张籍秋思教学教案设计

张籍《秋思》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秋思》,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秋思》,使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感受诗歌的意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作者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感受诗歌的意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张籍的生平介绍、《秋思》的全文、诗歌的意象分析等。

2. 学生准备《秋思》的全文,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张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齐读《秋思》,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深入感受诗歌的意象。

6.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8. 课后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秋思》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意象的感受和理解。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秋思》与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如杜牧的《秋夕》,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探讨不同诗人对秋天的不同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2. 强调诗歌的学习对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八、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秋思》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意象的感受和理解。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九、板书设计《秋思》意象:洛阳城、秋风、尼奥、黄河、雁情感:思乡、愁绪十、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学生的反馈,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教学目标:1. 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 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 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篇古诗。

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秋思),谁来读?(2-3人)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也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诗)2.差不多了吗?(差不多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师评: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

刚才他把诗中的一个多音字读准了,你听出来是哪一个吗?(重)为什么这个字读chóng,而不读另一个读音呢,有什么好办法?(查字典)确实,老师把字典上的意思整理在ppt上,现在你能准确判断吗?谁还想来读一读?师评: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3.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

起。

4.读完后,你知道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能用诗中的话来说吗?(作家书。

)(板书:作家书)5.作家书是什么意思?(写家书。

)三、再读故事,品悟诗情。

1. 这首诗的题目是《秋思》,可整首诗中都没有出现一个“思”字,那么作者把这份思念藏在哪句诗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1)秋风看得见吗?(看不见)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此时的张籍已在洛阳城里漂泊了许多年,这时,诗人看见这瑟瑟秋风会想起谁?(父母、妻儿)(3)是呀,那么他可能会问候父母些什么?他可能会牵挂妻子些什么?他又可能会叮嘱儿子些什么呢?他想告诉家里哪些事情?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交流)(4)我们有没有把张籍想说的都写下来?(没有)(5)你是怎么知道的?(欲作家书意万重)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孟郊曾在《归信吟》中写下这样一句诗 ,点击课件: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学生齐诗。 师:魂随信去了,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躯壳!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瑟瑟的秋 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齐读诗。 师:看到秋风刮起,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作者是借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秋风)。 五、拓展升华。 1.师:其实,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 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我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谁来读读? 2.一片落叶、一阵凉风告诉我们秋天已来到,一封家书向我们诉说了张籍深沉而无奈的 切切思乡之情,有这相思之情的又何止张籍啊!而现在祖国大地上依然有许许多多离乡外出 学习、打工等,这当中也会包含我们的亲人,在外的日子也会有对家的彻骨思念,几千里的 回家的路艰辛啊! 结合我们搜集的诗词或幻灯片里的图片也一起利用下面的格式尝试小组写一首小诗: 1.假 如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愿将每一片落叶画成一艘艘船儿, 让远方的游子乘着它回家!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1/6
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 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见秋生情。 在咱们国家有一个节日与月亮有关,是(中秋节),同样在唐朝有一个特别喜欢月亮的诗
人,曾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也写过《静夜思》,睹一轮明月寄满怀思乡之情。 这种方式叫做“借景抒情”。
示幻灯片:看,他把信交给了送信的人。谁来读读这两句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 又开封。”有谁读懂了这两句?真的假的啊,我想考验一下!大家看,这就是张籍写好的家 书。(拿出准备好的信)哪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张籍是怎样寄信的?我就吃点亏,为张籍当 一回信使吧!
师演送信人,生演张籍。 你为什么把信拆开?(我担心匆忙中写漏了什么)你加点什么吧!同学们,哪个字写出 了张籍此时的心情?(板书:恐)恐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着急):写好了没有呢?快点把信给我,我要赶路。又被张籍拦住了,师:哎哟, 张大人,你还有完没完啊?好好好,真服你了!同学们,张大人这样几次拆开信用诗中的话 叫做:又开封。对,又表示不止一次。 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嗯,听出了一丝担心,不错,读出了诗人的担 忧。)全班齐读这两句。张籍这样拆了写,写了拆,写得完吗?是,对亲人的思念是永远也 写不完的。 四、配乐读,深化情感。 师: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亲情呢!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张籍的《秋思》 。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幻灯片出示诗歌),看看通过《秋思》又 能读出一个怎样的张籍。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听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边跟读古诗 3 遍,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 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师:是啊,作者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出示课件: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见?) 生:看不见。师:那作者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他是在骗我们吗?那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大雁往南飞…… 师:是呀,焜黄华叶衰,秋天是衰败的季节,同时又是感伤的季节,落叶归根了,大雁 南飞了,而张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秋风中,望着家乡的方向暗然神伤,他也想家了啊。板书 :思乡。他会想起家里的哪些亲人呢? 生:父母、孩子、妻子……尽管如此思念他们,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 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啊)齐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啊,他想了很多很多,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说
给大家听。 可以引导一下:对父母说些什么?对孩子说些什么?对妻子说些什么?对兄弟姐妹说些
什么?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师: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张籍左思右想,经过反复的琢磨,信终于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出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课时安排】
1 课时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 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 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 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 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 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 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 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达到加大课堂 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 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
2/6
张籍:点击出现张籍的资料,指名读。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告诉自己的
亲人呢? 生:写家书。 师:对,他决定写一封家书。出示幻灯片:看,张籍坐在桌前准备写家书了,可他迟迟
没有动笔?他到底在想什么?哪个词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板书:意万重)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形容思绪万千)。 你来读出他此时的心情吧?(有几点想法)再读(有几十种想法)再读(真是思绪万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