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教学设计
《黄河---母亲河》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黄河---母亲河》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一)活动目标: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黄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
4、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
(二)内容选取:本节课主要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追寻黄河文化、关注黄河命运、能力培养。
(三)过程安排:此活动安排一课时完成,时间较紧。
因此课前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包括与黄河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诗词、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
课堂上展示、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课后进行写作训练。
(四)方法手段: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竞赛抢答式。
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充分展示直观、形象、高效等特点。
二、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导入主题1、导入主题:(播放歌曲《黄河颂》)同学们,你们猜猜看,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歌唱哪一条河的呢?对了,是黄河。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歌谣来吟咏、歌唱黄河,是因为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华夏灿烂的文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条母亲河,一起去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吧。
2.播放黄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追寻黄河文化、展示收集的资料。
1、你对黄河知多少?学生汇报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在我们常用的俗语、谚语、成语当中,有许多和黄河有关,请你把收集到的跟同学分享一下。
3、把你收集到的与黄河有关的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等,与同学交流。
4、把你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和大家分享一下。
(三)关注黄河命运,保护环境。
1.黄河不仅仅带给我们欢乐和幸福,也带给我们灾难和痛苦。
谁能说说黄河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难呢?2.现在黄河又遇到什么新的灾难呢?3.造成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4.有什么办法可缓解黄河断流呢?(四)能力培养。
黄河母亲河教案

黄河母亲河教案
1. 引言
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自古以来被赋予了母亲河的美誉。
然而,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干预和环境污染,黄河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黄河母亲河教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黄河母亲河教案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方法,并评估其在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2. 背景
黄河流经9个省区,是中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命脉。
然而,过度的农业灌溉、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浪费导致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河道淤积、水质恶化和生态系统崩溃成为常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启动了黄河母亲河教案。
3. 目标
黄河母亲河教案的目标是保护和恢复黄河的生态系统,并提高人们对黄河的环境保护意识。
具体目标包括:
- 减少污染排放:通过加强工厂和农业排放的监管,减少有害物质对黄河的污染。
- 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黄河流域的湿地,提供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 推广可持续农业实践: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有机农业和科学施肥等可持续农业实践。
- 加强环境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4. 实施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黄河母亲河教案采取了一系列的实施方法:
- 法律和政策:加强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法律手段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 科学研究:投资资金支持科学家对黄河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幼儿园社会活动教案:母亲河

幼儿园社会活动教案:母亲河教学目标:1. 帮助孩子们了解“母亲河”的概念,理解河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母亲河”的含义和代表性的母亲河(如长江、黄河等)。
2. 讲解河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水源、灌溉、交通等方面。
3. 引导孩子们理解水资源的珍贵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准备有关“母亲河”和水资源保护的图片、视频和故事。
2. 准备制作小河流模型的材料,如蓝色沙子、小石头、纸板等。
3. 准备一些关于水资源保护的问题和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故事或者播放视频,引入“母亲河”的主题。
2. 讲解:讲解“母亲河”的含义和重要性,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3. 实践:引导孩子们制作小河流模型,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河流的形成和作用。
4. 讨论:提出一些关于水资源保护的问题,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5. 总结: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分享今天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深化他们对“母亲河”和水资源保护的理解。
2. 组织一次实地参观附近的河流或湖泊,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河流的魅力和重要性。
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使孩子们了解了“母亲河”的概念和重要性,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希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积极行动起来,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教学评估:1. 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应,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孩子们制作的小河流模型和讨论中的发言,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考深度。
3.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或者个别访谈的方式,收集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反馈和建议,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中班社会优质课教案:母亲河

中班社会优质课教案:母亲河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母亲河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幼儿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母亲河的图片、动画等。
2.实物:水、盆、石子等道具。
3.音乐:背景音乐和相关的歌曲。
4.准备幼儿的辅助教具。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0分钟)1.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幼儿进入课堂氛围。
2.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对河流的认知,并展示一些河流的图片。
3.教师播放与河流相关的歌曲,让幼儿感受水流的音乐韵律。
第二部分:活动展示(20分钟)1.教师向幼儿展示实物水和盆,引导幼儿思考水的重要性,并让幼儿用手触摸水的流动感。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母亲河的图片,让幼儿观察河流的模样和生物。
3.教师和幼儿一起模拟母亲河流动的过程,用石子构建一个小型的河床,让幼儿观察水在河床中的流动情况。
第三部分:故事讲解(15分钟)1.教师讲述关于母亲河的故事,故事中要包含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的观念。
2.在讲解故事过程中,教师可适当使用肢体语言和音效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3.提问: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
第四部分:游戏互动(20分钟)1.教师组织游戏,让幼儿进行水资源保护的角色扮演。
2.游戏中,教师可以设立不同的情景,引导幼儿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建议和办法。
3.教师可以配备相应的道具,如水桶、水龙头等以增加游戏的真实感。
第五部分: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幼儿自己总结对母亲河的认知和理解。
2.教师提问: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想到其他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3.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保护母亲河和水资源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四、教学评价1.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幼儿的参与度和反应,评估幼儿对母亲河的认知和理解。
2.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展示、故事讲解和游戏互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和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1【主题的确定】本课题的选择是从学习《黄河颂》一文后的教学反思中引发的,当时虽然在课前布置了让学生课余时间自行收集有关黄河资料的任务,但在课堂上问及黄河的军事、政治、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时,很少有学生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有深入了解的,同学们在交流中都认为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
一方面,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学生对此有一定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反思,同学们也认识到了解黄河、关注黄河的现实意义,最后经过班级讨论,确定了“走近黄河,关注黄河”这一主题。
【活动目标的确定】1、活动总目标:⑴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
⑵了解黄河的地理环境。
⑶学会欣赏有关黄河的乐曲。
⑷深入理解黄河精神的内涵。
⑸了解、关注黄河的现状,反思环保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情感目标:⑴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对自己的新发现有喜悦感和成就感,在活动中感受合作、交流的乐趣。
⑵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⑶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为祖国及家乡的环保献计献策的激情。
3、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⑵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⑶初步培养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技巧,并逐步培养社交能力。
⑷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确立活动小组】课题确定后,为了活动能很好地组织开展,根据初一⑹班学生都是住校生的特点,在征求学生的意见后,以寝室为单位,将六个寝室编为六个小组:第一组:1502寝室丁宏喜、冯钟等8人第二组:1504寝室余豪、刘章等8人第三组:1505寝室陈咏波、唐小康等8人第四组:1507寝室周荣超、姜晶等8人第五组:2510寝室廖珍桢、李纤等8人第六组:2511寝室陶珊、熊敏等8人【活动实施过程】一、第一阶段:查询、积累资料1、活动目标:通过查阅资料、问老师等方法了解有关黄河方面的知识,同时观察周边环境,采访本地的社区居民、农民了解麻城的环境状况。
我们的母亲河教学设计

我们的母亲河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我们的母亲河》,主要介绍了长江、黄河两条河流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历史和文化背景。
课文描绘了母亲河的壮美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江、黄河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长江、黄河的特点及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地图、图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长江、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母亲河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问:“你们知道这两条河流的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长江、黄河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交流(10分钟)4. 精讲点拨(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解析长江、黄河的特点,以及作者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地理位置、特点历史、文化背景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简要介绍长江、黄河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历史和文化背景。
答案:长江位于我国西南部,全长6300公里,是亚洲最长的河流。
黄河位于我国北部,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长江流经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份,最终注入东海。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感受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流、保护母亲河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文化的了解。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黄河文化,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黄河颂》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黄河的气势。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颂扬的是哪条河流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黄河概况介绍(1)教师简要介绍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长度等基本信息。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黄河概况,如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
3.黄河文化探究(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讨论黄河文化的特点。
4.黄河保护意识培养(1)观看视频:播放黄河污染、泥沙堆积等问题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黄河面临的困境。
(2)讨论:请同学们谈谈如何保护黄河,为母亲河献计献策。
5.实践活动(1)制作手抄报: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展示黄河的美丽风光、历史文化等。
(2)演讲比赛:以“保护黄河,我们在行动”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表达自己保护黄河的决心。
6.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表示要为保护黄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黄河文化,选取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保护黄河的倡议书。
五、教学反思1.对黄河文化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在培养学生保护意识时,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保护黄河的紧迫性。
3.课后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黄河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们会对黄河有更深的了解,更加热爱我们的母亲河。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教师:同学们,黄河不仅是中国第二长河,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五单元《母亲河》冀少版

4、初听歌曲。播放有关长江的地理图片。
5、复听歌曲。指导学生边听边画旋律线或图形谱。并思考:旋律线的进行具有什么特点?与歌词有什么联想?(旋律起伏与长江蜿蜒奔腾、一泻千里的形象紧密相连。)
6、师生共同是总结旋律线的特点。
7、鼓励学生为歌曲划分段落。
8、对比分析每个段落在节奏、旋律、速度等方面的异同。
3、教师课前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
4、本课相关教具,音乐教室开展音乐活动。
课时
四
六年级音乐单元导学案设计
第(五)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课题
长江之歌
使用时间
课时
1
课型
综合
导学目标
欣赏《长江之歌》,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重难点
如何让学生通过欣赏,体验歌曲的音乐风格,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3、XXX同学教唱歌曲《梭罗河》。(方法自选)
4、全班分组巩固学唱,各小组长负责。
5、全班同学齐唱。教师点评,找出不足。
6、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自评、互评。
7、乐队小组长指导大家进行节奏练习。教师巡回检查并指导。
8、第一组与乐队配合进行节奏练习,其余三组分别配乐进行节奏练习。
9、四个小组分别用跺脚、拍腿、拍手、捻指的方式进行声势练习。
导学环节
导学过程
1、播放歌曲《梭罗河》作为背景音乐,组织学生进入教室。
教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我将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坐到你们中间。这个讲台将留给咱班著名的歌手XXX同学。下面,有请主持人XXX同学闪亮登场。(乐队同学奏乐,其他同学随音乐鼓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本课时主要介绍我国“母亲河”——黄河和长江的概括,主要介绍了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地位、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对我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开发治理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对黄河和长江都或多或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他们的这种认识只是很浅层次的,没有上升到理性和情感的高度。
但是他们对自己知道一点的东西有很感兴趣,希望知道的更多或者想在其他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知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兴趣和表现欲,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让他们讨论母亲河的贡献、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一方面培养他们对母亲河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让他们认清母亲河的现状,提出解决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环保意识,同时也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适应过程要有所注意,教学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无聊,也不能偏难,让学生丧失信心。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知道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特征;2、了解黄河对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3、了解黄河目前的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各段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和气候区及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黄河的利用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
4、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养成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利用地图建立起黄河流域的整体感;2、通过诗歌、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感受“母亲河”的情怀,增进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3、感受和理解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以及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重要价值;4. 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在对黄河流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探究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段及其自然景观;2、黄河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难点:黄河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利用。
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营造环境、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形成认识。
教学用具制作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学生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导入:播放音乐《龙的传人》,“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其实,长江、黄河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和黄河哺育了整个中华民族,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所以她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
”黄河壮,壮在何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母亲河,去看看黄河的壮!设计意图:这首歌是前两年比较流行的歌曲,很多学生都很喜欢,播放这首歌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另一方面,这首歌饱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听歌的同时也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师生互动一、探寻黄河课堂设问一:唐代大诗人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它流到了哪个海?图1提示:我们知道,说黄河水来自“天上”自然是诗人想象力的浪漫,我们从课本上的黄河流域图上可以看出,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流入渤海,全长5400多千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课堂设问二: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黄河就像一个大大的“几”字,那么黄河干流流经了那些省区呢?(课件演示)(结合课本P44图3—3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图2 提示: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
学生活动:大家结合课本P56图3—21黄河流域图,大家从中找出黄河的两条重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找出黄河的上中下游分界处:河口与孟津。
图1课堂设问三:让我们结合课本P50《中国的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那些地形区?图3 提示: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二、黄河贡献课件演示,要求学生对照课本P50《中国的地形图》左(右)下角的图例,说说各地形区的海拔高度,猜想黄河各段的自然景观。
(峡谷、瀑布)图3媒体演示找一找:龙羊峡大坝和壶口瀑布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晋陕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
西濒陕西省宜川县,东临山西省吉县,距山西吉县城西南约25公里,距陕西省宜川县城40公里。
瀑布宽达30米,深约50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
是中国仅次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滚滚黄河水至此,5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
想一想:大型水电站集中分布在哪些地段?为什么?(分析地势对河流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影响)猜一猜:这是在哪里?找一找: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①提供了丰富的水能和水源。
从连绵起伏的阴山山脉南麓至黄河北岸的一马平川,就是被称为"塞外米粮川"的河套平原。
年径流量250亿-300亿立方米。
因此虽然地处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150-350毫米之间,但有丰沛的黄河水以及地下水的补充,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田,这令河套平原这一荒漠草原与荒漠上也有了绿荫弥望的景色,成为渠道纵横,土地肥沃,良田万顷的内蒙古西部大粮仓。
中国权威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日前公布了十大“新天然府库”评选结果,由8位院士与一位学部委员组成的终审委员会,以及公众通过网络手机投票,评出了十大“新天府”。
宁夏平原与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苏北平原等十个地区被评为“十大新天府”。
宁夏平原自古即享有“塞上江南”、“西北明珠”的美称,而今依旧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
宁夏平原灌区农作物单产量不亚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今天其富裕程度也堪与成都平原媲美。
简单的说就是宁夏靠黄河有句话讲天下黄河富宁夏②黄河冲击形成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滋养了两岸亿万儿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
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
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
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师生共同活动: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设问四:黄河源远流长哺育着两岸各族人民,那黄河的现状怎么样呢?,它面临着什么问题呢?展示“世界输沙量大的河流的年平均输沙量”启发引导: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泥沙在下游堆积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教师介绍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
据观测,黄河每年输入海洋的泥沙达16亿吨。
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1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水土流失不仅使土壤失去了大量养分,而且泥沙淤积在河底,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成为“地上河”,加大了保堤防洪的难度。
20世纪三十年代黄河花园口决堤从而引出黄河的问题:建国以前,黄河是著名的害河,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频繁,民不聊生,在过去的2000多年中,水利长期失修,黄河决口成灾共1500多次,重大改道26次,每次和改道,都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
除了天灾,还有人祸,1938年蒋介石反动派扒开花园口大堤,洪水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的66个县,形成5.4万平方千米的“黄泛区”致使1250万人受灾,89万人死亡。
)展示:9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情况统计表——断流提示:黄河目前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①水土流失和地上悬河;②断流;“母亲河”的水量并不丰沛,但却以占全国河川径流2.4%的有限水资源,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15%的耕地。
黄河担负着沿黄地区50余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的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黄河的问题给城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威胁。
小组讨论:治理黄河关键在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治理黄河?提示:根据上中下游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上游梯级开发,兴建水利枢纽;中游保持水土,种草植树;下游固堤分流。
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可给予肯定。
未来黄河治理的核心难题有三个:一是黄河的巨量泥沙如何处理和利用,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它不仅关系到黄河的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依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如何合理配置,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持河流生命对水资源的需求.三是如何保护和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增水减沙.黄河二、对教学主题的归纳总结:千百年来,黄河日夜奔腾,她们经历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衰落,她用乳汁哺育了龙的传人,她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也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而今,她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母亲河将会慢慢“死”去。
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母亲河,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让我们的“母亲”重现往日光彩!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总结,一方面使学生在感情上认同和热爱母亲河,另一方面,要使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起到深化课堂主题的作用。
学生作业设计:1、下列长江的支流,位于长江上游的是()A、乌江B、湘江C、赣江D、汉江2、长江上游是从源头到()A宜昌 B宜宾 C 河口 D孟津3、长江发源于()A、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B、青海省的各拉丹东雪峰C、西藏自治区的巴颜喀拉山北麓D、西藏自治区的各拉丹东雪峰4、下列省会城市中,位于黄河干流沿岸的是()A、西宁市和西安市B、兰州市和太原市C、兰州市和郑州市D、呼和浩特和银川市5、黄河干流的哪一段河由于大量泥沙淤积,使河床高于两岸平原,形成地上河()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下游6、长江和黄河都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 )A、青海、四川B、青海、西藏C、西藏、四川D、河南和湖北7、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量较大,很多城市都崛起于河的两岸,这条河流因此就被称为该城市的母亲河。
那么,深圳的母亲河是()A、长江B、黄河C、珠江D、黄浦江二、资料分析:材料一: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