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首先,这篇讲话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文艺领域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需要在文艺方面具有领导权。

他强调了文艺工作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文艺家应当积极为革命事业服务,为党和人民服务。

这种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即政治性和群众性。

毛泽东的讲话使得文艺工作者们认识到,文艺不能脱离社会和政治,文艺的任务是服务于人民大众,并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这种观点对于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我们明确了文艺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定位。

其次,这篇讲话提出了一些关于文艺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毛泽东在讲话中主张文艺应该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的原则,党性是指文艺应该符合党的领导和意志,人民性是指文艺应该关注人民大众的需求和利益。

他还强调了要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因为革命是人民的事业,是胜利的事业。

这些原则和要求指引了文艺工作者们的创作方向和作品风格。

他们要深入人民群众,关注他们的生活和疾苦,用文艺作品来宣传革命理念,激励人民的斗志和勇气。

这些原则和要求对于今天的文艺工作者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再次,这篇讲话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文艺路线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了文艺的群众性和民族性,文艺应该贴近人民大众,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

他还提出了文艺要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反对空洞的抽象艺术和形式主义。

这些观点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以及以后的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使得中国的文艺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这篇讲话展示了毛泽东的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艺思想。

毛泽东在讲话中引用了许多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展示了他对于文艺的深入思考和了解。

他还对于文艺作品的创作和评价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方法,指导了文艺工作者们的创作实践。

文艺的灯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

文艺的灯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

改往 日的启 蒙者姿态 ,将 自己当作
工 农 大众 的一 部 分 , 深入社会底层 , 以 工农 大 众 为创 作 对 象 ,产 生 了一 批 为
破惯例 并亲 自主持 召开 , 说 明对 此会 议是 非 常重视 的 , 充 分说 明 “ 文艺 事
业 是 党 和 人 民 的重 要 事 业 , 文 艺 战 线
题, 而是将 它与中国革命 形势和 文艺
工 作 的任 务 结 合 起 来 , 这 既 赋 予 了 文 艺新 的内涵 , 也 增 加 了文 艺 工 作 者 的 使命 感 和 责任 感 。 延安文艺座 谈会后 , 延 安 作 家们

名 。” ( 《 论语 ・ 阳货>) 在其后 的历史长
河中, “ 文 以载 道 ” “ 文以明道 ” 一 直 是 中 国 文 艺 的指 导 方 针 , 尤 其 是 在 国 家 动乱 、 民族危亡之际。 抗 战 时 期 , 不 少 作 家 抱 着 救 国 信 念 奔 赴 延 安 。 虽 然 在 争 取 民 族 解
鲜 明地 坚 持人 民文 艺路 线 , 是对《 讲 话》 精神 的继承 。
二、 坚 持 人 民大 众 立 场
象 与思 想混 乱 问题 的 出现 。作 家秉
持 知 识 分 子 的 批 判 精 神 ,对 之 予 以
揭露, 如 丁玲 的《 三八 节 有感 》 、 王 实
如今 , 中国正处于 社会转 型的时 代洪 流之 中 , 文 艺也 不可避免 地陷入
代表的媒介革命的深入普及。它们 合 力促进 了当代中国文学 的转型 : 前者
改 变 了 文 学 的 生 存 环 境 并 引 发 了 一
上 的讲话 , 是对 1 9 4 2 年延安 文艺座谈

浅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背景、文本及启示

浅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背景、文本及启示
思 想观 点和历 史 价值 , 有 着显 而易 见 的意义 。
二年五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以纪念这位中 国文化革命 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解放 日报 编者 一 九 四三年 ” 。据此 , 我 们完 全 可 以推断 , 这 个 出
9 4 3 年的《 讲话》 单行本 , 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 1 9 4 2年 5月 , 毛泽 东 在延 安杨 家 岭 主持 召 开 文艺 版于 1 的最早的《 讲话》 单行本 。 座谈会 , 并于 5 月 2日、 2 3日两次在会上就文艺整风 、 文艺学习问题发表讲话 。 座谈会后 , 毛泽东对党的文艺

诲岳 ・ 2 0 1 4 ・ 5

59 —
CANGS ANG
懂; 三 是Leabharlann 比较 严重 的唯心 论 和教条 主义 倾 向 , 驰于 空 毛泽 东开 宗 明义 ,明确提 出 了召 开延 安文 艺座 谈会 的
想、 满 足 空谈 , 一 味表 现 自我 ; 四是 背 离 马列 主义 的立 目的 , “ 是 要 和大家 交 换意 见 ,研究 文 艺工 作 和一 般革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收入《 毛泽东选集》 第3 卷 跃 的心脏。然而 , 这个生机盎然的文艺百花园 , 也存在 出版 发行 。 思想 困惑 和作 风不 正等 状况 。一是 同工 农兵 结合 的思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藏有一本 《 讲话 》早期单行 想准备不足 , 对群众缺乏真正了解和深厚感情 , 只把注 本。2 0 0 6 年,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及国 意力放 在研 究 与描 写知 识分 子 上 面 ;二 是理 论 与实 践 严重脱离实际 、 脱离群 众 , 对现 实生活不熟 、 不 家文物局《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 河北省文物鉴定委员 脱 节 ,

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

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

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作者:刘俊来源:《群众》2012年第05期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内容1942年5月在延安举办的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安文艺座谈会共举行过三次全体会议,毛泽东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三次会议。

参加会议的除文艺工作者外,还有中央和一些部门的负责人共100余人。

5月2号召开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在会上首先发言——是为“引言”,5月16日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主要由与会者发言,毛泽东认真听取会议发言并有所记录,5月23日召开第三次会议,毛泽东做总结发言——是为“结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这两次讲话(“引言”和“结论”),经过整理,一年后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名,发表在1943年10月19日延安的《解放日报》上。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引言”部分,着重强调了召开文艺座谈会的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为此,毛泽东提出要解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立场问题”,就是文艺工作者应当“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态度问题”,就是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政党,应该赞扬、歌颂而不是暴露;“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应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工作问题”,就是要熟悉工农兵及其干部并懂得“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学习问题”,就是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

在第二次会议听取了大家的发言之后,毛泽东在“结论”部分首先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一“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的回答是:“为着人民大众”。

在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之后,接下来的是“如何去服务”的问题,是“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对此,毛泽东首先回答了文学艺术的来源问题,认为“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只有“人民生活”才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而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500字【3篇】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500字【3篇】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500字【3篇】【篇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读后感500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抗战时期毛主席关于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及学习方法的会议讲话。

在我看来,它阐述了关于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即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华民族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我们的文艺创作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代表他们的意志。

然后是态度问题。

是正面的歌颂、还是反面的暴露,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既有赞扬,又有批评; 主张积极抗战的赞成,消极抗战的就批评;反对抗战的那就要坚决反对。

对人民群众、人民军队和人民的劳动,我们应该赞扬。

人民也有缺点,需要耐心地教育,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

我们的文艺应该描写这个改造过程。

文艺作品应该使他们团结、进步、同心同德,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先进的东西。

关于工作对象问题。

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工农兵以及干部。

因此文艺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和熟悉他们,要和群众打成一片。

这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甚至痛苦的磨练。

关于学习方法问题。

要学习马列主义和学习社会。

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即研究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社会就是要研究社会各阶层的状况,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

文艺工作者把这些弄清楚了,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关于为哪些人的问题。

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里还有不少小资产阶级的东西。

因此要与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改造自己的思想。

人民的生活是最自然、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东西,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的唯一源泉。

文艺作品可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能使人民群众惊醒、振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论《讲话》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0周年

论《讲话》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0周年

题 关 注 的持久 和深 入 , 及 面 的广 泛 与博 大 , 述和 涉 著
言论 的数量 之 丰 , 善 于 把 本 民族优 秀文 化 传 统 同 并
唯 物史 观和辩 证 法 有 机结 合 起 来 , 本 身 就 是 杰 出 且
诗人 、 文家 , 着 丰 富 的文 学 知 识 和 创 作 经验 , 散 有 这 在 马克 思主 义文 艺 理论 发 展 史 上 都 是 极 为 罕见 的 ,
【 中图分类 号】 2A 4 【 1 / 81 文献标 志码】 【 0 A 文章 编号 】64 3 121 )4 10 7 17—05 (020—03—0
毛泽 东 同志 发表 的《 延 安文 艺 座谈 会 上 的讲 在 话 》 以下 简称 《 ( 讲话 》 , ) 至今 已经 整整 7 0年 了。7 0 年过 去 了 ,讲 话 》 的许 多话 语 如今 重 读 起 来 , 《 中 依 然感 到那 么 精准 、 适用 、 深刻 和 产生共 鸣 。作 为一篇
些 基本 原理 同 中国革命 文艺 实践 的 紧密结 合 中生发
【 收稿 日期】 0 2 0 — 2 2 1 — 5 2 【 作者简介】 董学 文(9 5 14 一 ) 男 , , 吉林省吉林市人 , 京大学 中文系教授 、 北 博士生导师 , 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
10 3
出来 的 。其 一 系列 论 述 , 据 中 国实 践 并 参 照 外 国 依 实 践 , 出了许 多前 人没 有提 出过 的观点 和见 解 , 提 极 大 地丰 富 了马 克思 主义 文艺 学说 的宝 库 。邓小 平 曾 经 指 出 : 泽 东 “ 出 的一 些 根 本 的 原 理 是 非 常 正 毛 提
认为 , 最根 本 的一点 就是 它 紧密结 合 中国 的实 际 , 确

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当今文艺发展的启示

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当今文艺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毛 泽东;文艺;价值
1.《讲 话 》的 主 要 内容 概 述
的指导作用是一以贯之的 文中“拿枪的军 队”和“文化 的军 队”的提法
《讲话》分 为引言部分 和结论部分 ,毛泽东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影响深远。随着世界第三次科 技革命 和经 济全球 化等的实践 .以及新
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 .主要对 文艺运动 中的一些根 中国建设和改革开 放的实践 .这 个提法得到进一 步 的发展 .人们对文
作 的关系问题 .另一个是党 的文艺工作 和非党 的文艺工作 的关 系问 毛泽东的文艺观认为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 的 而关于文艺如何
题— —文艺界的统一战线问题 .毛泽东认为文艺是从属 于政治 的 .但 服务人 民大众的问题 .毛泽东认 为既要努 力于普及也要努力于提 高
又反转来 给予伟 大的影响于政治 第四个结论 是关于文艺批 评的标 准 文艺作 品来源 于社会生活 .普及 的作 品比较 简单浅显 .但是 最基本 的
问题 ,文艺批评有两个标 准 ,一个 是政治标 准 ,一个是 艺术标准 。在 实 需求 ;提高 的作 品比较细致 .比普 通的实 际生活更高 ,更 强烈 ,更有集
际工 作当中 .我们的要求则 是政治和艺术 的统一 ,内容和形式 的统 一 . 中性 ,更典型 ,更理想 ,所 以要求 也高。普及 和提高不能截然分开 ,在一
革命 的政 治内容 和尽可能完美 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定 条 件 下 可 以 相 互 转 化
2.对 《讲 话 》主 要 问 题 的 认 识 与 我 的 评 述
毛泽东这两个关于文艺的基本 观点.实质 是告诉 我们文艺要坚持
2.1关 于军事 与文艺 的关 系及我 的评述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

本期推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意义⊙钟海林[延安大学文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摘 要:毛泽东于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来整理发表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

第一,《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二,《讲话》体现了人民性;第三,《讲话》体现了价值重估的精神;第四,《讲话》重视民间文艺。

《讲话》的丰富内涵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挖掘。

关键词:《讲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人民性毛泽东于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来整理发表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文艺界、思想界、军事界、政治界的大事,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其意义和影响不可估量。

中国在20世纪40年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国际方面,德国法西斯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并对苏联进行全面入侵。

日本帝国主义猖獗地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并同时大面积侵华。

为了克服困难,集中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从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加强根据地建设。

此时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整风运动的标志。

《讲话》是对当时延安的各种思想的整合,是文艺方针,也是军事方针。

历史证明《讲话》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中国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终于建立新中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主权国家。

这一切说明《讲话》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讲话》中蕴含的伟大思想,对当代社会仍有重大的意义。

一、《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军事方面,他提出“从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文艺政策方面,他发表的《讲话》整合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得精英化的知识分子重新审视自己,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为革命的胜利做出贡献。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结合延安和中国革命文艺的实际,制定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我国革命文艺奠定了基本理论和美学原则,不仅是文艺观、文化观的教科书,而且是人生观、方法论和建党学说的重要论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科学的系统的多方面的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价值[摘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70年了,这篇讲话不仅有力地指导了解放区的文艺创作,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仍然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当代价值1942年5月,我国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

受敌人封锁、战事频繁和教条主义的影响,加之文艺工作者自身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干扰,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前,各抗日根据地文艺界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和一些错误观点。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两次出席会议并作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

《讲话》高屋建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文艺工作的根本原则问题,为革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团结、振奋精神的强大作用。

《讲话》的发表距今虽已过了70年,但它的基本精神和所揭示的文艺创作基本规律对于我们今天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仍然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讲话》指明了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文艺属于人民的首要前提。

“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

”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组成部分,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政治而存在,世界上没有所谓抽象的、孤立的、超越于社会历史之上的艺术发展史。

伟大的艺术,无不因其深入有力地作用于社会历史,而获得在艺术史上的牢固地位。

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

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

因此,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

《讲话》从根本上指明了中国新文化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统一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巩固了党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地位。

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确保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前进方向。

二、《讲话》指明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为人民服务宗旨毛泽东在《讲话》中引用列宁的话,强调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可以说,文艺的人民性正是党的这一核心价值取向或宗旨在文艺思想上的集中体现。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文艺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孕育、萌生,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前进而不断进步、发展。

坚持文艺的人民性,也就是在文艺领域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文艺作品中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要求文艺作品中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党的文艺人民性思想的主要的和基本的内涵,也使党的人民性思想从根本上区别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文艺“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

毛泽东说:“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这就历史性地回答了五四以来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讨论中提出的“谁是人民大众”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这就表明,人民的主体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就必须要求文艺工作者真正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从这一立场出发去观察、去体验、去描写、去评价。

这就首先要文艺家能够真正在感情上和人民大众打成一片,真正地、自觉地把自己改造成人民中的一员,“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

毛泽东深深地认识到:中国革命文艺运动长期以来存在的缺点之所以产生并且难以克服,主要在于客观上没有解决文艺工作者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问题。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可以说,文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解决文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的关键。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

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

”毛泽东认为,文艺工作者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是可以达成新的世界观和文艺立场的确立的。

这样,文艺工作者在描写人民群众的同时方可真正做到文艺与群众的结合。

当前,我们的文艺要继续坚定不移地维护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

三、《讲话》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继续指导着文艺的繁荣和发展1.政治和艺术的统一。

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政治并不等于艺术,一般的宇宙观也并不等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方法。

我们不但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政治标准,也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艺术标准……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想碰撞异常激烈,文艺创作中也出现了浮躁、盲从、过分张扬自我的虚无主义和不正常的浮夸风、戏说风、滥情风,以及所谓的“另类文学”和“私语小说”等内容苍白、低下、颓废的不良倾向,我们应予坚决抵制和反对。

同时,积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艺观念和方法。

2.普及和提高的统一。

《讲话》明确指出:“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

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提高是应该强调的,但是片面地孤立地强调提高,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那就错了。

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末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

只有从工农兵出发,我们对于普及和提高才能有正确的了解,也才能找到普及和提高的正确关系。

”今天,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只有遵循《讲话》精神,普及广大群众的文艺知识,才能有普遍意义上的提高,才能实现文艺的繁荣昌盛。

3.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

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

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江泽民曾明确指出:“创新是文艺工作的生命和活力,创新是文艺工作的发展动力,离开了创新,文艺工作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就会走入死胡同。

”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与借鉴。

同时艺术家也应有创造意识,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创造新形式,反映新时代,歌颂新生活,塑造新人物,创作出精品和传世佳作。

4.批评与竞争的统一。

《讲话》提出:“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但是按照艺术科学的标准给以正确的批判,使较低级的艺术逐渐提高成为较高级的艺术,使不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改变到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也是完全必要的。

”社会生活是丰富的,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样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经历,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

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使人们能够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

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

”“表现形式应该有所不同,政治上如此,艺术上也如此。

特别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应该‘标新立异’,但是,应该是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

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越多越好,不要雷同。

雷同就成为八股。

”5.个人和群众的统一。

毛泽东在《讲话》中要求艺术家一方面要用自己的知识指导、帮助群众,一方面又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他们中间吸取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使自己的专业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

“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需要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许多痛苦,许多摩擦,但是只要大家有决心,这些要求是能够达到的。

”“只有代表人民群众才能教育人民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如果把自己看做群众的主人,看做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江泽民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植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20世纪末,文艺领域出现了“个人化”和“私语化”写作时尚,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我们的一些作家割断了文艺与广阔的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丧失了表现伟大时代和为人民、为人生而写作的激情,而闭门造车。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讲话》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无疑是我们建设当代先进文化的直接思想资源之一。

因而,倍加珍惜这一重要的理论遗产并作出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发展就成为我们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6.文艺与生活的统一。

这既是文艺创作论问题,也是文艺本质论问题。

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文艺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讲话》中,毛泽东这样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