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发病机制
腹泻基础知识PPT课件

二、腹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病毒性、细菌性、肿瘤性、 过敏性、中毒性等
病程:急性、慢性 性状:血性、脓性、水样等
三、腹泻的病程及临床表现
• 腹泻与腹痛的关系
急性腹泻常有腹痛。小肠疾病的腹泻疼痛常在脐周,便后常不缓解, 结肠疾病的疼痛多在下腹,且便后疼痛可缓解或减轻。分泌性腹泻 往往无明显腹痛。
如果出现腹泻症状,请马上就近就医,不要置之不理, 使小病变大病,酿成严重后果。 • 6、其他:
充分的休息,保持腹部的温暖,不要穿过紧的衣服, 不要把腰带系得过紧, 适当的补充水分,减少心理上的 压力。
•
• 谢谢!
四、腹泻的治疗
五、腹泻的预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不吃腐烂变质食物:
剩饭、粥、乳制品、肉类、蛋类等,容易遭受细菌 或细菌毒素污染,若人们进食上述食物,会导致腹泻。 另外,在进食剩饭时一定要充分加热,即使是从冰箱 中取出的食物也需要加热后方可食用。
• 2、最好不吃凉拌菜:
如果要吃,需要充分清洁蔬菜,不用未煮沸的水拌 菜,拌菜时最好加点醋或蒜。
腹泻防治常识
主讲人:祁正聪
一、腹泻的基础知识
一)、 什么是腹泻
•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 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 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 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 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 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 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常含有沙门氏菌,进食后会导致急性感染性腹泻。 因此人们在进食这些酱肉制品或烧烤食物时,一定 要充分加热,以免细菌污染致病。
拉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拉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拉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腹泻,这是一种让人感觉很不舒服的症状。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拉稀的呢?咱们来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饮食不当是引起拉稀的一个常见原因。
比如说,吃了不干净的食物,食物中可能存在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
这些坏家伙进入我们的肠道后,会大肆捣乱,导致肠道炎症,引起拉稀。
还有就是暴饮暴食,一下子吃太多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肠道受不了这种刺激,也会闹脾气,出现拉稀的情况。
感染因素也不能忽视。
病毒感染,像常见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它们入侵肠道后,会破坏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拉稀。
细菌感染也很常见,比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这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会让肠道黏膜受损,引起炎症和拉稀。
药物的副作用有时也会导致拉稀。
一些抗生素在杀死有害细菌的同时,也可能会影响肠道内有益菌群的平衡,从而引发拉稀。
还有一些降压药、降糖药等,也可能有导致拉稀的副作用。
肠道疾病更是拉稀的重要原因。
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肠道本身就处于炎症状态,功能紊乱,容易拉稀。
肠易激综合征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患者的肠道比较敏感,稍微有点刺激,比如精神紧张、压力大,就可能出现拉稀。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过敏也会引起拉稀。
有些人对特定的食物,比如牛奶、海鲜等过敏,吃了之后肠道会产生过敏反应,导致拉稀。
另外,内分泌系统的问题也可能导致拉稀。
像甲状腺功能亢进,会使身体的代谢速度加快,肠道蠕动也会加快,从而引起拉稀。
全身性疾病也能牵连到肠道,造成拉稀。
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最后,精神心理因素也不容小觑。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的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拉稀。
总之,拉稀的原因多种多样。
如果拉稀的情况持续时间较长、症状严重或者伴有其他不适,比如发热、腹痛、呕吐、血便等,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找出具体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内科学第一节 慢性腹泻

第一节慢性腹泻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 >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
腹泻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病史短于3周者为急性腹泻,超过3周或长期反复发作者为慢性腹泻( chronic diarrhea),是临床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发病机制】正常人每日3餐后约有9L液体进胃肠道,其中2L来自食物和饮料,而其余为消化道分泌液。
每日通过小肠吸收5~8L,约有1~2L液体进入结肠,而结肠每日吸收3~5L水分的能力,因此,每日粪中水分仅约100~ 200ml。
在病理状态下,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时便产生腹泻。
腹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但在临床上,不少腹泻往往并非由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一)渗透性腹泻( osmotic diarrhea)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腔内存在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体液水分大量进入高渗状态的肠腔而致,重要的临床特点是,禁食48小时后腹泻停止或显著减轻。
摄入难吸收物、食物消化不良及黏膜转运机制障碍均可致高渗性腹泻,糖类吸收不良较多见。
食物中的糖类在小肠近端几乎全部被消化成为各种单糖,然后由肠绒毛的吸收细胞迅速吸收。
在双糖酶或单糖转运机制缺乏时,这些小分子糖不能被吸收而积存在肠腔内,使渗透压明显升高,大量水分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
当肝胆胰疾病导致消化不良时,常伴有脂肪和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亦可致腹泻。
(二)分泌性腹泻(secretory diarrhea)是由于肠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所引起的腹泻。
肠吸收细胞的刷状缘含有许多微绒毛,使吸收面积大大增加。
小肠黏膜的隐窝细胞顶膜有Cl-传导通道,调节Cl-的外流和分泌,其关键作用是分泌水和电解质至肠腔。
当肠细胞分泌功能增强、吸收减弱或两者并存时,均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的净分泌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具有如下特点:①每日大便量>1L(可多达10L);②大便为水样,无脓血;③粪便的pH多为中性或碱性;④禁食48小时后腹泻仍持续存在,大便量仍大于500ml/d。
拉稀的原理

拉稀的原理拉稀,是指人体排泄物呈现稀薄状态,通常伴随着频繁的排便。
拉稀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副作用等。
本文将从生理、病理和治疗三个方面,对拉稀的原理进行探讨。
生理原理。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消化系统会将食物分解吸收,而未被吸收的废物则会形成粪便,经过结肠排出体外。
拉稀的生理原理通常与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比如胃肠道感染、食物过敏等。
此外,一些生理性因素也可能导致拉稀,比如情绪紧张、激动等也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粪便稀薄。
病理原理。
拉稀的病理原理主要包括感染性原因、药物副作用、食物中毒等。
感染性原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都可能导致肠道炎症,引起拉稀。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放射治疗药物等也可能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导致拉稀。
此外,食物中毒也是常见的拉稀病理原因,食用变质食物或受到化学污染的食物都可能引起肠道不适,导致拉稀。
治疗原理。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拉稀,治疗原理也各有不同。
对于感染性原因引起的拉稀,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而对于药物副作用引起的拉稀,则需要停药或更换药物。
对于食物中毒引起的拉稀,通常需要通过排毒、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拉稀,通常需要调整饮食结构、保持情绪稳定等来进行治疗。
总结。
拉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原理复杂多样。
从生理、病理和治疗三个方面来看,都需要全面了解拉稀的原理,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减少拉稀的发生。
同时,对于患有拉稀的患者,也应该及时就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拉稀的原理,保护好自己的肠道健康。
泄泻的中医名词解释

泄泻的中医名词解释导言泄泻作为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病症,是指肠道功能失调,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并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文将对泄泻的中医名词、病因与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解释与分析。
中医名词解释在中医学中,泄泻被称为“利”,其病机主要涉及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等。
从病症表现上看,泄泻可分为实利和虚利两种类型。
实利,又称为湿热泄泻,是指肠道内湿热郁积,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烂,呈黄色或黄中带腥气。
患者常常表现为腹胀、腹痛、口渴、舌苔黄腻等症状。
治疗实利类型的泄泻,常采用清热解毒、健脾燥湿的中药药物,如黄连、黄芩、白术等。
虚利,又称为脾虚泄泻,是指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导致大便稀薄,甚至难以控制。
患者常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治疗虚利类型的泄泻,常采用健脾温中、益气固表的中药药物,如人参、黄精、山药等。
病因与诊断泄泻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湿内侵、饮食过敏等因素。
因此,在中医诊断泄泻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症状及舌脉等,以获取准确的诊断结果。
根据中医理论,泄泻主要与脾胃失调有关。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功能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湿热郁积,造成湿热泄泻;若脾胃虚弱,消化吸收能力减弱,便会出现脾虚泄泻。
此外,情志失调也是泄泻的重要病因之一。
情志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过度的情绪波动,如长期忧愁、急躁、焦虑等,会导致脾胃失调,进而引发泄泻。
治疗方法中医对泄泻的治疗注重调整脾胃功能,消除湿热积聚,平衡情志等方面的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饮食调理、针灸等。
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泄泻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师会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以清热解毒、健脾燥湿或健脾温中、益气固表为主要治疗方向。
中药的疗效温和,且常常能改善整体脾胃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泄泻的治疗中。
饮食调理在治疗泄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科腹泻病知识点总结

儿科腹泻病知识点总结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一般由于感染、消化系统疾病或食物中毒引起。
腹泻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腹泻病是非常重要的。
一、腹泻的定义和病因腹泻是指儿童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增加,大便量增多,质地稀水或呈膏糊状,且伴有水分和电解质丢失的临床症状。
腹泻的病因包括感染、食物中毒、发热或药物反应等诸多因素。
最常见的腹泻病原体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二、腹泻的分类根据腹泻病因和病程不同,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和反复发作的腹泻。
急性腹泻是指持续时间不超过14天的腹泻,常见于感染性腹泻、食物中毒等。
慢性腹泻是指持续时间超过14天的腹泻,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肠道感染、营养不良等。
反复发作的腹泻是指腹泻症状反复出现,伴有间歇期的腹泻,常见于过敏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等。
三、腹泻的临床表现1. 急性腹泻的表现:突然发病,大便次数增多,质地呈稀水状或腹泻样,常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2. 慢性腹泻的表现:腹泻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腹痛、腹胀、便秘或便秘交替腹泻等症状,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四、腹泻的诊断和治疗1. 腹泻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调查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明确腹泻的病因和病程。
2. 腹泻的治疗:根据腹泻的病因和程度,进行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支持疗法等措施,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五、预防腹泻的措施1. 预防感染性腹泻:加强个人卫生、安全饮食、饮食清洁、生活环境整洁等措施,避免食物或水源中的细菌和病毒感染。
2. 预防慢性腹泻: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六、应对腹泻的护理1. 腹泻的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提供温暖、干燥、清洁的居住环境,随时观察患儿腹泻的症状变化,避免交叉感染。
2. 腹泻的排毒护理:及时更换尿布,保持患儿肛门和会阴部清洁,防止皮肤潮湿和感染。
七、腹泻的康复腹泻病情得到缓解后,要继续进行对症治疗、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增强体质、补充营养,预防腹泻的复发。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是指清气被压抑,无法顺畅上升,导致
内热郁结而引发腹泻的疾病机制。
清气在中医中是指身体内的清洁、净化和平衡作用,其运行通畅
可以保持人体健康,但如果清气被压抑,无法正常上升,就会导致内
热郁结,进而引发身体的病理反应。
飧泄(又称腹泻)是指腹部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
稀溏等症状。
在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中,清气无法上升,导致内
热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腹部机能失调,导致
腹泻。
具体而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运化失常:清气无法上升,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消化功能减弱,造成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从而引起腹泻。
2. 温湿壅结:清气下降会使湿气积聚在腹部,与体内的热邪相结合,
形成湿热之邪,进一步破坏脾胃功能,使腹泻加重。
3. 温阳上升不利:清气在下,则阳气不能顺畅上升,阳气不能较好地
温煦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减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乃至腹泻。
在治疗上,针对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中医常采取调整清气
上升的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灸、中药治疗等。
通过促进清气上升,改善脾胃功能,调整体内湿热的平衡,以及温和阳气上升等方法,来
治疗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病机。
婴儿腹泻知识点总结

婴儿腹泻知识点总结一、腹泻的病因1. 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是最主要的一种腹泻类型。
婴幼儿由于食物、水或环境污染,很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导致胃肠道疾病引起的腹泻。
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致痢菌等细菌感染,以及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
2. 饮食因素:婴幼儿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引起肠道积聚,从而出现腹泻。
常见的饮食因素有:喂养不慎、喂食不洁、进食过冷、食物过敏、含过多油脂的食物等。
3. 饮水因素:饮用不洁净的生水或食物,以及饮用未消毒、未煮沸的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传播感染,引起腹泻。
4. 功能性因素:如肠道功能不良、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牙齿不全、消化酶缺乏等,均会引起肠道蠕动减弱,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引起腹泻。
5.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抗生素、肠道动力药等药物,容易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引起腹泻。
二、腹泻的症状1. 腹泻:婴幼儿腹泻的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呈水样或稀溏状,有时伴有脓血和黏液。
2. 发热:如果腹泻是由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宝宝通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3. 持续腹痛:腹泻时宝宝可能会有剧烈的腹痛感,表现为哭闹不安、揉腹等现象。
4. 呕吐:感染性腹泻时容易伴随呕吐,而非感染性腹泻一般不伴有呕吐症状。
5. 脱水症状:严重的腹泻可导致宝宝脱水现象,表现为口渴、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眼睛凹陷、情绪低落等。
6. 营养不良:长期腹泻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出现消瘦、发育迟缓等问题。
三、腹泻的护理及治疗1. 及时补充水分:腹泻时宝宝会大量丢失水分,家长应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以防止脱水的发生。
可以喂宝宝多喝些淡盐水、稀释后的果汁或清水等。
2. 补充盐分:腹泻引起了宝宝身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需补充盐分。
家长可以在喂水时,适量添加一些盐分,以保持宝宝的水盐平衡。
3. 护理肠胃:腹泻时宝宝的肠胃功能较弱,家长需给予宝宝足够的休息,避免食用过冷、过热、刺激性食物,避免吃太油腻和含纤维素高的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胃粘膜分泌过多的液体而引起。
霍乱弧菌外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样腹泻即属于典型的分泌性腹泻。
产毒素的大肠杆菌感染、促胃液素瘤所致的腹泻。
2.渗透性腹泻
是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阻碍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如乳糖酶缺乏,乳糖不能水解即形成肠内高渗,或因服盐类泻药或甘露醇等。
3.渗出性腹泻
是因粘膜炎症、溃疡、浸润性病变致血浆、粘液、脓血渗出,见于各种炎症。
4.吸收不良性腹泻
由肠粘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所引起,如小肠大部分切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5.动力性腹泻
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少,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泻,如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