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理论资料
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

一、中介语理论构念产生的缘起
• Corder(1967,1971)提出了“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的假设 • Nemser(1971)提出了“近似系统” (approximative system) 的假设
• 基于上述原因,Selinker根据对第二语言学 习者的言语行为事件的观察,提出了“中 介语”这一理论构念。 • 所谓“理论构念”是指基于可观察的现象 通过推论而获得的概念。这种构念有助于 言语行为事件的观察和分析。
一、中介语理论构念产生的缘起
• “中介语”这个概念最初是Selinker1969年 提出的,但是中介语理论并非Selinker一个 人建立的。 • 在早期的中介语理论建设中,还应提及另 两位先驱,即Corder和Nemser。
• 2. 中介语的主要特点
一中介语理论构念产生的缘起
• • •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面临的问题: 依据什么标准、建立何种“理论构念”? Selinker认为: 必须建立某种“理论构念”(theoretical construct)作为理论框架,一方面有助于 澄清要研究的语言现象;
一、中介语理论构念产生的缘起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汉语习得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第四讲
第一节 中介语理论假说与应用 一. 中介语理论假说 二. 汉语中介语篇系统研究
Copyright Prof. Jianqin Wa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思考题
• 1. 中介语理论构念及其意义
中介语讲义

中介语讲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崔启林一、导入问题式导入:1,第二语言教学法连线《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P2831,认知法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美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认知心理学P1162,直接法听说法结构主义语言学 Structural Linguistics 瑞士索绪尔(对语言的结构系统深入分析)行为主义心理学3,交际法功能主义语言学 Functional linguistics 欧洲(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功能)人本主义心理学历史比较语言学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英琼斯(建立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2,选择题26、下面对中介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介语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B、中介语是儿童学习母语过程中的过渡语C、中介语两个母语背景不同的人使用的共知的第三种语言D、中介语是科技语言系统二、正式授课中介语简介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
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
这是关于中介语的一个最早的定义。
The separ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二语/外语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中介语,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概述

中介语理论概述摘要:“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术语是国外外语教学研究者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研究者鉴于“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即拿学习者的母语跟外语或第二语言作对比,以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指导教学)的局限性而对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新的概括。
关键词:中介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一)“中介语”概念的涵义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中介语的定义的讨论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所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鲁健骥,1984、1993)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具体地说,这种观点强调,首先,中介语也是语言,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其次,它是由系统的,即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规则系统;第三,它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而产生的。
应该说,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另外,这种观点显然是把中介语当做可以观察到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来看待的。
这一点与Selinker和Sharwood Smith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观点在阐述中介语产生的来源问题上似乎不够充分。
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实际上只是中介语产生的源头之一。
中介语产生的根源显然不限于此。
2.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第八章 中介语

• (三)内在大纲 • 所谓内在大纲是指学习者拥有的一种 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的序列, 这个序列并不因为外界因素(如教学序 列)的影响而改变。Corder之所以提出 这个问题,是因为它与第二语言教学 的根本问题密切相关。Ferguson(1966) 曾经指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存在的一 个普遍的问题,即当时所依据的教学 大纲最多是建立在主观判断与构想的 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很少考虑学习者 的需要,更少对学习者的习得过程进 行系统的考察。
18
• 二、 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代表中还有一位不应忽视的 学者William Nemser。他提出的理论假设与 Selinker的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主要观点如 下: • (一)近似系统 • 1971年, Nemser提出并采用“近似系统” (approximative system)的概念来描述学习者的语 言系统。根据Nemser的说法,“近似系统”是 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的,指的是学习者在试 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他的“近似系统”有如下几层含义: • 首先,“近似系统”是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 的语系统的。换句话说,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 一个独立的系统。
第八章
中介语
1
• 第一节 “中介语” 理论产生的历 史背景 • 第二节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 第三节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 及后续研究 • 第四节 中介语语用研究 • 第五节 中介语的变异研究
2
第一节、“中介语” 理论产生的历史背 景
•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 的。20世纪50年代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 义语言学的兴盛时期,反映在语言教学和研究 上就是对比分析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到了60 年代后期,人们发现对比分析作为一种理论方 法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面临着严重的挑 战。究其原因,就是对比分析试图用简单的语 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另外,对 比分析,尤其是其“强势说”,从根本上说是 站在“教学中心”,而非“学习中心”的立场 上的,它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这 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把眼光投向学习者本 身,因而大家在放弃对比分析“强势说”的同 时,越来越倾向其“弱势说”。“弱势说”的 解释性使其演变为偏误分析的一部分。 3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1. 引言1.1 中介语理论的起源中介语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由加拿大语言学家史蒂芬·克罗伊尔提出。
克罗伊尔在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发现,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会形成一种中间语言,即中介语。
这种中介语是学习者在掌握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临时性语言,是学习者根据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性而创造的一种妥协性语言。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强调了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母语对目标语言习得的影响。
中介语理论的出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学习者的中介语进行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误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改进。
中介语理论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习者个体差异性,尊重学习者的习得路径,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语言交际,积极探索语言规律。
通过理解中介语理论的起源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习者有效习得汉语,提高教学效果。
1.2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汉语人才,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将中文这门美丽的语言传播给更多的人,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 正文2.1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所掌握的中介语(第二语言)来促进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中介语的分析,了解他们在学习汉语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误解。
通过了解学生的中介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中介语来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进行中文和中介语之间的对比,帮助他们发现中文的特点和规律。
中介语理论38页文档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中介语理论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文献综述一、中介语理论的产生二十世纪50年代,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和研究领域一统天下。
但对比分析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它站在“教学中心”而非“学习中心”的立场上,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由于此种原因,对比分析在60年代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困境。
1967年,Corder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者偏误的意义》的文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学习者身上。
Corder主张从学习者的偏误入手观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和目的语语言系统进行对比,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篇章分析等角度出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母语和母的语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中寻找解释。
自此,偏误分析理论正式诞生并有力推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但它仍然存在着自身难以回避的缺陷:偏误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的偏误上,而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方面,仅通过观察到的偏误来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往往以偏概全。
在这样的情况下,Selinker(1972)、Corder(1967、1971)、Nemser(1967、1971)三位学者先后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理论,他们的观点共同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二、中介语理论的概念“中介语”这一概念最早由Selinker提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第一,“学习者可以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是高度结构化的”;第二,“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由此,中介语的定义可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中介语是可以观察到的语言输出。
Selinker倾向于把中介语看作一种语言的产出而非过程,也就说他所指的“中介语”是人们可以实际观察到的学习者的言语行为和表达。
其次,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也就是说中介语内在结构具有高度系统性,这种结构的系统性表现为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是建立在其已有的规则基础上的,因而是可以分析和预测的。
第四讲 第四节 中介语理论

所谓“高度结构化”,按照我们的理解,指的主要是中介语内在结构的系统性。
这种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的语言是以规则为基础的:
学习者的言语表达建立在已有的规则系统基础上,就像母语使用者将他的表达计划建立在内化的母语系统之上一样。
再看第二点。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一般说来,当学习者的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相似或相匹配时,可能会产生迁移。但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并不足以构成迁移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特点都会迁移。哪些能迁移,哪些不能迁移,跟语言的特点有关。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在构建中介语系统时,母语知识的运用是一个高度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母语规则都会产生迁移的现象,学习者是有选择的。某些母语规则或过程比其它规则或过程更可能产生迁移现象。比如有人认为,无标记的语言现象容易迁移,有标记不容易迁移。无标记语言点是最常见、最普遍、最自然的核心规则。比如,陈述句是无标记的,疑问句是有标记的。(例子见230页)Selinker指出,“上百年来,人们对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早已有所认识,而且认为,这种影响是最为实质性的影响。现在人们一致的看法是,语言迁移,正像在对比分析的初期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不是一个„或有或无‟(all or nothing)的现象。”
③反复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随着水平的提高,中介语是在逐步地向目的语规范运动的,这种接近是反复、有曲折的。表现为某些已经得到纠正的偏误重又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三、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原因)(Selinker)
1、潜在的语言结构和潜在的心理结构
Selinker认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有两个途径:
一是成功的学习者,可以通过重新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即Lenneberg所说的“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按照克拉申的观点,这种人只有5%;他们可以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把普遍语法直接转换成目的语语法。(普遍语法可及性)但是,大多数学习者无法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
”用“
”来表达。
二是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记住某些难点,便采取重复、复述等
方法帮助记忆.
3.43中.4介中语介的语性的质性和质特和点 特点
3.4.1中介语的性质
中介语是一个既不同于本族语,有不同于目的语的语言 系统,他有自己的规律,它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于根元 ,《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1999)
本民族和外 民族文化的
干扰
学习策略与 交际策略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以汉族学生学习维吾尔语为例
3.3.1语言迁移
正迁移 例:
{ 语言迁移
负迁移 例:
3.33.中3中介语介出语现出的现根的源根源
3.3.2.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
学生由于掌握目的语知识的不足,把他所学的不充分的、有 限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上,结果产生偏误。这种 偏误在心理学上叫做“过度泛化”。举例:
3.43中.4介中语介的语性的质性和质特和点 特点
3.4.2中介语的特点
对于中介语的性质特点,Selinker(1972)首次论述为系统性(systematic) 、可渗透性(permeable)与动态性(dynamic)。这三个特点是任何一种自然语 言都具有的基本特征。
国内语言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把中介语的特点归纳为: 可变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王永德,盛永生,2005); 可渗透性、化石化现象和反复性(鲁健骥,1993); 系统性、渗透性、僵化性(徐海铭,1997); 而司联合(2004)认为除了上述特点外,过渡语还具有:母语依靠性、目的 语不可接近性和过渡性。
3.43中.4介中语介的语性的质性和质特和点 特点
3.4.2中介语的特点
(三)反复性 中介语在向目标语靠拢的过程中不是直线形的,有的错误虽
然得到了纠正但是仍然会重新出现。 (四)顽固性
中介语具有其不可变的顽固性。即使是第二语言已经掌握的 很好的人,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也会发生错误。
3.53中.5介中语介研语究的的研方究法方法
思,却不知在一定的语境里还有吃早饭、参加婚礼的意思。
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由于没有意识到汉民族和维吾尔族的文化差
异,会直译成“
”,其实,译为“
”会更贴切。
3.33中.3介中语介出语现出的现根的源根源
3.3.4交际策略与学习策略
一是所谓交际策略,当学习者在表达意义出现困难时,便借助
手势或相近的词语来表达,使交际顺利进行。例:
3.43中.4介中语介的语性的质性和质特和点 特点
3.4.2中介语的特点
(一)系统性 中介语的系统性指的是学生在使用目标语时虽然会出现错误
,会与目标语系统有差距,但仍然依照一定的规则,而不是任意 的。 (二)动态性
所谓动态性指的是中介语系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固定的 ,都可进行改变和完善,它们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演变 和发展。
60年代“对比分析”阶段 70年代“中介语理论”产生的阶段(Selinker1972年发表 的《中介语》一文标志着这种理论的建立。) 80年代“各种理论模式”发展的阶段。
3.32.中2中介介语的语概的念概念
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 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 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 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 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 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 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 的目的语。(鲁健骥,“ 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1993)
3.5.1中介语研究要跟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相结合
一.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进行共时对比, 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总结出母语对目的语干扰的规律,预测和解 释学习者的难点。 二.偏误分析 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出现的偏误进行 分析,从而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性质和规律。
4
3.23中.2介中语介的语概的念概念
所谓中介语就是介 于习得语和目的语之间 的独立的语言系统,他 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创造 的语言系统。(于根元 ,《应用语言学理论纲 要》1999)
3.23中.2介中语介的语概的念概念
中介语 目的语 母语
3.33.中3中介介语出语现出的现根的源根源
根源
语言迁移
目的语规则 的过度泛化
对比分析只能预测出一部分偏误,许多偏误还需要中介语来解释。从这个 意义上讲,中介语理论是对对比分析理论的一个发展。
六.中介语研究、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三者的关系
不是中介语研究替代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而是中介语研究应该包括对比 分析和偏误分析。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统一在中介语研究的框架之中,为学习 者习得目的语的错误进行分析。
3.53中.5介中语介研语究的的研方究法方法
3.53中.5介中语介研语究的的研方究法方法
3.5.1中介语研究要跟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相结合
三.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二者的关系
教学实践说明,对比分析只能预测和解释学生的一部分偏误和难点。而它 不能预测和解释的部分,则由偏误分析完成了(当然也不是全部)。鲁健骥认为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四.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之间的关系。
在给下列名词结合人称附加成分时,汉族学生习惯直接运 用已有的维语知识在名词后加相应的附加成分,而不知 的脱落。
3.33中.3介中语介出语现出的现根的源根源
3.3.3本民族和外民族文化的干扰
文化因素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对外文化习俗不了解,或知之甚
少,用其本民族习俗套外文化的情况。例:
,汉族学生会受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只知道有喝茶的意
3.3.1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3.2中介语的概念 3.3中介语出现的根源 3.4中介语的性质和特点 3.5中介语研究的方法
3.13中.1介中语介理语论产产生生的的历历史史背背景景
Sharwood Smith(1994:23)在阐述60年代到80年代第二语言 研究领域的理论发展时,将这段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实际是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规 范形式之间的差距。中介语理论则把学生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当作一个整体,这样 看来,偏误分析只是中介语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3.53中.5介中语介研语究的的研方究法方法
3.5.1中介语研究要跟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相结合
五.对比分析与中介语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